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江西文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江西文化](https://www.shukui.net/cover/57/33293008.jpg)
- 许怀林主编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ISBN:7533639707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642页
- 文件大小:308MB
- 文件页数:673页
- 主题词:文化-研究-江西省-新石器时代~清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江西文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 江西地域文化即是“赣鄱文化”3
二 江西地域文化发育的客观环境5
三 江西地域文化的历史发展阶段7
四 江西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10
五 江西地域文化的重商意识17
六 江西地域文化中的宗教、堪舆术与巫术20
七 江西境内地区间的文化差别22
第一章 江西文化的生态环境27
第一节 结构完整的地理环境29
一 山河地貌29
二 区位形势31
第二节 农工商业发达的经济基础33
一 稻作为主的农业经济33
二 陶瓷、矿冶居首位的手工业36
三 商业与江右商帮的活跃44
第三节 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46
一 日趋完密的行政区划46
二 人口数量与家族组织的演进48
第二章 江西文化的源头、演变及主要成就53
第一节 江西的史前文化与商周时的发展55
一 史前江西的稻文化55
二 商周时代江西的青铜文化58
三 江西文化源头的强劲发展趋势63
四 周边区域文化在江西的传播交流65
第二节 汉魏六朝时期江西的儒学文化70
一 两汉时的民俗与百越领袖吴芮70
二 儒学教育与传播71
三 退隐与佛道风气笼罩江州73
第三节 唐至清时期江西的科举文化74
一 庶族群体的壮大及其向心意识74
二 隆盛的书院教育与科举事业75
三 新儒学在江西的演进81
第四节 近代江西文化的衰变86
一 传统文化积淀的负面影响86
二 因时趋变思潮的兴起与实践87
三 新式学堂教育与新一代人才的成长89
第三章 经学与哲学93
第一节 徐稚洁身自好的人格修养95
一 坚拒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95
二 孺子遗风世代相传96
第二节 陶渊明的自然观与退隐思想97
一 与“神不灭论”对立的自然观97
二 门第观念与退隐思想99
第三节 李觏救弊、通变的进步思想100
一 “警宪邦国”的政治见解100
二 合“礼”的利欲观与辟佛主张101
三 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成分103
第四节 周敦颐的人生观和以诚为本论104
一 周敦颐与江西的因缘关系104
二 《爱莲说》和以诚为本论106
第五节 王安石博综百家与尚变革新的思想107
一 博综百家,弘扬儒学义理107
二 对“道德性命之理”的探索(11O)三 尚变革新的唯物自然观和认识论112
第六节 刘敞折衷六经的儒学思想114
一 心得独具的《春秋》学名家114
二 治学论道,针砭时弊116
第七节 朱熹理学及其在江西的传播119
一 朱子学术在江西切磋发达119
二 以“理”为核心的自然观、认识论与人性论122
三 朱学的江西传播人125
第八节 三陆子之学及陆学的传播128
一 陆氏家学的开启与昌盛128
二 陆九渊匡救时弊的政治主张130
三 “心即理”、尊德性与义利观131
四 陆学在江南的传播136
第九节 文天祥“法天不息”思想与“浩然”人生观140
一 “元气”本体论的思想141
二 “法天不息”的辩证进化论142
三 “浩然正气”的人生观143
第十节 吴澄、虞集“和会朱陆”的思想主张145
一 吴澄“和会朱陆”及其哲学思想146
二 虞集抑朱扬陆的学术思想149
第十一节 吴与弼、胡居仁的笃志践道与罗钦顺的唯物论思想152
一 明代江西儒学的繁盛152
二 平民学者吴与弼、胡居仁153
三 罗钦顺的唯物论思想155
第十二节 江右王门与罗洪先的学术思想157
一 风靡江西的王门学派157
