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农业科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农业科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75/33516935.jpg)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编 著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20页
- 文件大小:175MB
- 文件页数:36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农业科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农业科学总论1
第一节 战略地位1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1
二、加强农业科学研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需求2
三、发展农业科学是提高我国农业和农业科技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3
四、发展农业科学是实施《纲要》的重要内容3
五、农业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日益广泛4
第二节 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5
一、学科内涵5
二、学科发展规律和特点6
三、学科国际发展状况与趋势8
第三节 发展现状11
一、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11
二、形成了较完整的农业科学学科体系,对农业的支撑能力和引领作用尚待加强12
三、农业学科平台、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但尚不能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的需要13
四、具有保障学科发展的政策体系,但尚需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13
第四节 学科发展布局14
一、总体发展战略布局14
二、重点发展方向15
三、交叉学科发展布局与发展方向17
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计划需求分析18
第五节 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19
一、确定优先发展领域的基本原则19
二、优先发展领域19
三、重大交叉领域27
第六节 国际合作与交流31
一、农业科学领域国际合作的发展态势31
二、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基本情况33
三、我国在该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战略需求分析36
四、我国在该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总体布局37
第七节 保障措施与建议40
一、进一步提高国家对农业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40
二、努力改善农业基础研究的支撑条件41
三、着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队伍建设41
四、进一步提高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成效42
参考文献42
第二章 作物学44
第一节 战略地位44
一、作物学科发展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安全的根本措施44
二、作物学科发展是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45
三、作物学科发展是突破资源制约,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确保农业区域均衡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46
四、作物学科发展是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战略内容47
第二节 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48
一、作物学的内涵和发展规律48
二、作物学发展态势48
第三节 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51
一、研究现状、重要进展和重要成果51
二、基金资助情况53
三、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情况54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54
第四节 学科发展布局56
一、总体发展布局56
二、分学科和重点发展方向布局56
三、交叉学科发展布局和发展方向57
四、平台建设计划需求分析57
第五节 优先领域以及重大交叉研究领域57
一、遴选优先发展领域的基本原则57
二、优先发展领域58
三、重大交叉研究领域64
第六节 国际合作与交流68
一、作物学领域国际合作的发展态势和我国基本情况68
二、我国在该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战略需求和总体布局69
第七节 保障措施与建议71
一、加强作物科学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71
二、强化学科平台建设,优化学科网络布局71
三、加速杰出人才培养,促进学科队伍提升72
四、拓宽国际合作领域,促进学科全面发展72
五、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和资助模式,优化学科发展外部环境72
参考文献73
第三章 园艺学74
第一节 战略地位74
一、园艺产业经济和社会地位74
二、园艺产业发展现状76
第二节 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77
一、园艺学的发展规律77
二、园艺学研究的特点78
三、园艺产业的发展趋势79
四、未来园艺产业技术需求80
第三节 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82
一、研究现状、重要进展和重要成果82
二、基金资助现状和人才队伍情况82
三、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83
第四节 学科发展布局84
第五节 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85
一、优先发展领域85
二、与其他学科重点交叉领域94
第六节 国际合作与交流97
一、加强园艺植物优异资源的国际合作97
二、加强基于“组学”的园艺植物系统生物学国际合作98
三、园艺植物表观遗传学国际合作98
四、设施作物专用品种对亚适宜环境的响应和适应机制国际合作99
第七节 保障措施与建议99
参考文献100
第四章 植物保护学102
第一节 战略地位102
第二节 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103
一、植物保护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103
二、有害生物致害性变异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104
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植物保护的科学研究104
四、学科交叉融合催生新的分支学科105
五、高度重视环境友好和食品安全植保新技术的研发105
