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耕地地力评价尺度转换方法与应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耕地地力评价尺度转换方法与应用](https://www.shukui.net/cover/77/33403986.jpg)
- 张亚丽,程道全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453716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35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247页
- 主题词:耕作土壤-土壤评价-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耕地地力评价尺度转换方法与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耕地、耕地保护和耕地质量简述1
1.1.1 耕地1
1.1.2 耕地保护3
1.1.3 耕地质量7
1.2 国外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8
1.3 国内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10
1.3.1 国内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10
1.3.2 国内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趋势13
1.4 耕地质量评价与耕地地力评价的区别与联系14
1.4.1 耕地质量和耕地地力的区别与联系14
1.4.2 耕地质量评价和耕地地力评价的区别与联系15
1.5 耕地地力评价发展历程与研究方法15
1.5.1 耕地地力评价发展历程15
1.5.2 耕地地力评价方法16
1.5.3 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尺度转化研究19
1.6 耕地地力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20
1.7 本章小结21
主要参考文献21
第2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耕地地力评价方法25
2.1 评价的原则、依据和流程25
2.1.1 耕地地力评价的原则25
2.1.2 耕地地力评价的依据26
2.1.3 县域、市域耕地地力评价流程29
2.2 软硬件准备、资料收集处理及基础数据库的建立31
2.2.1 软硬件的准备31
2.2.2 基础资料的收集32
2.2.3 基础数据库的建立33
2.3 评价单元的划分及评价信息的提取35
2.3.1 评价单元的划分35
2.3.2 评价信息的获取37
2.4 耕地地力等级的确定37
2.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38
2.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41
2.4.3 单因素隶属函数的建立44
2.4.4 耕地地力综合指数的计算46
2.4.5 耕地地力综合指数的分级47
2.5 本章小结47
主要参考文献48
第3章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耕地地力评价方法49
3.1 灰色关联分析概述49
3.1.1 灰色系统理论发展历程49
3.1.2 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50
3.1.3 灰色关联分析介绍51
3.2 灰色关联分析法在耕地地力评价中的应用56
3.2.1 灰色关联分析法在耕地地力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56
3.2.2 邓氏关联度模型在耕地地力评价中的应用58
3.3 本章小结61
主要参考文献62
第4章 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一致性检验63
4.1 一致性检验思路63
4.1.1 一致性检验基本原理63
4.1.2 一致性检验在耕地地力评价中的应用63
4.2 一致性检验方法65
4.2.1 基于不同评价方法的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一致性检验方法65
4.2.2 基于县域-市域不同尺度间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一致性检验方法66
4.3 本章小结67
主要参考文献67
第5章 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合理性检验方法68
5.1 基于概念性产量的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合理性检验思路68
5.1.1 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合理性的影响因素分析68
5.1.2 耕地地力评价结果检验指标的选取70
5.1.3 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合理性检验实施方案71
5.2 概念性产量的确定方法72
5.2.1 确定研究区的标准耕作制度72
5.2.2 确定研究区粮食产量比系数76
5.2.3 确定研究区概念性产量80
5.3 本章小结86
主要参考文献87
第6章 县域-市域尺度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对接方法88
6.1 县域-市域尺度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对接思路88
6.1.1 县域-市域评价结果对接的意义88
6.1.2 县域-市域评价结果对接的方案89
6.2 标准样地县的确定方法90
6.2.1 标准样地县的定义90
6.2.2 标准样地单元的特征91
6.2.3 标准样地选取的原则92
6.2.4 标准样地县的选取92
6.3 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对接及检验93
6.3.1 标准样地县粮食产量调查样点概念性产量的插值93
6.3.2 评价结果对接96
6.3.3 对接结果的验证96
6.4 本章小结97
主要参考文献97
第7章 漯河市自然社会经济概况99
7.1 漯河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概况99
7.1.1 漯河市自然环境条件99
7.1.2 漯河市社会经济条件102
7.1.3 漯河市耕地面积及分布特征103
7.1.4 漯河市耕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103
7.2 漯河市各县(区)农业生产与自然资源概况104
7.2.1 郾城区农业生产与自然资源概况104
7.2.2 召陵区农业生产与自然资源概况108
7.2.3 临颍县农业生产与自然资源概况111
7.2.4 舞阳县农业生产与自然资源概况114
7.3 本章小结118
主要参考文献118
第8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漯河市耕地地力评价比较119
8.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漯河市源汇区耕地地力评价结果119
8.1.1 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119
8.1.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漯河市源汇区耕地地力评价过程与结果120
8.1.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耕地地力评价结果122
8.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漯河市源汇区耕地地力评价结果123
8.2.1 评价指标的分级与量化123
8.2.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评价指标权重值确定124
8.2.3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耕地地力评价结果124
8.3 两种方法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一致性分析125
8.3.1 两种评价方法结果对比125
8.3.2 两种方法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差异原因分析126
8.4 两种方法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合理性检验128
8.4.1 评价结果合理性检验方法128
8.4.2 检验结果分析129
8.5 本章小结132
主要参考文献132
第9章 漯河市县域-市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比较分析133
9.1 漯河市市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133
9.1.1 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133
9.1.2 耕地地力评价过程133
9.1.3 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及分析137
9.2 漯河市市辖各县(区)耕地地力评价结果150
9.2.1 临颍县耕地地力评价结果150
9.2.2 舞阳县耕地地力评价结果163
9.2.3 郾城区耕地地力评价173
9.2.4 召陵区耕地地力评价182
9.2.5 源汇区耕地地力评价191
9.3 漯河市县域-市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一致性及差异性分析191
9.3.1 漯河市县域-市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一致性分析191
9.3.2 县域与市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差异性原因分析194
9.4 本章小结200
主要参考文献200
第10章 漯河市县域-市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对接201
10.1 县域-市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的合理性检验201
10.1.1 概念性产量的确定201
10.1.2 县域-市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的合理性检验204
10.2 标准样地县的选取204
10.2.1 气候条件分析205
10.2.2 土壤类型分析205
10.2.3 县域-市域一致性评价结果分析206
10.2.4 标准样地县的确定206
10.3 漯河市县域-市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的对接及对接结果检验206
10.3.1 漯河市县域-市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的对接206
10.3.2 漯河市县域-市域耕地地力评价对接结果的验证209
10.4 本章小结211
主要参考文献211
第11章 漯河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与建议212
11.1 耕地地力建设及土壤改良利用的对策与建议212
11.1.1 漯河市耕地地力建设的对策与建议212
11.1.2 漯河市土壤改良利用的对策与建议214
11.2 耕地污染防治的对策与建议216
11.2.1 漯河市主要存在的耕地污染问题216
11.2.2 土壤污染防治的对策与建议218
11.3 耕地资源合理配置及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与建议220
11.3.1 多种措施保证粮食生产,促进粮食产量稳步提高220
11.3.2 充分考虑土壤和作物生长特性,优化配置耕地资源220
11.3.3 合理调整粮经饲结构,形成区域特色经济221
11.3.4 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221
11.3.5 合理规划布局,搞好种植业结构调整221
11.3.6 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保证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地区布局的效果222
11.4 加强耕地质量管理的对策与建议223
11.4.1 政府部门要加强领导,明确职责223
11.4.2 建立依法管理耕地质量的体制223
11.4.3 大力推进“四良”技术推广工程,提高生产质量224
11.4.4 设立专项资金,加大耕地质量建设投入224
11.4.5 扩大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规模224
11.4.6 加强对农民的专业技术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225
11.4.7 建立完善的耕地质量长效监测体系225
11.5 本章小结226
主要参考文献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