二 邹守益等人的思想活动158
三 罗洪先“经世以无欲为本”的思想161
第十三节 何心隐、罗汝芳等的学术思想与社会实践162
一 泰州学派在江西的发展162
二 何心隐的“叛逆”思想与实践164
三 罗汝芳的“赤子之心”思想及讲学活动165
第四章 史学与地理学169
第一节 创新与发展的演进171
第二节 乐史《太平寰宇记》与陶岳《五代史补》175
一 乐史与《太平寰宇记》175
二 陶岳与《五代史补》177
第三节 欧阳修、曾巩的史学工作及其史学思想178
一 欧阳修的史学工作和史学思想178
二 曾巩的史学工作和史学思想181
第四节 刘恕、刘攽的史学成就183
一 刘恕对《资治通鉴》的贡献183
二 《通鉴外纪》的撰述184
三 刘攽的汉史研究185
第五节 洪迈《容斋随笔》与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187
一 洪迈及其《容斋随笔》187
二 《容斋随笔》中史学内容及其价值187
三 徐梦莘及《三朝北盟会编》的编撰188
四 《三朝北盟会编》的内容、体例及价值189
第六节 马端临《文献通考》的杰出贡献190
一 马端临与《文献通考》的编撰190
二 《文献通考》的体例和内容191
三 马端临《文献通考》的杰出贡献192
第七节 揭傒斯、欧阳玄的修史实践及其史学思想194
一 揭傒斯的修史实践与修史论194
二 欧阳玄的史学工作与史学功能论195
第八节 汪大渊、朱思本、罗洪先的地理学成就196
一 汪大渊与《岛夷志略》196
二 朱思本与《舆地图》198
三 罗洪先与《广舆图》199
第九节 陈邦瞻、郭子章的史学成就200
一 陈邦瞻改编宋、元二史200
二 《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的体例、内容及其价值200
三 陈邦瞻的史学思想201
四 郭子章与地方史志的修撰202
第十节 罗曰褧与邹维琏的史学工作203
一 罗曰褧与《咸宾录》203
二 邹维琏与《读史杂记》205
第十一节 彭元瑞、刘凤诰、谢启昆的史学成就206
一 彭元瑞、刘凤诰补注《新五代史》206
二 谢启昆与《广西通志》208
第十二节 江西传统史学的殿军——文廷式与李有棠209
一 文廷式治史209
二 文廷式的史学成就210
三 李有棠与《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的编撰212
第五章 文学与音韵学215
第一节 田园诗人之祖陶渊明217
一 陶渊明的生平和田园诗创作217
二 乌托邦理想与《桃花源记》219
第二节 唐音交响中的江西诗人221
一 盛唐诗人刘眘虚221
二 中唐诗人卢肇222
三 晚唐诗人“郑鹧鸪”223
第三节 唐、五代小说《逸史》与《唐摭言》225
一 幻设故事以批判现实的传奇《逸史》225
二 载闻详博的笔记小说《唐摭言》227
第四节 两宋笔记小说的辉煌成就229
一 乐史的《绿珠传》和《杨太真外传》229
二 惠洪和他的《冷斋夜话》230
三 洪迈的《容斋随笔》与《夷坚志》231
第五节 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233
一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233
二 欧阳修的散文艺术235
三 欧阳修的诗词创作236
第六节 流芳百世的古文大家王安石与曾巩238
一 革新名相、诗文圣手王安石238
二 “蓄道德而能文章”的古文大家曾巩241
第七节 北宋词坛的父子词人245
一 宰相词人晏殊245
二 秀气胜韵的晏几道247
第八节 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250
一 黄庭坚的生平与江西诗派的形成250
二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253
第九节 独辟蹊径的诗人杨万里255
一 杨万里的生平与创作道路255
二 新人耳目的“诚斋体”257
第十节 南宋布衣词人刘过与姜夔259
一 辛派词人刘过259
二 文词音律兼长的词人姜夔260
第十一节 文章与气节俱佳的文学群体262
第十二节 《广韵》、《中原音韵》与《韵府群玉》265
一 陈彭年等的《广韵》265
二 周德清的《中原音韵》266
三 阴时夫的《韵府群玉》267
第十三节 元代诗文三大家267
一 “汉廷老吏”虞集268
二 “三日新妇”揭傒斯269
三 趋于雅正的范梈270
第十四节 明末的“临川四名士”272
第十五节 清初的“易堂九子”274
