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化验员实用手册 第3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化验员实用手册 第3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57/33855851.jpg)
- 夏玉宇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141811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1401页
- 文件大小:93MB
- 文件页数:1448页
- 主题词:化验员-技术手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化验员实用手册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化验室1
第一节 分析检验的作用与方法的分类1
一、分析检验的作用1
二、分析检验方法的分类1
1.感官检验1
2.理化检验2
3.实际试用观察检验3
第二节 化验室的基本要求5
一、化验室的分类与职责5
二、化验室用房的要求5
1.化学分析室5
2.精密仪器室5
3.辅助室6
第三节 化验室常用的玻璃仪器及石英制品6
一、玻璃仪器的特性及化学组成6
二、常用玻璃仪器名称、规格、主要用途、使用注意事项6
1.常用的玻璃仪器6
2.玻璃量器等级分类8
3.部分特殊玻璃仪器9
三、玻璃仪器的洗涤方法9
四、玻璃仪器的干燥11
五、玻璃仪器的管理11
六、简单玻璃加工操作12
1.喷灯12
2.玻璃管的切割方法12
3.拉制滴管12
4.弯曲玻璃管12
5.拉毛细管12
6.玻璃刻记号12
七、石英玻璃与玛瑙仪器13
1.石英玻璃13
2.玛瑙研钵13
第四节 化验室使用的非玻璃器皿与器材13
一、瓷器皿与刚玉器皿13
1.瓷器皿13
2.刚玉器皿13
二、金属器皿14
1.铂器皿14
2.其他金属(金、银、镍、铁等)器皿15
三、塑料器皿16
1.聚乙烯和聚丙烯器皿16
2.聚四氟乙烯器皿16
四、移液器与移液装置16
五、滤纸、滤膜与试纸17
1.滤纸17
2.滤膜17
3.试纸18
六、化验室常用的其他用品19
第五节 化验室常用的电器与设备23
一、电热设备23
1.电炉23
2.电热板24
3.电热套24
4.高温炉24
5.电热恒温箱25
6.远红外线干燥箱与电热真空干燥箱26
7.电热恒温水浴锅27
8.恒温槽27
9.电热蒸馏水器29
二、制冷设备30
1.电冰箱30
2.空气调节器31
三、电动设备32
1.电动离心机32
2.电动搅拌器32
3.电磁搅拌器33
4.振荡器33
5.超声波清洗机33
四、交流稳压器33
五、直流电源33
1.直流稳压电源33
2.蓄电池35
六、万用电表35
1.数字万用表35
2.表头显示万用表37
七、电烙铁、验电笔和熔断器38
1.电烙铁38
2.验电笔39
3.熔断器39
八、保护地线40
第六节 化验室物品与仪器的管理40
一、化验室常用物品与仪器设备的管理40
二、精密、贵重仪器的管理41
第七节 天平42
一、天平分类42
二、电子天平44
1.原理和结构44
2.电子天平的特点46
3.电子天平操作程序46
三、机械加码分析天平46
1.等臂分析天平的构造原理46
2.半机械加码电光天平的结构46
3.天平的安装48
4.使用方法48
5.砝码48
6.全机械加码电光天平48
四、不等臂单盘天平49
1.称量原理49
2.特点49
3.单盘天平的结构49
4.单盘天平的安装50
5.单盘天平的使用方法50
五、扭力天平51
1.作用原理51
2.型号及技术参数51
六、韦氏天平51
七、架盘天平51
八、天平的称量方法52
1.直接称量法52
2.固定质量称样法52
3.减量(差减)称量法52
九、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52
1.天平的选用原则52
2.天平室的基本要求52
3.机械天平的使用规则53
4.电子天平的使用规则53
5.天平的管理54
第八节 化验用水54
一、蒸馏法制备化验用水54
二、离子交换法制备化验用水54
1.离子交换树脂及交换原理55
2.离子交换装置55
3.离子交换树脂的预处理、装柱和再生55
三、电渗析法制纯水57
四、超纯水制备装置与贮存57
1.超纯水制备方法之一57
2.超纯水的台式装置57
3.超纯水的贮存问题57
五、水的纯化流程简介57
1.高纯水制备的典型工艺流程58
2.活性炭58
3.离子交换58
4.电渗析58
5.反渗析58
6.紫外线杀菌58
7.各种工艺除去水中杂质能力的比较58
六、亚沸高纯水蒸馏器59
七、特殊要求的实验室用水的制备59
1.无氯水59
2.无氨水59
3.无二氧化碳水59
4.无砷水59
5.无铅(无重金属)水59
6.无酚水59
7.不含有机物的蒸馏水60
八、化验用水的质量要求60
1.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60
2.分析实验室用水的容器与贮存60
3.化验用水中残留的金属离子量60
九、化验用水的质量检验61
1.pH值检验61
2.电导率的测定61
3.可氧化物质限量试验62
4.吸光度的测定62
5.蒸发残渣的测定62
6.可溶性硅的限量试验62
十、几家生产纯水机的厂商与机型63
第九节 化学试剂64
一、化学试剂的分类、分级和规格64
二、化学试剂的包装及标志65
三、化学试剂的选用与使用注意事项65
1.化学试剂的选用65
2.使用注意事项65
四、常用化学试剂的一般性质66
五、化学试剂的管理与安全存放条件70
六、化学试剂的纯化方法72
1.盐酸的提纯72
2.硝酸的提纯72
3.氢氟酸的提纯72
4.高氯酸的提纯73
5.氨水的提纯73
6.溴的提纯73
7.钼酸铵的提纯73
8.氯化钠的提纯73
9.氯化钾的提纯74
10.碳酸钠的提纯74
11.硫酸钾的提纯74
12.重铬酸钾的提纯74
13.五水硫代硫酸钠的提纯74
第十节 有机溶剂及表面活性剂75
一、常用有机溶剂的一般性质75
二、有机溶剂间的互溶性75
三、有机溶剂的毒性76
1.无毒溶剂76
2.低毒溶剂76
3.有毒溶剂76
四、有机溶剂的易燃性、爆炸性和腐蚀性76
1.溶剂着火的条件76
2.溶剂着火的爆炸性77
3.使用易燃溶剂的注意事项77
4.有机溶剂的腐蚀性77
五、有机溶剂的脱水干燥77
1.用干燥剂脱水77
2.分馏脱水78
3.共沸蒸馏脱水78
4.蒸发干燥78
5.用干燥的气体进行干燥78
六、有机溶剂的纯化78
1.脂肪烃的精制78
2.芳香烃的精制78
3.卤代烃的精制78
4.醇的精制79
5.酚的精制79
6.醚、缩醛的精制79
7.酮的精制79
8.脂肪酸和酸酐的精制79
9.酯的精制79
10.含氮化合物的精制79
11.含硫化合物的精制79
七、有机溶剂的回收79
1.异丙醚的回收79
2.乙酸乙酯的回收80
3.三氯甲烷(氯仿)的回收80
4.四氯化碳的回收80
5.苯的回收80
6.测定铀后废磷酸三丁酯(TBP)-苯的回收80
7.废二甲苯的回收80
8.含有双十二烷基二硫代乙二酰胺(DDO)的石油醚-氯仿和异戊醇-氯仿的回收80
9.含硝酸的甲醇的回收80
10.其他如萃取锗的苯、萃取铊的甲苯、萃取硒的苯、萃取碲的苯等的回收81
八、有机溶剂的应用81
九、分析化学中常用的表面活性剂83
第十一节 化验室常用干燥剂与吸收剂85
一、干燥剂85
1.干燥剂的通性85
2.气体干燥用的干燥剂86
3.有机化合物干燥用的干燥剂86
4.分子筛干燥剂87
5.容量法常用基准物质的干燥87
