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1世纪青海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2003年度报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21世纪青海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2003年度报告](https://www.shukui.net/cover/58/33819864.jpg)
- 罗朝阳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25026070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590页
- 文件大小:266MB
- 文件页数:619页
- 主题词:地区经济-经济发展-概况-青海省-2003;地区经济-经济预测-青海省-2004
PDF下载
下载说明
21世纪青海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2003年度报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青海改善投资环境问题研究》2
一、青海省改善投资环境简述2
(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投资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
(二)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5
(三)人文特色初步发挥,社会环境不断改善7
(四)依法治省力度加大,法制环境进一步优化8
(五)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体制环境日臻完善10
(六)青海投资优惠政策与西北五省区的比较13
二、对青海省投资环境的评价14
(一)对青海省投资环境的总体评价14
(二)我省投资环境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17
三、改善我省投资环境的政策建议29
(一)充分用好、用足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对青海更多的支持29
(二)加大青海省投资环境的宣传报道,进一步提高对“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认识33
(三)切实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强化服务,提高办事效率35
(四)按市场化规则大力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37
(五)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促进民间投资快速发展39
(六)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40
(七)健全法律法规,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41
《加快发展青海省资本市场对策研究》43
前言43
一、发展资本市场的意义与我省资本市场发展现状45
(一)发展资本市场的意义45
(二)我省资本市场发展现状47
二、我省资本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57
(一)资本市场总体规模偏小,对经济的贡献出现弱化趋势57
(二)企业融资结构过于单一,融资结构严重失衡61
(三)信贷资金总体仍然缺乏,金融资产质量和运行效率下降62
(四)上市公司数量少、规模小,未充分发挥对经济的带动作用65
(五)债券发行规模偏小,品种单一,市场化进程缓慢67
(六)证券中介机构数量少,规模小,难以满足资本市场发展的要求68
三、我省资本市场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69
(一)我省资本市场发展面临的机遇69
(二)我省资本市场发展面临的挑战72
四、加快发展我省资本市场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74
(一)加快发展我省资本市场的总体思路74
(二)加快发展我省资本市场的对策建议75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研究》89
前言89
一、三江源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特征90
(一)地理位置90
(二)自然条件90
(三)社会经济条件94
二、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97
(一)面积与范围97
(二)自然保护区类型及主要保护对象98
(三)功能分区98
(四)经济发展概况99
三、三江源区区域特征和生态状况100
(一)三江源地区区域特征100
(二)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103
(三)生态环境主要影响因素105
四、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108
(一)三江源地区生态问题对全国经济和生态的影响108
(二)关系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稳定110
(三)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紧迫性110
(四)优先实施三江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理由111
五、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思路113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113
(二)三江源地区与自然保护区的关系116
六、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118
(一)规划布局118
(二)主要建设内容119
(三)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119
(四)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127
(五)支撑项目136
七、效益评价146
(一)生态效益146
(二)社会效益146
(三)经济效益147
八、保障措施147
(一)政策保证147
(二)组织管理148
(三)资金保障149
(四)科技保障149
(五)积极培育后续产业150
九、建议151
(一)对三江源的生态环境要标本兼治,特别加强青少年的教育工作151
(二)加大对牧民的培训力度,大力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152
(三)贯彻计划生育国策,控制区域人口增长152
(四)建立财政补偿机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152
(五)建议延长禁牧年限152
(六)继续实行项目建设“五到省”的原则153
《涅水流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154
