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运动生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运动生理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60/33805443.jpg)
- 王瑞元,苏全生主编;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 ISBN:9787500940449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587页
- 文件大小:259MB
- 文件页数:609页
- 主题词:运动生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运动生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基础篇2
第一章 绪论2
第一节 运动生理学概述3
一、运动生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任务3
二、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水平3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5
一、新陈代谢6
二、兴奋性6
三、应激性6
四、适应性7
五、生殖7
第三节 人体生理机能的维持与调节7
一、内环境及其稳态7
二、生理机能的调节8
第四节 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10
一、非自动控制系统10
二、反馈控制系统10
三、前馈控制系统11
第五节 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12
一、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历史12
二、运动生理学研究现状14
三、运动生理学研究的重点课题15
第二章 骨骼肌机能21
第一节 肌纤维的结构22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23
二、肌管系统24
三、肌丝的分子组成24
第二节 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27
一、静息电位27
二、动作电位28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31
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32
第三节 肌纤维的收缩过程33
一、肌丝滑行学说33
二、肌纤维收缩的分子机制34
三、肌纤维的兴奋一收缩耦联36
第四节 骨骼肌特性36
一、骨骼肌的物理特性36
二、骨骼肌的生理特性37
第五节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39
一、骨骼肌的收缩形式39
二、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42
三、运动单位的动员44
第六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46
一、肌纤维类型的划分46
二、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48
三、运动时不同类型运动单位的动员51
四、肌纤维类型与运动项目51
五、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52
第七节 运动对骨骼肌形态和机能的影响54
一、运动导致的延迟性肌肉酸痛54
二、运动导致的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54
三、延迟性肌肉酸痛和运动性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的机理55
四、运动导致的延迟性肌肉酸痛和超微结构改变的防治57
第八节 肌电的测试原理与应用58
一、肌电的引导59
二、肌电信号的分析60
三、肌电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61
第三章 血液65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66
一、血液的组成66
二、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学意义66
三、血液的功能67
四、血液的理化特性68
第二节 运动对血液的影响70
一、运动对血量的影响70
二、红细胞与运动71
三、白细胞与运动76
四、血小板与运动78
第三节 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79
一、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79
二、运动对血凝和纤溶能力的影响82
第四节 运动员血液82
一、“运动员血液”概念83
二、运动员血液特征83
三、“运动员血液”的生理意义85
第五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86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86
二、ABO血型86
三、ABO血型与输血87
第六节 血液中重要指标参考值及意义87
第四章 循环机能90
第一节循环系统概述91
一、心脏的一般结构与血液循环途径91
二、各类血管结构功能特点91
第二节心脏生理92
一、心肌的生理特性92
二、心肌的供血与能量代谢特点96
三、心脏的泵血功能97
四、心音101
五、心电图102
第三节 血管生理104
一、动脉血压104
二、动脉脉搏107
三、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107
四、微循环109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10
一、神经调节110
二、体液调节112
三、局部血流调节113
第五节 运动与心血管功能114
一、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114
二、运动心脏的特点116
三、运动与心血管疾病117
第五章 呼吸机能120
第一节 呼吸运动和肺通气机能122
一、肺通气的动力学122
二、肺通气机能124
三、肺通气机能的指标127
第二节气体交换和运输128
一、气体交换128
二、气体运输132
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137
一、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系统137
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138
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140
第四节 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143
一、运动时通气机能的变化143
二、运动时换气机能的变化144
三、运动时呼吸的调节145
四、运动时合理呼吸147
五、呼吸肌与运动训练150
第六章 物质与能量代谢152
第一节 物质代谢153
一、人体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153
二、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159
第二节 能量代谢170
一、基础代谢171
二、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消耗174
第三节 体温181
一、正常人体温度181
二、体温调节183
第七章肾脏功能188
第一节 肾脏的基本结构189
一、肾单位的基本结构189