6.常用化合物的干燥87
二、气体吸收剂89
三、气体的发生、净化、干燥与收集90
1.气体的发生90
2.气体的净化和干燥91
3.气体的收集91
第十二节 化验室常用的制冷剂与胶黏剂92
一、制冷剂92
二、胶黏剂93
1.有机类胶黏剂93
2.无机类胶黏剂94
第十三节 掩蔽剂与解蔽剂94
一、阳离子掩蔽剂94
二、阴离子和中性分子掩蔽剂97
三、解蔽剂97
四、络合滴定中的掩蔽剂98
第十四节 化验室的安全与管理103
一、化验室防火、防爆与灭火常识103
1.防火常识103
2.防爆常识103
3.灭火常识104
二、化学毒物的中毒和救治方法105
1.化学毒物的分级105
2.常见毒物的中毒症状和急救方法105
3.实验室一般急救规则107
4.实验室毒物品及化学药剂的安全使用规则108
三、预防化学烧伤与玻璃割伤108
1.预防化学烧伤与玻璃割伤的注意事项108
2.化学烧伤的急救和治疗108
四、有害化学物质的处理109
1.化验室的废气109
2.化验室的废水109
3.化验室常见废液的处理方法110
4.化验室的废渣111
5.汞中毒的预防111
五、高压气瓶的安全111
1.气瓶与减压阀111
2.气瓶内装气体的分类112
3.高压气瓶的颜色和标志112
4.几种压缩可燃气和助燃气的性质和安全处理112
5.气瓶安全使用常识113
六、安全用电常识113
七、放射性物质安全防护的基本规则114
八、X射线的安全防护115
九、化验人员安全守则115
十、有关化验室的分析仪器、普通仪器、设备、器件、玻璃器皿、试剂药品等信息网站115
1.有关仪器设备及备件、消耗品等信息网站115
2.有关玻璃器皿、试剂药品等信息的网站117
3.有关实验室设备方面的网站118
第二章计量单位与基本常数119
第一节 计量单位119
一、国际单位制119
1.国际单位制(SI)的基本单位119
2.国际单位制(SI)的辅助单位119
3.国际单位制(SI)导出具有专门名称的单位119
4.国际单位制(SI)的词头120
5.与国际单位制(SI)并用的单位120
6.暂时与国际单位制(SI)并用的单位120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121
三、法定计量单位与非法定计量单位间的换算121
1.长度单位121
2.面积单位122
3.体积与容积单位122
4.质量单位122
5.压力单位122
6.质量流量单位123
7.体积流量单位123
8.功、能、热量单位123
9.功率单位124
10.热导率单位124
11.传热系数单位124
12.温度单位124
13.比热容单位125
14.磁场强度单位125
15.磁通量密度单位125
16.电磁量单位125
17.光学单位125
18.放射性同位素的量度单位125
四、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及其单位125
第二节 基本常数126
一、元素周期表及原子的电子层排布126
二、元素的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熔点、沸点、密度和氧化态130
三、基本物理常数132
四、稳定同位素与天然放射性同位素133
1.稳定同位素及其相对丰度133
2.天然同位素及其相对丰度135
五、常见放射性元素的性质137
1.常见放射性同位素137
2.天然放射系138
六、原子半径、元素的电离能、电子的亲和能、元素的电负性139
1.原子半径139
2.元素的电离能139
3.电子的亲和能142
4.元素的电负性144
第三章 常见化合物的物理、化学特性145
第一节 无机化合物的化学式、名称、相对分子质量、颜色、晶型、相对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145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名称、分子式、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密度、熔点、沸点、折射率、溶解度173
第三节 其他191
一、有机官能团的名称和符号191
二、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分类、品种、性能和用途192
1.塑料的主要品种、性能和用途192
2.合成橡胶的主要品种、性能和用途193
3.合成纤维的主要品种、性能和用途193
4.化学纤维的分类和名称对照194
三、常见化合物的俗名或别名195
四、水的重要常数196
1.水的相图196
2.水的离子积(Kw)197
3.水的密度197
4.水的沸点197
5.水的蒸气压197
6.水的介电常数198
五、水溶液中的离子活度系数198
六、酸、碱、盐的活度系数与pH值198
1.酸、碱、盐的活度系数(25℃)198
2.部分酸水溶液的pH值(室温)199
3.部分碱水溶液的pH值(室温)200
七、水与几种非水溶剂的沸点、冰点、沸点升高和冰点降低常数200
八、水合离子的颜色200
九、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202
十、氧化还原标准电极电位202
十一、溶度积与部分无机化合物的溶解度207
1.溶度积207
2.部分无机化合物的溶解度214
十二、元素的原子及其离子的电离电势215
十三、络合物的稳定常数215
十四、空气的组成、地壳的组成与海水的组成216
1.空气的组成216
2.元素在地壳和海洋中的分布216
3.海水中的主要盐类217
4.不同温度、压力下干燥空气的密度217
十五、有关原子光谱、分子光谱、色谱、质谱和电分析等常数217
第四章 溶液及其配制方法218
第一节 溶液配制时常用的计量单位218
一、质量218
二、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218
三、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218
四、体积218
五、密度218
六、物质的量218
七、摩尔质量219
1.摩尔质量的计算219
2.摩尔质量、质量与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219
八、分析化学上常见的新旧计量单位的对照220
第二节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及其计算220
一、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220
1.物质的量浓度221
2.质量浓度222
3.物质B的质量分数222
4.物质B的体积分数223
5.质量摩尔浓度223
6.滴定度223
7.以V1+V2形式表示浓度223
二、溶液浓度的计算224
1.量间关系式224
2.nB的量内换算225
3.MB的量内换算225
4.cB的量内换算226
5.物质B的浓度cB的稀释计算226
6.物质B的质量浓度ρB的稀释计算227
7.cB与ρB之间的换算227
8.质量分数ω与质量摩尔浓度b间的换算227
9.质量分数ωB表示的浓度的稀释计算228
10.物质量浓度cB与质量分数ωB之间的换算228
11.浓度之间的计算公式229
三、溶液标签的书写229
第三节 常用溶液的配制230
一、常用酸、碱的一般性质230
二、常用酸溶液的配制231
三、常用碱溶液的配制231
四、常用盐溶液的配制231
五、常用饱和溶液的配制233
六、某些特殊溶液的配制234
七、指示剂溶液的配制235
1.酸碱指示剂溶液的配制235
