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中国文学史 修订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中国文学史 修订版
  • 周晓明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252382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730页
  • 文件大小:201MB
  • 文件页数:746页
  • 主题词:中国文学-现代文学史-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中国文学史 修订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0绪论1

0.1现代中国文学的源流1

0.2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5

0.3现代中国文学的基本特征13

第一编 清末民初文学 (1895—1915)22

1清末民初文学:古典时代的终结22

1.1传统中国的全面危机与历史反应22

1.1.1鸦片战争以来传统中国的危机22

1.1.2变革:从“经世致用论”到戊戌变法23

1.1.3革命: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26

1.2现代文化观念的萌芽28

1.2.1现代文化观念萌芽的基础与表征28

1.2.2两大核心文化观念31

1.3文学改良——文学现代化的最早尝试34

1.3.1文学改良运动的兴起34

1.3.2文学改良的主要路径36

1.3.3文学改良的精神主旨39

1.4清末民初文学的历史轨迹41

1.4.1前期:维新改良文学的兴起41

1.4.2后期:共和革命文学的兴起与通俗文学的滥觞43

2梁启超等:文学改良的倡导与超越46

2.1梁启超的生平与思想46

2.1.1梁启超生平简介46

2.1.2梁启超主要思想49

2.2梁启超的文学改良主张59

2.2.1诗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59

2.2.2文界革命及戏曲改良62

2.3梁启超的文学创作实践65

2.3.1梁启超的散文写作65

2.3.2梁启超的其他创作69

2.4章太炎的思想与文化文学活动71

2.4.1章太炎的生平与文化思想71

2.4.2章太炎文学观念与创作76

2.5王国维的文学理论批评与创作80

2.5.1王国维的生平与文学理论批评80

2.5.2王国维的文学创作85

3清末民初文学的现代性追求87

3.1“新派诗”与“新文体”87

3.1.1黄遵宪与“新派诗”87

3.1.2康有为、谭嗣同与“新派诗”、“新文体”91

3.1.3从新文体到“早期白话文”96

3.2“新小说”98

3.2.1“新小说”的兴盛及其原因98

3.2.2“晚清四大谴责小说”100

3.2.3革命派与鸳鸯蝴蝶派小说104

3.3“戏剧改良”与“新剧”110

3.3.1戏剧改良运动的兴盛110

3.3.2汪笑侬与京剧改良112

3.3.3话剧的诞生114

3.4翻译文学等115

3.4.1翻译文学的兴盛115

3.4.2林纾与“林译小说”117

3.4.3严复与“严译八大名著”119

第二编 五四时期文学(1915—1927)122

4五四时期文学:走向现代的伟大转折122

4.1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与发展122

4.1.1新文化运动的发生122

4.1.2新文化运动的发展129

4.2文学革命的兴起133

4.2.1文学革命的兴起与诉求133

4.2.2文学革命的理论建设138

4.3文学革命的深化143

4.3.1文学革命的论战143

4.3.2五四文学的演进146

5鲁迅:五四文化文学的先驱150

5.1鲁迅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150

5.1.1早期(1881—1909)150

5.1.2前期(1909—1927)152

5.1.3后期(1927—1936)154

5.2《呐喊》与《彷徨》156

5.2.1《呐喊》、《彷徨》的思想156

5.2.2《呐喊》、《彷徨》的艺术164

5.3《野草》与《朝花夕拾》170

5.3.1《野草》170

5.3.2《朝花夕拾》178

5.4鲁迅前期杂感179

5.4.1杂感:鲁迅独创的崭新文体179

5.4.2鲁迅前期杂感的主要内容184

6郭沫若:五四时代之子189

6.1郭沫若生平和创作概况189

6.1.1生平与思想189

6.1.2创作概况193

6.2《女神》等195

6.2.1《女神》:时代底一个肖子195

6.2.2从《星空》、《瓶》到《前茅》、《恢复》199

6.3郭沫若的前期戏剧及小说206

6.3.1从剧诗到诗剧206

6.3.2从诗剧到史剧207

6.3.3郭沫若的前期小说210

7五四文学(上)214

