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大图书法学方法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利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151380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692页
- 文件大小:200MB
- 文件页数:715页
- 主题词:法学-方法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人大图书法学方法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导论3
第一章 法学方法论概述3
第一节 法学方法论的概念和特征3
一、法学方法论的概念3
二、法学方法论的特征6
三、法学方法论的功能15
四、法学方法与法律方法21
第二节 法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23
一、法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23
二、法学方法论中所研究的方法的特点26
第三节 法学方法论与法学的关系29
一、法学方法论是法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9
二、法学方法论与法理学的关系31
三、法学方法论与部门法学之间的关系33
第四节 法学方法论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37
一、法学方法论与立法学37
二、法学方法论与证据法学38
三、法学方法论与法教义学38
四、法学方法论与民法方法论40
第五节 法学方法论的历史发展41
第六节 法学方法论的体系50
一、法学方法论的体系构建50
二、法学方法论的体系构成53
第二编 司法三段论61
第二章 司法三段论的一般原理61
第一节 司法三段论概述62
一、司法三段论的概念和特征62
二、司法三段论与逻辑推理68
三、司法三段论与法律推理69
第二节 司法三段论的功能72
一、司法三段论的适用范围72
二、司法三段论的功能73
第三节 司法三段论的发展79
第四节 司法三段论运用的基本要求86
一、司法三段论运用的基本要求86
二、司法三段论推理的反复运用94
第五节 司法三段论与其他方法的综合运用95
一、司法三段论的局限性95
二、司法三段论与法律解释的综合运用97
三、司法三段论与价值判断的综合运用100
四、司法三段论与法律论证的综合运用104
第三章 大前提——法律规范107
第一节 司法三段论中的大前提108
一、大前提的特征108
二、大前提与法律渊源的比较114
第二节 找法的基本路径115
一、两大法系方法论的共同特点115
二、找法的基本路径118
第三节 法无规定时的找法方法134
一、在法无规定情况下的找法与漏洞填补134
二、在法无规定情况下的找法的步骤136
第四节 大前提的规范效力等级142
一、规范效力等级的概念及其在方法论上的意义142
二、确立大前提的规范效力等级应遵循的原则144
第四章 小前提——法律事实151
第一节 概述152
一、小前提的概念和特征152
二、作为小前提的法律事实与依据证据规则证明的事实的区别156
三、确定小前提的双重目的160
第二节 确定小前提的步骤161
一、法律事实的识别——将生活事实上升为法律事实162
二、法律行为的识别165
三、法律关系的识别169
四、要件事实的识别174
五、要件事实的整理175
第三节 要件事实的整理176
一、要件事实的整理的特征176
二、要件事实的整理过程180
第四节 事实要件与规范要件的互动186
一、事实要件与规范要件的互动186
二、事实要件和规范要件的反复验证和比对189
第五章 连接——法律规范与法律事实的结合191
第一节 连接是司法三段论的直接目的192
一、连接的概念和特征192
二、连接在司法三段论中的功能200
第二节 连接的目的204
一、连接旨在寻找最密切联系的规则204
二、最密切联系规则的判断方法208
第三节 连接的步骤214
一、最密切联系规则的确定是逻辑推理和价值判断综合运用的结果214
二、连接的具体步骤218
第四节 连接过程中的目光往返流转222
一、目光往返流转的概念222
二、目光往返流转的必要性224
三、目光往返流转的方式227
第六章 连接的典型方法233
第一节 法律关系分析方法234
一、法律关系分析方法的概念234
二、法律关系分析法的特点和功能235
三、法律关系分析法的运用238
第二节 请求权基础分析法246
一、请求权基础分析法的概念246
二、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的适用步骤248
三、请求权基础分析法与法律关系分析法的比较258
第三节 案例指导方法259
一、指导性案例在方法论中的意义260
二、指导性案例的效力269
三、类似案件的判断方法272
第七章 自由裁量及其限制278
第一节 司法自由裁量权的概念和特征279
一、司法自由裁量权的概念279
二、司法自由裁量权理论的发展283
三、司法自由裁量权与法学方法论287
第二节 司法自由裁量权行使的原则292
一、司法自由裁量权行使原则概述292
二、司法自由裁量权行使的具体原则295
第三节 行使司法自由裁量权的依据298
一、依据法律规定进行司法自由裁量298
二、在存在法律漏洞情况下的自由裁量304
第四节 自由裁量权行使的规范306
一、规范自由裁量权行使的必要性306
二、遵循法律关于自由裁量权的限制规定309