第三节 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105
一、学科在国际上的地位105
二、重要研究进展106
三、基金资助现状和人才队伍情况109
四、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110
第四节 学科领域发展布局111
一、总体发展布局111
二、分支学科重点发展方向布局111
三、交叉学科发展布局和发展方向113
四、平台建设计划需求分析113
第五节 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113
一、优先发展领域114
二、重大交叉研究领域121
第六节 国际合作与交流123
一、总体布局和保障措施123
二、分支学科布局124
第七节 保障措施与建议126
一、杰出人才培养126
二、科研平台建设126
三、重大科研项目设计127
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127
五、科研成果评价127
参考文献127
第五章 植物营养学129
第一节 战略地位129
第二节 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130
一、植物营养学科的定义与内涵130
二、植物营养学科的发展历史和特点131
三、植物营养学科的发展态势132
第三节 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134
一、学科总体发展特色134
二、优势学科、薄弱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状况135
三、总体经费投入与平台建设138
四、人才队伍建设139
五、推动学科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营造创新环境等方面的举措和存在的问题139
第四节 学科发展布局140
一、总体发展战略布局140
二、学科发展战略布局和重点发展方向140
三、交叉学科发展布局与发展方向141
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计划需求分析142
第五节 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142
一、土壤养分水分生物有效性142
二、土壤生产力及其调控143
三、养分高效利用的分子生理基础及遗传改良143
四、作物高产优质的营养基础144
五、根际互作的过程与调控144
六、高产高效施肥原理与方法145
七、养分资源利用与养分循环145
八、养分和污染物的环境效应与控制145
九、土壤—植物系统过程定量化146
第六节 国际合作与交流146
一、植物营养学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发展态势146
二、我国在植物营养学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基本情况147
三、我国在植物营养学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战略需求分析与总体布局148
第七节 保障措施与建议151
参考文献151
第六章 林学153
第一节 战略地位153
一、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对林学的战略需求154
二、林产品产业发展对林学的战略需求的科学155
第二节 发展规律和发展态势156
一、基础林学发展迅速156
二、种质资源创新成为森林资源培育的前提157
三、森林资源培育成为林学的核心158
四、可持续发展作为森林经营管理的理念158
五、林业生态工程地位明显提升159
六、林业生物质材料科学蓬勃发展160
第三节 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161
一、抗逆生理和发育生理引领森林植物学发展161
二、不同尺度的森林生态学研究全面展开162
三、林木良种化进程加快164
四、人工林营造继续保持世界首位165
五、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166
六、林业生态工程理论研究得到加强169
七、林业生物质材料研究发展迅猛170
八、存在的主要问题171
第四节 学科发展布局172
一、加强林学基础学科的研究和高新技术的应用172
二、加强重点林业工程和产业关键科学技术研究173
三、加强符合林业特点的平台建设和条件建设173
四、加强学科队伍建设175
第五节 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175
一、优先发展领域175
二、重大交叉研究领域179
第六节 国际合作与交流180
第七节 保障措施与建议181
参考文献183
第七章 畜牧学184
第一节 战略地位184
第二节 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185
一、对种质资源基因的高度重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是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的核心186
二、农业动物育种、繁殖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畜牧学科的快速发展187
三、从动物营养、遗传和环境的结合处着手研究营养素的消化吸收、生理代谢机制及其生物学功能,已成为动物营养学发展的新方向188
四、畜禽养殖对环境的破坏、环境对畜牧和草地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畜牧和草地的可持续发展对畜牧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189
五、从系统生物学的角度阐述农业动物和牧草重要经济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已成为畜牧学科的前沿领域189
第三节 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190
一、畜牧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190
二、畜牧学科研究资助现状和取得的成就与差距191
三、我国畜牧学科人才队伍发展、建设现状与不足之处194
第四节 学科发展布局195
一、总体发展战略布局195
二、学科发展战略布局和重点发展方向195
第五节 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198
一、畜牧学优先发展领域198
二、畜牧学重大交叉研究领域204
第六节 国际合作与交流207
一、全球框架下动物、草地植物遗传资源评价与利用207
二、农业动物基因组计划207
三、新兴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畜牧科学中的应用208
四、包括畜禽在内的国家大型生物数据中心合作计划208
五、畜禽环境生物学209
六、牧草/作物—家畜综合系统管理209
七、全球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209
第七节 保障措施与建议210
一、加强畜牧学研究人才队伍的建设210
二、加大向畜牧学科的政策倾斜和基础研究的投入,大幅度增加资助额度,稳定支持一些能参与国际竞争的研究队伍211
三、以重大科学工程带动畜牧学科发展211
四、加强科研条件的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212
五、改进评审机制,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和成果管理,建立共享机制212
六、加强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213
参考文献213
第八章 兽医学215
第一节 战略地位215
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对兽医学科的需求216
