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心理治疗学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临床心理治疗学 第2版
  • 王长虹,丛中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978750915152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654页
  • 文件大小:373MB
  • 文件页数:671页
  • 主题词:精神疗法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临床心理治疗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临床心理治疗总论3

第1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3

第一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的判定方法与判定标准3

一、判定方法3

二、判定标准4

第二节 心理障碍的检查与诊断7

一、临床方法8

二、心理测验及量表12

第三节 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13

一、胎儿期的心理生理发育及胎教13

二、新生儿期的心理特点15

三、婴儿期的心理特点15

四、幼儿期的心理特点15

五、童年期的心理特点16

六、青春期的心理特点16

七、青年期的心理特点17

八、中年期的心理特点17

九、更年期的心理特点18

十、老年期的心理特点18

第四节 常见心理症状19

一、感知活动19

二、思维活动20

三、情感活动21

四、意志行为23

五、记忆活动24

六、自知力24

第2章 行为动机与挫折应对26

第一节 需要26

一、人类需要的特点26

二、需要的种类27

第二节 动机29

一、主要特征30

二、动机的产生30

三、动机的种类30

第三节 挫折31

一、影响因素32

二、产生原因32

三、挫折后的反应33

第四节 心理防御机制35

一、否定作用36

二、潜抑作用37

三、投射作用38

四、内向投射39

五、认同作用40

六、反向作用41

七、退行作用42

八、幻想作用43

九、隔离作用43

十、转移作用44

十一、抵消作用45

十二、补偿作用45

十三、合理化作用46

十四、升华作用47

十五、幽默作用47

第3章 临床心理治疗概论49

第一节 心理治疗简史49

第二节 对专业人员的基本要求51

第三节 心理治疗的督导51

一、督导的概念与意义51

二、督导对心理治疗师的要求52

三、心理治疗督导的形式与要领53

四、治疗师与督导师之间的关系54

第四节 心理治疗的分类55

一、根据理论模式分类55

二、按治疗对象分类55

三、按治疗的形式分类56

四、根据实施的时间分类56

五、根据患者意识范围的大小分类56

第五节 临床心理治疗的适用范围56

一、综合性医院有关的病人56

二、精神科及相关的病人57

三、各类行为问题57

四、社会适应不良57

第六节 心理治疗的原则57

一、接受性原则57

二、支持性原则58

三、成长性原则58

第七节 心理治疗的影响因素58

一、共情58

二、积极关注59

三、尊重和温暖59

四、真诚可信60

第八节 临床心理治疗的过程60

一、心理诊断阶段60

二、帮助和改变心理问题阶段62

三、心理治疗的结束阶段64

第二篇 临床心理治疗方法69

第4章 支持性心理治疗69

第一节 意义与基本理论69

一、意义69

二、基本理论69

第二节 治疗原则70

一、倾听70

二、解释71

三、保证71

四、指导与建议71

五、鼓励72

六、调整关系72

第三节 临床应用72

第5章 认知疗法74

第一节 理论基础74

一、心理现象学方法74

二、弗洛伊德的认知结构理论74

三、认知疗法的理论和发展75

第二节 治疗原则75

第三节 治疗技术和步骤76

一、常用的治疗技术76

二、治疗步骤79

第四节 治疗适应证79

第6章 精神分析疗法82

第一节 弗洛伊德的理论学说82

一、本能学说82

二、心理层次的划分83

三、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84

四、精神病理学说84

第二节 临床心理治疗中常见的问题85

一、移情85

二、阻抗86

三、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86

第7章 行为疗法90

第一节 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91

一、经典条件反射91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91

三、学习理论92

第二节 行为疗法的治疗步骤93

第三节 行为疗法的适应证93

第四节 行为疗法的治疗技术94

一、系统脱敏疗法94

二、冲击疗法97

三、厌恶疗法99

四、强化疗法101

五、放松疗法107

六、模仿疗法110

七、生物反馈疗法110

八、其他行为疗法113