2.氧化还原指示剂溶液的配制236
3.金属离子指示剂溶液的配制237
4.吸附指示剂溶液的配制237
八、缓冲溶液的配制238
1.普通缓冲溶液的配制238
2.伯瑞坦-罗比森缓冲溶液的配制238
3.克拉克-鲁布斯缓冲溶液的配制239
4.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的配制239
5.氨-氯化铵缓冲溶液的配制239
第四节 滴定(容量)分析中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240
1.氢氧化钠标准溶液240
2.盐酸标准溶液241
3.硫酸标准溶液242
4.碳酸钠标准溶液243
5.重铬酸钾标准溶液243
6.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244
7.溴标准溶液244
8.溴酸钾标准溶液245
9.碘标准溶液245
10.碘酸钾标准溶液246
11.草酸标准溶液246
12.高锰酸钾标准溶液247
13.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248
14.硫酸铈(或硫酸铈铵)标准溶液248
15.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标准溶液249
16.氯化锌标准溶液249
17.氯化镁(或硫酸镁)标准溶液250
18.硝酸铅标准溶液250
19.氯化钠标准溶液250
20.硫氰酸钠(或硫氰酸钾)标准溶液251
21.硝酸银标准溶液251
22.亚硝酸钠标准溶液252
23.高氯酸标准溶液252
第五节 化验室常用标准溶液及其配制253
一、pH标准溶液的配制253
1.标准缓冲溶液(pH标准溶液)的配制253
2.pH标准缓冲溶液的配制253
二、元素与常见离子标准溶液的配制255
第五章 误差、有效数字、数据处理与分析测试中质量保证261
第一节 误差261
一、误差产生的原因261
1.系统误差261
2.偶然误差261
二、误差的表示方法262
1.准确度262
2.精密度263
3.公差264
4.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265
第二节 有效数字265
一、有效数字的使用265
二、有效数字的修约266
三、有效数宇计算法则266
四、化验分析工作中正确运用有效数字及其计算法则267
第三节 数据处理268
一、原始数据与分析结果的判断268
1.原始数据的有效数字位数需与测量仪器的精度一致268
2.原始数据必须进行系统误差的校正268
3.分析结果的判断268
4.4d法268
5.Q检验法269
二、数据的表达269
1.列表法269
2.作图法269
3.方程式法271
三、分析结果的报告272
1.例行分析272
2.多次测量结果272
3.平均值的置信区间272
四、化验方法可靠性的检验273
1.t检验法273
2.F检验法273
五、工作曲线的一元回归方程——最小二乘法275
六、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276
第四节 分析测试中的质量保证276
一、分析测试中质量控制277
1.人员的技术能力277
2.实验室的仪器设备277
3.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278
4.妥善保存重要的技术资料284
二、分析测试的质量评定284
1.实验室内部质量评定284
2.实验室外部质量评定284
三、分析测试的质量控制图284
1.x质量控制图285
2.x平均值质量控制图286
3.极差R质量控制图286
4.质量控制图的使用288
5.质量控制图用于寻找发生脱离控制的原因288
6.质量控制图的应用范例288
第六章 标准方法与标准物质290
第一节 标准化与标准290
一、标准化290
二、标准及其级别290
1.国际标准及其国际组织291
2.区域标准291
3.国家标准(强制性与推荐性)292
4.行业标准292
5.地方标准293
6.企业标准293
三、标准分类293
1.基础标准293
2.产品标准294
3.方法标准294
4.安全标准294
5.卫生标准294
6.环保标准294
7.管理标准294
四、产品质量分级294
第二节 分析方法标准294
一、分析方法标准294
二、优良的分析方法295
1.方法的准确度295
2.方法的精密度296
3.方法的灵敏度296
4.检测限和分析空白296
5.方法的线性范围296
6.基体效应296
7.方法的耐变性297
三、分析方法标准通常的书写格式297
四、我国已颁布的国家标准298
五、有关国内外标准信息的部分网站298
第三节 标准物质299
一、标准物质定义、基本特征和证书299
1.标准物质定义299
2.标准物质基本特征299
二、标准物质的分类与分级300
1.标准物质的分类300
2.标准物质的分级300
三、标准物质的作用、主要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301
1.标准物质的作用与主要用途301
2.标准物质的使用注意事项301
四、标准样品与工作标准物质302
1.标准样品302
2.工作标准物质302
第四节 我国现有的部分标准物质303
一、国家标准物质(GBW)303
1.铁和钢的标准物质303
2.非铁合金标准物质303
3.建材成分分析标准物质305
4.核材料成分分析与放射性测量标准物质305
5.高分子材料特性测量标准物质306
6.化工产品成分分析标准物质306
7.地质矿产成分分析标准物质306
8.环境分析标准物质307
9.临床化学分析与药品成分分析标准物质308
10.食品成分分析标准物质308
11.煤炭、石油成分分析和物理特性测量标准物质309
12.工程技术特性测量标准物质309
13.物理特性与物理化学特性测量标准物质309
二、二级标准物质310
三、实物国家标准(GSB)314
1.元素溶液实物国家标准314
2.环境实物国家标准316
3.钢铁实物国家标准317
四、其他实物标准物质(标样)317
1.无机标准溶液317
2.有机标准溶液317
3.固体实物标准样品317
4.大气监测液体标准样品318
5.有机纯气体318
6.无机纯气体319
7.发射光谱实物标准样品319
8.滴定(容量)分析的基准试剂319
五、有关标准物质信息的主要网站320
第七章 定性分析和物理常数测定322
第一节 无机物的经典定性分析法322
一、预备试验322
1.初步观察322
2.预测试验323
二、阳离子的定性分析325
1.阳离子分析试验的制备325
2.常见阳离子与常用试剂的反应325
3.阳离子的初步试验326
4.常见阳离子的鉴定329
三、阴离子的定性分析334
1.阴离子的分析特性——挥发性与氧化还原性335
2.阴离子分析试液的制备337
3.常见阴离子与常用试剂的反应337
4.阴离子的初步试验338
5.常见阴离子的鉴定方法340
四、无机定性分析注意事项343
1.检查结论的正确性343
2.检查鉴定反应的灵敏度和进行对照试验343
3.检查试剂的纯度——空白试验343
第二节 有机物的经典定性分析法344
一、鉴定步骤344
二、初步试验344
1.观察试样的物理状态344
2.观察试样的颜色344
3.试样的气味试验345
4.试样的灼烧试验345
5.试样的热解产物试验345
6.测定试样的物理常数346
三、元素定性分析346
1.鉴定有机物中元素时常用分解方法346
2.有机化合物中元素鉴定法347
3.有机化合物的类型估计349
四、官能团分析349
1.烃类化合物的鉴定349