7.1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等214

7.1.1文学研究会214

7.1.2创造社216

7.1.3未名社与莽原社218

7.2“问题小说”与冰心、庐隐、叶圣陶等221

7.2.1“问题小说”221

7.2.2冰心、庐隐、叶圣陶、王统照、许地山222

7.3“乡土小说”与鲁彦等230

7.3.1“乡土小说”230

7.3.2鲁彦等乡土小说家231

7.4“自我小说”与郁达夫等234

7.4.1“自我小说”234

7.4.2郁达夫等人的小说237

8五四文学(中)242

8.1胡适等早期白话诗242

8.1.1胡适与《尝试集》242

8.1.2其他早期白话诗人诗作249

8.2新月诗派与徐志摩、闻一多253

8.2.1从新月派到新月诗派253

8.2.2徐志摩258

8.2.3闻一多262

8.3其他社团与冯至、李金发266

8.3.1“湖畔”诗人诗作266

8.3.2沉钟社与冯至268

8.3.3李金发274

9五四文学(下)278

9.1语丝社与周作人278

9.1.1《语丝》与语丝社278

9.1.2“语丝文体”283

9.1.3周作人286

9.2朱自清、冰心、郁达夫等人散文290

9.2.1朱自清290

9.2.2冰心、郁达夫等人散文293

9.3从民众戏剧社到南国社295

9.3.1民众戏剧社等与爱美剧运动295

9.3.2南国社与小剧场运动299

9.4欧阳予倩、丁西林、田汉、洪深302

9.4.1欧阳予倩、丁西林302

9.4.2田汉、洪深306

10五四时期其他文学313

10.1五四时期的通俗小说313

10.1.1通俗小说的重振及原因313

10.1.2社会小说与李涵秋等316

10.1.3侦探小说与程小青等318

10.2五四时期的旧体诗词320

10.2.1背景和格局320

10.2.2传统文人的旧体诗322

10.2.3新文学家的旧体诗325

10.3五四时期台湾文学329

10.3.1台湾新文学运动329

10.3.2张我军: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旗手333

10.3.3赖和:台湾新文学的奠基者337

第三编30年代文学(1927—1937)340

11 30年代文学:现代化的多元选择340

11.1 30年代的历史走向与文学走向340

11.1.1 30年代的历史走向340

11.1.2 30年代的文学走向343

11.2从革命文学到左翼文学347

11.2.1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347

11.2.2“左联”的成立与发展352

11.2.3左翼文学的兴起与特点355

11.3从五四文学到后五四文学358

11.3.1五四文学的分化与落潮358

11.3.2后五四文学的继起与构成360

12左翼文学(上)365

12.1左翼文学思潮与论争365

12.1.1左翼文学理论批评建设365

12.1.2对资产阶级文学思潮的批判368

12.2左翼文学创作的演进370

12.2.1左翼文学创作的形成370

12.2.2左翼文学创作的繁荣372

12.3鲁迅后期杂感与《故事新编》376

12.3.1鲁迅后期杂感376

12.3.2《故事新编》379

12.4左翼诗歌382

12.4.1殷夫及其《孩儿塔》382

12.4.2中国诗歌会384

13左翼文学(下)387

13.1茅盾及其《子夜》387

13.1.1茅盾生平和文学生涯387

13.1.2《子夜》389

13.2丁玲、萧红391

13.2.1丁玲391

13.2.2萧红394

13.3其他左翼新人397

13.3.1张天翼、吴组缃397

13.3.2沙汀、艾芜401

13.4东北作家群404

13.4.1东北作家群概观404

13.4.2代表作家作品406

13.5左翼戏剧、电影410

13.5.1左翼戏剧、电影运动410

13.5.2代表作家作品413

14后五四文学(上)421

14.1后五四文学概观421

14.1.1后五四文学作家的观念421

14.1.2后五四文学创作概况424

14.2京派与沈从文等426

14.2.1京派概观426

14.2.2沈从文与《边城》等430

14.2.3废名等其他京派作家、作品435

14.3现代派与戴望舒等441

14.3.1现代派概观441

14.3.2戴望舒与卞之琳444

14.4新感觉派450

14.4.1新感觉派概观450

14.4.2新感觉派代表作家453

14.5论语派与林语堂等456

14.5.1论语派的形成及其理论456

14.5.2论语派的小品文创作458

15后五四文学(下)462

15.1巴金与《家》462

15.1.1巴金生平与早期创作462

15.1.2巴金的《家》466

15.2老舍与《骆驼祥子》469

15.2.1老舍生平与小说创作469

15.2.2老舍的《骆驼祥子》472

15.3曹禺与《雷雨》、《日出》475

15.3.1曹禺的生平与创作概况475

15.3.2曹禺的《雷雨》和《日出》479

