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系列 台湾乡村的新出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会系列 台湾乡村的新出路
  • 蔡宏进著 著
  • 出版社: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789571184708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45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26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系列 台湾乡村的新出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外移的人口与人力及影响1

一、迁移使生活方式与内容大改变2

二、都市化与工业化相伴随3

三、乡村移出较多的青壮人口与人力4

四、乡村地区也流失高教育的人才5

五、移出的性别组合也会失衡6

六、改变城乡人口比例8

七、乡村人口老化及其问题与功能9

八、移动人口对都市建设的贡献11

九、移民导致都市失业者及无壳蜗牛12

十、城乡人口迁移无助于缩短城乡差距13

参考文献15

第二章 巩固婚姻与家庭制度17

一、巩固婚姻与家庭的心理基础18

二、农业工作有助夫妻及全家人的亲密互动18

三、乡村人口的离婚率较低20

四、乡村人口的婚姻关系较传统稳定21

五、乡村家庭注重传宗接代延续家庭命脉23

六、乡村家庭注重养儿防老24

七、乡村家庭注重孝道26

八、不动的农地稳住农家的根27

九、外籍配偶挽救乡村婚姻与家庭的危机28

十、巩固的婚姻与家庭稳定社会秩序29

参考文献31

第三章 稳固与更新社区33

一、乡村社区数量众多角色重要34

二、农业工作与生活稳固乡村社区35

三、非正式社会关系凝聚社区共识36

四、氏族与邻居关系结合社区组织37

五、共同宗教信仰与活动凝聚社区互助合作40

六、宽广空间条件孕育社区凝聚力42

七、现代社区组织有助社区团结43

八、外移子弟为回馈故里还乡建设43

九、落叶归根的情怀紧贴故乡泥土44

十、外力的冲击引发社区变迁45

十一、乡村建设计画引导社区更新46

参考文献46

第四章 扩充产业充实生活资源47

一、乡村居民经由经营产业而生活48

二、各种乡村产业的要素48

三、从初级产业为主扩充到三级产业并重49

四、小农户由经营惯性农业到经营有机农业与休闲农业50

五、设立乡村工业区及零星工厂增加次级工作机会51

六、乡村因应市民及工人的需求兴起新商业及服务业52

七、新兴的工艺产业及其对生活品质改善的贡献54

八、生活资源由单一化变为多元化55

九、外移份子回补故乡生活资源57

十、生产粮食供应城市消费者生鲜食品59

参考文献60

第五章 保护环境与美化景观61

一、乡村地区处在环境保护与景观美化的前端位置62

二、工业污染必须防止与净化63

三、滥垦与土石流必须阻止66

四、农业污染也应防治68

五、应对都市化后的需求必须美化环境景观68

六、美丽的田园风光成为市民郊游的好去处70

七、花卉田园增添农村美景71

八、开发风景区改善自然美景72

九、社区更新与再生计画整顿乡村环境与景观72

十、高尔夫球场种植草皮及造景的美化73

十一、多见美化的公共设施74

参考文献75

第六章 提供休闲旅游与娱乐服务之功能77

一、乡村的美丽环境与景观供为休闲旅游与娱乐之用78

二、观光果园的休闲乐趣79

三、休闲农场的休闲旅游价值79

四、旅游村的休闲与娱乐功能80

五、自然景点对游客的吸引力81

六、大型游乐场与游乐区的娱乐意义82

七、长期住宿的风尚与制度84

八、爬山、泛舟、赛车、垂钓、潜水、打小白球等休闲与娱乐85

九、乡间野味小吃的魅力86

十、公路花园与休息站87

十一、海洋的呼唤与田园飨宴87

十二、露营与民宿之旅88

十三、小白球场上的运动休闲89

十四、宗教节庆的休闲娱乐活动90

十五、婚丧礼仪与休闲娱乐服务90

参考文献91

第七章 健全乡村组织安定社会秩序93

一、乡村基层组织的重要性94

二、乡村存在多种社会组织95

三、乡村组织份子间的关系密切互动自然坦诚97

四、组织对成员的行为有效约制98

五、农业推广基层组织功能可取99

六、兴趣团体的发展与功用101

七、服务组织的兴起与功能103

八、乡村组织奠定社会安定的基础105