第8章 家庭治疗114

第一节 发展114

第二节 目标115

第三节 适用范围115

第四节 模式115

一、结构性家庭治疗115

二、策略性家庭治疗116

三、分析性家庭治疗116

四、危机性家庭治疗116

五、行为家庭治疗116

第五节 注意事项116

第六节 原则117

一、忽视“理由与道理”,重视“感情与行为”117

二、摒弃“过去”,关注“现在”117

三、淡化缺点,强化优点118

四、只提供辅导、协助,不替代作重大决定118

第七节 特点118

一、坚持以家庭为整体的观点118

二、坚持重视家庭系统的观点和看法118

三、以人际关系分析成员间的相互作用119

四、以群体观念了解家庭成员的行为119

第八节 程序119

一、治疗前准备阶段119

二、具体实施阶段119

三、治疗结束阶段119

第9章 合理情绪疗法122

第一节 基本理论122

一、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123

二、合理情绪疗法的非理性信念124

第二节 治疗目标125

第三节 治疗步骤126

第四节 基本治疗技术126

一、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技术126

二、合理情绪想象技术128

三、认知家庭作业129

第10章 认知领悟疗法131

第一节 基本理论131

第二节 治疗机制132

第三节 治疗步骤132

第11章 森田疗法136

第一节 理论基础136

第二节 治疗原理137

一、主观和客观138

二、思想矛盾138

三、体会与理解138

四、逻辑上的错误138

五、情感和知识139

六、自然与人为、目的和手段139

七、顺从自然139

八、信念和判断139

九、精神的拮抗作用139

十、情感法则140

第三节 治疗步骤140

一、第一期——绝对卧床期140

二、第二期——轻作业期141

三、第三期——重作业期141

四、第四期——社会康复期142

第四节 临床应用142

一、强迫观念的治疗142

二、对发作性神经症的治疗143

三、劝导说服疗法143

第12章 催眠疗法145

第一节 催眠疗法的治疗步骤145

第二节 催眠疗法的应用147

第13章 婚姻疗法149

第一节 婚姻关系的适应149

一、婚姻的目的149

二、婚姻关系的适应150

第二节 婚姻关系的发展151

一、婚前阶段151

二、婚姻初期阶段151

三、生育子女阶段151

四、养育子女阶段152

五、子女分离阶段152

六、婚姻后期阶段152

七、婚姻的终尾阶段152

第三节 常见的婚姻问题152

一、健全的婚姻动机152

二、夫妻性格不协调153

三、夫妻间的角色问题153

四、与子女关系及管教问题153

五、婚姻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遇到的问题154

六、随婚姻制度而带来的问题154

七、来自父母的影响和干涉154

八、夫妻一方或双方有性格问题154

九、婚外关系的发生154

第四节 婚姻疗法的目标155

第五节 婚姻疗法的原则155

第六节 婚姻疗法的治疗技术156

一、转负为正,改变气氛与取向156

二、提出改善关系的具体要求,并付诸行动157

三、及时观察、发现和纠正婚姻关系中存在的问题157

四、促使“夫妻联盟”及“婚姻认同”的形成157

第14章 疏导疗法159

第一节 疏导疗法的理论基础159

第二节 疏导疗法的治疗要点及步骤160

第三节 疏导疗法的临床应用161

第15章 咨客中心疗法163

第一节 概述163

第二节 心理病理学观点164

第三节 治疗方法165

一、非指导的治疗方式165

二、会谈技巧166

三、治疗过程166

四、咨客中心疗法的特点168

第16章 暗示疗法169

一、一般原理169

二、适应证169

三、种类170

四、方式172

五、辅助手段172

第17章 工娱疗法173

第一节 作用机制173

第二节 工作疗法174

第三节 娱乐疗法175

一、文娱活动175

二、体育活动176

第四节 组织和程序177

一、工娱疗法的管理方法177

二、工娱疗法的常规程序177

第五节 注意事项178

第18章 气功疗法179

第一节 治疗步骤179

一、概述179

二、步骤180

第二节 临床应用181

第19章 其他心理治疗方法183

第一节 道家认知疗法183

一、道家认知疗法的发展183

二、中国道家的认知疗法操作步骤183

第二节 集体心理治疗法186

第三节 儿童游戏治疗186

一、儿童心理治疗的原则186

二、儿童心理治疗的内容187

三、游戏治疗187

四、沙游戏治疗190

第四节 冥想疗法197

第五节 漂浮疗法198

一、设置199

二、原理199

三、具体操作及感受199

四、效果200

五、注意事项200

第三篇 常见疾病的临床心理治疗203

第20章 神经症与心理治疗203

第一节 神经症概述203

一、病因203

二、分类与诊断205

三、流行病学206

四、心理治疗206

第二节 强迫性神经症的心理治疗208

一、发病原因209

二、临床表现210

三、心理治疗211

四、药物治疗212

第三节 焦虑性神经症的心理治疗212

一、发病原因213

二、临床表现214

三、心理治疗214