15.4李劼人与“大河小说”483

15.4.1李劼人的生平及中短篇小说483

15.4.2李劼人的“大河小说”485

16 30年代其他文学490

16.1 30年代通俗小说490

16.1.1社会言情小说与张恨水等490

16.1.2现代武侠小说494

16.2 30年代的旧体诗词497

16.2.1基本趋向与创作概貌497

16.2.2鲁迅和郁达夫的旧体诗502

16.3 30年代国民党文学506

16.3.1三民主义文艺运动506

16.3.2民族主义文艺运动508

16.3.3中国文化建设运动510

16.4 30年代台湾文学512

16.4.1 30年代台湾文学概述512

16.4.2杨逵:“压不扁的玫瑰花”516

第四编 战时战后文学(1937—1949)522

17战时战后文学:现代进程的延宕与延续522

17.1战时地域分割与文学发展的区域化522

17.1.1战争对文学的制约与影响522

17.1.2战时文学中心的散落、迁移与重组524

17.1.3地缘政治与文学发展的区域化526

17.2战时战后文化、文学思潮531

17.2.1文学观念与文学运动531

17.2.2文学思潮与理论论争534

17.3战时战后文学的基本形态和格局537

17.3.1主流文学的形成与形态537

17.3.2创作方法与创作潮流539

17.3.3战时战后文学新变541

18延安与解放区文学544

18.1《讲话》与解放区文学思潮、文学运动544

18.1.1《讲话》的发表与文艺的工农兵方向544

18.1.2《讲话》的影响与文学思潮的转向549

18.1.3解放区的文学运动与创作概观552

18.2民歌体诗歌与新歌剧、戏剧558

18.2.1新民歌运动与《王贵与李香香》等558

18.2.2新秧歌运动与《白毛女》562

18.2.3旧剧改革与话剧创作565

18.3赵树理567

18.3.1赵树理与“问题小说”567

18.3.2“赵树理方向”及“山药蛋派”572

18.4孙犁、丁玲、周立波574

18.4.1孙犁的“白洋淀系列”574

18.4.2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578

18.4.3周立波的《暴风骤雨》582

19国统区文学(上)586

19.1国统区文学概观586

19.1.1国统区文学的阶段性发展586

19.1.2国统区文学理论批评及胡风592

19.2艾青600

19.2.1艾青的创作道路与代表作600

19.2.2艾青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604

19.3七月诗派与九叶诗派606

19.3.1七月诗派606

19.3.2九叶诗派608

19.4战后讽刺诗潮611

19.4.1讽刺诗潮的形成及特点611

19.4.2袁水拍的“山歌”创作612

19.4.3臧克家和其他诗人的讽刺诗615

20国统区文学(下)617

20.1老舍、巴金战时战后小说617

20.1.1老舍的《四世同堂》617

20.1.2巴金的《寒夜》等622

20.2其他中长篇小说629

20.2.1沙汀、艾芜的战时战后小说629

20.2.2路翎和七月派小说631

20.2.3姚雪垠、吴组缃等的小说633

20.3郭沫若的《屈原》及中后期小说634

20.3.1郭沫若的《屈原》634

20.3.2郭沫若的后期小说640

20.4战时战后其他剧作家与作品643

20.4.1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等剧643

20.4.2阳翰笙、田汉、陈白尘、吴祖光的剧作646

20.5战时战后电影651

20.5.1战时电影651

20.5.2战后电影656

21“孤岛”和沦陷区文学666

21.1“孤岛”和沦陷区文学概况666

21.1.1孤岛文学概况666

21.1.2东北沦陷区文学672

21.1.3华北沦陷区文学675

21.2张爱玲677

21.2.1张爱玲创作历程677

21.2.2《金锁记》等小说创作679

21.3钱钟书与《围城》683

21.3.1钱钟书生平与其他创作683

21.3.2《围城》684

21.4李健吾等剧作家689

21.4.1李健吾等的改编剧689

21.4.2孔另境等的历史剧691

21.4.3吴天、杨绛及其他剧作家692

22战时战后其他文学695

22.1后期浪漫派与战时战后通俗小说695

22.1.1徐訏、无名氏的后期浪漫派小说695

22.1.2战时战后通俗小说698

22.2战时战后的旧体诗词701

22.2.1旧体诗词的中兴701

22.2.2郭沫若与毛泽东的旧体诗词706

22.3战时战后台湾文学710

22.3.1战时战后台湾文学概况710

22.3.2吴浊流的小说712

22.3.3张文环、龙瑛宗、吕赫若的小说716

22.4战时战后香港文学719

22.4.1战时战后香港文学概况719

22.4.2黄谷柳与《虾球传》724

22.4.3侣伦与《穷巷》726

后记72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