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语义的变化转换研究 词概念框架视角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语义的变化转换研究 词概念框架视角](https://www.shukui.net/cover/37/33404510.jpg)
- 廖光蓉编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805845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34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44页
- 主题词:汉语-语义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语义的变化转换研究 词概念框架视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引论1
1.1 缘起1
1.2 理论基础1
1.3 概念、词概念与词概念框架的定义5
1.4 研究的视角、内容、方法等7
1.5 相关术语的定义9
1.6 各章内容简介11
第2章 框架内变化转换的形式单位概念及用例总汇13
2.1 制约因素及宏观动因与一词多义的成因13
2.2 变化的形式单位概念及用例14
2.2.1 “猪”框架15
2.2.2 “狗”框架16
2.2.3 “鹰”框架23
2.2.4 “鸡”框架25
2.2.5 “蝇”框架28
2.3 转换的形式单位概念及用例29
2.3.1 “猪”框架29
2.3.2 “狗”框架33
2.3.3 “鹰”框架53
2.3.4 “鸡”框架57
2.3.5 “蝇”框架70
2.4 既变化又转换的形式单位概念及用例74
2.4.1 “猪”框架74
2.4.2 “狗”框架75
2.4.3 “鹰”框架78
2.4.4 “鸡”框架78
2.4.5 “蝇”框架80
2.5 统计与分析80
2.6 小结84
第3章 框架内形式单位概念的变化87
3.1 最初施指具体事物的形式单位概念的变化87
3.1.1 扩大87
3.1.2 缩小95
3.1.3 平移96
3.2 最初施指事件的形式单位概念的变化99
3.2.1 扩大99
3.2.2 平移109
3.3 最初施指抽象事物的形式单位概念的变化112
3.4 小结114
第4章 框架内形式单位概念的转换115
4.1 最初施指具体事物的形式单位概念的转换115
4.1.1 转换后概念施指具体事物115
4.1.2 转换后概念施指抽象事物139
4.1.3 转换后概念施指事件144
4.2 最初施指事件的形式单位概念的转换155
4.2.1 转换后概念施指人/动物155
4.2.2 转换后概念施指无生命的具体事物158
4.2.3 转换后概念施指事件160
4.2.3.1 转换后概念施指具有同一施事的事件161
4.2.3.2 转换后概念施指可具有同一主体作施事/领主的事件174
4.2.3.3 转换后概念施指具有不同主体作施事/领主/存现物的事件184
4.2.4 转换后概念施指抽象事物200
4.3 最初施指抽象事物的形式单位概念的转换203
4.4 小结204
第5章 变化转换的动因205
5.1 功能动因206
5.1.1 附带感情色彩207
5.1.1.1 “猪”框架207
5.1.1.2 “狗”框架208
5.1.1.3 “鹰”框架214
5.1.1.4 “鸡”框架216
5.1.1.5 “蝇”框架219
5.1.1.6 框架间的简单比较220
5.1.2 具象/体表达221
5.1.2.1 从具体事物概念到比较概括的具体事物概念221
5.1.2.2 从具体事物概念到行为/领有事件概念222
5.1.2.3 从具体事物概念到抽象事物概念222
5.1.2.4 从比较具体的事件概念到比较概括的事件概念223
5.1.2.5 从行为/状态/存现事件概念到抽象事物概念225
5.1.2.6 从抽象事物概念到更为抽象的事物概念228
5.1.2.7 数据统计与分析228
5.1.3 简便表达229
5.1.3.1 内在的、固有的或基于人的评价的相似性229
5.1.3.2 类与次类相关234
5.1.3.3 事件与要素、要素与事件或要素与要素相关235
5.1.3.4 数据统计与分析235
5.1.4 关于附带感情色彩、具象和简便表达的结论236
5.2 发生学上的动因236
5.2.1 客观相关/似性及其结合236
5.2.2 基于人的评价相关性242
5.2.3 客观相关性与基于人的评价相关性的结合或反之251