2.含碳、氢、氧化合物的鉴定351
3.含碳、氢、氮化合物的鉴定356
4.含碳、氢、硫化合物的鉴定358
5.含碳、氢、卤素化合物的鉴定359
五、衍生物证实试验360
第三节 定性分析的仪器分析法360
一、原子发射光谱(包括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361
二、X射线荧光光谱法361
三、电子能谱法361
四、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362
五、红外光谱法362
六、质谱法362
七、其他方法362
第四节 部分物理常数测定方法363
一、温度测定363
1.温标363
2.水银-玻璃温度计363
3.温度计的校正363
4.贝克曼温度计364
5.热电偶温度计366
6.高温辐射温度计368
7.热敏电阻温度计368
二、熔点测定368
1.原理与仪器368
2.测定步骤369
3.注意事项369
三、结晶点测定369
1.原理与仪器369
2.测定步骤370
四、沸点测定370
1.原理与仪器370
2.毛细管测定法370
3.沸点的校正370
五、沸程测定371
1.原理与仪器371
2.操作步骤371
六、密度测定371
1.密度瓶法371
2.密度计法372
3.韦氏天平法373
七、折射(光)率的测定方法374
1.原理与仪器374
2.测定步骤376
3.注意事项376
八、旋光度测定376
1.旋光物质与旋光度376
2.圆盘旋光仪377
3.测定步骤及注意事项378
4.自动指示旋光仪379
5.两种旋光仪性能的比较380
6.旋光法的应用381
九、表面张力测定381
1.毛细管升高法381
2.滴重(液滴)法382
十、黏度测定386
1.毛细管黏度计法386
2.改良式乌氏黏度计——测定高聚物的平均分子量387
3.恩格勒氏黏度计法——测定条件黏度389
十一、有关各种物理常数测定方法的仪器信息的网站394
第八章 定量分析过程395
第一节 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395
一、采样的原则、方法及注意事项395
1.组成比较均匀物料的采样395
2.组成不均匀物料的采样396
3.采样注意事项397
二、样品的制备与保存397
1.固体样品的制备398
2.样品中湿存水的预处理398
3.食品试样的制备398
4.样品的保存399
5.制样注意事项399
第二节 环境样品的采集和保存399
一、环境中的优先监测对象400
二、大气污染物样品的采集400
1.采样的调查、布点、时间与频率400
2.采样方法402
3.采样仪器与飘尘的采样方法408
4.大气质量控制标准410
三、水样的采集与保存411
1.水的污染与危害411
2.水样的采集413
3.水样的保存、预处理和监测项目416
四、土壤样品的采集425
1.采样点的选择及布点方式425
2.采样时间426
3.采样量426
4.采样注意事项426
5.土壤样品的制备426
6.土壤样品的预处理426
五、生物样品的采集428
1.树叶样品的采集428
2.植物样品的采样428
3.鱼贝类的采样428
六、固体废弃物样品的采集428
第三节 样品的分解——无机物分析前样品的处理429
一、样品的分解方法429
1.溶解法429
2.熔融法431
3.烧结法433
4.闭管法433
二、有机物试样(生物样品)的消化分解433
1.干法灰化法433
2.湿法消化法434
3.加压密闭灰化法435
4.低温灰化法435
5.微波消解法436
三、试样分解实例436
第四节 无机物测定中干扰的消除447
第五节 无机物组分含量的测定方法447
第六节 无机物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447
一、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447
1.以被测组分的化学形式表示法447
2.以被测组分含量的表示法448
二、无机物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中计算的注意事项448
第七节 样品前处理方法448
一、蒸馏法449
二、色谱法(薄层析和柱层析)450
三、共沉淀法451
1.共沉淀的体系和作用特点451
2.共沉淀的分类和作用机理451
四、重结晶452
五、静态吸附法452
1.简单物理-化学吸附452
2.离子交换吸附453
3.络合吸附454
六、萃取法454
七、挥发分离法455
八、分级固化法及区域熔融法455
九、过滤、离心和干燥法456
十、膜技术法456
1.膜的种类456
2.膜技术的分类456
十一、化学方法457
1.络合法457
2.沉淀法457
3.衍生法457
4.化学挥发法457
十二、超临界流体萃取458
1.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特性458
2.超临界流体萃取的流程与操作方式459
3.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应用460
十三、固相萃取460
1.柱状萃取460
2.膜状萃取462
3.柱状与薄膜状介质性能的比较462
4.固相萃取的应用462
十四、液膜萃取462
1.液膜萃取原理462
2.液膜萃取法与其他方法的比较463
3.液膜萃取法的应用463
十五、固相微萃取464
1.原理464
2.操作流程464
3.吸附量(萃取率)464
4.固相微萃取技术的应用464
十六、微波溶出法464
十七、其他与萃取有关的分离方法465
1.萃取中第三相465
2.液体离子交换剂465
3.泡沫浮选法465
4.液固萃取465
第八节 有机物元素的定量分析466
一、碳、氢的测定466
1.原理466
2.仪器及试剂469
3.测定步骤469
二、氧的测定470
1.氧化法470
2.催化氢化法470
3.碳化还原法470
三、氮的测定471
1.杜马(Dumas)法471
2.接触氢化法472
3.Kjeldahl法(简称凯氏定氮法)472
四、卤素的测定473
1.氧瓶燃烧法473
2.氯、溴的测定475
3.氟的测定476
4.碘的测定477
五、硫的测定477
六、磷的测定478
七、有机元素定量分析的仪器方法479
1.气相色谱-热导池有机元素自动分析仪480
2.示差热导法自动元素(有机)分析仪481
第九章 常用分离和纯化方法482
第一节 重结晶与升华482
一、重结晶482
1.原理482
2.溶剂的选择482
3.重结晶操作483
二、升华484
第二节 沉淀分离486
一、使用无机沉淀剂486
1.生成氢氧化物沉淀486
2.生成硫化物沉淀487
3.生成硫酸盐沉淀488
4.生成其他沉淀488
二、利用有机沉淀剂进行分离488
三、共沉淀分离491
1.用无机共沉淀剂进行共沉淀分离492
2.用有机共沉淀剂进行共沉淀分离492
四、二盐析法492
五、等电点沉淀492
第三节 挥发与蒸馏492
一、无机物的挥发与蒸馏分离493
二、有机物的挥发与蒸馏分离493
1.常压蒸馏法493
2.减压蒸馏法496
3.分馏法498
4.水蒸气蒸馏法498
第四节 萃取分离500
一、基本原理500
1.分配系数500
2.分配比500
3.萃取效率(萃取百分率)500
4.分离因数(分离系数)501
二、萃取体系分类与常用萃取剂501
1.萃取体系的分类501
2.常用萃取剂501
三、萃取分离应用实例506
四、萃取操作及注意事项513
1.溶液中物质的萃取513
2.固体物质的萃取——索氏提取(萃取)514
五、有关萃取的新方法和新技术514
第五节离子交换分离515