二、肾脏的血液循环190
第二节 尿的生成过程191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191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193
三、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194
四、尿的成分、理化性质及尿量195
第三节肾脏在保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196
一、肾脏在保持水平衡中的作用196
二、肾脏在保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197
第四节 运动对肾脏功能的影响198
一、尿量199
二、运动性蛋白尿199
三、运动性血尿200
四、尿十项检测201
第八章 内分泌功能203
第一节 内分泌、内分泌系统与激素204
一、内分泌与内分泌系统204
二、激素与激素的分类205
三、激素的一般生理作用和作用特征207
第二节 激素作用的机制和调节209
一、受体以及作用特征209
二、激素作用的机制和过程210
三、激素分泌的调节212
第三节 主要内分泌腺的内分泌功能213
一、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213
二、垂体的内分泌功能213
三、甲状腺、甲状旁腺的内分泌功能215
四、肾上腺的内分泌功能217
五、胰岛的内分泌功能219
六、性腺的内分泌功能220
七、其他内分泌腺及其激素221
第四节 功能器官的内分泌及激素222
一、心脏和血管的内分泌功能222
二、胃肠道系统的内分泌功能222
三、肾脏的内分泌功能223
第五节 运动与内分泌功能223
一、激素对运动的基本反应和适应特征223
二、激素对运动能量代谢的调控224
三、内分泌轴与运动225
四、内分泌指标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227
第九章 感觉机能230
第一节 概述231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及感觉的定义和分类231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231
第二节 视觉233
一、眼的折光功能及调节233
二、眼的感光功能236
三、视觉生理与运动237
第三节 听觉与位觉239
一、听觉240
二、位觉242
第四节 本体感觉244
一、本体感受器结构与功能245
二、本体感觉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246
第五节 其他感觉247
一、触压觉247
二、冷觉与温觉247
三、内脏感觉248
四、痛觉249
第十章 神经系统机能251
第一节 概述252
一、神经元与神经纤维252
二、神经胶质细胞254
三、突触255
四、神经递质和受体256
第二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258
一、反射的概念258
二、反射弧258
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258
四、兴奋在反射中枢传播的特征258
五、中枢抑制260
六、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261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262
一、感觉信息的传入通路262
二、大脑皮质的感觉代表区及其分析功能263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265
一、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266
二、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268
第五节 脑的高级功能268
一、学习和记忆269
二、条件反射的抑制272
三、两个信号系统的概念273
第六节 睡眠273
一、睡眠时相274
二、睡眠产生的机制275
三、睡眠与运动275
第七节 躯体运动的神经调控276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276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控278
三、小脑和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控281
四、大脑皮质在运动调控中的作用283
五、躯体运动协调的神经机理286
第八节 脑电图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287
一、脑电图及波形意义287
二、运动员脑电图记录与分析288
应用篇292
第十一章 运动技能292
第一节 运动技能的概念和生理本质293
一、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293
二、运动技能的分类293
三、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293
第二节 运动技能的学习进程295
一、泛化阶段295
二、分化阶段296
三、巩固与自动化阶段296
第三节 影响运动技能学习发展的因素298
一、动机与大脑皮质机能状态对运动技能发展的影响298
二、身体素质对运动技能发展的影响300
三、感觉机能与反馈对运动技能发展的影响300
四、教学方法对运动技能发展的影响306
五、运动技能的迁移307
第十二章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310
第一节 概述311
一、需氧量311
二、摄氧量311
三、氧亏311
四、运动后过量氧耗313
第二节 有氧工作能力314
一、最大摄氧量314
二、乳酸阈320
三、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324
第三节 无氧工作能力326
一、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326
二、无氧工作能力测试与评价327
三、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330
第十三章 身体素质333
第一节 力量素质334
一、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334
二、力量训练原则337
三、力量训练的手段与方法339
第二节 速度素质342
一、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342
二、速度素质的训练344
第三节 耐力素质345
一、有氧耐力345
二、无氧耐力346
第四节 平衡、灵敏、柔韧和协调346
一、平衡346
二、灵敏350
三、柔韧354
四、协调358
第十四章 运动性疲劳362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363
一、疲劳的概念363
二、运动性疲劳的分类363
第二节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365
一、衰竭学说365
二、堵塞学说366
三、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367
四、保护性抑制学说367
五、突变理论367
六、自由基损伤学说368
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及特征369
一、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369
二、不同类型运动的疲劳特征372
第四节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372
一、测定肌力评价疲劳373
二、测定神经系统和感觉机能判断疲劳373
三、用生物电评价疲劳374
四、主观感觉判断疲劳375