三、规范自由裁量权行使的方法312
第三编 法律解释学319
第八章 狭义法律解释方法319
第一节 狭义法律解释方法概述321
一、狭义的法律解释方法的概念和特征322
二、狭义法律解释方法的适用顺序324
第二节 文义解释329
一、文义解释的概念329
二、文义解释的依据332
三、文义解释的主要规则335
第三节 体系解释338
一、体系解释的概念和特征338
二、体系解释的步骤342
三、体系解释的规则347
第四节 当然解释351
一、当然解释的概念351
二、当然解释的方法354
三、当然解释的性质356
四、当然解释的规则356
第五节 反面解释357
一、反面解释的概念357
二、反面解释的适用条件360
三、反面解释的适用步骤362
四、反面解释适用的规则364
第六节 目的解释365
一、目的解释的概念和特征365
二、目的解释方法的运用368
三、目的解释应当遵守的原则373
第七节 限缩解释和扩张解释375
一、限缩解释375
二、扩张解释378
三、限缩解释和扩张解释的规则380
第八节 历史解释382
一、历史解释的概念和特征382
二、历史解释需要考虑的因素385
三、历史解释方法应当遵循的规则387
第九节 社会学解释388
一、社会学解释的概念和特征388
二、社会学解释方法的适用步骤392
三、社会学解释的规则399
第十节 合宪性解释402
一、合宪性解释的概念和特征402
二、合宪性解释的适用步骤406
三、合宪性解释的规则409
第九章 不确定概念和一般条款的具体化411
第一节 不确定概念的具体化412
一、不确定概念的定义和特点412
二、不确定概念的具体化414
第二节 一般条款的具体化417
一、一般条款的概念和特征417
二、一般条款的具体化418
第三节 不确定概念和一般条款的类型化420
第十章 法律漏洞的填补424
第一节 法律漏洞填补概述426
一、法律漏洞的概念及其认定426
二、法律漏洞填补的概念和特征435
三、法律漏洞填补的具体规则437
第二节 类推适用439
一、类推适用的概念和特征439
二、类推的分类443
三、类推适用的步骤444
四、类推适用的规则448
第三节 目的性扩张和目的性限缩449
一、目的性限缩和目的性扩张的概念和特征449
二、目的性限缩和目的性扩张的类型451
三、目的性限缩和目的性扩张的区别452
四、目的性扩张和目的性限缩的适用步骤453
五、目的性扩张和目的性限缩的适用规则456
第四节 基于习惯法的漏洞填补456
一、基于习惯法的漏洞填补的概念456
二、填补法律漏洞的规则是习惯法而非习惯461
三、习惯法填补法律漏洞的程序462
四、依习惯解释的规则466
第五节 基于比较法的漏洞填补467
一、比较法方法的概念和特点467
二、比较法解释方法的运用470
三、依据比较法填补漏洞的规则472
第六节 基于法律原则的漏洞填补474
一、基于法律原则的漏洞填补概述474
二、依据基本原则填补法律漏洞的步骤478
三、依据基本原则填补法律漏洞的规则483
第四编 价值判断与利益衡量489
第十一章 价值判断489
第一节 价值判断的概念和作用490
一、价值判断的概念和特征490
二、价值判断的功能496
第二节 价值判断的理论发展499
第三节 价值判断的具体运用505
一、价值判断的具体运用505
二、对价值判断的规范512
第四节 价值体系及其冲突513
一、价值体系的特点513
二、价值体系构成515
三、价值冲突及其协调520
第五节 价值位阶与判断522
一、价值位阶的概念和功能522
二、民法中的价值位阶523
三、价值位阶的判断529
第六节 价值判断的适用步骤530
第七节 对价值判断的规范537
一、对价值判断进行规范的必要性537
二、规范价值判断的规则538
第十二章 利益衡量548
第一节 利益衡量概述549
一、利益衡量的概念和特征549
二、价值判断与利益衡量的关系554
三、利益衡量的功能及其局限性556
第二节 利益衡量的方法561
一、利益衡量的方法561
二、利益的位阶565
第三节 利益衡量的原则573
一、利益衡量的原则573
二、利益衡量所应考虑的因素578
第四节 利益衡量的具体运用581
一、法有规定的情况下的利益衡量581
二、利益衡量在漏洞填补中的作用585
第五编 法律论证与法律思维589
第十三章 法律论证589
第一节 法律论证的概念及功能590
一、法律论证的概念和特征590
二、法律论证与相关概念597
第二节 法律论证的理论发展602
一、法律论证理论的兴起与发展602
二、法律论证理论兴起与发展的原因607
第三节 法律论证的功能609
一、法律论证在裁判中的作用609
二、法律论证在方法论中的作用611
第四节 法律论证方法616
一、法律论证方法概述616
二、法律论证的基本方法619
第五节 论证负担规则628
一、论证负担规则的概念与特征628
二、论证负担的具体规则630
第六节 论证程度区分632
一、论证程度上的区分632
二、论证程度理论的具体运用633
第七节 法律论证与证成637
一、法律论证与证成的关系637
二、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640
三、证成的判断643
四、论证义务的排除644
第十四章 法律思维647
第一节 法律思维概述648
一、法律思维的概念和特征648
二、法律思维与简单的经验思维654
第二节 法律思维的类型656
一、概念思维656
二、类型化思维660
三、规范思维663
四、体系化思维665
五、逻辑思维669
六、价值取向思维671
第三节 法律思维在裁判活动中的运用674
一、法律思维在适用法律过程中的作用674
二、法律思维在裁判活动中的运用方式676
参考书目680
后记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