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维新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10890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519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536页
- 主题词:法制史-史学史-研究-中国-古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论题释义及其论域1
二、学术史回顾6
三、基本立论与分析路径16
四、研究方法21
五、创新之处26
第一章 先秦古籍中的法制史研究28
第一节 《尚书·吕刑》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28
一、追述法律的起源及其沿革28
二、诠释西周“明德慎罚”法制原则的新变化29
三、拓展《周礼》“三典”制度的新内涵31
四、《尚书·吕刑》的法制史料价值32
第二节 先秦古籍对法律起源问题的研究35
一、先秦史书关于法律起源问题的不同学说36
二、儒家经典论法律起源38
三、墨家经典论法律起源45
四、道家经典论法律起源51
五、法家经典论法律起源62
第三节 先秦古籍对“象刑”制度的研究68
一、“象刑”一词来源于《尚书》68
二、先秦古籍关于“象刑”的不同论述及其评价69
三、“象刑”的实质内涵71
第四节 先秦古籍对复仇制度的研究73
一、墨家及法家经典对复仇制度的探讨73
二、儒家经典对复仇制度的探讨75
三、对先秦古籍探讨复仇制度的简要评价77
第五节 先秦古籍的“刑名”学说发展史研究80
一、《竹刑》:民间刑名之学80
二、《法经》:国家刑名之学84
三、《申子》:君臣刑名之学86
四、《商君书》:官方刑名之学90
五、《韩非子》:先秦法家“法治”理论的集中表达93
第二章 秦汉至隋唐史学类古籍中的法制史研究99
第一节 《史记》与《历代刑法志》概述99
一、《史记》中的法制史问题概述99
二、《历代刑法志》中的法制史问题概述102
第二节 《汉书·刑法志》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107
一、吸纳先秦儒、法而论述“兵刑不分”的法律起源说108
二、糅合先秦儒、法而论述“德主刑辅”的法制原则109
三、考评周秦以来至汉代年间的法制演变历史111
四、评点先秦以来重大法制事件或典型法制史论112
第三节 《晋书·刑法志》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114
一、从立法制度演变史层面凸显“法律儒家化”主题114
二、从司法制度演变史层面凸显“法律儒家化”主题116
三、从法学研究历史层面凸显“法律儒家化”主题119
第四节 《通典·刑法》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123
一、强调法制史为现实政治服务125
二、求真务实地考证法制史事件126
三、客观公正地评论法制史人物129
四、辩证地看待古人的法制史论130
第三章 秦汉至隋唐政论性古籍中的法制史研究(一)132
第一节 《新语》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132
一、阐释“圣人成之”的法律起源说133
二、拓展“无为而治”的法政内涵134
三、论述“文武并用、德刑兼施”的法制主张135
第二节 《新书》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137
一、重新诠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法制内涵137
二、继承“慎刑、慎杀”法制说而倡导礼法结合140
第三节 《淮南子》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141
一、拓展先秦道家“道”与“无为”的法制内涵142
二、评判先秦儒家“圣人制刑”的法律起源学说145
三、完善先秦法家“法、术、势”的“法治”理论147
第四节 《春秋繁露》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150
一、编造“天人合一”、“灾异谴告”的法律起源理论150
二、论述儒家“大一统”专制学说,创建“三纲五常”理论153
三、拓展先秦儒家“德主刑辅”法制原则的新内涵155
四、开辟司法制度史上“法律儒家化”新篇章158
第五节 《论衡》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161
一、揭露汉代“天刑”论与“君权神授”法制学说的虚妄本质162
二、批判先秦法家“任法”说,发展先秦儒家“德主刑辅”法制理论165
三、斥责先秦儒家“溢美之词”,拓展先秦道家“无为而治”法政内涵171
第六节 《潜夫论》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175
一、丰富先秦儒家“德主刑辅”法制内涵176
二、探究先秦以来各家“任刑”法制学说178
三、考证《尚书》所载“赎赦”的司法制度史181
四、纠正先秦古人的错误法制史论183
第四章 秦汉至隋唐政论性古籍中的法制史研究(二)187
第一节 《昌黎先生集》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187
一、重续儒家法制史学说的历史系谱187
二、解读儒家的法律起源说192
三、改造儒家“德主刑辅”法制原则194
第二节 《柳河东集》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197
一、强调法律起源于“势”197
二、批判“天罚”论,反对“时令”说198
三、探讨儒家“复仇”制度的本质问题200
第三节 《白居易集》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203
一、反驳先秦儒家“德主刑辅”法制原则203
二、探究古代法制史上的“犯罪原因论”205
三、拓展先秦儒家“宽猛相济”司法内涵208
第五章 宋元明清史学类古籍中的法制史研究210
第一节 《宋史·刑法志》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210
第二节 《辽史·刑法志》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213
一、阐发“刑起源兵而终于礼”的法律起源论214
二、揭示《辽律》“尊奉儒学,吸收汉法”的法制史传统214
三、论述《辽律》的制定情况及其沿革历史215
四、概述《辽律》刑名与《辽律》治罪内容216
五、考证《辽律》酷刑史之缺失216
第三节 《金史·刑法志》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217
一、第一次对“刑”与“法”两个概念进行明确地区分218
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部内容翔实的金代法制文献218
三、第一次采用“互见法”编纂历代法制历史219
四、再现金人勇于和善于学习汉人法律的历史220
第四节 《元史·刑法志》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223
一、吸收儒家法制精神,强调“德刑互用,以刑辅治”224
二、论述立法史和司法史中的“仁义”精神225
三、在记史和叙事方式上传承《唐律》的“法典”风格226
第五节 《明史·刑法志》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227
一、论述《明律》“以《唐律》为本”的立法精神228
二、论述《明律》“刑罚世轻世重”的立法历史230
三、考证明代的司法制度演变史233
四、探究明宣宗的法制史论234
第六节 《文献通考》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236
一、强调“史学求真,发掘真相”的法制史论237
二、强调“不偏执、不护己”的法制史论238
三、强调“治国安民之道以民为本”的法制史论238
第六章 宋元明清政论性古籍中的法制史研究(一)241
第一节 《范文正公集》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241