第十章 滴定(容量)分析法516
第一节 滴定分析的原理516
一、理论终点、滴定终点和终点误差516
二、滴定反应的类型与对滴定反应的要求516
1.滴定反应的类型516
2.对滴定反应的要求516
三、滴定方式的种类516
1.直接滴定法516
2.返滴定法517
3.置换滴定法517
4.间接滴定法517
四、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517
1.四种滴定反应类型及其滴定曲线517
2.滴定突跃及其影响因素518
3.滴定指示剂的选择519
五、影响滴定分析准确度的因素519
1.滴定反应的完全程度519
2.指示剂的终点误差520
3.测量误差520
第二节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521
1.等物质的量规则法521
2.比例系数法522
第三节 滴定分析的基本操作523
一、滴定管523
1.滴定管的洗涤、涂油脂、检漏、装液523
2.滴定管与滴定操作525
二、容量瓶526
1.容量瓶的准备526
2.容量瓶的操作527
三、吸量管(移液管)的分类、洗涤和操作527
1.吸量管的分类527
2.吸量管的洗涤528
3.吸量管的操作528
四、使用玻璃量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529
1.温度对量器的影响529
2.量器的等级529
3.量器的容量允差529
4.合理地选择量器530
5.量出量器的流出时间和等待时间530
五、容量器皿的校准531
1.称量法531
2.相对校准法533
六、自动滴定装置与自动电位滴定装置533
第四节 酸碱滴定法534
一、方法简介534
二、酸碱指示剂536
三、酸碱滴定法的应用实例537
1.混合碱的分析537
2.铵盐中氮的测定538
3.硫磷混合酸的测定539
四、离解常数表539
1.无机酸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常数539
2.有机酸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常数541
3.碱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常数543
第五节 络合滴定法544
一、方法简介544
二、EDTA的分析特性544
1.EDTA的性质544
2.EDTA与金属离子络合的特点544
三、络合平衡545
1.络合物的稳定常数545
2.络合物的副反应系数ay548
3.络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551
四、EDTA酸效应曲线551
五、络合滴定过程中溶液金属离子(M)浓度的变化——滴定曲线各点浓度[M]的计算551
六、金属指示剂551
1.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551
2.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及使用注意事项552
3.金属指示剂的选择552
4.络合滴定常用缓冲溶液的制备方法557
七、络合滴定中的掩蔽剂与解蔽剂557
1.络合滴定中的掩蔽剂557
2.络合滴定中的解蔽剂558
八、EDTA络合滴定法的应用558
1.络合滴定的方式558
2.无机阳离子的EDTA滴定558
3.阴离子的EDTA滴定561
九、其他络合滴定剂的应用562
第六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565
一、方法简介565
1.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程度565
2.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剂567
3.氧化还原滴定的特点567
4.氧化还原滴定中待测组分的预处理567
5.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的分类与选择原则569
二、高锰酸钾法570
1.方法与特点570
2.KMnO4法使用注意事项570
3.KMnO4法应用实例570
三、碘量法573
1.方法简介573
2.碘量法的注意事项574
3.碘量法应用实例574
四、重铬酸钾法574
1.方法简介574
2.重铬酸钾法应用实例578
五、溴酸钾法579
1.方法简介579
2.溴酸钾法应用实例579
六、硫酸铈法579
1.方法简介579
2.硫酸铈法应用实例581
七、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581
1.硫酸亚铁法581
2.亚砷酸钠法581
3.亚硝酸钠法583
第七节 沉淀滴定法583
一、方法简介583
二、银量法确定化学计量点的方法584
1.莫尔法——K2 CrO4指示剂法584
2.佛尔哈德法——NH4 Fe(SO4)2指示剂法584
3.法扬司法——吸附指示剂法585
三、某些特殊指示剂、吸附指示剂及其配制方法585
四、沉淀滴定法应用实例586
第八节 荧光滴定法587
一、方法简介587
二、荧光指示剂分类588
1.酸碱滴定的荧光指示剂588
2.络合滴定的荧光指示剂588
3.氧化还原滴定的荧光指示剂588
4.沉淀滴定的荧光指示剂588
三、荧光滴定法应用实例588
第九节 非水滴定法593
一、方法简介593
二、非水溶剂593
1.酸碱质子理论593
2.非水溶剂的种类594
3.溶剂的质子自递常数594
4.溶剂的拉平效应和区分效应594
三、非水滴定条件的选择595
1.溶剂的选择595
2.滴定剂的选择595
3.滴定终点的检测595
四、非水滴定中应用的指示剂595
1.非水滴定中应用的酸碱指示剂595
2.非水滴定中应用的氧化还原指示剂596
五、非水滴定法的应用596
第十一章重量分析法602
第一节 重量分析的原理和计算602
一、重量分析法的分类602
1.挥发法(气化法)602
2.电重量法602
3.沉淀法602
二、重量分析对沉淀式和称量式的要求602
1.重量分析对沉淀式的要求603
2.重量分析对称量式的要求603
三、沉淀的溶解度、溶度积及其影响因素603
1.溶解度和溶度积603
2.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604
四、重量分析的沉淀剂604
五、沉淀的分类、形成过程、特性与沉淀条件606
六、沉淀烘干或灼烧温度607
七、重量分析法的计算611
1.换算因素的计算611
2.沉淀剂用量的计算611
3.称样量的计算612
4.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612
第二节 重量分析基本操作613
一、样品的溶解613
二、试样的沉淀613
三、过滤和洗涤技术613
1.用滤纸过滤614
2.用微孔玻璃漏斗(或玻璃坩埚)过滤616
四、沉淀的烘干和沉淀的灼烧617
1.沉淀的烘干617
2.坩埚的准备和沉淀的包裹、干燥、炭化与灼烧617
第三节 重量分析法的应用618
第十二章 分析仪器627
一、分析仪器的发展627
二、分析仪器的基本构成627
三、分析仪器的重要技术指标628
1.分析仪器的灵敏度与分辨率628
2.分析仪器的重复性与稳定性629
3.分析仪器的自动化、智能化与微机技术的介入630
4.分析仪器对气路和液路系统的要求630
四、分析仪器的分类630
1.分析仪器的分类方法630
2.可鉴定分子的分析仪器631
