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知识与文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知识与文化
  • 张东荪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岳麓书社
  • ISBN:9787807616528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87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06页
  • 主题词:哲学理论-中国-现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知识与文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1.本书目的在建立独立的知识论尤注重于知识之集合性1

2.本书以知识讲文化又以文化讲知识 虽似循环的然却并不想避免2

3.文化之最低的与最高的两种定界3

4.本书之主张为多元相交作用论6

5.本书分三部分7

第一编 从知识而说到文化(关于知识的性质)9

第一章 直接的见闻9

1.见闻的知觉与辨别的解释是虽可分析而实际上总在一起的9

2.心是级级高升的综合作用11

3.感觉是混合的作用12

4.知觉是配合的作用 在配合中意义始参入 而感觉与知觉都是造成者13

第二章 在外的相关者15

1.必有相关者在感觉背后15

2.但相关者究竟为何却不可多说 只能承认为止17

3.相关者是大概的限点而已 只由于推测而知18

第三章 概念作用22

1.腾离了现前的知觉便升为概念22

2.概念由于腾离了知觉把其中的意义抽出而凝合为一以成其腾离的过程是由于从影相淡褪变为模糊而起 后来变为记号 再移用于他处遂成为符号 符号一起概念乃完成23

3.有些由意义而成的概念其起源不尽出于经验而乃是出于逻辑26

4.概念中有由逻辑性质而成的倘其规范作用愈大便愈变为范畴 范畴的出现却必与文化全部相配合28

第四章 空时与物31

1.外在者知觉概念三者是叠合的 因为知觉是外在者的指数 概念虽直接代表知觉却又必间接指谓外在者31

2.以空时二者为例 其根据皆在于外在者 其形态皆现于知觉 其性质则为概念所说明但三者不一致32

3.再以物为例以明此种叠合及其不一致35

4.这种叠合因其中有互相影响故难以分析 因为愈研究其真正性质却结果反愈变为概念 既为概念则必受概念的性质所拘束36

第五章 主观与客观39

1.每一种造成者必有所依凭的所与 此外尚有所受的影响由知觉到概念是所与的左右力渐减低而影响的参加力渐增大39

2.主观与客观的分别有两种 即物心与能所42

3.尚有第三种即人我 乃是由社会而生的 三种主客之分皆是用客观为材料以造成主观43

第六章 知识即价值45

1.知识必有所为45

2.有个永不站住的逝去 同时有个反抗逝去的稍稍握住46

3.握住即是知识 本书把知识的三种看法合而为一48

第二编 从文化而说到知识(关于知识的制限)52

第一章 言语52

1.言语有民族性 抽象名词往往代表那个民族的文化52

2.文字变化与思想有关系56

3.言语与常识的构成59

4.言语只可用行为主义说明之61

5.言语拘束思想之又一例63

第二章 逻辑65

1.逻辑与言语之关系 传统逻辑的性质65

2.传统逻辑基于本体属性之哲学67

3.新逻辑是基于函数关系的哲学69

4.形而上学的逻辑是基于自身超越的哲学71

5.辩证法逻辑是基于相反律 四种逻辑各有用途互不相同72

6.对于逻辑性质的一个反驳74

第三章 哲学79

1.总括性的概念乃哲学所从事的79

2.理论知识容易为我们自己的态度所左右80

3.理论知识亦必是有所为的82

4.范畴的来源有二 即逻辑上所推得与文化上所需要83

5.一切哲学以本体论宇宙论居首而以人生论道德论社会论政治论居尾其实乃系倒装87

6.从哲学方法上证之88

7.科学理论即为哲学91

第四章 社会思想91

1.社会团结的需要影响于思想 社会内对抗情形亦然91

2.以中国为例而证明之93

3.政治理想与政治实施为二95

4.教育是政治的奴隶98

第五章 真理100

1.知觉的征验只能于反证上有力量100

2.真是由于订正而出102

3.境况决定以外必须加以面观的有限可能103

4.修改旧来的三种标准106

5.境况决定说须包有历史108

6.并且又须包有未来的动势 故真理有些略同于理想110

第三编 中国思想之特征115

第一章 中西思想之根本异点115

1.中国无本体哲学而有整体哲学 无个体哲学而有职司哲学115

2.中国思想上天之特别地位120

3.中国思想分先秦宋明清代三期 各有特色121

第二章 中国思想的社会背境123

1.中国书籍是专给士阶级用的123

2.儒家思想最宜于统一后的士125

3.在《孟子》上容易证明理论是填满文化上间隙的需要129

4.宋明理学是加强士的心理上信力131

5.理学修养是中国的瑜伽133

6.神秘的整体主义136

7.清儒是转向于注重人性的研究138

8.中国名学与西方不同140

第三章 中国哲学上的范畴142

1.论思想轨型以范畴来表现之142

2.西洋思想上的范畴表146

3.中国思想上的范畴表151

4.中西思想的不同是由于范畴有所不同153

5.讨论“本”的范畴及其影响156

6.本的范畴与社会组织之关系158

7.其及于道德观念的作用160

8.附论二点162

结论164

1.一个大概的总结164

2.回答一个诘难166

3.一个余义167

4.一个更正附带于此169

附录170

一 科学与历史之对比及其对中西思想不同之关系170

二 从中国言语构造上看中国哲学182

三 思想言语与文化199

四 不同的逻辑与文化并论中国理学231

五 思想自由与文化263

后序279

后记28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