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佛教诠释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赖贤宗著 著
- 出版社: 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571719870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34页
- 文件大小:146MB
- 文件页数:45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佛教诠释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1
内容提要(中)1
内容提要(英)2
自序1
《佛教诠释学》简目1
第一部份 论佛教诠释学之成立根据、意义与相关研究3
第一章 佛教诠释学的重省——论佛教诠释学的意义、相关研究与主要论题3
第一节 佛教存有学与佛教诠释学的意义与其疑难之重省4
第二节 论佛教诠释学的相关研究11
一、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13
二、贝克的本体诠释学与东西哲学的三位结构的比较研究14
三、日本佛学界的佛教存有学研究16
四、当代新儒家的佛学诠释中的佛教存有学与本体诠释学与日本京都学派、批判佛教、吴汝钧的相关讨论17
第三节 佛教之本体诠释学的基本论题21
第四节 佛教诠释学的重要性27
一、从文献诠释学到哲学诠释学:两种佛学研究进路与佛教诠释学之重要性27
结论36
第二章 当代台湾如来藏思想的诤议与佛教诠释学——印顺之后的如来藏说诤议之评议39
导论39
第一节 诠释冲突:如来藏说之诤议与诠释冲突的解决44
一、从印顺法师的如来藏说研究到佛教的诠释冲突之解决44
二、哲学诠释学论诠释与诠释冲突49
三、天台佛教的佛性论的判教理论与佛教诠释学对於诠释冲突的解决52
四、由林镇国的《空性与现代性》谈佛教诠释学对於如来藏批判的回应59
第二节 林镇国《辩证的行旅》的解构思想与两种诠释学视点下的如来藏思想批判63
一、从林镇国《辩证的行旅》谈佛教诠释学的当代建构63
二、佛教诠释学的当代新儒家哲学的佛学诠释之批判65
三、解构、超存有学、存有动力与佛教的本体诠释学67
第三节 评蔡耀明的「内部建构」的佛学研究法71
结论86
第二部份 佛教诠释学的三个环节 :佛教存有学、知识论和实践论97
第一章 天台佛学的诠释学与人间佛教的哲学反思(佛教诠释学三环节 之一)97
导论97
第一节 对人间佛教思想与中国佛教的本体诠释的反省与未来发展的前瞻99
第二节 汉传佛教的思想特色:以智顗天台佛学的三谛说之思想创造为例103
第三节 中国哲学的本体诠释之根源:古代中国思想的共通的「三」的思想模型109
第四节 论佛教诠释学对於诠释学与佛学研究之意义113
一、佛教之本体诠释学的基本论题113
二、太虚大师与印顺法师的大乘佛教三系判摄与人间佛教之理论基础的相关研究117
三、佛教的哲学诠释冲突的困难与解决119
第五节 天台佛教的本体诠释学的三个环节124
一、简论智者大师的天台佛性论对於印度大乘佛教的继承与转化124
二、天台佛学与实存诠释学128
三、天台佛学研究的诠释模式之重省131
结论 融合与对话:走向未来的佛教诠释学与人间佛教在二十一世纪的实践140
一、融和与超越,诠释与批判:法界圆觉的佛教本体诠释学与缘起分析的批判佛教的不同进路之整合140
二、融和与人间佛教:跨文化的融和与人间佛教的实践143
三、融和的人间佛教与佛教诠释学的行动纲领144
第二章 禅的佛教诠释学与世界伦理(佛教诠释学三环节 之二)149
导论149
第一节 汉斯·昆的世界伦理构想及其纲领152
一、宗教对话的知识论基础152
二、世界伦理的基本纲领154
第二节 《楞伽经》论如来禅与如来藏藏识:禅的本体诠释学与超存有学160
一、《楞伽经》的课题与地位160
二、《楞伽经》论如来藏藏识与如来禅如来藏藏识:从本体诠释学到超存有学162
第三节 「指月之喻」的禅的本体诠释的三个环节168
一、禅语言的本体诠释的第一个环节 :信心不二的指月的积极功能169
二、禅语言的本体诠释的第二个环节 :本体诠释学循环与非思量171
三、禅语言的本体诠释的第三个环节 :从本体诠释到超存有学的妙象172
