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明人汉史学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明人汉史学研究
  • 朱志先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6067966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14页
  • 文件大小:133MB
  • 文件页数:426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研究-汉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明人汉史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1

一、选题意义1

二、学术史回顾与前瞻4

三、文章结构与思路11

四、创新点和难点15

上编 鉴往知来与劝善惩恶思潮下汉史研习的实践功能与道德价值第一章 朱元璋对汉史的研习与应用20

第一节 朱元璋关注汉代历史的原因20

一、元末明初的社会现实20

二、朱元璋的个人经历21

第二节 朱元璋研习汉代历史的表现22

一、与子孙交流中研习汉史22

二、与大臣讨论中研习汉史24

第三节 汉史对朱元璋的影响27

一、正面影响27

二、负面影响34

第二章 明前期大儒与汉史学39

第一节 王祎对汉史“考订同异”、“瑕瑜不掩”39

一、“考订同异”:缕清汉史文本之差异39

二、“瑕瑜不掩”:还原汉史原貌43

第二节 方孝孺对汉史“会其通而不泥于一志”46

一、质疑《史记》之所载47

二、从治世角度论析《盐铁论》、《申鉴》48

三、从反对苛政的角度批判《政论》49

四、“圣人之道,与时偕行”:关注汉史的借鉴功能50

第三节 考古证今、补偏足全:丘濬对汉史的探讨53

一、“考古以证今,随时而应用”:以汉史比附明代政治54

二、“积小以成其大,补偏以足其全”:对汉代历史现象的归纳59

三、“扶持世教,警省人心”:对汉史的鉴戒62

第三章 “善可为法,恶可为戒”:史鉴书编纂与汉史研究66

第一节 明初敕撰史鉴书对汉史的探讨66

第二节 “崇实黜浮,鉴别悉允”:明前期士人述汉史69

中编 明中叶文学复古运动影响下《史》、《汉》的艺术性借鉴和学术性考释第一章 《史》、《汉》的比较研究与吸收78

第一节 《史》、《汉》比较研究78

一、“《史记》以风神胜”:《史记》著作风格评析79

二、“《汉书》以矩矱胜”:《汉书》著作风格评析86

三、班、马之优劣89

第二节 《史》、《汉》风格吸收95

一、史书编纂中《史》、《汉》风格的借鉴95

二、文学创作中《史》、《汉》风格的模拟105

第二章 明中期汉史评论的兴起116

第一节 “专据经传以绳史”:《尚论编》中的汉史评论116

一、“抉定其抵牾,使相统一”:重评汉史,提出己见117

二、“扬微阐幽,的的可表”:从细微处探讨汉史的本质119

三、借托汉史,风切当世120

四、保存汉史史料之功用122

第二节 “折衷机宜,如指彀的”:《史说》中的汉史评论124

一、“若考据,皆前人究括所未及”:汉史研究独具心得124

二、汉史评论超越先儒126

三、“援彼证否判于析尘”:通过史实援引揭示历史真相128

第三节 “阐摘精奥,剖析疑义”:《古史要评》中的汉史评论131

一、对汉史的“同情之理解”132

二、剖析汉史研究中之疑义133

三、以儒家为指针评判汉代史实136

第三章 “闻见溢而考索真”:嘉、隆间汉史考证之学的兴起138

第一节 柯维骐《史记》考证中的“别淆乱订是非,会万于一”138

一、指陈《史记》记载的不确之处139

二、对《史记》编纂体例和主题的考证142

三、归纳《史记》叙事的方法145

四、研究汉史不囿于成说146

第二节 杨慎“搜奇抉谲,撷采钩隐”以考汉史147

一、考究汉代名物148

二、探究汉史,不泥旧说152

三、补充汉史文本注释之所未及,驳正改窜之所讹谬154

四、考证《史》、《汉》版本之误156

五、考辨汉代史学著作之误157

第三节 陈耀文的汉史辨证“抉摘其失,兼资考据”161

一、“是非之公”,“随事辨正”:对汉史史事的考辨与正误162

二、对汉史文本“远讨遐搜,潜心训诂”165

