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用土力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实用土力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53/33854860.jpg)
- (日)大根義男著;卢有杰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370642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75页
- 文件大小:79MB
- 文件页数:286页
- 主题词:土力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实用土力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述1
1.1 引言1
1.2 规划设计与实施设计2
1.3 勘察与试验概述2
1.4 土勘察与试验概述3
1.5 规划设计概述3
1.6 实施设计概述3
1.7 施工4
1.8 数值分析的意义4
第2章 地质与土质6
2.1 引言6
2.2 地质勘察与土质试验9
2.2.1 规划设计阶段的勘察与试验12
2.2.2 实施设计阶段的勘察与试验12
2.2.3 钻孔的填塞与利用13
2.2.4 采料场的勘察与试验14
2.2.5 基础地基勘察与试验15
参考文献23
第3章 土的分类与工程性质25
3.1 引言25
3.2 土的分类26
3.3 粒径分布与工程性质30
3.3.1 细颗粒(0.075mm以下)组分与工程性质30
3.3.2 粉砂含量高的土的性质31
3.3.3 粉砂与粘土含量高的土的性质31
3.3.4 含有膨胀性矿物质的土31
3.3.5 含有水溶性矿物质的土32
3.4 土物理与工程性质变化32
3.4.1 概述32
3.4.2 触变性土堆填方法32
3.4.3 触变性土夯压特点33
3.4.4 一般干土工程性质33
3.4.5 易粉化土34
参考文献35
第4章 基础土层36
4.1 引言36
4.2 岩质地基及其分类36
4.2.1 火成岩37
4.2.2 沉积岩37
4.2.3 变质岩38
4.3 软弱地基与地基加固40
4.3.1 概述40
4.3.2 砂桩法40
4.3.3 纸质排水管法45
4.3.4 预压固结法45
4.3.5 井点法45
4.3.6 置换法46
4.3.7 挤密砂桩法47
4.3.8 化学加固法47
4.4 软地基开挖与稳定48
4.4.1 概述48
4.4.2 隆胀与管涌(流沙)现象及其对策48
4.4.3 周边沉陷的对策51
4.4.4 砂土地基液化现象52
4.4.5 一般土质地基53
参考文献54
第5章 填筑材料相近粒径与夯压特性55
5.1 引言55
5.1.1 最大粒径与试模的关系55
5.1.2 相近粒径材料的制备55
5.2 Walker-Holtz方法57
5.3 土质材料夯实与压实特性59
5.4 碾压机械分类与压实特性60
5.4.1 碾压机械分类60
5.4.2 土或岩石的压实特性63
5.4.3 轮胎碾压实特性64
5.4.4 夯击碾压实特性65
5.4.5 复合碾66
5.4.6 夯击碾的选用66
5.4.7 夯击碾的接地压力67
5.4.8 夯实试验与碾压机械68
5.4.9 夯击碾的碾齿长度与压实特性70
5.5 含砾材料的工程性质70
5.5.1 土中的砾石含量与渗透性70
5.5.2 含砾土的固结沉陷特性71
5.5.3 土的粉化现象72
5.5.4 风化与软弱岩因碾压造成的粉化与压实度72
参考文献73
第6章 土体渗透74
6.1 引言74
6.2 渗透的基本概念75
6.3 各向渗透异性地基中的渗透76
6.3.1 概述76
6.3.2 各向渗透异性的处理76
6.3.3 kh、kv的现场试验77
6.4 利用流线网处理透水问题78
6.4.1 流线网的性质78
6.4.2 各向异性地基中的流线网与流量79
6.4.3 非均匀地基中的流线网80
6.5 堤坝稳定渗流浸润面81
6.5.1 概述81