四、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与禅的本体诠释的三个环节174
第四节 禅的伦理学与世界伦理177
一、禅的伦理学:达摩的〈二入四行〉的称法行与禅的伦理177
二、融合与超越,诠释与批判:法界圆觉的佛教本体诠释学与缘起分析的批判佛教的不同进路之整合180
三、融合与人间佛教:跨文化的融合与人间佛教的实践182
四、融合的人间佛教与佛教诠释学的世界伦理的行动纲领184
结论:走向佛教与基督教对话的世界伦理之建构188
第三章 净土信仰论之诠释:世亲、昙鸾与亲鸾之回向思想(佛教诠释学三环节 之三)191
导论191
第一节 回向、转变与转依的理论关连:回向说的佛教诠释学意涵196
一、回向一语的二层义198
二、回向和转变与转依及其信仰论的佛教诠释学意涵199
三、转变与转依的分析202
第二节 大信心即大佛性即如来:净土信仰的佛教诠释学213
一、从回向的佛教诠释学到信仰的佛教诠释学213
二、大信心即大佛性214
三、回向和净土信仰论的诠释223
四、昙鸾净土论关於「他力本愿」之确立227
五、昙鸾对五念门之解说及其与世亲净土论的差异232
六、亲鸾的他力信心思想及其与天台本觉思想的关系:回向的主体收摄到弥陀如来为回向中心的他力本愿236
结论247
第三部份 佛教诠释学的应用257
第一章 佛教的空与基督教哲学——基督教哲学与佛教哲学之对话的一个当代反思257
导论257
第一节 空的哲学基督教与佛教的对话262
第二节 「空」之体验、佛性论与虚无主义的克服270
第三节 佛教与基督教的宗教对话的本体诠释进路:佛教与基督教对话的理论模型之试探277
一、阿部正雄的emptying God(淘空的神)的相关讨论与东方的道论与西方的基督神学的本体诠释的实质对话之三个环节277
二、布鲁克和黎惠伦的《佛教与基督教》论佛教与基督教对话282
三、由本体诠释学的进路重新建构东方的道论与西方的基督神学的实质对话的理论模型285
第四节 禅的哲学与基督教的「自我中心性」、「终末论」以及「罪」问题之会遇293
一、问题的提出293
二、空的哲学与基督教的「自我中心性」、「将来之终末论」以及「罪」的课题之批判阐释294
结论314
第二章 人间佛教的本体诠释学与现代性问题——以太虚、印顺的诠释差异为线索321
前言321
第一节 「人间佛教」的本体诠释学——从「般若空」到「中道」到「实相」323
一、人间佛教与佛学的本体诠释学323
二、从「般若空」到「中道」的本体诠释324
三、从「中道」到「实相」的本体诠释326
四、「转依」的本体诠释328
第二节 从宗教社会学的观点论现代佛教所提倡的「人间佛教」334
第三节 从「表现的总体性」和「结构的总体性」看太虚大师与印顺法师「人间佛学」的理论根据的差异及其宗教社会学涵义346
第四节 现代佛教的「现代性」的哲学反思352
结论361
第三章 佛教意义治疗学与佛教诠释学365
导论365
第一节 从弗兰克的意义治疗学到佛教的意义治疗学367
第二节 佛教的心灵治疗技巧与佛教意义治疗学375
一、闻思修378
二、止观379
三、无常观380
四、念力381
五、四无量心382
第三节 佛教的意义治疗学与佛教诠释学385
一、诠释学的治疗学的建构:白卓德的整合治疗学与诠释学的治疗学385
二、佛教的诠释学的治疗学389
结论396
第四章 佛教与科学——论佛教科学观与佛教心理学作为一个范例403
导论403
第一节 近代科学对於宗教世界观的运用与佛教的科学观405
一、近代科学与宗教:人类对自然的态度405
二、佛教的科学观408
第二节 当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的几种模式与佛法与科学的会通414
一、佛法与科学的会通的研究成果:一个历史的回顾414
二、当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的几种模式417
三、佛法与科学的会通的几个领域418
第三节 佛教心理学所例示的当代佛教科学观420
一、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分在当代心理学之中的意义420
二、「缘起」作为佛教科学观的核心与佛教心理学的两个面向422
三、大乘佛教的心理学对於人的实存的分析与弗兰克的意义治疗学426
结论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