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环境法
  • 王权典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096289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68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386页
  • 主题词:环境保护法-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环境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环境法的一般原理1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2

一、环境的概念及其在法律上的理解2

二、环境问题4

第二节 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5

一、环境保护概念的提出5

二、国际社会环境保护的实践6

三、我国环境保护的实践7

第三节 环境法与环境法学8

一、环境法的缘起与发展8

二、环境法学的研究对象及范围9

三、环境法学的体系结构10

第四节 环境法的概念与特征10

一、环境法的概念界说10

二、环境法的特征12

第五节 环境法的价值与功能14

一、环境法的价值内涵14

二、环境法的功能15

第六节 环境法的历史沿革16

一、世界各国环境法的发展历史概览16

二、我国环境法的发展历史简况20

第七节 环境法的现实地位22

一、环境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22

二、环境法与其他相邻部门法的关系24

三、环境法是一个重要的、开放的、新兴的法律部门27

第八节 环境法的体系27

一、环境法体系的概念界说及其意义27

二、环境法的渊源与规范体系28

本章复习思考题31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32

第二章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33

第一节 环境法基本原则概述33

一、环境法基本原则的概念33

二、环境法基本原则的特点34

三、环境法基本原则的作用35

第二节 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35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的内涵35

二、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的形成和发展37

三、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的贯彻和实施39

第三节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的原则41

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的内涵41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的形成和发展41

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的贯彻落实43

第四节 环境责任原则45

一、环境责任原则的内涵45

二、环境责任原则的形成和发展46

三、环境责任原则的贯彻47

第五节 环境民主原则48

一、环境民主原则的内涵48

二、环境民主原则的形成与发展50

三、环境民主原则的贯彻51

典型案例选析53

本章复习思考题54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54

第三章 环境法的基本制度55

第一节 环境法的基本制度概述56

一、环境法基本制度的定义56

二、环境法基本制度的分类57

三、环境法基本制度存在的意义57

第二节 环境规划制度58

一、环境规划制度的概念58

二、环境规划的目的和意义58

三、环境规划的内容59

四、环境规划的分类59

五、制定环境规划的程序60

六、环境规划的实施与监督60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61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概述61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范围63

