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主义理论问题探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会主义理论问题探讨
  • 张铁军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9787503546594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26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40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主义理论问题探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3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3

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3

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共同理想与核心价值体系6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与灵魂9

一、邓小平理论的确立9

二、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10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14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4

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思想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16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征21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1

一、历代中央领导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述21

二、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24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信息时代的马克思主义25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26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时代关系28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完整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3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功回答了社会主义事业中各项重大理论问题33

二、十七大报告关于“十个结合”的论述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34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地位38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破解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课题38

一、科学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39

二、创立了唯物史观,为无产阶级的解放确立了科学的理论依据40

三、创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找到了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41

第二节 列宁主义的创立破解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课题43

一、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43

二、列宁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理论创新45

三、斯大林制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和斯大林模式53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破解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课题58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58

二、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寻求社会主义的发展61

三、在改革开放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69

四、苏东改革及教训72

第二部分 社会主义实践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发展规律81

第四章 社会主义社会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的政治制度81

第一节 社会形态发展演变规律81

一、社会形态的演变及特征81

二、经济基础的运动规律及特征87

三、上层建筑的运动规律及特征89

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作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92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制度95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形式95

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实现形式100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诞生与发展体现了社会形态演变规律102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时代性体现了社会形态演进的历史性特征102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性体现了社会形态演进的政治性特征103

三、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体现了社会形态演进的主动性特征103

四、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体现了社会形态演进的反复性特征104

第五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及特征106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是商品经济时代长期发展的社会106

一、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封建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06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具有长期性109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是商品经济时代又一条发展道路110

一、资本主义不是唯一的发展道路110

二、社会主义是经济落后国家寻求发展的新道路11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只能首先在无产阶级发展壮大的国家产生112

一、中俄两国商品经济发展状况与西欧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区别112

二、中俄两国工业化道路与西欧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区别114

三、中俄两国资产阶级发育状况与西欧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区别115

第四节 社会主义只能首先在无产阶级领导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国家产生117

一、民主革命的性质和特征118

二、列宁对民主革命的认识120

第五节 在实践中研究和认识社会主义社会122

一、在商品经济时代中认识社会主义社会122

二、在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中认识社会主义社会123

三、在新型社会制度和新型发展道路中认识社会主义社会123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关系124

第一节 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关系124

一、共同生存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一般关系124

二、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学习与交流125

三、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对抗与竞争128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必定战胜资本主义社会130

一、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规律131

二、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彰显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和巨大发展潜力131

三、社会主义社会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社会133

第七章 社会主义建设138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38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138

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共同发展与共同富裕140

三、科学认识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规律,根据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要求调整所有制结构147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155

一、加强执政能力建设156

二、加强反腐体系建设157

三、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文化161

第三部分 马克思主义永远是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基础173

第八章 科学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173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173

一、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质是与资产阶级争夺现时代的统治权174

二、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175

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存在严格界限,是同一语17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180

一、马克思主义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180

二、马克思主义是商品经济时代思想文化发展的产物181

三、马克思主义是18、19世纪自然科学伟大成果的产物183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184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源泉184

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诞生和发展185

第九章 科学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88

第一节 用唯物史观对待马克思主义188

一、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门科学188

二、历史地看待马克思主义189

三、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191

第二节 在各国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94

一、历史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决定了人类历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194

二、实践的多样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195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意义197

第三节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00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200

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是在与时俱进中发展起来的203

三、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新认识205

第十章 科学认识和界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208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208

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是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界定和表述208

二、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9

三、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核心内容211

四、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制度保证213

第二节 西欧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的性质和特征214

一、西欧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产生的历史条件214

二、西欧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的特征215

三、特殊类型的社会主义革命215

第四部分 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唯一道路221

第十一章 近代中国的复兴之梦221

第一节 近现代中国的时代主题221

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221

二、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时代主题225

第二节 中国近代史上的反帝反封建运动226

一、以农民为核心的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富国强兵进行的艰难探索226

二、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洋务思潮和洋务运动228

三、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变法维新和辛亥革命229

第三节 中国近代史历次反帝反封建运动的局限性234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234

二、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236

三、戊戌变法的局限性236

四、辛亥革命的局限性237

第四节 国民党南京政府的统治244

一、经济状况244

二、废约和新的不平等条约251

三、平均地权和封建剥削的延续253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唯一选择255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完成了中华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255

一、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性质、任务的论述255

二、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形式、途径的论述258

三、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论述261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成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任务264

一、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264

二、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272

第十三章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唯一政党277

第一节 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政党277

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立的党278

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英勇奋斗的党280

三、党的利益和民族利益的一致性284

第二节 能够战胜任何困难的政党285

一、革命道路的艰险世所罕见285

二、革命道路的漫长世所罕见292

第三节 能够应对任何复杂局面的政党294

一、革命道路的复杂性世所罕见294

二、外部干扰给中国革命和建设造成的损失世所罕见296

三、建设社会主义的国际环境世所罕见302

第四节 能够纠正任何自身错误的政党306

一、纠正社会主义革命中的三次路线错误306

二、纠正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错误308

第五节 与时俱进高度重视自身建设的政党312

一、永远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开创进取313

二、建立学习型政党315

三、党风廉政建设和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316

后记32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