导言154
一、湟水流域经济带划分及战略地位155
(一)涅水流域经济带划分155
(二)加快涅水流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意义155
二、湟水流域经济带发展的突出优势158
(一)区域突出的比较优势158
(二)省会城市优势165
三、加快经济带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矛盾170
(一)主导产业不明显,产品大众化,产业间关联度不高171
(二)基础设施网络化程度不高172
(三)城镇体系不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功能亟待加强172
(四)区域内市、县发展水平差异明显,贫困面大,县域经济实力薄弱174
(五)各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不紧密,缺乏协调性175
四、湟水经济带发展的战略设想176
(一)总体发展思路176
(二)产业发展的指导原则187
(三)产业布局与发展重点188
(四)加快涅水经济带发展的政策措施197
《北川经济带发展研究》210
前言210
一、北川经济带现状211
(一)地理概貌211
(二)人口概况211
(三)区域发展概述212
(四)基础设施概况212
(五)工业经济概述213
(六)环境质量状况215
(七)北川经济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215
二、建立北川经济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17
(一)建立北川经济带的必要性217
(二)建立北川经济带的可行性219
三、构建北川经济带空间环境分析222
(一)地缘区位环境222
(二)能源和水资源配置223
(三)运输需求配载226
(四)区域环境容量228
(五)国土资源条件229
四、北川经济带的发展思路229
(一)战略构想229
(二)指导方针230
(三)发展方向232
(四)发展目标232
(五)发展原则234
五、北川经济带的发展任务235
(一)总体布局235
(二)主导产业238
(三)优势产业240
(四)配套产业241
(五)预调整的产业242
六、北川经济带发展的对策建议243
(一)制定经济带发展规划244
(二)加快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244
(三)加强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245
(四)扩大经济带多层次对外开放246
(五)切实加强经济带环境保护247
(六)调整经济带农村经济结构248
(七)妥善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248
(八)加快经济带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249
《青海省牧区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研究》251
导言251
一、青海省牧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253
(一)青海牧区县域范围253
(二)青海省牧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254
(三)牧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256
二、影响青海牧区县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和经济发展评估259
(一)县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涵义259
(二)县域经济研究中的主要理论基础260
(三)影响青海牧区县域经济增长的因素261
(四)青海牧区县域经济发展评估262
三、青海牧区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275
(一)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275
(二)入世给牧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275
(三)经济运行条件变化的需要276
(四)牧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得到改善276
(五)资源条件277
四、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279
(一)指导思想279
(二)发展目标280
(三)牧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280
(四)发展原则297
(五)四个结合298
(六)实现六个突破300
五、牧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建议303
(一)加强宏观调控,为牧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保障303
(二)合理调整牧区产业结构,发展高原生态型特色农牧业产业304
(三)大力扶持私营经济,推进牧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304
(四)实施创新“战略”,营造牧区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环境305
(五)抓好基地建设,推进产业化进程306
(六)统筹规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306
(七)合理运用资本市场,促进牧区县域经济发展307
(八)加大科技兴县的力度,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308
《青海省开发特色生物资源发展生态建设后续产业规划》309
一、青海省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环境分析309
(一)青海省发展生态建设后续产业的基础条件310
(二)青海省发展生态建设后续产业的环境分析313
二、发展生态建设后续产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315
(一)指导思想315
(二)基本原则316
(三)发展目标316
三、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发展方向、总体布局和重点发展领域317
(一)发展方向317
(二)总体布局318
(三)区域布局重点领域318
四、政策与措施327
(一)加强领导,形成发展共识327
(二)拓宽建设资金投融资渠道328
(三)制订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328
(四)对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实行补贴328
(五)抓好软硬环境建设,促进后续产业的快速发展328
(六)加强对适用人才的培养和适用技术的推广工作329
(七)加快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330
(八)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非农产业330
