图书介绍
20世纪中国文学期刊与思潮 1949-2000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20世纪中国文学期刊与思潮 1949-2000](https://www.shukui.net/cover/54/33285849.jpg)
- 杨聚臣著 著
- 出版社: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ISBN:780742190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90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51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20世纪中国文学期刊与思潮 1949-2000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关于文学写人和形象塑造问题的论争11
一、关于萧也牧创作倾向的论争11
(一)创作倾向问题12
(二)作品题材与主题的关系问题14
(三)作品人物问题16
二、关于《青春之歌》的争论19
(一)《青春之歌》是否为小资产阶级的自我表现20
(二)林道静这一形象是否歪曲了共产党员的形象21
(三)《青春之歌》是否符合历史真实22
(四)林道静的爱情、婚姻态度是否存在问题23
三、关于“写中间人物”和柳青《创业史》的论争26
(一)关于“写中间人物”的论争26
(二)关于《创业史》的论争31
第二章 关于胡风文艺思想问题的论争38
一、胡风简介及胡风事件的历史渊源38
(一)胡风生平及其文艺观38
(二)胡风事件的历史渊源40
二、批判的缘起及经过44
三、批判的焦点及原则性分歧48
(一)关于现实主义问题的论争48
(二)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与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关系问题的论争54
第三章 关于创作方法问题的论争59
一、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论争59
(一)历史的回顾59
(二)1953年前后的论争61
二、关于“写真实”问题的论争68
(一)关于“写真实”和干预生活的问题69
(二)“写真实”与世界观、社会主义精神的关系问题70
三、关于“两结合”问题的论争73
(一)“两结合”创作方法概念的理解73
(二)“两结合”创作方法与作家的世界观的关系78
(三)“两结合”创作方法与时代的关系78
(四)“两结合”创作方法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关系80
第四章 关于“反映人民内部矛盾”问题84
一、关于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论争84
(一)是否写真实生活85
(二)是否可以写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88
(三)作品的艺术得失89
二、关于赵树理的《锻炼锻炼》的论争95
(一)关于表现人民内部矛盾问题96
(二)关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问题98
(三)关于“中间人物论”的论争102
第五章 人性、人道主义问题106
一、关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含义之争106
(一)人性、人道主义与人情的概念之争106
(二)从阶级论的角度阐释人性和人道主义107
(三)人性和人道主义既有阶级性又有普遍性108
二、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与阶级性之间的关系之争110
(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有无共通的人性和人道主义110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性”问题的不同阐释112
(三)关于对人性、人道主义论争动机的认识113
(四)关于鲁迅的人道主义的论争115
三、关于人性和人道主义与文学的关系之争117
(一)文学中是否存在着超阶级的人性117
(二)对具体的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和阶级性的不同认识119
(三)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性和人道主义120
第六章 “阶级斗争”理论指导下的文学批判124
一、关于《三家巷》《苦斗》的论争124
(一)关于人物的评价125
(二)反映了历史真实和时代精神,还是歪曲了革命历史129
(三)关于作品民族特色的讨论131
二、对《陶渊明写〈挽歌〉》的批判135
(一)关于陶渊明的隐士形象136
(二)关于陶渊明的人生观137
(三)《陶渊明写〈挽歌〉》的意义和价值138
三、《第二次握手》文字狱142
(一)《第二次握手》一案始末143
(二)“文革”后对《第二次握手》的评论146
第七章 关于“伤痕文学”问题150
一、关于卢新华《伤痕》的论争151
(一)《伤痕》是否反映了生活的真实152
(二)王晓华这个形象是否典型153
(三)《伤痕》是不是“暴露文学”154
二、“歌德”与“缺德”之争157
(一)暴露是革命文艺的基本任务之一158
(二)社会主义文艺应当以写光明为主159
(三)歌颂与暴露无法截然分开160
(四)无论歌颂还是暴露都应该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161
三、“向前看文艺”与社会主义悲剧问题的论争164
(一)有关《伤痕》的悲剧问题166
(二)恩格斯有关悲剧的经典论述的认识167
