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微循环与莨菪类药研究及临床应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蔡有章编著 著
- 出版社: 天则出版社
- ISBN:7805590257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193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20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微循环与莨菪类药研究及临床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我国微循环研究的进展1
第一节 我国微循环及莨菪类药研究概况及其主要成就1
第二节 微循环的动物实验研究方法2
第三节 人体微循环的研究方法3
一、微循环的结构3
二、人体微循环研究的设备、指标及操作常规5
(一)设备要求5
(二)方法及指标6
三、人体手指(足趾)、甲皱微循环观察方法9
四、人体眼球结膜微循环观察方法9
五、人体口唇微循环观察方法10
六、人体舌尖微循环观察方法10
七、人体皮肤微循环观察方法11
八、微循环检查时注意事项11
第四节 外周微循环研究的进展12
一、甲皱微循环12
二、眼球结膜微循环18
三、皮肤微循环19
四、舌尖微循环20
五、鼓膜微循环21
第五节 内脏微循环研究的进展21
一、脑微循环21
二、心脏微循环21
三、肺微循环21
四、肝脏微循环23
五、肠系膜微循环24
六、小肠微循环24
七、肾脏微循环25
八、骨髓微循环26
九、软骨微循环26
十、睾丸微循环27
第六节 微循环监测27
第七节 微循环、血液流变学检查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危症”的预测28
第八节 人体多部位微循环观察的临床意义28
一、多部位微循环观察部位的选择29
二、健康老人甲皱、口唇、舌尖微循环互相比较30
第九节 新技术新方法在微循环研究中的应用31
第十节 微血管自律运动的观察与发现33
第十一节 甲皱微循环与舌象、血瘀的关系及中医分型34
第十二节 甲皱微循环与湿疹的中医分型35
第十三节 微循环障碍动物模型的制备35
一、急性微循环障碍模型的制备35
二、内毒素休克及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制备36
三、实验性肠原性休克动物模型的制备37
四、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的制备38
五、急性出血性肠炎动物模型的制备38
第二章 微循环障碍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地位39
第一节 微循环的调节39
一、稳定性调节39
二、应用性调节39
三、微循环调节的意义39
第二节 微循环调节障碍与疾病的关系40
一、休克的微循环变化40
二、内科疾病的微循环变化46
三、神经精神科疾病的微循环变化63
四、外科疾病的微循环变化65
五、皮肤科疾病的微循环变化66
六、妇科疾病的微循环变化67
七、口腔科疾病的微循环变化68
八、眼科疾病的微循环变化69
九、肿瘤科疾病的微循环变化69
十、放射病的微循环变化70
第三节 微循环障碍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中间环节73
第三章 莨菪类药研究的进展74
第一节 颠茄的引种与茄科植物的筛选74
一、颠茄的引种与茄科植物资源调查74
二、不同地区的矮莨菪及其不同部位生物碱的含量测定74
三、唐古特莨菪与青海矮菪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法75
第二节 茄科植物中莨菪烷生物碱的薄层分离和含量测定77
第三节 莨菪类药的化学结构及其特点77
第四节 莨菪类药的药理研究78
一、阿托品药理的新认识78
二、阿托品对动脉、静脉条的作用79
三、东莨菪碱药理的新认识79
四、山莨菪碱的药理研究80
五、樟柳碱的药理研究83
六、红古豆醇与红古豆醇酯的药理研究85
七、丁基东莨菪碱的药理作用86
八、异丙基东莨芳碱的药理作用87
九、阿朴阿托品和阿朴东莨菪碱的药理研究87
十、调微Ⅰ号的药理研究88
十一、莨菪类药对乳头状肌电生理和机械效应的影响89
十二、莨菪类药对实验动物血流动力学的影响89
十三、莨菪类药的作用点是生物膜90
十四、莨菪类药对钙泵的影响92
第五节 莨菪类药的新认识93
第六节 莨菪类药的用药时机与用药原则97
第七节 莨菪类药的副作用及其处理97
第八节 阿托品中毒的处理100
第四章 莨菪类药的新用途101
第一节 莨菪类药在诊断上的新用途101
一、阿托品在食道造影的应用101
二、山莨菪碱在静脉肾盂造影的应用101
三、阿托品在诊断病窦综合症的应用101
四、阿托品在胃电图检查的应用102
第二节 莨菪类药在治疗上的新用途102
一、休克102
二、心肺复苏108
三、输血、输液及错输异型血的反应109
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09
五、内科疾病的临床应用109
六、外科疾病的临床应用139
七、神经精神科疾病的临床应用144
八、妇产科疾病的临床应用149
九、小儿科疾病的临床应用151
十、耳鼻喉科疾病的临床应用152
十一、眼科疾病的临床应用152
十二、口腔科疾病的临床应用153
十三、皮肤疾病的临床应用153
十四、肿瘤科的临床应用153
十五、晕车、晕船的预防154
第五章 莨菪类药的临床应用与中西医结合的关系155
第一节 微循环与八纲辨证的关系155
第二节 活血化瘀药的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156
一、活血化瘀药的活性成分156
二、活血化瘀药的药理作用158
第三节 “血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161
第四节 微循环障碍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162
第五节 “气滞血瘀”“活血化瘀”与微循环障碍的关系164
一、活血化瘀对系统性硬皮病微循环障碍的影响165
二、活血化疾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微循环障碍的影响165
三、活血化疾对冠心病微循环障碍的影响165
四、丹参的活血化瘀作用166
第六节 其它药物对微循环的影响168
一、川芎对微循环障碍的影响168
二、当归对微循环障碍的影响172
三、“通脉灵”对微循环障碍的影响172
四、益气活血针对微循环障碍的影响173
五、补益气血方剂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175
六、益气祛瘀法对实验性放射病微循环障碍的影响175
七、附子与东莨菪碱对实验性烧伤微循环障碍的影响177
八、虎杖对烧伤皮肤微循环障碍的影响177
第七节 花生壳醇提取液对微循环的影响179
第八节 针刺对甲皱微循环的影响179
第九节 针刺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180
第十节 气功对微循环的影响180
第十一节 海水浴对微循环的影响181
第六章 微循环障碍学说与发病学新认识183
一、双相信息调节183
二、信息与效应184
三、调控信息和改善效应184
四、莨菪类的作用点——细胞膜185
第七章 我国微循环与莨菪类药研究展望186
参考文献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