5.2.4 基于人的认识或评价的相似性251
5.2.5 客观相关性与基于人的评价相似性的结合或反之255
5.2.6 客观相关性与基于人的评价的相关性和相似性的结合259
5.2.7 客观相关性和相似性与基于人的评价相似性的结合259
5.2.8 客观相似性与基于人的评价相似性的结合260
5.2.9 数据统计与分析264
5.3 小结265
5.3.1 功能动因265
5.3.2 发生学上的动因267
第6章 变化转换的机制269
6.1 变化机制269
6.1.1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佐证269
6.1.1.1 缩小269
6.1.1.2 扩大270
6.1.1.3 平移270
6.1.2 本研究关于形式单位概念扩大的又一些发现271
6.1.2.1 中心成分变化,限定成分变化271
6.1.2.2 中心成分变化,限定成分增加271
6.1.2.3 中心成分变化,限定成分既变化又增加272
6.1.2.4 中心成分不变或基本不变,只变化限定成分272
6.1.2.5 中心成分基本不变,即隐略事件的施/受事又增加限定成分274
6.1.3 数据统计与分析及变化机制275
6.2 转换机制275
6.2.1 保留限定成分,即原概念与目的概念之间的相似性276
6.2.1.1 保留客观相似性276
6.2.1.2 保留客观相关性与客观相似性的相结合或反之277
6.2.1.3 保留基于人的认识或评价的相似性277
6.2.1.4 保留客观相关性与基于人的评价相似性的结合280
6.2.1.5 保留客观相关性与基于人的评价的相关性和相似性的结合281
6.2.1.6 保留客观相关性和相似性与基于人的评价相似性的结合281
6.2.1.7 保留客观相似性与基于人的评价相似性的结合281
6.2.2 保留原概念与目的概念的相关性284
6.2.2.1 保留原概念与目的概念的客观相关性284
6.2.2.2 保留两个以上客观相关性的结合285
6.2.2.3 保留原概念与目的概念的主观相关性286
6.2.2.4 保留客观相关性与基于人的评价相关性的结合或反之292
6.2.3 数据统计与分析292
6.3 小结292
6.3.1 变化机制292
6.3.2 转换机制294
第7章 变化中转喻的发生域296
7.1 事件概念框架296
7.1.1 原概念施指事件,目的概念施指其下位层级事件296
7.1.2 原概念施指事件,目的概念施指其上位层级事件296
7.1.3 原概念施指事件,目的概念施指与该事件同一范畴的另一成员298
7.2 具体事物概念框架298
7.2.1 以种代类299
7.2.2 以类代种300
7.2.3 以种代种300
7.3 抽象事物概念框架301
7.3.1 以种代类301
7.3.2 以种代种301
7.4 数据统计与分析302
7.5 小结302
第8章 转换中的转喻发生域与相似性映射303
8.1 转换中的转喻发生域303
8.1.1 具体事物概念框架303
8.1.1.1 整体代部分303
8.1.1.2 部分代整体303
8.1.1.3 领主代所属303
8.1.2 抽象事物概念框架304
8.1.3 事件概念框架304
8.1.3.1 事件中的一个要素代另一个要素304
8.1.3.2 一个要素代整个事件305
8.1.3.3 整个事件代一个要素306
8.2 转换中的相似性映射310
8.2.1 客观的属性或特征映射310
8.2.2 人对原概念的评价映射311
8.2.3 事件结构与评价映射的结合314
8.2.4 基于客观相关性的属性或特征映射316
8.2.5 基于客观相关性的评价映射316
8.2.6 数据统计与分析317
8.3 转换发生域的数据统计与分析317
8.4 隐喻和转喻的比例317
8.5 转换的结果317
8.6 小结318
第9章 结束语320
9.1 主要内容320
9.1.1 制约因素及一般动因320
9.1.2 统计与分析321
9.1.3 几种情形322
9.1.4 具体动因323
9.1.4.1 功能动因323
9.1.4.2 发生学上的动因325
9.1.5 变化转换的机制327
9.1.5.1 变化机制327
9.1.5.2 转换机制328
9.1.6 变化中转喻的发生域330
9.1.7 转换中的转喻发生域与相似性映射330
9.2 创新之处331
9.3 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的展望332
参考文献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