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历史源流 明代中叶到清末民初中国文学的变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历史源流 明代中叶到清末民初中国文学的变迁
  • 季桂起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00005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613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620页
  • 主题词:现代文学-文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历史源流 明代中叶到清末民初中国文学的变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对中国文学“现代性”转换内在资源与机制的探讨1

一、文学“现代性”的思想来源、内涵及认知尺度5

二、中国文学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进程及其独特性13

三、本土文化资源对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影响和作用49

上编 积淀与躁动——本土文化资源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孕育65

第一章 传统文化的转折与文学革新意识的滋长65

一、传统文学观念失范引发的文学变革征兆65

二、“雅”与“俗”的转换与文学结构的调整79

三、“情”向“理”的冲击隐含着文学观念的质变85

四、“器”对“道”的消解形成了文学思想的解放97

第二章 传统文化母体中新人文精神的胎动106

一、传统生活方式变化与文学世俗化倾向的扩张106

二、个人生活地位的上升与个性意识的朦胧116

三、欲望的张扬及权利要求的增长127

四、社会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的变化141

五、文化内涵变化与新兴题材模式的形成151

第三章 文学人文精神变化催动下的艺术追求165

一、艺术形式的变化和文学格局的调整165

二、词与曲的艺术革新对古典诗歌的影响173

三、发生在散文领域的艺术变革183

四、小说、戏曲的兴盛与抒情文学变革的艺术走向193

第四章 人文精神的变化对文学主体人格的重构206

一、传统知识分子的分化与新人文精神的形成206

二、新人文精神影响下文学主体人格的变化轨迹215

三、文学主体人格的重构方式及历史特征231

四、文学主体人格重构的思想内涵与时代精神241

第五章 明代以后文学变迁与停滞的历史原因262

一、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变化对文学的影响263

二、规范的松弛与异端的突起269

三、撕不破的“网”与扯不断的“线”281

四、破坏性暴力对文化及文学的摧残292

下编 调整与萌生——西学东渐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孵化305

第六章 西学东渐与中国文学观念的变革305

一、文化环境的变化与文学观念的调整305

二、众声喧哗中的高亢主调321

三、西方文化思潮冲击下的文学“现代性”诉求332

四、“言文合一”与语体化文学的倡导348

第七章 文化改良与文学精神内涵的变化359

一、社会变革要求与文化革新意识的高涨359

二、民主主义思想的输入与国民意识的产生371

三、“现代性”追求驱动下的民族意识及民族国家想象382

四、传统的羁绊与对新的人生价值的寻求396

五、缺乏理性引导的感性生命觉醒414

第八章“过渡时代”文学模式下的艺术改革427

一、西方文学素质渗透与传统文学形式的变通428

二、“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诗歌改革尝试440

三、大众传播方式的兴盛与散文文体改革454

四、小说地位的上升与“新小说”的艺术变革467

五、戏剧改良和早期话剧对传统戏曲的冲击484

第九章 文化的转型与文学主体人格的转变497

一、文化危机对知识分子的冲击与人格重塑497

二、启蒙与救亡的历史责任和文化人格转型510

三、传统与现代艰难选择中的超越之路522

四、走向“科学”与“民主”的精神洗礼533

第十章 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现代性”转换的动因548

一、文化资源变化对文学的根本性影响548

二、文学作为社会改革“利器”的夸大性使用566

三、生活方式变化带来新的文学需求574

四、文学作为民族精神承载方式的内在要求591

主要参考文献602

后记61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