3.可鉴定原子的分析仪器631
4.分离分析仪器632
5.多维分离分析仪器633
6.联用分析仪器633
7.微区和表面分析仪器634
五、流动注射分析634
1.流动注射分析的原理634
2.流动注射分析仪的结构和性能637
3.流动注射分析仪的部分生产商、型号638
4.流动注射分析的应用641
六、分析仪器的选购644
七、分析仪器的管理645
八、有关分析仪器的部分网站645
第十三章 比色法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647
第一节 光学分析方法的概况647
一、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647
二、光学分析方法的分类647
三、光学分析仪器的基本组成647
四、光学分析方法与仪器的进展649
五、物质的吸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650
第二节 比色法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651
一、溶液颜色与光吸收的关系651
二、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652
1.分子光谱是带状光谱652
2.电子能级和跃迁652
3.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655
三、光的吸收定律656
四、吸光系数与摩尔吸光系数656
五、光吸收定律的适用要求657
第三节 比色法657
一、目视比色法657
二、光电比色法658
第四节 分光光度法658
一、分光光度法工作原理658
二、分光光度计的分类658
1.单光束分光光度计658
2.双光束分光光度计659
3.双波长分光光度计659
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661
1.光源662
2.单色器662
3.比色皿663
4.检测器664
5.测量结果显示器与记录器665
四、常见分光光度计的性能666
五、装置分光光度计实验室的基本要求670
六、分光光度计几个重要性能指标的检验670
七、分光光度计的保养和维护672
第五节 比色条件的选择672
一、入射光波长的选择672
二、测定狭缝宽度的选择673
三、参比溶液的选择673
四、吸光度读数范围的选择673
五、显色剂的选择674
六、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674
七、溶剂的选择676
第六节 分光光度法的应用676
一、定性分析676
1.物质纯度检查676
2.未知物的鉴定676
3.分子结构中功能团的推测677
4.同分异构体的判别677
二、定量分析677
1.单组分分析677
2.多组分分析677
三、示差分光光度法678
四、分光光度滴定法679
五、导数光谱法679
六、双波长分光光度法680
七、动力学分光光度法681
八、反射光谱法681
九、光声光谱法682
十、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683
十一、无机元素分光光度法683
十二、有机物紫外分光光度法697
十三、国家标准中有机物的分光光度法704
十四、分光光度法在食品、饲料分析中的应用实例705
十五、其他数据709
第十四章荧(磷)光分析法710
第一节 荧光分析基本原理710
一、荧光的产生710
二、发光参数712
1.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712
2.荧光光谱的特点712
三、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浓度间的关系712
四、荧光强度的影响因素713
1.激发光(入射光)的强度713
2.荧光物质的摩尔吸收系数713
3.荧光效率713
4.荧光物质的浓度与液槽的厚度713
5.荧光的猝灭作用714
五、荧光定量分析714
第二节 荧光分光光度计714
一、荧光分光光度计的结构714
二、部分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性能参数716
三、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校验716
1.波长校正716
2.仪器的灵敏度检查719
3.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的校准719
第三节 荧光测量技术与荧光分析法的应用720
一、无机物的荧光分析720
二、有机化合物的荧光分析721
三、荧光偏振及各向异性测量721
四、时间分辨荧光光谱729
五、同步扫描荧光光谱729
六、三维荧光光谱729
七、荧(磷)光分析法的其他应用731
1.痕量分析731
2.发光探针731
八、化学发光简介731
第十五章 红外光谱分析法733
第一节基本理论733
一、红外光谱的产生733
二、双原子分子的振动734
三、多原子分子的振动735
1.简正振动735
2.简正振动的基本形式735
3.基本振动的理论数735
四、红外光谱的谱带强度与分子振动的关系736
五、红外区域的划分736
第二节 红外分光光度仪737
一、色散型双光束红外分光光度仪737
二、微机-色散型红外分光光度仪740
三、红外分光光度仪性能检验741
1.波数准确度与波数重复性的检验方法741
2.透射比准确度与重复性的检验742
3.仪器基线的检验742
4.仪器分辨率的检验742
5.杂光的检验743
6.仪器的噪声检验743
四、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743
1.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工作原理743
2.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的结构744
3.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特点746
4.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联机技术746
五、红外光谱仪对实验室的要求及管理使用注意事项746
六、部分红外光谱仪特性一览表747
第三节 有机物的特征吸收谱带和基团频率748
一、官能团区和指纹区748
1.官能团区748
2.指纹区749
二、常见基团谱带的一般规律749
三、主要基团的特征吸收峰750
四、影响基团频率的因素767
1.分子结构的内部影响因素767
2.外部影响因素767
第四节 样品的制备767
一、制备样品应注意的事项767
二、固体样品的制备768
1.压片法768
2.调糊法768
3.粉末法768
4.薄膜法768
5.制备固体样品时器具的清洗768
三、液体样品的制备769
1.液体池(槽)的种类769
2.溶液样品的制备769
3.测量时的补偿775
4.液体池的清洗和保管775
四、气体样品775
五、一些特殊的红外测定技术776
1.全反射法(ATR)777
2.反射吸收法(RAS)777
3.粉末反射法(DR)777
4.显微红外法778
5.红外光声光谱法(PAS)778
第五节 红外光谱的应用779
一、已知物及其纯度的定性鉴定779
二、未知物结构的测定779
1.根据谱图的初步分析,确定化合物的类型779
2.推断化合物中可能存在的基团或官能团780