四、药物治疗218

第四节 恐惧性神经症的心理治疗218

一、发病原因219

二、临床表现219

三、心理治疗220

四、药物治疗222

五、物理治疗222

第五节 躯体形式障碍的心理治疗222

一、发病原因223

二、临床表现224

三、心理治疗225

四、药物治疗229

第六节 神经衰弱的心理治疗229

一、发病原因229

二、临床表现230

三、心理治疗230

四、药物治疗231

第七节 癔症的心理治疗232

一、发病原因232

二、临床表现233

三、心理治疗235

四、药物治疗237

第21章 精神分裂症与心理治疗239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概述239

一、流行病学239

二、发病原因239

三、临床表现240

四、诊断标准241

五、常见临床类型242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244

一、急性期的处理原则244

二、康复期的心理治疗244

第22章 心境障碍与心理治疗250

第一节 心境障碍概述250

一、流行病学250

二、发病原因251

三、临床表现252

四、诊断254

第二节 心境障碍的治疗255

一、精神药物治疗255

二、心理治疗256

第23章 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与心理治疗263

第一节 急性应激障碍263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263

二、临床表现263

三、治疗264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266

一、发病原因266

二、发病机制266

三、临床表现267

四、治疗267

第三节 适应障碍269

一、发病原因269

二、发病机制269

三、临床表现269

四、治疗269

第四节 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271

一、气功所致精神障碍271

二、恐缩症271

三、与迷信巫术相关的精神障碍272

第24章 人格障碍与心理治疗275

第一节 人格障碍概述275

一、流行病学276

二、形成原因276

三、人格障碍的特点278

四、人格障碍的分型278

第二节 常见的人格障碍与心理治疗279

一、反社会型人格障碍279

二、强迫型人格障碍282

三、表演型人格障碍285

四、偏执型人格障碍288

五、分裂样人格障碍292

六、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294

第25章 性功能障碍与心理治疗298

第一节 性功能障碍概述298

一、正常性功能反应模式298

二、性功能障碍的分类300

第二节 性功能障碍的临床类型及心理治疗304

一、阳萎304

二、早泄308

三、性厌恶311

四、性高潮障碍314

五、性交疼痛316

六、阴道痉挛319

第26章 进食障碍的心理治疗323

第一节 进食障碍概述323

第二节 进食障碍的临床类型及治疗323

一、神经性厌食323

二、神经性贪食328

三、神经性呕吐331

第27章 睡眠与觉醒障碍的心理治疗335

第一节 睡眠与觉醒障碍概述335

第二节 睡眠与觉醒障碍的临床类型及治疗336

一、失眠症336

二、嗜睡症341

三、睡行症343

四、夜惊344

五、梦魇347

第28章 躯体形式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与心理治疗350

第一节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概述350

第二节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类型及治疗351

一、心脏神经症351

二、胃神经症355

第29章 精神发育迟滞与心理治疗360

第一节 精神发育迟滞概述360

第二节 精神发育迟滞的临床表现及治疗361

一、发病原因361

二、临床表现362

三、心理行为指导与康复措施364

四、药物治疗367

五、预防367

第30章 性偏离的心理治疗371

第一节 性偏离概述371

第二节 性偏离的分类及心理治疗373

一、性偏离的分类373

二、性偏离的预防374

三、性偏离的治疗375

第三节 常见性偏离的临床类型与心理治疗378

一、同性恋378

二、恋物癖382

三、异性装扮癖386

四、露阴癖390

五、窥阴癖393

六、摩擦癖397

七、性施虐与性受虐癖401

八、易性癖406

九、自恋癖412

第31章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与心理治疗415

第一节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概述415

第二节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常见的临床类型及治疗415

一、特殊发育障碍415

二、广泛发育障碍421