五、测定运动中心率评定疲劳376
六、判断疲劳的其他指标376
第十五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379
第一节 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380
一、赛前状态380
二、准备活动382
第二节 进入工作状态384
一、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384
二、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385
三、生理“极点”与“第二次呼吸”385
第三节 稳定状态386
一、真稳定状态387
二、假稳定状态387
三、“第一拐点”与“第二拐点”388
四、最大摄氧量平台389
第四节 疲劳状态390
第五节 恢复过程390
一、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390
二、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393
三、促进人体机能恢复的措施394
第十六章 特殊环境与运动399
第一节 高原环境与运动400
一、高原应激400
二、高原服习402
三、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402
四、高原训练的要素407
第二节 热环境与运动409
一、热应激与适应409
二、热病及其预防411
第三节 冷环境与运动412
一、冷应激与运动412
二、冷服习413
第四节 水环境与运动413
一、水环境与运动413
二、对水环境的适应414
第五节 微重力与运动415
一、微重力环境中的机体适应415
二、微重力环境中的运动417
第六节 水下环境与运动418
一、水深与气压418
二、潜水的心血管反应419
三、潜水减压病420
第十七章 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422
第一节 概述423
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概念423
二、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功能423
第二节 运动员身体各系统机能评定指标及方法424
一、运动系统测试指标424
二、心血管系统测试指标425
三、呼吸系统测试指标427
四、能量代谢系统测试指标428
五、神经系统及感觉机能测试指标429
六、身体形态学指标的测定430
七、其他机能评定指标432
第三节 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综合评定432
一、运动训练对身体机能的影响432
二、运动员身体机能综合评定的一般步骤435
三、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工作的组织和实施436
第四节 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437
一、生理指标的检查437
二、运动员的自我感觉及教育学观察438
第十八章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440
第一节儿童少年生长发育441
一、生长发育及成熟的概念441
二、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441
三、影响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因素443
四、生长发育年龄阶段的划分与青春发育期448
第二节 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训练451
一、骨骼与关节451
二、肌肉452
三、血液循环453
四、呼吸系统454
五、神经系统455
第三节 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456
一、身体素质的自然生长456
二、身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456
三、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457
四、儿童少年主要身体素质发展特点458
第十九章 女性的生理特点与体育运动461
第一节 女性生理特点462
一、女性生理阶段划分462
二、生理特点463
三、运动能力特点466
第二节 月经周期、妊娠与运动能力466
一、月经周期及其调节466
二、月经周期中运动能力的变化469
三、妊娠期运动能力470
第二十章 衰老与运动472
第一节 衰老的概念与机理473
一、衰老的概念及老年人划分标准473
二、衰老的机理473
第二节 老年人生理特点与健身作用476
一、神经系统476
二、运动系统476
三、心血管系统478
四、呼吸系统479
五、血液系统480
六、免疫系统480
七、抗氧化系统481
八、体成分和体重481
九、血脂代谢481
第三节 老年人健身运动原则482
一、适宜运动项目原则482
二、循序渐进原则482
三、经常性原则482
四、个别对待原则483
五、自我监督原则483
第二十一章 运动健身与运动处方484
第一节 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485
一、运动的目的485
二、运动的类型485
三、运动强度487
四、运动时间488
五、运动的时间带489
六、运动频度489
七、注意事项489
第二节 运动处方的制定490
一、制定运动处方的步骤490
二、运动处方的制定493
第三节 运动处方的实施494
一、实施过程的阶段性495
二、实施过程中的自我监控496
第四节 运动处方的应用497
一、减肥运动处方497
二、高血压病运动处方498
三、糖尿病运动处方500
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运动处方501
第二十二章 运动项目的生理学特点504
第一节 田径505
一、短跑505
二、中长跑507
三、跳跃项目510
四、投掷项目511
第二节 竞技体操513
一、运动项目的特点513
二、体操运动技能形成的特点513
三、神经系统的机能变化特点514
四、肌肉活动的特点514
五、能量代谢特点515
六、心血管机能变化的特点515
七、呼吸机能变化的特点516
八、体操运动员身体成分及其他部分生理指标517
第三节 球类运动517
一、球类运动的技术特点517
二、球类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机能特点518
三、球类运动的能量代谢特点519
四、球类运动的心血管机能特点520
五、球类运动的神经和感觉机能特点520
六、球类运动员机能监测常用生理指标522
第四节 游泳522
一、运动项目的特点522
二、游泳运动的生理特点523
第五节 重竞技运动530
一、举重运动的生理特点530
二、其他重竞技项目的生理特点532
三、重竞技运动项目的专项素质及训练特点533
四、重竞技运动员的体重控制和营养补充533
第六节 冰雪运动536
一、冰雪运动项目的生理学特点536
二、人体对冰雪运动的反应与适应541
三、冰雪运动注意事项542
第七节 武术运动543
一、武术运动项目的特点543
二、武术运动生理特点544
第二十三章 体能550
第一节 基础体能551
一、基础体能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552
二、基础体能训练的生理学基础555
第二节 专项体能560
一、专项体能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560
二、专项体能训练的生理学基础563
第三节 综合体能569
一、综合体能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569
二、综合体能训练的生理学基础570
第四节 体能测评的生理学基础571
一、体能测评的生理学原则571
二、体能测评的生理学要点572
主要参考文献578
索引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