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古代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古代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 上
  • 胡秋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7101067859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24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389页
  • 主题词:文化史-研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古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古代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历史与知识分子之尊严1

一 历史、文化、知识分子1

二 中国历史与知识分子之特点5

三 中国知识分子之精神8

四 知识分子与国运11

五 会通中西文化发扬自尊精神13

第二章 中国文化之原始与原型19

一 人类远古诸文化一般及其分化19

二 关于古史之传说与考古学25

三 西北——中国文化发祥地27

四 “三皇时代”——中国文化酝酿期29

五 黄帝时代——中国文化成型期33

六 少昊与尧舜时代——中国文化发展于天文水利之中36

七 文化扩张与宗教改革38

第三章 三代古典文化与孔子59

一 夏商周之推移60

夏代之兴亡60

商殷之兴亡62

由西周到东周65

二 周之封建与礼乐68

封建之意义68

封建与宗法71

井田与兵制72

贵族、庶民、隶农与奴隶74

礼乐76

学术与教育77

三 春秋之变局79

王室与诸侯80

诸侯与世卿81

民族国家之雏型81

华夏与蛮夷82

战争与和平84

商业发展与奴隶解放85

学问普及与文士阶级之出现86

春秋与战国之不同89

四 人文主义与中国古典文化之发展89

旧学与新学89

人文主义先驱者90

史学家、诗人、开明贵族91

六艺及其他93

五 古代中国知识分子之精神96

六 孔子之生平、时代、学说及其意义99

孔子之生平99

孔子之思想与精神102

孔子弟子105

论儒107

七 中国古典文化之特色111

论中国之无宗教无阶级112

论中国之文字116

论孤立主义非中国精神117

论中国文化之“义以为利主义”120

论中国文化之早熟与晚达123

第四章 战国与诸子时代135

一 战国时代之剧变及其意义135

越楚递霸与魏齐争雄136

连横与合纵138

秦灭六国139

工艺、都市、战争与王权140

士人阶级之抬头143

国民之拓殖与匈奴之出现144

战国时代之意义145

二 诸子流派及其时地147

三 初期诸子(孔门、左氏、李、吴、商、墨、杨、孟、楚人之学)149

孔门诸子——曾、思、游、夏、张、漆雕、公孙149

子夏至李悝、吴起151

《国语》、《左传》、《世本》151

墨家153

杨朱155

孟子156

楚人之学与范蠡158

四 中期诸子(稷下、惠、庄、屈、老、《管子》、《周礼》)159

稷下先生——淳于、公羊、宋、尹、彭、田、慎、关、老160

惠施、辩者、别墨、庄周164

屈原、庄子后学、《五千言》、“黄帝书”166

后期稷下“追论”之书——《孙子》、《管子》、《周礼》171

五 晚期诸子(尸子、邹衍、荀卿、吕氏、韩非、《礼运》、《易传》)174

尸子、穀梁、尔雅175

邹衍177

荀况179

《吕氏春秋》181

韩非182

秦统一前之儒182

焚坑事件以后之儒184

六 战国时代平民与贵族知识分子之自尊与自卑185

由布衣卿相到布衣天子之机运185

新文化与新世代186

知识分子之气概与抱负186

阿谀、暴政与牢骚189

书生亡秦191

七 先秦诸子学术之成就与统一、平民帝国之产生192

一个对照表192

中印希文化之比较195

由诸子到秦汉200

第五章 秦汉至清末中国历史总论215

一 秦汉期为中国史模型215

二 大一统——专制与治乱循环218

三 开明专制与否泰循环223

四 秦汉以来历史之公式与“夷狄”问题230

五 何以中国没有迅速民主化、工业化?234

民主政治迟缓之故236

资本主义不发展之故238

关于农业问题241

六 中国文化与知识分子之弱点与致命伤244

没有控制皇权的方法244

没有保障国民财富的制度245

保守主义246

仕与隐、客气与洁癖、书生气质248

七 中国历史之分期254

秦汉以前254

秦汉至清254

清末以来255

创造中国文化之第九时期257

第六章 秦汉时代263

一 秦汉之皇朝264

秦之统一与覆亡264

秦始皇265

二世266

秦所以亡266

汉之统一与建国267

秦楚之际267

刘邦之最后胜利267

汉初政权268

文景之休息269

汉武帝之功过270

汉武帝270

功首罪魁272

昭宣中兴及宣元以后之腐败273

王莽是否社会主义者?274

东汉之兴亡277

群盗与群雄277

刘秀之成功278

光武之政279

明章和帝之世282

由外戚到宦官282

桓灵283

黄巾284

由宦官到军阀285

二 秦汉知识分子286

秦末知识分子之退隐与愤怒286

汉初知识分子逐渐抬头288

盖公289

贾谊、贾山289