第六章 科技与医药279
第一节 最早的冶金专著《浸铜要略》281
一 炼铜技术的发展281
二 《浸铜要略》与浸铜技术282
第二节 最早的稻种专著《禾谱》284
一 《禾谱》的诞生及赣中的稻种284
二 《禾谱》的社会价值与《农器谱》的诞生286
第三节 袁州天文台与赵友钦等科学家287
一 宋代的历算家与天文台287
二 赵友钦与《革象新书》289
三 吴伯宗等明代天文历算家290
四 揭暄、江永的历算著作290
第四节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292
一 宋应星关注国计民生的志向292
二 宋应星关于“气”和“声”的理论贡献294
三 《天工开物》对农业技术的总结296
四 《天工开物》对手工业技术的总结297
第五节 制瓷技艺与《景德镇陶录》300
一 巧夺天工的制瓷技艺300
二 《景德镇陶录》集制瓷技术之大成302
第六节 “样式雷”与龙泉木码法305
一 建筑设计世家——“样式雷”305
二 木材计算技术——龙泉木码法306
第七节 救死扶伤的医药名家308
一 董奉与杏林308
二 陈自明及其《妇人大全良方》309
三 严用和及其《济生方》310
四 危亦林及其《世医得效方》311
五 徐若虚及其《易简归一》312
六 龚廷贤、龚居中及其著作312
七 喻嘉言及其《尚论篇》、《医门法律》313
第八节 樟树帮、建昌帮的中药炮制技术314
一 樟树药帮的中药炮制技术314
二 建昌药帮的中药炮制技术316
第七章 戏剧与艺术319
第一节 “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321
一 “以情格理”的戏剧艺术巨匠321
二 汤显祖的戏剧理论323
第二节 不朽的名剧“临川四梦”325
一 “以情格权”的《紫钗记》325
二 “以情格理”的《牡丹亭》326
三 寓言式讽刺剧《南柯记》和《邯郸记》328
第三节 蒋士铨及《藏园九种曲》330
第四节 南唐画苑三名家332
一 山水画家董源332
二 花鸟画家徐熙333
三 人物画家曹仲元333
第五节 “墨点无多泪点多”的八大山人334
第六节 异彩纷呈的地方声腔336
一 植根民间、高亢粗犷的南戏高腔——弋阳腔337
二 兼容并蓄、光大发展的宜黄腔与宜黄戏339
三 融会皖赣声腔特点的九江青阳腔341
第七节 品种繁多的地方大戏剧种342
一 多声腔的大戏剧种——赣剧342
二 东河戏与旴河戏344
三 抚河戏与吉安戏345
四 宁河戏与西河戏346
五 婺源徽剧和瑞河戏347
第八节 充满地方风味的江西采茶戏348
一 赣南采茶戏348
二 赣东、抚州采茶戏350
三 吉安、宁都采茶戏351
四 南昌、高安采茶戏352
五 九江、武宁采茶戏353
第九节 高亢豪放的客家山歌——兴国山歌353
第十节 傩戏与傩舞358
一 萍乡、万载的傩戏358
二 原始舞蹈的活化石——南丰傩舞359
第八章 宗教与堪舆术363
第一节 佛教传入江西365
一 东汉至南朝期间江西的佛教365
二 官僧共建佛寺举例366
第二节 慧远在庐山宏传佛法367
一 慧远的传教活动367
二 慧远的佛学思想368
第三节 禅宗在江西的祖师与宗派370
一 南岳法系与“禅门规式”370
二 沩仰宗等宗派的形成371
三 青原法系与曹洞宗373
第四节 元明清时期佛教泛滥江西375
一 元代佛教势力空前膨胀375
二 慧经禅师“中兴”曹洞宗法376
三 清代佛教中的居士学者377
第五节 僧众反抗强暴的“入世”行动379
一 “好佛得众”者反抗宋朝统治379
二 僧侣们奋起抗元380
三 不为贰臣的出家人382
第六节 天师道教在江西扎根与传播383
一 五斗米道进入江西383
二 九天使者庙与江西的洞天福地385
第七节 龙虎山天师道的隆盛388
一 虚靖先生与祠禄宫观388
二 张天师提领江南道教事391
第八节 许真君与净明忠孝道393
一 许逊斩蛟治水与万寿宫393
二 净明忠孝道的创立与演变395
第九节 基督教的传入与江西的“教案”397
一 利玛窦传教江西397
二 鸦片战争后天主教卷土重来398
三 反抗教会欺压的“教案”事件400
第十节 堪舆术与江西“形势派”402
一 仆、杨避乱入赣南402
二 江西形势派风水术403
三 相地之风俗久盛不衰405
第九章 方言409
第一节 概说411
第二节 赣语412
一 赣语的特点和分布412
二 南昌方言413
第三节 客家话417
一 客家话的特点417
二 万安客家话418
第四节 其他方言420
一 官话420
二 吴语420
三 徽语421
第十章 民情风俗423