三、陈耀文对杨慎汉史考证之“深文苛索,有意求瑕”168

第四章 《史》、《汉》研究之荟萃:《史记评林》与《汉书评林》174

第一节 《史记评林》与《史记》研究174

一、《史记评林》的产生174

二、《史记评林》内容及撰写方法176

三、凌稚隆的《史记》研究178

四、《史记评林》的总体评价184

第二节 《汉书评林》与《汉书》研究186

一、《汉书评林》的产生186

二、《汉书评林》内容及撰写方法187

三、凌稚隆的《汉书》研究189

四、《汉书评林》的总体评价200

第三节 史汉《评林》时代不带考评的汉史整理著作202

下编 明后期理学裂变下汉史学的多样化趋向208

第一章 晚明对汉代历史的评析208

第一节 通史编纂中汉史评论208

一、“程量今古,独出胸臆”:《藏书》评汉史208

二、“别善败如列眉,烛忠佞如观火”:《读史漫录》评汉史216

三、《藏书》与《读史漫录》研究汉史的差异225

四、其他通史著作中的汉史评论226

第二节 断代史编纂中汉史评论236

一、“比人缀事,各具端委”:钟惺《史怀》的汉史评论236

二、其他断代史著对汉史的评论245

第三节 有关文集、笔记中的汉史评论247

一、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的汉史研究247

二、晚明其他笔记、文集中的汉史研究260

第二章 晚明对汉代历史的考证263

第一节 焦竑对汉史的“去取精审,主于阐发”263

一、考订《史记》所载史实264

二、在汉史考证中敢于驳正权威之说267

三、考证、注释《史》、《汉》中人名和典制271

第二节 方以智“删古今聚讼为征,考而决之”的汉史研究275

一、注重用小学之法研治《史》、《汉》276

二、“辨当名物,征引以证其义”:考辨《史》、《汉》名物278

三、“利弊时宜,贵知要领”:方以智对汉史研究的经世特点280

第三节 对《史记》、《汉书》、《后汉书》的笺注“提其要,钩其玄”284

一、郝敬刊正汉史文本的“注家诠释”285

二、晚明其他学者对汉史文本及其注释的考证289

第三章 “因原竟委,考正得失”:以顾炎武为个案的明遗民与汉史学研究296

第一节 “错综其理,会通其旨”:从具体事实归纳汉史的普遍现象及其原因297

第二节 “援古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止”:顾炎武汉史研究的经世特征300

一、“洞悉盛衰利弊,著其化裁通变之道”:顾炎武对两汉风俗教化的研究300

二、“考汉世用人之法”:顾炎武对汉代官吏任用及权力分配的研究304

第三节 “疏通其源流,考正其谬误”:顾炎武对汉史文本的考释308

一、对《史记》的考证308

二、对《汉书》的考证311

三、对《后汉书》的考证314

四、比较汉史诸文本的优劣317

五、顾炎武汉史考证的瑕疵之处318

第四章 晚明汉史的通俗化324

第一节 通俗史学出现的原因324

一、经济发展324

二、文化需求326

第二节 汉史通俗化的表现328

一、汉史的摘抄本、简评本、演义本329

二、通史的摘抄本、简评本、节选本330

第三节 汉史通俗化的影响332

一、汉史的普世化333

二、正统学者对汉史通俗化现象的忧虑和非议337

余论 明人汉史学研究的总体评价343

一、明人研究汉史学的特点343

二、从明人与汉史学的关系看明代史学的发展脉络346

三、汉史学研究对明代学术的影响348

四、明人汉史学研究对清初汉史学研究的影响356

五、明人汉史学研究的不足364

附录367

一、《千顷堂书目》中所列明人研究汉史著作一览表367

二、明人《史记》、《汉书》、《后汉书》刊刻情况一览表373

三、明人《史记》、《汉书》、《后汉书》评点、摘抄、节选情况一览表375

四、明人汉史评论著作情况一览表381

五、嘉靖时期官刻有关汉史学书籍情况一览表384

六、《史记评林》中对汉史进行评析的明人及其著作一览表385

七、《汉书评林》中对汉史进行评论的明人及其著作一览表389

八、万历时期刊刻有关史汉的历史演义本情况一览表392

九、《史记志疑》征引明人《史》、《汉》研究成果表393

十、清人与明人汉史学研究观点相似处对照表395

参考文献397

后记4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