儒生之抬头291

董仲舒之“更化”292

汉代人才之盛294

武帝之摧抑士气与知识分子之人权运动295

以吏制儒295

太史公296

盐铁论297

路温舒297

王吉、盖宽饶等297

西汉末之士风学风297

元成以后之昏浊297

复古、灾异、谶纬299

郑、严、两龚299

鲍宣299

扬雄及其意义300

东汉文化之进步与学者自尊心之增强302

逸民与独行303

马援、二耿、班超304

班彪、王充、贾逵、张衡305

郭躬、陈宠306

王符之批评与左雄之改革306

王符306

左雄307

东汉人才之盛308

李固308

知识分子之与官宦大冲突308

黄琼、陈蕃308

清议与法纠宦党309

结党与党锢309

李膺310

蔡邕、赵岐、郑玄310

皇甫嵩等311

东汉知识分子失败之因果312

戚、宦、世族312

学蔽313

学阀314

虚文314

名节315

狂狷315

名士315

名士与英雄317

三 秦汉帝国之统一及对外关系:特别是与匈奴西域之关系318

文化之团结力与放射力319

秦汉之国疆320

草原与河川之抗争325

秦汉以前之中亚北亚330

抗匈战争与设立四郡333

西羌、乌桓、鲜卑337

西域之开通与经营339

西域之情况343

属外国之西域352

身毒、天笃、天竺352

康居、奄蔡、塞种354

大夏、罽宾、乌弋山离、高附356

大月氏、贵霜359

安息、波斯360

条枝、犁轩、大秦361

汉通西域之影响363

丝锦文化与秦汉国力364

丝道之自由365

“Pax Hanica”369

中国文化之西流370

波斯系文化及其东传376

希腊风文化及其东传377

印度系之文化379

中亚文化聚散地之月氏380

论两汉对外政策及其得失383

对匈作战之必要与成功384

国力之节奏与武帝之失策386

孤立主义与国际主义388

羌乱与其他边变390

四秦汉文化之精神物质基础392

秦汉文化之意义与价值393

秦汉文化之背景393

文字、笔、纸、典籍394

秦汉人之气质395

汉代民德之升降401

秦汉之技术水准403

秦汉人民生活水准及其变动408

五 秦汉之政治制度414

礼与法414

郡县421

齐民423

帝权426

百官430

兵制433

税制433

刑法435

选举与学校436

论两汉政治制度440

六 秦汉之学术思想442

两汉学术思想之背景442

哲学446

秦汉之际——刑名与《易传》446

由刑名到黄老——《淮南子》447

由黄老到儒术——陆贾、贾谊、董仲舒449

经学之成立——今文与古文454

西汉后期之经学——穀梁学、盐铁论、京房、谶纬、刘向、歆457

史学始建者——司马迁及班固、蔡邕、陈寿465

玄学及自然主义倡导者——扬雄、桓谭、王充、张衡468

由今文经学到古文经学——贾逵、马融、宋衷、郑玄471

经今古文之争及其批评475

论政之书——潜夫论、政论、昌言480

科学481

钟律与度量衡482

天文483

历法486

数学489

农、医、博物、理化、工程、工艺、地理499

物质与宇宙501

音乐与文艺503

乐与舞504

文学——乐府歌辞、五七言诗、辞赋、散文、其他505

造型艺术及书法511

宗教517

祭祀之合理化517

所谓封禅518

方仙道519

谶纬与道士521

浮图道522

太平道及五斗米道525

七 秦汉文化之历史的世界的意义526

两汉文化是中国历史之基础与骨干526

关于汉代文化之误解528

两汉文化在世界史上之意义531

秦汉与希腊罗马之政治与兴亡543

论同时比较法与中西文化548

古代中外文化史对照表655

索引1

一、人名1

二、地名(及族名)36

三、事名47

四、书名58

五、外国人名69

史前陶器二种(西北彩陶、山东黑陶)1

小屯出土陶器四种1

殷代彝器三种(牛鼎、龙凤饕餮纹卣、司母戊大鼎)2

殷代甲午月食龟版及释文3

殷代兵器4

殷代美术品三件(铜面具、鸱鸮白石雕刻、骨器雕刻花纹)5

周初饕餮食人卣6

毛公鼎及铭释6

春秋时?羌编钟之一(附铭释)7

春秋时车马兽器纹壶7

战国时羽人猎壶花纹拓本8

楚怀王时漆彩奁8

秦始皇二十六年诏楕量9

秦镜9

塞种之住车(穹庐、明器)·带钩·短剑10

周汉带钩·绥远青铜径路刀11

战国秦汉遗物所见之匈奴(匈奴人像、武器、雕刻)12

秦俑一号坑(将军俑、马俑、修复后铜车马)13

骊山秦始皇陵·一号坑中兵马俑(侧视)14

汉代之女子与武士15

汉代之村落16

汉代之盐井16

汉代长城堡垒及古玉门关遗址17

汉代青铜武器17

汉代之战争宴舞图(山东肥城孝堂山画像、四川出土画砖)18

汉代石阙人物图19

东汉画砖·彩色风俗画19

汉代漆器与雕刻(玉刻马首、龙首云气漆匣、霍去病墓前石马足踏胡人)20

汉镜及输出绢织品21

域外发现汉镜及仿造品22

汉简及熹平石经23

古代货币(贝币、布泉、刀货、刀钱、秦半两钱、汉五铢钱、新莽钱)24

周人六代小舞图25

汉人灵星小舞图(一)25

汉人灵星小舞图(二)26

古代世界文化区域分布图17

古代帝王谱系36

西周春秋地图57

战国地图133

汉代地图261

汉代中国与西方(丝道图)367

东北亚民族分布图(匈奴出现前)572

东北亚民族分布图(匈奴出现时)573

今日西伯利亚民族之分布574

葱岭地图590

汉唐西域交通线图591

我国七音与律位比照图636

我国四兽十二次廿八宿图638

巴比伦十二宫图63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