二、加强人兽共患病的防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兽医学科的需求216
三、拒外来病于国门之外对兽医学科的需求216
四、保障食品安全对兽医学科的需求217
五、宠物与野生动物疾病的控制对兽医学科的需求217
第二节 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217
一、兽医学的研究对象不断扩大218
二、兽医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218
三、高新技术在兽医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220
四、学科交叉、联合攻关、重点突破是兽医学发展的趋势220
第三节 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220
一、人才队伍建设220
二、资助现状221
三、兽医学基础研究的现状与重要成果221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226
第四节 学科发展布局227
第五节 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227
一、优先发展领域227
二、重大交叉研究领域233
第六节 国际合作与交流234
一、动物基础免疫学研究235
二、病原糖组学研究235
三、病原与宿主的互作及其信号转导与调控网络235
四、外来病防控基础研究235
五、动物生长代谢调控的分子机制236
六、动物系统生物学研究236
七、动物重要群发普通病的信号转导与网络调控机制236
八、动物骨代谢疾病的基础研究237
第七节 保障措施与建议237
一、科学认识兽医学科的战略地位237
二、加强兽医基础研究平台建设237
三、发展兽医学科研究的支撑体系238
四、培育创新团队238
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238
参考文献239
第九章 水产学240
第一节 战略地位240
第二节 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242
一、蓝色生物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需求成为水产科技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242
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各分支学科综合、交叉成为水产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243
三、水产基础学科和前沿技术的发展合力并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244
第三节 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244
一、水产学科在国际上的发展244
二、我国水产学科发展现状246
三、总体经费投入情况247
四、人才队伍情况248
第四节 水产学科发展布局248
一、水产学科发展布局和重点发展方向248
二、交叉学科发展布局与发展方向251
三、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计划需求分析252
第五节 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253
一、遴选优先发展领域的基本原则253
二、水产学科优先发展领域253
三、重大交叉研究领域258
第六节 国际合作与交流260
第七节 保障措施与建议261
一、着力源头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61
二、坚持以人为本,奠定未来竞争力基础262
三、加强条件支撑,优化发展环境263
四、完善学科布局,促进学科协调发展264
参考文献264
第十章 食品科学265
第一节 战略地位265
一、食品科学的进步推进食品工业快速、高效发展,满足人类营养新要求265
二、食品科学的进步是农业发展的需要266
三、食品科学的进步是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需要267
四、食品科学的进步为食品产业技术提升提供保障267
第二节 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268
一、我国食品科学的研究特点268
二、我国食品科学的发展规律268
三、国际食品科学的发展状况269
四、国际食品科学的发展趋势270
第三节 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272
一、人才队伍建设272
二、资助现状273
三、食品学科研究的现状与重要成果274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277
第四节 食品科学学科发展布局278
一、总体发展战略布局和重点发展方向278
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计划需求分析279
第五节 优先领域以及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280
一、遴选优先发展领域的基本原则280
二、食品学科优先发展领域280
三、重大交叉研究领域289
第六节 国际合作与交流290
一、食品学科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趋势和现状291
二、食品学科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战略需求分析与总体布局292
第七节 保障措施和建议293
一、加大对食品学科的投入,增强发展动力294
二、向基础研究,尤其是利用最新生物学研究成果和技术的前沿研究倾斜294
三、加强学科交叉,对利用多学科手段的创新性研究给予优先资助294
四、促进国际交流和合作,对拥有良好国际合作背景的前沿研究项目倾斜资助294
五、保证研究经费合理落实、充分使用295
六、培养优秀的人才梯队295
参考文献295
第十一章 农业生物组学296
第一节 战略地位296
第二节 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298
一、研究的高通量、高产出298
二、整体化及多学科交叉299
三、新技术不断涌现299
四、基础研究的先进性和应用研究的普及性相结合299
五、经费高投入、研究集约化299
第三节 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300
一、国际农业生物组学研究现状300
二、我国农业生物组学研究现状303
三、我国农业生物组学研究人才队伍发展和建设现状308
第四节 学科发展布局309
一、总体发展布局309
二、重要动植物、农业微生物组学研究方向布局309
第五节 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310
一、优先发展领域311
二、重大交叉研究领域315
第六节 国际合作与交流316
一、优先组织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317
二、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强化实质性合作,提升合作层次和规模317
第七节 保障措施与建议317
一、继续加强生物组学研究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318
二、设置重大专项课题、加大对生物组学研究的资助318
三、加强项目间的沟通和互补318
四、加强和完善高水平的农业生物组学研究中心的建设318
五、加强生物信息平台和种质资源平台建设319
六、课题研究项目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实行优胜劣汰319
七、鼓励和积极推动国际合作319
参考文献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