(九)加快生态建设地区社会事业发展331
(十)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32
《促进住房、汽车、网络消费对策研究》334
第一部分 住房消费研究334
一、住房消费现状334
(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促使住房消费热点的形成334
(二)高收入与中高收入家庭成为商品房的消费主体334
(三)二手房满足了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消费需求335
二、制约住房消费的主要问题335
(一)住房补贴未能发放影响职工住房消费支付能力335
(二)经济适用住房政策落实不够制约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消费的有效需求336
(三)住房二级市场发育不健全337
(四)消费信贷对住房消费的支持力度不够337
(五)物业管理水平低338
(六)房价收入比过高338
三、住房消费前景分析339
(一)住房消费环境分析339
(二)住房消费需求预测341
四、促进住房消费的对策建议342
(一)以启动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消费作为我省制定促进住房消费政策的着力点342
(二)抓紧建立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供应体系342
(三)进一步放开搞活住房二级市场344
(四)全力筹集补贴资金分步落实住房贷币化政策346
(五)加快发展住房消费信贷346
(六)规范物业管理347
(七)努力平抑过高的房价348
(八)全面推行和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349
第二部分 汽车消费研究350
一、汽车消费基本情况及消费特征分析350
(一)汽车消费基本情况350
(二)汽车消费市场的特征分析351
二、汽车消费环境分析355
(一)“硬环境”分析356
(二)“软环境”分析357
三、汽车消费市场预测358
(一)以人均GDP、 R值和П值作理论判断358
(二)汽车消费主体判断361
四、影响我省汽车消费的不利因素363
(一)城乡人民收入水平较低,公车制度限制了家庭汽车消费363
(二)购车手续复杂,税费过多,使用费用负担过重364
(三)金融服务滞后影响了汽车消费市场的启动365
(四)汽车市场建设滞后,影响了汽车消费的增长366
(五)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等硬环境发展滞后严重影响了汽车消费368
(六)改革的预期成本不确定368
五、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建议369
(一)加快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370
(二)加快公车制度改革,将公车消费引入个人消费领域370
(三)加快发展汽车消费信贷和汽车保险业务371
(四)清理税费、减轻负担,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372
(五)加强汽车交易市场的规范化、规模化建设373
(六)加强城市建设、规划和交通管理等措施的协调373
(七)树立服务意识,保护消费者权益374
(八)发展卫星城,利用住与行消费的双连动,刺激汽车消费374
第三部分 网络消费研究375
一、网络消费现状376
(一)我国网络消费现状376
(二)青海省网络消费现状379
二、网络消费中存在的问题382
(一)我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是制约网络消费最主要的因素382
(二)政府、企业和个人对网络消费的认识不够,难以形成一定的网络消费需求市场383
(三)网络消费受“人”制约严重384
(四)三大上网工程缺乏统一规划和明确的目标界定385
(五)宽带网的无法普及限制了网络消费的发展385
三、网络消费前景分析386
四、扩大网络消费的对策建议386
(一)发展经济,扩大投资,加强网络建设386
(二)普及宣传科学技术知识,提高网络使用和消费量387
(三)重视信息资源的整合,加强信息的实效性、系统性和权威性388
(四)统一规划,进一步实施三大上网工程和校园网建设工程389
(五)电信运营部门应积极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强服务的透明度、便捷度391
(六)做好网络安全等相关工作,促进网络健康发展391
(七)大力发展我省宽带技术,提高我省宽带网的普及率392
《青海省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分析及促进消费的政策建议》393
导言393
一、对青海省现阶段消费结构的分析与评价395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消费结构变动历程回顾395
(二)我省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及特点398
(三)对当前我省消费的总体评价及原因分析404
二、我省居民未来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及消费热点420
(一)我省居民未来消费结构变动趋势420
(二)我省居民未来消费结构422
三、加快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的主要措施430
(一)住房消费430
(二)教育消费433
(三)信息消费436
(四)旅游消费438
(五)餐饮消费440
(六)家电消费442
(七)汽车消费443
四、对青海省扩大消费的几点政策建议444
(一)进一步扩大消费信贷的范围和规模,促进商品消费从自我积累型向信用支持型转变444
(二)以西宁市为依托,构建商品集散及消费的辐射中心445
(三)推行“早九晚五”工作制试点,增加居民休息、娱乐、消费时间446
(四)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广大消费者的消费信心447
(五)大力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缩小城乡差距448
(六)加强市场监管,形成有利于消费的软环境448
《青海扩大消费需求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对策研究》450
导言450
一、青海省消费需求现状和消费需求不足的表现451
(一)我省消费需求贡献率低于投资需求贡献率452
(二)最终消费绝对额上升,最终消费率、居民消费率下降452
(三)最终消费中政府消费比重偏大,政府消费增长快于居民消费增长453
(四)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支出增长低于GDP增长,居民储蓄增长高于GDP增长456
(五)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逐年回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低于GDP增长459
(六)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消费升级受到种种制约461
二、青海省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462
(一)居民收入增长较缓慢,居民之间收入水平差距拉大462
