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未来10年中国科学发展战略 地球科学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未来10年中国科学发展战略 地球科学卷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29813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96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342页
  • 主题词:地球科学-科学研究-发展战略-中国-2011~2020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未来10年中国科学发展战略 地球科学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大气科学1

第一节 战略地位1

第二节 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2

一、基本定义与内涵2

二、发展规律和研究特点3

第三节 发展现状5

一、天气学和大气动力学5

二、大气物理学7

三、大气化学8

四、气候系统动力学与气候变化9

第四节 学科发展布局11

一、战略目标11

二、战略布局11

三、学科发展布局、交叉学科重点发展方向13

第五节 未来5~10年的优先发展领域与交叉研究领域13

一、优先领域发展目标13

二、优先领域重点方向14

三、重大交叉研究领域19

第六节 国际合作与交流20

一、亚洲季风20

二、台风21

三、气溶胶、云、降水相互作用21

第七节 保障学科发展的政策措施22

一、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22

二、加强团队建设22

三、发展综合观测技术和方法22

四、鼓励交叉研究22

参考文献22

第二章 地理学25

第一节 战略地位25

一、地理学在科学和知识体系中的地位25

二、地理学在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的作用26

三、地理学对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支撑作用27

第二节 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28

一、地理学的学科特点28

二、地理学的国际发展态势29

三、地理学的发展规律33

第三节 我国地理学发展现状34

一、地理学科研方向的突破35

二、地理学对社会和科学的贡献41

三、地理学存在的主要问题45

第四节 学科发展布局46

一、总体思路46

二、战略目标48

三、学科发展方向49

第五节 未来5~10年的优先发展领域与交叉研究领域59

一、优先领域与重点方向59

二、重大交叉研究领域71

第六节 国际合作与竞争76

一、国际合作交流中的科学立场与国家利益立场76

二、地理学国际合作与竞争的主要领域77

第七节 保障学科发展的政策措施78

一、政策与社会保障78

二、投入保障79

三、教育保障79

四、组织保障79

参考文献80

第三章 地质学84

第一节 战略地位84

第二节 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85

一、地质学学科特点85

二、地质学国际发展动态与趋势87

第三节 发展现状91

一、我国地质学在国际上的地位91

二、国内外差距92

第四节 学科发展布局92

一、指导思想92

二、布局原则93

三、发展目标93

四、分学科发展布局和重点发展方向94

第五节 未来5~10年的优先发展领域与交叉研究领域100

一、优选原则100

二、地质学优先发展领域101

三、地质学交叉研究领域104

第六节 国际合作与交流108

第七节 保障措施110

参考文献111

第四章 地球物理学113

第一节 战略地位113

第二节 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116

第三节 发展现状120

第四节 学科发展布局132

一、总体发展战略布局132

二、未来5~15年地球物理学科的重点发展方向132

三、交叉学科发展布局与发展方向133

第五节 未来5~10年的优先发展领域与交叉研究领域133

一、优先发展领域133

二、重大交叉研究领域135

第六节 国际合作与交流136

第七节 保障措施137

参考文献139

第五章 地球化学140

第一节 战略地位140

第二节 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144

一、微量元素地球化学145

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146

三、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147

四、有机地球化学148

五、岩石地球化学149

六、环境地球化学149

七、矿床地球化学150

八、表生地球化学151

九、生物地球化学152

十、实验地球化学153

十一、计算地球化学154

十二、化学地球动力学155

第三节 发展现状156

一、微量元素地球化学158

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163

三、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165

四、有机地球化学167

五、岩石地球化学170

六、环境地球化学171

七、矿床地球化学174

八、表生地球化学179

九、生物地球化学182

十、实验地球化学186

十一、计算地球化学187

十二、化学地球动力学190

第四节 学科发展布局197

一、微量元素地球化学197

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197

三、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198

四、有机地球化学199

五、岩石地球化学200

六、环境地球化学201

七、矿床地球化学203

八、表生地球化学203

九、生物地球化学204

十、实验地球化学205

十一、计算地球化学206

十二、化学地球动力学207

第五节 未来5~10年的优先发展领域与交叉研究领域207

一、优先发展领域207

二、重要交叉领域211

第六节 国际合作与交流212

第七节 保障措施216

参考文献217

第六章 地球系统科学235

第一节 引言235

第二节 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236

一、地球系统科学概念的提出236

二、地球系统科学的内涵237

三、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发展动态240

第三节 发展现状和研究特点243

一、地球系统科学理念不断更新,向着人类可实际利用的方向发展243

二、观测监测研究网络和科学钻探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基本平台和手段244

三、评估、模拟与预测能力的发展为地球系统科学提供了重要支撑245

四、全球和区域大型合作计划成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组织形式245

五、建立地球系统科学组织与教育机构成为一种新的趋势246

六、我国的研究现状246

第四节 地球系统科学的定义、研究目标和科学意义247

一、地球系统科学的定义247

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目标248

三、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科学意义249

第五节 未来5~10年的优先发展领域与交叉研究领域250

一、地球系统历史250

二、生命演化和地球深部过程与地球系统252

三、生物圈的关键过程和生物多样性与地球系统255

四、我国区域水循环与地球系统258

五、冰冻圈演变过程、与其他圈层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261

六、大气气溶胶和大气污染物与地球系统265

七、东亚区域环境系统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与地球系统268

八、我国海平面和海陆过渡带变化的动力学及趋势预测272

九、全球变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与温室气体的控制276

十、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适应与地球管理278

第六节 保障措施和支撑体系282

一、观测数据获取282

二、地球科学钻探的系统开展284

三、代用资料数字化286

四、数据平台建立289

五、虚拟地球系统290

六、人才培养291

参考文献29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