三、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438

四、品行障碍450

五、儿童对立违抗性障碍457

六、儿童情绪障碍462

七、抽动障碍468

八、儿童行为障碍472

九、青少年违法犯罪480

十、网络应用和心理障碍484

第32章 老年期精神障碍与心理治疗491

第一节 老年期精神障碍概述491

一、老年期的心理变化491

二、老年期精神障碍的早期表现492

三、老年期精神障碍的诊断步骤493

四、老年期精神障碍的治疗493

第二节 老年期精神障碍的临床类型及治疗493

一、老年期睡眠障碍493

二、老年期神经症498

三、老年期痴呆501

第33章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与心理治疗511

第一节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概述511

第二节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512

一、发病原因512

二、临床类型及表现513

三、心理行为指导516

第三节 药物依赖518

一、发病原因518

二、临床类型519

三、治疗523

第34章 常见内科疾病的心理治疗526

第一节 循环系统疾病与心理治疗526

一、概述526

二、临床类型及治疗526

第二节 呼吸系统的疾病与心理治疗538

一、概述538

二、常见与心理因素相关的疾病539

第三节 消化系统疾病与心理治疗544

一、概述544

二、临床类型及治疗544

第四节 免疫性疾病与心理治疗552

一、概述552

二、发病原因552

三、常见的临床类型及表现553

四、心理行为治疗553

第五节 恶性肿瘤555

一、发病原因555

二、心理反应及临床症状558

三、心理行为治疗559

四、癌症的预防562

第35章 外科病人的心理治疗564

第一节 概述564

第二节 术前病人的特点与心理行为指导565

第三节 术后病人的特点与心理行为指导565

第四节 特殊仪器检查与心理行为指导567

第36章 妇产科病人的心理治疗569

第一节 概述569

第二节 正常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征569

一、女性的生理特征569

二、女性的心理特征570

第三节 妇产科病人的心理特点571

一、月经期的心理特点572

二、妊娠期的心理特点572

三、分娩时的心理特点572

四、分娩后的心理特点572

第四节 常见的妇科疾病与心理治疗573

一、心因性痛经573

二、闭经574

三、经前期紧张症576

四、功能性子宫出血577

五、更年期综合征578

六、不孕症579

七、外阴瘙痒582

第五节 常见产科疾病与心理治疗583

一、妊娠剧吐583

二、习惯性流产584

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584

四、难产585

五、剖宫产及其他妇科手术586

第37章 皮肤疾病与心理治疗588

第一节 概述588

第二节 皮肤病的发病原因589

一、社会心理因素与皮肤病症状的关系589

二、负性情绪因素与皮肤病症状的关系589

三、个性特征与皮肤病症状的关系589

第三节 常见皮肤病与心理治疗590

一、皮肤瘙痒症590

二、神经性皮炎591

三、斑秃592

四、慢性荨麻疹593

五、银屑病593

第38章 性病与心理治疗595

第一节 概述595

第二节 性病的流行及蔓延595

一、流行广而传播快596

二、感染对象年轻化596

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596

四、性病知识未很好普及597

五、耐药菌株的出现597

六、无症状携带者的传播597

七、性病的传播途径597

第三节 常见性病的临床类型与心理行为指导597

一、梅毒597

二、淋病598

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599

第39章 家庭暴力干预603

第一节 概述603

一、家庭暴力的概念及研究重点604

二、家庭暴力的特征605

第二节 家庭暴力成因分析605

一、西方家庭暴力成因研究605

二、中国家庭暴力成因研究606

三、我国家庭暴力的原因理论608

第三节 家庭暴力的预防与控制608

一、社会层面应加强的工作608

二、心理卫生工作者的任务610

第40章 自杀干预612

第一节 概述612

第二节 自杀成因分析613

一、自杀与文化613

二、自杀与个性613

三、自杀与疾病614

四、自杀与遗传及神经生物学614

五、性别与自杀615

六、年龄与自杀615

七、引起自杀的其他因素615

第三节 自杀的不同类型616

一、概述616

二、涂尔干分类法616

三、心理学分类法617

第四节 自杀的心理评价与干预619

一、自杀行为的心理评价619

二、自杀行为的心理干预620

第五节 自杀的预防与控制621

一、自杀的预防621

二、自杀的控制622

附录A常用心理测验量表624

附录B案例索引644

附录C中英文对照索引64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