3.不饱和度的计算780
4.红外谱图解析举例780
三、红外光谱的定量分析781
四、非色散型红外分析器及其应用781
1.CO2、CH4、CO、SO2等气体的红外分析器781
2.金属中碳、硫红外分析器782
3.蛋白质、氨基酸、纤维素、糖类、水分红外分析仪782
五、其他方面的应用782
第六节 近红外光谱法782
一、概述782
二、基本原理783
三、仪器的组成784
四、近红外光谱仪的主要技术指标784
五、近红外光谱仪的类型785
六、近红外光谱法的应用788
第七节 拉曼光谱法790
一、概述790
二、基本原理790
1.拉曼光谱790
2.瑞利和拉曼散射的产生790
3.拉曼参数791
三、拉曼光谱仪的结构792
四、拉曼光谱仪的技术指标793
五、拉曼光谱与红外光谱的比较793
六、拉曼光谱法的应用797
1.在有机物结构分析中的应用797
2.在高聚物分析中的应用798
3.在医药和生物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798
4.在无机材料分析中的应用798
5.共振拉曼RRS(Resonance Raman Scattering)798
6.表面增强拉曼SERS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798
第十六章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800
第一节 原子光谱800
一、原子结构与电子排布800
二、原子光谱的产生801
三、光谱项801
1.总角量子数801
2.总自旋量子数801
3.内量子数802
4.统计权重802
5.光谱项符号802
四、光谱能级图、光谱选择定则802
五、试样的蒸发与离解平衡803
1.试样的蒸发803
2.离解平衡804
六、玻尔兹曼分布与原子谱线强度805
1.玻尔兹曼分布805
2.原子和离子谱线强度及其影响因素805
第二节 棱镜光谱仪与光栅光谱仪806
一、光谱仪的光源806
1.直流电弧发生器806
2.交流电弧发生器806
3.高压火花发生器806
4.光源选择时考虑的因素806
5.不同光源性能的比较807
二、检测系统807
1.感光板807
2.光电倍增管809
3.CCD检测器809
三、棱镜摄谱仪(光谱仪)810
1.棱镜摄谱仪的光学系统811
2.棱镜摄谱仪的光学特性811
3.棱镜摄谱仪性能一览812
四、光栅摄谱仪813
1.光栅摄谱仪的光路系统813
2.光栅摄谱仪的光学特性813
3.常见光栅摄谱仪814
第三节 发射光谱的定性与半定量分析法815
一、光谱定性分析法815
1.灵敏线、最后线815
2.定性分析的灵敏度815
3.标准光谱图比较法816
4.光谱定性分析注意事项816
二、光谱半定量分析法816
三、元素的光谱与元素周期表关系816
第四节 发射光谱的定量分析法817
一、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关系式817
二、内标法与分析线对818
三、定量分析方法818
1.校准曲线法818
2.标准加入法819
四、光谱定量分析工作条件的选择820
第五节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822
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源822
1.等离子体光源分类822
2.等离子体炬管822
3.高频发生器822
4.使用ICP光源注意事项823
5.ICP光源的特点823
6.进样装置823
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825
1.等离子体多道发射光谱仪825
2.单道(顺序)扫描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827
3.常见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828
三、ICP-AES应用中的问题830
1.灵敏度、精密度与检出限830
2.样品的预处理830
3.ICP放电操作参数的选择831
4.ICP-AES法的进样831
四、元素的分析线、检出限及干扰元素832
五、ICP-AES法应用实例832
第十七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850
第一节 基本原理850
一、原子吸收光谱的性能850
二、原子谱线的宽度及变宽850
三、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的关系851
四、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定量基础852
第二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852
一、光源852
二、原子化系统853
1.火焰原子化系统853
2.石墨炉原子化器(系统)853
3.氢化物形成法854
4.冷原子吸收法854
三、分光系统854
四、检测放大系统854
五、仪器的安装854
六、仪器的调试与性能检测855
1.光路的调整855
2.喷雾器调节855
3.试样提取量的调节855
4.仪器的波长准确度与波长重复性检测855
5.仪器分辨率的检查855
6.仪器基线稳定性的检查856
7.仪器特征浓度的检测856
8.仪器检出限的检测856
9.石墨炉原子吸收仪检出量的测定856
10.仪器测量精密度的检测856
11.仪器边缘能量的检测857
12.仪器的背景校正能力857
13.其他857
七、国内外常见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性能857
八、当前部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性能特点及生产厂商859
第三节 实验条件的选择及消除干扰864
一、实验条件的选择864
1.分析线的选择864
2.狭缝宽度与光谱通带的选择864
3.空心阴极灯电流的选择865
4.原子化条件的选择865
二、干扰及其消除方法867
1.物理干扰及其消除867
2.化学干扰及其消除867
3.电离干扰及其消除867
4.光谱干扰及其消除868
第四节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分析技术869
一、取样与防止样品的污染869
二、标准溶液的配制869
三、试样的处理870
四、被测元素的分离和富集870
1.萃取法870
2.离子交换870
五、定量分析873
1.标准曲线法873
2.标准加入法873
六、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注意事项873
七、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874
八、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分析条件875
1.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灵敏度和检出限875
2.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分析条件881
第五节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886
