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禅 悟前与悟后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禅 悟前与悟后
  • 萧平实居士述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450321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22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338页
  • 主题词:禅宗-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禅 悟前与悟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悟前3

第一章 前方便3

第一节 闻法阅经,建立知见3

第二节 闻时记忆,闻后思维3

第三节 培植福德,广结善缘4

第四节 受持佛戒,发菩提心6

第五节 减除世间五欲之贪着6

第六节 忏悔业障,深信因果7

第七节 消除慢心8

第八节 发大愿心10

第二章 正修行12

第一节 谨慎选择教禅的善知识12

第二节 正修功夫: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思维观16

第三节 深解第一义经典19

第四节 参究的方法20

第一目 简介话头20

第二目 简介公案21

第三目 参究的方法23

第五节 禅法知见四十则25

第一则 建立信心25

第二则 要有求悟的企图心27

第三则 要有精进心28

第四则 要有长远心29

第五则 要除掉私心和争胜心32

第六则 除聪明伶俐心33

第七则 要远离妄心34

第八则 要远离生死心35

第九则 应发大愿心37

第十则 随时随地不离参禅38

第十一则 注意安全,因时因地制宜39

第十二则 睡眠要充足40

第十三则 要注意饮食营养41

第十四则 暂离一切外务的攀缘42

第十五则 常念生死无常44

第十六则 参禅应依善知识47

第十七则 勿与人争论禅法50

第十八则 参禅中不可怕喧求静51

第十九则 要放松身心53

第二十则 参加精进共修要有婴儿行的心态55

第二十一则 功夫须绵密57

第二十二则 不可求多闻59

第二十三则 不可广阅公案60

第二十四则 修定非禅62

第二十五则 参禅前应明三乘入道初门差别65

第二十六则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68

第二十七则 离心意识参70

第二十八则 不可在光影门头认识神74

第二十九则 不可将心待悟,亦不可做无事会75

第三十则 不可死守坐禅怕做事76

第三十一则 不可揣摩悟境78

第三十二则 定境非悟79

第三十三则 感应非悟82

第三十四则 鬼神示境非悟83

第三十五则 神通与鬼神通不是悟83

第三十六则 一念不生之心是定心,不是真如85

第三十七则 放下与提起86

第三十八则 禅学非禅89

第三十九则 具参学眼目,方识善知识91

第四十则 佛法非禅,禅法非禅95

第六节 疑情97

第一目 疑情不能发生的缘故97

第二目 疑情五阶98

第三目 忽略现实阶段不一定要经历100

第四目 疑情的忽略现实状态与一念不生的入定不同101

第五目 参究必须有念疑念相续方能开悟102

第七节 略谈幻觉与魔扰103

第一目 幻觉与幻境103

第二目 魔扰与魔境105

第三目 如何避免魔扰107

第四目 求悟必须要有因缘107

第五目 劝人修福应观因缘108

第二篇 悟时与悟后111

第三章 悟之表象与种类111

第一节 悟之表象111

第二节 悟之实质113

第三节 渐悟与顿悟114

第四节 开悟不可以说吗115

第五节 悟之种类与正受117

第一目 解悟三关:破本参、破重关、破牢关117

第二目 证悟三关119

第四章 禅悟正受及诸功德132

第一节 禅悦正受132

第一目 觉明现前132

第二目 定慧等持134

第二节 见地正受135

第一目 戒的见地136

第二目 定的见地137

第三目 慧的见地139

第三节 解脱正受及诸功德正受142

第一目 断三缚结142

第二目 五欲执着之减除155

第三目 舍弃怨恼157

第四目 离谄媚心158

第五目 消除慢心158

第六目 修定迅速159

第七目 日用能知160

第八目 能生他受用功德160

第九目 功德正受非于悟后一时具足161

第四节 禅悟之证空与楞严定之证空不同161

第一目 参禅是般若、智慧,不是禅定161

第二目 《楞严经》开示之修道次第162

第三目 五阴尽相非属禅悟所得境界163

第五节 禅——非仅禅宗有之165

第一目 净土宗之禅165

第二目 密宗之禅166

第三目 禅——非仅禅宗有之167

第六节 证果168

第一目 菩萨初果——须陀洹168

第二目 菩萨二果——斯陀含169

第三目 菩萨三果——阿那含170

第四目 菩萨四果——阿罗汉173

第五目 初禅非初果178

第六目 初果非初地179

第七目 深观后始得判果180

第八目 菩萨证果不同于声闻的证果181

第九目 大乘亦有四沙门果181

第十目 果是施设183

第三篇 悟后起修 自度度他第五章 修除习气 增益见地 深入禅定189

第一节 增益见地断思维惑189

第一目 解悟者应求证悟189

第二目 证悟明心者应求见性191

第三目 阅经印证 学四悉檀193

第四目 思维修195

第二节 修除烦恼 改变习气198

第一目 有疑速需问198

第二目 开放心胸199

第三目 除争胜习199

第四目 扫除慢心204

第五目 勿急度人207

第六目 心存感恩208

第七目 严防阴魔211

第八目 深入思维 增益见地212

第九目 自悟者须见真知识213

第十目 习气烦恼非因悟一时俱除215

第六章 自度:修学三昧217

第一节 进修禅定三昧 永离隔阴之迷217

第一目 修学禅定三昧217

第二目 悟后修定 乃是正行220

第三目 修学禅定 除障为先221

第四目 欲求见性 非必四禅225

第二节 一切大心佛子应修四禅八定227

第一目 一切佛子应修四禅八定227

第二目 诸佛菩萨以四禅为根本228

第三目 坐脱立亡非参禅究理之极则233

第七章 度众——为众说法236

第一节 度众应知236

第一目 随缘度人236

第二目 续佛慧命237

第三目 行四摄法238

第四目 度众即修行239

第五目 应受菩萨戒 修六度万行241

第六目 不得滥用神通度人243

第二节 欲为禅师当自勘验 差别智足方可为人244

第一目 开悟明心公案三则244

第二目 见性公案二则245

第三目 智权密意公案三则246

第四目 现代公案一则247

第五目 牢关公案七则247

第六目 南堂勘验纲要十门252

第三节 荷担正法——教禅263

第一目 平时自参自悟为主 定期精进共修为辅263

第二目 定期传授佛法知见270

第三目 深勘学人 免负因果272

第四节 传承慧命 燃无尽灯286

第一目 授差别智 令透纲宗286

第二目 师友弟恭 弘佛遗教288

第三目 当劝学子泯除宗派门户之见290

第四目 观察解行遣子弘法290

公案代跋291

附录一:禅门摩尼宝聚——公案拈提六则293

附录二:明心之见道报告五篇296

附录三:眼见佛性之见道报告一篇32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