第一节 水稻生产习俗425
一 春耕习俗425
二 播种习俗427
三 插秧习俗427
四 弭灾习俗428
五 收割习俗430
六 牛崇拜习俗431
第二节 林业生产习俗432
一 栽树种竹的讲究432
二 伐木习俗433
三 竹木运输习俗435
四 林业谚语436
第三节 渔业生产习俗437
一 捕鱼习俗437
二 鱼苗业习俗439
三 渔民信仰习俗440
四 渔民禁忌习俗443
五 渔业谚语444
第四节 瓷业生产习俗445
一 行帮446
二 行规450
第五节 药材交易习俗454
一 药墟、药市的发展454
二 药材的经营之道455
第六节 生活习俗460
一 服饰习俗460
二 饮食习俗466
三 居住习俗473
第七节 竹枝词中的赣风民俗481
一 内涵丰富多彩的江西竹枝词481
二 竹枝词中的地方特色483
第十一章 名胜与文物501
第一节 名胜重地503
一 庐山503
二 龙虎山504
三 麻姑山506
四 西山506
五 石钟山507
六 杨岐山508
七 青原山509
八 洞山510
九 云居山510
十 閤皂山511
十一 玉笥山511
十二 翠微峰512
第二节 古建古街513
一 白鹿洞书院513
二 白鹭洲书院514
三 鹅湖书院515
四 青云谱516
五 滕王阁517
六 八境台517
七 郁孤台518
八 舍利塔519
九 永福寺塔520
十 绳金塔521
十一 观音桥521
十二 万年桥522
十三 赣州古城墙522
十四 梅关与古驿道522
十五 景德镇瓷器街523
十六 浒湾书铺街524
十七 河口镇临河街525
第三节 遗址窑场526
一 石器时代遗址526
二 商周时代遗址527
三 新干粮仓遗址528
四 洪州窑址528
五 高岭瓷矿遗址529
六 湖田窑址530
七 吉州窑址531
八 临江窑址532
九 白舍窑址533
十 七里镇窑址534
第四节 墓葬石刻534
一 仙水岩崖墓534
二 陶渊明墓534
三 岳家两墓535
四 黄庭坚墓535
五 文天祥墓536
六 辛弃疾墓537
七 汤显祖墓537
八 朱权墓538
九 泷冈阡表碑538
十 曾巩墓志539
十一 通天岩石窟539
十二 庐山石刻540
十三 平茶寮碑541
第五节 珍稀国宝542
一 夹砂圜底陶罐542
二 卧虎青铜方鼎542
三 立鹿四足青铜甗543
四 神人兽面青铜头像543
五 伏鸟双尾青铜虎543
六 玉雕羽人543
七 雁监甗544
八 青瓷堆塑谷仓545
九 彩绘跃鹿纹盖罐545
十 青白瓷戏台式瓷枕545
十一 青花带盖梅瓶546
十二 釉里红高足转杯546
十三 宋版书《邵尧夫先生诗全集》546
十四 楼阁式金钗547
十五 玉香笼547
十六 八大山人书画548
十七 五百罗汉图551
第十二章 江西历史文化研究回顾553
第一节 考古556
第二节 政治、军事、民族与社会557
第三节 经济559
第四节 文化教育560
第五节 历史人物562
第六节 革命史564
第七节 客家565
第八节 地方史志567
第十三章 土特名产569
第一节 民间工艺产品571
一 景德镇瓷器571
二 南昌瓷板画像571
三 宜春漆器571
四 铅山竹编572
五 江西翻簧工艺572
六 吉安樟木箱572
七 婺源龙尾砚572
八 星子金星砚573
九 玉山罗纹砚573
十 铅山连史纸574
十一 李渡毛笔574
十二 婺墨574
十三 烟花鞭炮575
十四 万载夏布575
十五 石鼻糕点印模576
第二节 土特名优食品576
一 万年贡米576
二 峡江米粉577
三 宁冈玉兰片577
四 广昌通心白莲577
五 泰和武山鸡578
六 万载三黄鸡578
七 鄱湖银鱼578
八 南丰蜜橘579
九 三湖红橘579
十 遂川金橘579
十一 安义珠珞枇杷580
十二 上饶早梨580
十三 会昌荸荠580
十四 浮红580
十五 婺绿581
十六 庐山云雾茶581
十七 修水“宁红”581
十八 遂川狗牯脑582
附录583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585
一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至四批)587
二 江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至三批)588
近20年来关于江西历史的论著目录索引596
一 主要书目596
二 主要论文604
主要参考文献636
一 古籍636
二 现代著作637
后记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