三、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63

四、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程序、权限与监督65

五、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责任67

第四节 “三同时”制度68

一、“三同时”制度的概念68

二、“三同时”制度的主要内容69

三、违反“三同时”制度的法律后果70

四、当前“三同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70

第五节 许可证制度71

一、许可证制度的概念和作用71

二、许可证制度的建立和发展72

三、许可证的管理程序73

四、排污许可证制度73

五、对违反许可证制度的处罚74

第六节 经济刺激制度75

一、经济刺激制度的概念75

二、财政补贴75

三、低息贷款76

四、环境税77

五、排污收费制度78

六、环境损害责任保险81

七、可交易许可证82

八、押金83

九、环境标志84

第七节 清洁生产制度85

一、清洁生产概述85

二、清洁生产的内容86

三、清洁生产的审核87

四、清洁生产的鼓励措施88

五、违反清洁生产的法律责任88

第八节 限期治理制度89

一、限期治理制度的概念与起源89

二、限期治理制度的特征与作用90

三、限期治理制度的主要内容90

四、限期治理的弊端与完善91

第九节 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报告及处理制度92

一、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的概念92

二、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的特点93

三、实施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的意义93

四、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的主要内容93

第十节 环境监测制度94

一、环境监测制度的概念和意义94

二、环境监测网96

三、环境监测报告制度97

四、环境监测的实施与监督97

典型案例选析98

本章复习思考题102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102

第四章 国家环境监督管理体制104

第一节 环境管理概述104

一、环境管理的概念104

二、环境管理的分类106

三、国家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内涵107

第二节 国外环境行政管理体制107

一、发展历史107

二、现行模式108

三、美国现行环境行政管理体制109

第三节 我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111

一、环境管理机构的沿革111

二、现行环境管理体制112

三、环境管理机构的职责113

本章复习思考题115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115

第五章 环境法律责任116

第一节 环境法律责任概述117

一、环境法律责任的概念及其形成117

二、环境法律责任的特点及其构成要件118

三、环境法律责任的作用及其意义120

第二节 违反环境法的行政责任122

一、环境行政责任概述122

二、环境行政主体违法的行政责任125

三、环境行政相对人违法的行政责任126

四、违反环境法的行政责任形式127

第三节 环境侵权及其民事责任128

一、环境侵权及其民事责任概述128

二、环境侵权的无过错责任原则131

三、环境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及几种特别情况133

第四节 环境犯罪及其刑事责任135

一、环境犯罪及其刑事责任概述135

二、环境犯罪的构成137

三、环境刑事责任立法139

第五节 环境纠纷及其解决机制142

一、环境纠纷及其解决机制概述142

二、环境纠纷的解决机制143

典型案例选析148

本章复习思考题149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149

第六章 环境污染防治法150

第一节 环境污染防治法概述151

一、环境污染151

二、环境污染防治法152

第二节 水污染防治法153

一、水污染153

二、立法沿革154

三、水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154

第三节 大气污染防治法157

一、大气污染157

二、立法沿革157

三、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158

第四节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61

一、环境噪声161

二、立法沿革161

三、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主要法律规定162

第五节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164

一、固体废物164

二、立法沿革165

三、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的主要法律规定165

第六节 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168

一、海洋环境污染168

二、立法沿革169

三、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的主要法律规定169

第七节 其他环境污染防治法172

一、放射性污染防治法172

二、危险化学品污染防治法174

三、农药污染防治法177

四、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法178

典型案例选析180

本章复习思考题183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183

第七章 自然资源法184

第一节 自然资源法概述185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特征和分类185

二、自然资源法187

第二节 土地资源法189

一、土地资源概述189

二、土地资源法的立法沿革190

三、土地资源管理的主要法律规定191

第三节 水资源法200

一、水资源概述200

二、水资源法的立法沿革200

三、水法的主要法律规定201

第四节 森林资源法205

一、森林资源概述205

二、森林资源保护立法沿革205

三、森林资源保护的法律规定206

第五节 草原资源法211

一、草原资源概述211

二、草原资源保护立法沿革211

三、保护草原资源的主要法律规定212

第六节 渔业资源法215

一、渔业资源概述215

二、渔业资源保护立法沿革216

三、渔业资源保护的法律规定217

第七节 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219

一、野生动植物资源概述219

二、野生动植物保护立法沿革221

三、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法律规定221

四、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法律规定223

第八节 矿产资源法226

一、矿产资源概述226

二、矿产资源保护立法沿革227

三、矿产资源保护的法律规定228

四、煤炭资源保护的法律规定230

五、节约能源的法律规定232

典型案例选析233

本章复习思考题235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235

第八章 区域环境保护法236

第一节 区域环境与区域环境保护法概述236

一、区域环境的概念、特点及保护意义236

二、区域环境保护法238

第二节 特殊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法240

一、自然保护区法240

二、风景名胜区保护法243

三、森林公园保护法245

四、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法247

第三节 城市环境的法律保护253

一、城市环境的概念、特点和作用意义253

二、城市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253

三、城市环境保护主要法律规定254

第四节 农村生态环境的法律保护256

一、农村生态环境的概念、特点及作用意义256

二、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及其原因257

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规定258

第五节 小城镇环境的法律保护261

一、小城镇环境概述261

二、小城镇环境变化及其立法262

三、保护小城镇环境的主要法律规定263

第六节 西部生态环境的法律保护267

一、西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概况268

二、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法269

典型案例选析272

本章复习思考题276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276

第九章 自然灾害防治法278

第一节 自然灾害防治法概述279

一、自然灾害概述279

二、自然灾害防治的法治意义281

三、灾害防治法的理论定位283

四、灾害防治立法体系的理论与实践284

第二节 防洪法285

一、洪涝灾害及防洪立法概述285

二、我国防汛抗洪的管理体制286

三、防洪的主要法律制度287

第三节 水土保持法288

一、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288

二、我国水土保持的立法沿革及目的289

三、水土保持的基本法律制度与重要措施290

第四节 防沙治沙法292

一、防沙治沙的立法背景及立法概论292

二、我国防沙治沙的管理体制294

三、防沙治沙规划制度294

四、土地沙化预防的主要法律制度294

五、沙化土地治理的主要法律措施295

第五节 防震减灾法296

一、地震灾害与防震立法概述296

二、防震减灾的基本原则与方针297

三、防震减灾的管理体制297

四、防震减灾的主要法律制度298

本章复习思考题300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300

第十章 生物安全法301

第一节 生物安全法概述301

一、生物安全问题301

二、国际立法现状304

三、国内立法现状305

第二节 关于转基因生物的法律制度307

一、转基因生物概念307

二、关于转基因生物的国际性规定307

三、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主要法律制度309

四、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法律制度313

第三节 外来入侵物种的法律规制314

一、外来入侵物种的概念314

二、关于控制外来入侵物种的国际性规定315

三、我国关于控制外来入侵物种的主要法律制度317

本章复习思考题322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322

第十一章 国际环境法323

第一节 国际环境法的产生与发展323

一、国际环境法的萌芽时期(19世纪中叶到1945年联合国的建立)324

二、国际环境法的初步成长期(1945年联合国成立到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召开)324

三、国际环境法的蓬勃发展期(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到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325

四、国际环境法的成熟期[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至今]325

第二节 国际环境法的主体和客体327

一、国际环境法的主体327

二、国际环境法的客体329

第三节 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330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331

二、国家环境主权及不损害主权管辖范围以外环境的责任原则332

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333

四、国际合作原则336

五、预防原则336

第四节 国际环境法的渊源337

一、国际环境条约338

二、国际环境习惯339

三、一般法律原则340

四、判例和学说341

五、软法342

第五节 我国参加的主要国际环境保护条约342

一、国际环境法的重要文件342

二、国际环境法的主要公约347

第六节 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354

一、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国际环境规则354

二、环境与贸易关系问题356

三、我国入世后对环境与贸易关系问题的基本主张360

第七节 中国在国际环境问题上的原则立场361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362

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362

三、国际环境合作必须以尊重国家主权为基础363

四、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和需要363

五、和平解决国际争端364

典型案例选析364

本章复习思考题367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36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