6.5.2 稳定渗流浸润面的性质82
6.5.3 确定浸润面的卡萨格兰德法83
6.5.4 匀质坝利用裘布依假设的解法84
6.5.5 确定居中芯墙坝浸润面的方法84
6.5.6 确定倾斜芯墙坝浸润面(福田法)85
6.5.7 算例85
6.5.8 流线网88
6.6 差分表示与松弛法88
6.7 图解法89
6.7.1 福希海默(Forchheimer)方法89
6.7.2 流线分析法91
6.8 等价渗透系数91
6.8.1 地层渗透差异91
6.8.2 双层基础地基92
6.8.3 水库底部渗透93
6.8.4 水库四周天然地层渗透95
6.9 非稳定渗流98
6.9.1 基本方程与差分解法98
6.9.2 居中芯墙坝内渗透面随着蓄水位下降的变动99
6.9.3 匀质坝体内浸润面随着蓄水位急剧下降的变动103
6.9.4 随着蓄水位上升的非稳定渗透104
6.10 不透水覆盖层设计105
6.10.1 概述105
6.10.2 覆盖层设计106
6.11 减压井设计109
6.11.1 概述109
6.11.2 减压井基本理论110
6.11.3 部分贯入减压井113
6.11.4 减压井施工实例114
6.12 现场渗透试验115
6.12.1 概述115
6.12.2 稳定流扬水试验(自由水面情况)115
6.12.3 稳定流扬水试验(承压水层情况)116
6.12.4 非稳定流扬水试验(承压水层情况)116
6.12.5 根据钻孔内水位上升确定的方法118
6.12.6 利用钻孔的注水试验120
6.12.7 用于含不透水层地基方法的推广121
6.12.8 从地表面附近注水的方法(美国垦殖局方法)122
6.12.9 利用循环式孔隙水压计触点的方法122
6.12.10 渗透试验造成的管涌123
参考文献124
第7章 土的固结现象126
7.1 引言126
7.2 固结理论(一维)126
7.3 正常固结与超固结128
7.4 地基固结沉陷129
7.5 超孔隙水压力的性状129
7.5.1 利用三轴压缩试验确定ua和uw的方法129
7.5.2 希尔夫方法130
7.5.3 评价堆填施工中消散的孔隙水压实用方法131
7.5.4 堆填中止与孔隙水压性状132
7.5.5 地基负荷渐增时固结133
7.6 预测施工过程孔隙水压数值解法(沢田、鸟山方法)简介133
7.7 填土沉陷量134
参考文献137
第8章 抗剪强度138
8.1 引言138
8.2 有效应力强度138
8.3 抗剪强度的意义及实际应用139
8.3.1 砂土抗剪强度139
8.3.2 粗颗粒材料抗剪强度140
8.3.3 设计原则(国土交通省)141
8.4 粘土抗剪强度142
8.4.1 概述142
8.4.2 正常固结土强度142
8.4.3 超固结土强度143
8.4.4 非饱和土强度144
8.4.5 压实(非饱和)粘土有效应力强度144
参考文献146
第9章 边坡稳定147
9.1 引言147
9.2 岩基边坡崩塌实例147
9.2.1 天然地下水上升崩塌147
9.2.2 倾倒崩塌147
9.2.3 灌浆施工崩塌148
9.2.4 水库崩塌148
9.2.5 泥岩边坡崩塌148
9.3 岩基边坡崩塌对策149
9.3.1 降低地下水位工法149
9.3.2 防止倾倒崩塌的措施149
9.3.3 防止灌浆崩塌的措施150
9.3.4 防止蓄水池崩塌的措施150
9.4 土质边坡稳定150
9.4.1 天然表土崩塌(泥石流)151
9.4.2 周围开发造成的崩塌151
9.4.3 设计错误造成的崩塌152
9.4.4 植被渗透性差造成的崩塌152
9.4.5 超孔隙水压造成的崩塌153
9.4.6 排水不畅造成的崩塌154
9.4.7 地震造成的崩塌156
9.5 边坡稳定分析157
9.5.1 设计指标的确定157
9.5.2 边坡稳定分析方法159
9.5.3 边坡稳定分析的简便分割法161
9.5.4 使用简便分割法的算例162
9.5.5 楔体法的说明与例题167
9.6 土基边坡滑动面的形状167
参考文献169
第10章 泥岩等工程性质170
10.1 引言170
10.2 泥岩类开挖崩塌实例171
10.3 泥岩类沉积物的稳定性171
10.4 应力释放时产生的负压172
10.5 泥岩类工程性质特征174
