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现代哲学的展望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现代哲学的展望
  • 樊志辉著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292343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90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02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哲学-研究-中国-现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现代哲学的展望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现代哲学3

第一章 建构主义与后实践哲学——面向21世纪的中国哲学展望3

一、超验维度的缺失与个体位格的缺席:20世纪中国哲学的症结3

二、建构主义:21世纪中国哲学的方向所在6

三、后实践哲学:实践的边际与根基7

第二章 存有与实践——马克思的存有学洞见及其与儒家存有学的比较11

一、马克思与存有学:问题何以成为问题以及问题的关键所在12

二、存有的自我朗现与实践进路:马克思对传统存有学的超越15

三、生产-社会实践与心性-道德实践:马克思与儒家在存有学上的关联性23

四、虚无主义时代的价值奠基:后实践哲学视域下马克思存有学洞见的现代意义26

第三章 修正的市民社会与现代中国的政治合法性——现代中国语境下的儒家传统、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31

一、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31

二、修正的市民社会及其中国现代意识形态根据33

三、基督宗教在现代中国修正的市民社会中的定位38

第四章 马克思哲学的诠释视域及其误区42

一、西方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42

二、中国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45

三、诠释马克思哲学需要辨析的几个层次47

四、马克思哲学研究过程中的误区50

五、为实践去魅:后实践哲学和纯粹理性与超验价值53

第五章 苦难记忆与现代性生存——马克思、中国传统与我们的哲学使命57

一、马克思对苦难问题的处理57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性生存的苦难记忆61

三、现代性生存与中国语境下马克思哲学的存在样态71

四、现代性生存:马克思、传统与我们的哲学使命77

第六章 思向何处以及如何入思——对中国现代哲学与“中国哲学史”的省思85

一、对于中国现代哲学来说:什么成了问题与什么才是问题85

二、中国观代哲学与“中国哲学史”88

三、问题意识与历史意识:中国现代哲学的流派分野95

四、现代性生存与中国现代哲学的使命:科学、实践与后实践智慧97

第七章 “文”是如何“化”的,以及如何“化”“文”——后实践哲学视域下的文化哲学“断想”101

一、“人”:“质”与“文”102

二、“文”:日常生活的礼乐化与价值化102

三、人之“文”是何以可能的103

四、人之“文”是如何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103

五、“文”是如何“化”人的:道义与权力103

六、作为自然的文化与作为问题的文化104

七、“文化”是如何成为问题的104

八、“实践”与“践”“实”104

九、“实践”与“虚践”105

十、“虚践”与“意识”的“筹划”105

十一、没有“形而上学”的时代,“文”“化”是否可能105

十二、非暴力化的形而上学是否可能106

十三、“形而上学”为什么不仅可以是“一”,也可以是“多”106

十四、形而上学(类比意义上):价值情怀对人的偶在性的价值阻断107

十五、“转识成智”:“形而上学”(类比的意义)作为“学”,而不是“学”乃是“智慧”107

十六、“以智化识”: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不二性107

十七、对现代汉语思想来说,作为“实践哲学”的“文化哲学”何以需要进入“后实践哲学”的视域?108

第八章 世俗化处境中的人与上帝——在汉语语境及基督宗教的视域中109

一、世俗化:世界的去魅化与一切伪上帝的退场109

二、十字架上的基督:世俗化的开启与中止111

三、世俗化处境下的汉语语境:傲慢或谦虚113

第九章 文化:在信仰与劳作之间——后实践哲学视域下的文化哲学论纲117

一、何谓“后实践哲学”117

二、文化之“文”与“化”119

三、作为后实践哲学的文化哲学121

四、文化哲学的主题是教化124

五、文化的变迁:劳动方式及信仰方式的变迁127

六、当代中国的文化问题:由生存问题走向政治问题128

七、结论:文化问题乃是以信仰与生产-劳作为对象的政治问题130

第十章 王道秩序与个体信仰——从政教关系的视角对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的审视132

一、追问的逻辑与思路132

二、基督宗教与儒教:从政教关系的视角对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的审视(一)136

三、基督宗教与当代中国的政治-教化文化的关系:从政教关系的视角对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的审视(二)139

四、华夏文化圈中的政教关系的可能性嬗变与基督教向中国文化机体渗入及复制143

下篇 邓小平理论与知识经济151

导论: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知识学考察151

第一章 建构中国的知识经济学蓝图154

一、知识与中华文明的兴衰154

二、知识与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160

三、知识经济的由来、发展及特征164

四、邓小平理论:迈向知识时代的发展纲领169

第二章 科教兴国——面向知识时代的基本国策175

一、科学与教育在现代文明体系中的地位175

二、正视危机,迎接挑战178

三、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再到创造教育189

四、科教兴国:跨世纪政府的承诺194

第三章 面向知识经济的科技体制建构201

一、传统科技体制的成就及缺陷201

二、面向知识经济的科技体制208

三、知识产权:确立知识时代的游戏规则214

第四章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文关怀219

一、知识形态学的历史考察219

二、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人类知识架构221

三、全球化与文化的霸权和主权224

四、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互动与整合233

五、走向知识时代的人文关怀239

附录1:现代中国革命精神的底蕴:儒教和(或)基督教,抑或是其他247

附录2:开放与创新——毛泽东文化观之主导精神253

附录3:无神主义的批判与人本主义的诠释——陈独秀宗教思想探微261

附录4:面向未来的纪念——关于高清海先生的点滴断想274

附录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哲学的希望——兼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建设280

后记29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