(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没有到位465
(三)消费体制和消费政策改革滞后,消费环境改善滞后466
三、我省消费新热点选择及培育467
(一)住房仍是消费结构升级的重头戏467
(二)汽车将是有诱惑力的消费新秀469
(三)旅游、文化体育消费将成为主要休闲消费亮点470
(四)人力资本积累将成为长期消费热点472
(五)电子信息消费将成为亮丽消费风景线473
(六)绿色消费将成为新世纪的消费主题474
(七)农村家电消费是商家着力攻克的消费高地475
(八)餐饮业仍是火爆行业475
(九)个性化消费将是日益凸现的重要消费门类476
(十)租赁消费将为大量流动人口提供消费空间476
四、扩大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477
(一)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477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478
(三)不遗余力地解决好就业问题479
(四)实心实意保护消费者利益480
(五)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481
(六)强化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取向482
《青海省新型工业化问题研究》484
导言484
一、新型工业化是对传统工业化的发展与创新486
(一)传统工业化道路及其局限性486
(二)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影响及对传统工业化的挑战490
(三)新型工业化探索495
二、青海工业化现状及与新型工业化498
要求相比存在的问题498
(一)青海工业化现状498
(二)与新型工业化要求相比青海存在的问题501
三、青海省新型工业化的总体思路及实现途径探讨508
(一)要站在经济全球化的高度,重新思考青海工业化的有关问题509
(二)顺应社会信息化的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512
(三)以市场化引导工业化,以城镇化推动工业化515
(四)延伸产业链,积极推动资源开发向精深加工方向提升516
(五)发挥规模效益,做大做强支柱产业521
(六)发挥集聚效益,集中布局工业生产力528
(七)改组改造传统工业,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530
(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533
(九)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536
附录:青海工业化阶段评价539
《发展价格职能,规范涉农、房地产、教育、医药价格秩序对策研究》545
序言545
一、规范涉农、房地产、教育、医疗价格秩序的成效及墓本经验546
(一)规范涉农、房地产、教育、医疗价格秩序的成效546
(二)规范和整顿价格秩序的基本经验549
二、涉农、房地产、教育、医药价格和收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形式551
(一)涉农、房地产、教育、医药价格和收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形式551
(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中执法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554
三、涉农、房地产、教育、医药价格违法和乱收费产生的原因分析556
四、规范涉农、房地产、教育、医药价格市场秩序的对策与建议559
(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价格监管工作559
(二)加强现行价格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559
(三)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建立和完善各种价格监管体系560
(四)加大对涉农、房地产、教育、医疗价格检查力度,维护价格市场秩序564
(五)积极推行明码标价制度,全面实行价格收费公示和收费监督卡制度567
(六)加强价格监管网络建设,完善价格监测监督体系569
(七)健全价格监督检查机构和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570
《青海省“十五”计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572
一、“十五”计划纲要实施的总体情况572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572
(二)一批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先后建成,发展环境显著改善573
(三)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特色经济框架初步形成575
(四)科教兴青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577
(五)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578
二、“十五”计划实施中出现的主要问题578
(一)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579
(二)就业问题更加突出579
(三)城镇化进展缓慢580
(四)一些新兴产业发展不理想580
(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不强581
(六)部分生产要素瓶颈制约逐步显现581
(七)全省贫困问题依然突出582
三、实施好“十五”计划的建议583
(一)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促进农牧民增收583
(二)坚持以人为本,以扩大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584
(三)以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目标,努力化解制约发展的瓶颈585
(四)因势利导,加快推动城镇化进程585
(五)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资源开发集约化水平586
(六)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587
(七)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588
四、对“十五”计划的总体评价及对编制“十一五”规划的借鉴588
(一)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589
(二)加强对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理清发展思路589
(三)扩大民主,提高社会参与度589
(四)突出重点,提高针对性590
(五)加强衔接,确保形成科学的规划体系590
(六)规范程序,依法行政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