一、提出赋予“德主刑辅”新内涵的“德力论”241
二、提出赋予“德治”新内涵的“君主限权”论246
第二节 《欧阳修全集》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248
一、探求儒家法制史学说的发展路径248
二、解读上古时代的五刑制度250
三、驳斥“唐太宗纵囚”史录的谬论及危害252
第三节 《直讲李先生文集》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254
一、以“礼”为根本,重塑“法制”254
二、阐发《周礼》法制的“慎刑”特质256
三、阐发《周礼》法制的“普适性”特征259
第四节 《王临川集》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261
一、阐述“三不足”变法理论262
二、折衷先秦“任德”、“任刑”学说265
三、否定《周礼》所载的复仇制度267
第五节 《晦庵集》、《朱子语类》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269
一、创建“法制起源于自然天理”学说270
二、剖析古代法制“德主刑辅”新变化271
三、拓展《尚书》“明刑弼教”新内涵277
第七章 宋元明清政论性古籍中的法制史研究(二)284
第一节 《诚意伯文集》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284
一、反对“天罚论”法律起源学说284
二、辩证吸收董仲舒与朱熹的“德刑关系”学说286
三、首次质疑儒家法制史上的“七出”经义288
第二节 《明夷待访录》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289
一、批判“君权神授”的法律起源说290
二、揭露古代封建法制的“一家之法”本质292
三、批判古代“有治人无治法”的法制史学说294
第三节 《日知录》、《亭林文集》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297
一、批判历代的君权与法权之谬说298
二、考证西周“宗法制”及“乡亭法制”之价值302
三、倡导“礼者,治人之大法”的理想法305
第四节 《读通鉴论》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307
一、批驳古代的“正统法”论调308
二、关于古代立法制度史之考察310
三、关于古代司法制度史之考察318
第五节 《龚自珍全集》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327
一、认可中国古典式的“法的概念”327
二、独创“农宗”法律起源说328
三、传承先秦儒家“德主刑辅”法制原则331
四、疾呼效仿王安石变法331
第六节 《默觚》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333
一、总结古代法制史上的法制改革规律333
二、因袭先秦儒家“德主刑辅”法制原则335
三、继承荀子“有治人无治法”的法制史学说337
四、主张法制建设可以兼采儒、法及黄老学说337
第八章 历代律学类古籍中的法制史研究——以四种律学著作为例340
第一节 《唐律疏议》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340
一、再现中国古代的立法历史341
二、再现中国古代的律学历史342
三、揭示中国法律儒家化的演进历史344
第二节 《大学衍义补》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347
一、评点历代“象刑论”及法律起源学说349
二、拓展“德主刑辅”法制原则的新内涵350
三、探讨古代立法制度史问题353
四、探讨古代司法制度史问题359
第三节 《唐明律合编》、《读律存疑》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368
一、强调“礼主刑辅”法制原则368
二、探寻中国古代立法史规律370
三、探寻中国古代司法史规律374
第九章 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发展阶段及典型史家、事件之研究378
第一节 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的发展阶段378
一、萌芽及产生期——先秦378
二、初步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379
三、快速发展期——隋唐380
四、繁荣及转型期——宋元380
五、成熟与完备期——明清381
第二节 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典型史家之研究特色382
一、汉代班固首创“刑法志”之编目382
二、唐代杜佑改革法制史之编纂体例383
三、元代马端临“文”“献”“注”相结合的“会通”研究范式387
四、清代薛允升首创“比较法研究”的方法论391
第三节 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典型事件之个案研究393
一、“孔老相会”:儒、道分野及其互补393
二、“铸刑书”“铸刑鼎”:儒、法之争及其实质397
三、汉代桓宽探讨“盐铁会议”事件之争点404
四、宋代朱熹评述“王安石变法”410
五、明代丘濬评点历代“明君良吏”之司法美谈414
第十章 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研究的几点断想419
第一节 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与社会背景的关系419
一、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419
二、与传统法律文化的关系421
三、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与史学同源422
四、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长期迟滞原因之探讨426
第二节 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431
一、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研究的“历史观”431
二、与中国法制史的关系434
三、与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关系436
四、与中国法学史的关系438
第三节 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的影响及研究价值439
一、探讨历代法制古籍的“致用与求真”问题441
二、探讨历代法制古籍的“学术传承和学术创新”问题443
第四节 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研究的中心问题449
一、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法的精神本质449
二、考证古人对法律制度源流及其演变规律之研究得失452
三、追问古人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特质之不同表达457
四、比较研究历代古籍关于法制史问题的不同学说459
第五节 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研究的参考范本——以沈家本研究中国古代法制史为例463
一、“纵横比较、点面结合”的综合性研究范式464
二、论述法律概念及历代法制评判标准468
三、考评中国历代律令制度之演变历史471
四、考评中国历代刑罚制度之演变历史475
五、澄清历代以来关于“阿云之狱”之大辩论483
六、探究中国古代法学之盛衰历史485
第六节 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研究的资料导引490
一、面对中国法制古籍的困惑及其排解490
二、研究中国法制古籍的重点书目举隅494
参考文献505
后记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