九、乡村组织的长处足为都市效法106

参考文献107

第八章 公民概念、民主化与和平意识的发展与融合109

一、公民概念是政治民主化的基础110

二、乡村人重伦理是公民概念的重要元素111

三、合作行为也是培养公民概念的另一要素111

四、由坚固的家庭、宗亲与同乡晋阶公民社会与大同世界113

五、互助过程培养大公无私的观念及和平世界的思维114

六、义务参与劳动孕育团结与和平的精神115

七、社会参与的扩大有助培养公民意识及政治民主化115

八、由参与及热中选择而学习民主观念117

九、由政治民主到社会民主118

十、乡村人民的和气特性有助和平社会的形成119

十一、公民概念、民主化与和平意识的融合与成熟121

参考文献122

第九章 传递道德文化123

一、问道于乡野124

二、百善孝为先125

三、敬老尊贤126

四、注重情义127

五、遵守诚信128

六、安分守己129

七、贫穷见节志129

八、自然朴实与厚道的重农法则与价值观130

九、头上三尺有神明132

十、有难同当有乐同享133

十一、效法古训134

十二、积善传家135

十三、家规国法136

参考文献136

第十章 净化愿望稳定人心137

一、乡村人民的心理特质138

二、净心与定心的要义139

三、俭朴生活获得净心140

四、吃斋念佛净化心灵141

五、乡下人清心寡欲的德性142

六、修心与养性143

七、服从为负责之本144

八、保守与守法145

九、无大志也无野心147

十、安土重迁图谋稳定147

十一、为心安而行正148

十二、净心的后果与好处149

参考文献150

第十一章 伦理、生活、自然与学校的教育151

一、教育新角色的意义与重要性152

二、台湾乡村教育的落后程度及曙光152

三、几种重要的乡村教育理论与方法154

四、早前可贵的私塾教育基础155

五、家教与身教156

六、学徒教育的生活功能157

七、原野与田园的自然教育意义158

八、农业教育机构与服务159

九、学校教育的普及性161

十、受教子弟成器与翻身161

十一、教育促使乡村变迁与发展163

十二、乡村人民对教育也重视164

参考文献165

第十二章 资讯传播与交通运输发展167

一、资讯与传播的意义及在乡村社会的重要性168

二、乡村人民普遍接受媒体传播的资讯170

三、地方事务少能上媒体171

四、传播媒体成为获得讯息与知识的主要来源172

五、资讯农业时代的来临173

六、密集的道路与交通运输网175

七、条条道路通罗马176

八、山区道路常会崩塌177

九、多种车辆的复杂角色178

十、肇事的车辆与交通事故179

十一、乡居老人的交通问题180

参考文献181

第十三章 孕育民主观念健全民主制度183

一、熟悉民主观念与制度是现代国民的权责184

二、由选举学习民主制度185

三、由媒体资讯大开政治的意识与眼界187

四、切身体会政治的效益与祸害188

五、政治立场趋向多元化189

六、面对贿选心中逐渐笃定191

七、逐渐减低害怕政治的心理192

八、也知抗议与投诉194

九、也有村民竞选参政195

十、参与社会运动接受自主启蒙196

参考文献196

第十四章 改善医疗卫生与福利制度199

一、乡村医疗卫生与福利结合的意义200

二、消除迷信及巫医的现代化意义200

三、追求进步的医疗卫生观念与行为202

四、增进医疗设施与服务203

五、乡村公共卫生的发展206

六、营养保健促使人口老化209

七、社区基金与福利制度的形成210

八、对健保制度的体验与检讨211

九、实施老农津贴落实福利政策212

十、社会福利的弱势与强化212

参考文献213

第十五章 应验技术的功能与祸害215

一、人文区位学原理的区位要素216

二、新农业技术的研究、推广与使用216

三、流行有机农业生产技术218

四、启用与应验多项现代工业技术221

五、不良工业技术的隐藏、分布与危害222

六、广阔空间的安全性225

七、污染物的空间处置与危害226

八、保卫净土拒绝废地226

九、古老乡村技术的复活228

参考文献229

第十六章 对城市的功能角色231

一、城乡一体的概念232

二、城乡的就业连结233

三、由人口外流到回流235

四、分散都市人口的功能236

五、保存农业供应市民粮食237

六、吸收都市失业人口238

七、城乡差距与均衡240

八、国家后续发展的关键所在242

九、非常时刻人口的逃难去处243

十、都市人喜欢到乡村休闲旅游244

参考文献24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