10.6 泥岩类抗剪强度特性175
10.7 泥岩类堆填性质176
10.7.1 概述176
10.7.2 泥岩类粒径组成特点178
10.7.3 强度下降与干密度179
10.7.4 粉化材料压实特点180
10.7.5 泥岩类宅基实例181
参考文献182
第11章 不饱和土性质183
11.1 引言183
11.2 吸力与垮塌现象183
11.3 无侧限抗压强度与垮塌现象186
11.4 垮塌现象造成的土坝崩塌187
参考文献187
第12章 火山亚粘土力学性质188
12.1 引言188
12.2 堆填时强度损失189
12.2.1 堆填工程189
12.2.2 利用动态三轴压缩试验验证189
12.2.3 估算碾压机械行走减少的强度194
12.2.4 火山亚粘土特点196
12.3 强度恢复196
12.3.1 概述196
12.3.2 夯实能量与密度的关系196
12.3.3 夯实能量与强度197
12.3.4 强度恢复的时间特性197
12.3.5 处理强度损失的实际办法198
12.3.6 堆填的施工管理199
参考文献199
第13章 土质构筑物水文破坏现象200
13.1 引言200
13.2 河流堤岸与填筑坝水文因素造成的崩塌200
13.2.1 河流堤岸200
13.2.2 填筑坝水文破坏现象203
13.3 水文破坏现象造成的填筑坝崩塌实例205
13.3.1 概述205
13.3.2 水文破坏现象的成田等人的判别法210
13.3.3 水文破坏现象的村濑等人的判别法212
13.3.4 有关防止水文破坏现象的思考215
13.4 分区型滤料的粒径217
参考文献218
第14章 土质构筑物抗震性能219
14.1 引言219
14.2 土质构筑物震害情况219
14.2.1 地基基础与堤岸强度不足的破坏219
14.2.2 堤岸顶部附近反应加速度增大的破坏221
14.2.3 堆石坝地震时的破坏222
14.2.4 芯墙水文破坏造成堆石坝破坏223
14.3 地震时地基的稳定性225
14.4 砂质地基骨架的动力强度特性228
14.4.1 概述228
14.4.2 动力强度特性229
14.4.3 动力强度与静力强度231
14.5 填筑坝抗震性能231
14.5.1 概述231
14.5.2 地震反应加速度与烈度法232
14.6 大型振动试验与烈度法234
14.6.1 振动试验时的破坏形状234
14.6.2 填筑坝的破坏特征236
14.6.3 根据大型试验验证烈度法238
14.6.4 岩石的静休止角(φi)239
14.6.5 加速度频率与烈度法240
14.6.6 地震时边坡稳定的纽马克评价法240
14.6.7 根据应变评价稳定性的方法241
14.7 《填筑坝抗震设计规程(暂行)》简介242
14.7.1 概述242
14.7.2 地基设计烈度243
14.7.3 堤坝地震荷载系数243
14.7.4 稳定验算244
14.7.5 安全系数244
参考文献245
第15章 施工管理247
15.1 引言247
15.2 填筑坝堆填管理248
15.2.1 压实度标准248
15.2.2 一般土施工管理基准的制订249
15.2.3 芯墙压实管理250
15.3 施工管理试验250
15.3.1 现场密度试验251
15.3.2 D值与C值的评价254
15.3.3 用堆放材料的堆填管理254
15.3.4 大粒径材料的施工管理255
15.3.5 质量管理255
15.4 快速施工管理法255
15.4.1 快速施工管理原则256
15.4.2 含水率原理258
15.4.3 使用方法259
15.4.4 算例259
15.4.5 利用抛物线法确定最大湿密度的方法260
15.4.6 改进方法261
参考文献261
第16章 观测装置262
16.1 引言262
16.2 孔隙水压计262
16.3 沉降仪263
16.4 水平位移计263
16.4.1 土坝堆填过程中的位移263
16.4.2 芯墙型填筑坝264
16.4.3 蓄水时边坡的位移264
16.5 地震仪的设置266
16.6 各种计量仪器的观测实例266
参考文献269
索引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