(三)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悲剧的特点167
第八章 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172
一、“为文艺正名”引起的讨论174
二、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讨论178
(一)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争论179
(二)关于“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的争论180
(三)关于文艺的社会性质的争论182
第九章 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187
一、人性问题189
(一)什么是人性189
(二)马克思主义与人性、阶级性与人性的关系190
(三)“共同人性”及其与阶级性的关系193
二、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196
(一)人道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实质196
(二)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有无关系198
(三)异化问题201
三、文艺与人性、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205
(一)文艺与人性206
(二)文艺与人道主义207
(三)文艺与异化208
第十章 关于现实主义和人物性格问题213
一、关于现实主义问题214
(一)对“两结合”创作方法的争论216
(二)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解217
(三)关于现实主义精神问题和创作方法219
(四)现实主义的开放体系以及现实主义的发展问题220
(五)1996年前后关于现实主义的讨论223
二、关于文学的真实性问题230
(一)“写真实”与“写本质”232
(二)文艺的真实性与倾向性问题236
三、关于“典型”问题240
四、关于“性格二重组合原理”问题245
第十一章 关于“寻根文学”与文艺民族化问题249
一、“寻根文学”的论争249
(一)“寻根文学”论争的兴起249
(二)关于“根”及“寻根文学”内涵的论争251
(三)对于“寻根文学”的评价254
(四)五四运动与传统文化260
二、关于文艺民族化问题270
(一)“文艺民族化”论争的兴起270
(二)民族化与民族性272
(三)文艺民族化与文艺走向世界275
(四)实现文艺民族化的途径278
(五)对于文艺民族化的评价280
第十二章 关于文学反映论和文学主体性的论争286
一、关于文学反映论问题286
二、有关文学主体性的论争291
(一)刘再复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观点292
(二)陈涌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相关讨论中的反对意见294
(三)由刘再复和陈涌的文章引起的论争296
第十三章 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论争306
一、关于为何“重写”与如何“重写”的论争307
(一)关于为何“重写”的论争307
(二)关于如何“重写”的论争311
二、关于作家、作品的重评315
(一)关于几个重要的作家现象的评论315
(二)对一些现当代经典作品的重估320
(三)对知识分子作家的历史命运与现实处境的评价322
三、关于思潮、流派的重估326
(一)关于“五四”以来现代文艺思潮的重估326
(二)关于胡风文艺理论的重估328
(三)关于极“左”文艺思潮的重估330
四、关于《金光大道》的论争333
(一)关于《金光大道》的再版334
(二)关于《金光大道》的历史真实性336
(三)关于《金光大道》的文学价值336
第十四章 关于文学中的性描写问题339
一、关于文学中的性描写的论争339
(一)性描写·性文学339
(二)文学中“性描写热”产生的原因341
(三)文学中性描写的艺术标准与原则343
(四)对文学中性描写的评价347
二、关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和《废都》中性描写的论争351
(一)关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性描写的论争352
(二)关于《废都》中性描写的论争359
第十五章 关于通俗文学和文学商业化问题368
一、关于通俗文学的论争368
(一)通俗文学的兴起和繁荣的原因369
(二)通俗文学的定义、特征、内容及其价值370
(三)雅与俗374
(四)通俗文学的现状与发展方向376
二、关于文学商品化的论争383
(一)文艺产品与商品之间的关系383
(二)商品化之利弊386
(三)文学艺术与商品经济的相互关系390
第十六章 关于“人文精神”大讨论395
一、人文精神之义396
(一)何为“人文精神”396
(二)“人文精神”的多样化理解与阐释399
二、人文精神之因403
(一)人文精神危机的原因403
(二)是否存在人文精神的“失落”407
三、人文精神之行410
(一)如何重建人文精神410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人文精神重建中的地位414
四、“二王”之争与“二张”现象418
(一)关于“二王”之争418
(二)关于“二张”现象422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427
后记486
编辑后记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