第六节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887
一、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简况887
二、原子荧光分析仪888
三、AFS系列原子荧光光谱仪介绍889
1.AFS系列原子荧光光谱仪技术指标889
2.仪器的原理及结构890
四、目前国内生产的部分原子荧光光度计的厂家和型号890
第十八章X射线荧光分析法892
第一节X射线的基本知识892
一、X射线的产生与X射线谱892
1.连续X射线谱892
2.特征X射线谱893
二、X射线的散射、衍射与吸收895
1.X射线的散射895
2.X射线的衍射895
3.X射线的吸收896
三、X射线仪器设备的分类897
第二节X射线荧光分析897
一、基本原理898
1.X射线荧光的概念898
2.X射线波长与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899
3.X射线荧光分析仪器的分类与X射线荧光分析法的特点及适应范围899
二、波长色散的X射线荧光分析仪900
1.晶体分光器900
2.X射线发生器902
3.X射线荧光检测器903
三、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仪905
四、管激发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仪905
1.工作原理905
2.仪器的主要部件及性能906
3.仪器主要指标906
4.部分生产厂家的产品性能907
五、同位素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仪907
1.同位素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仪原理与结构907
2.激发X射线荧光用的同位素源908
3.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仪的探测器909
4.滤光片909
5.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仪电子线路911
6.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仪生产厂家912
六、X射线荧光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912
1.定性分析912
2.定量分析912
七、近年来部分厂商生产的X射线荧光分析仪914
八、X射线荧光分析的应用916
第十九章 色层分析法和电泳分析法917
第一节 色谱法的基本概念与分类917
一、色谱法(色层法)的基本概念917
1.固定相917
2.流动相917
3.迁移率917
4.分辨率或分离度(Rs)917
二、色谱法(色层法)的分类918
1.按固相基质分类918
2.按流动相的形式分类918
3.按分离原理不同分类918
第二节 柱层析法918
一、吸附层析法918
1.原理918
2.吸附剂919
3.洗脱剂921
二、离子交换层析法921
1.离子交换树脂类别922
2.有机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交联度、分类与性能922
3.离子交换树脂的基本性能(溶胀性、交换容量、稳定性)925
4.离子交换反应的平衡常数、分配系数、交换历程与影响因素927
5.应用929
三、分配层析法929
1.分配系数(K)929
2.移动速率(比移值,Rf)929
3.分配柱层析的载体(支持体)929
4.分配柱层析中的固定相与流动相929
四、凝胶过滤色谱法930
五、柱层析的操作931
六、部分有机物柱层析体系932
第三节 纸层析法935
一、原理935
1.分离原理935
2.比移值935
二、纸色谱法的操作方法与条件选择937
1.层析用纸的要求、性能及选择937
2.点样938
3.固定相的选择939
4.展开操作、方法及展开剂939
5.显色、显色剂及显色方法941
6.纸层析的定性方法943
7.影响比移值Rf的因素943
8.纸层析的定量方法943
三、应用943
第四节 薄层色谱法944
一、分类及原理944
1.薄层色谱法的分类944
2.薄层色谱法的分离原理945
3.吸附薄层法和分配薄层法的主要特点945
二、条件的选择945
1.薄层色谱法对固定相和载体的要求945
2.薄层色谱法选择固定相的原则946
3.薄层色谱法中展开剂的选择原则947
三、薄层色谱法的操作步骤949
1.薄层板的分类与制备949
2.点样951
3.展开952
4.薄层的显色953
四、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954
1.薄层色谱的定性方法954
2.薄层色谱的半定量与定量分析方法954
五、影响比移值的因素956
六、薄层色谱法的实验记录956
七、薄层色谱法定量分析的数据处理方法956
1.外标法956
2.内标法956
3.归一化法956
八、薄层扫描仪957
1.分类957
2.光源部分958
3.测定吸收值时对薄层扫描方式的选择958
九、薄层色谱法的应用959
第五节 电泳分析法960
一、分类960
1.按电泳时有无固体支持物分类960
2.按仪器装置形式分类961
3.按电泳系统组成分类961
二、基本原理961
三、影响电泳迁移率的因素961
1.被分离物质的性质961
2.外加直流电场的电位梯度(E/L)961
3.支持介质的性质962
4.缓冲溶液的pH及离子强度962
四、纸上电泳963
1.纸上电泳的仪器963
2.缓冲溶液的选择963
3.纸的选择964
4.操作步骤964
5.纸上电泳的不正常现象及防止方法965
五、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965
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965
1.概论965
2.分类966
3.影响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因素966
七、等速电泳966
1.等速电泳的原理966
2.等速电泳的应用967
八、毛细管电泳967
1.毛细管电泳的分类967
2.毛细管电泳分离原理970
3.毛细管电泳的分析参数971
4.毛细管电泳的一些应用972
九、几种电泳仪介绍972
1.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仪972
2.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仪976
3.等速电泳仪977
4.毛细管电泳仪977
第二十章 气相色谱法979
第一节 气相色谱法简介979
一、色谱分类、特点、国内外重要色谱会议、期刊和网站979
1.色谱分类979
2.色谱法的特点980
3.不同色谱技术的比较981
4.国内外主要色谱会议981
5.国内外与色谱有关的主要期刊和色谱网站982
二、基本理论983
三、塔板理论983
1.流出曲线方程983
2.理论塔板数n与塔板高度H983
3.有效塔板数n有效与有效塔板高度H有效984
4.选择性——相对保留值984
四、速率理论——范氏方程984
五、柱操作条件的选择985
1.载气流速和种类985
2.载体986
3.固定液及配比986
4.进样条件986
5.柱温986
六、色谱术语987
七、气相色谱法中常用术语988
第二节 气相色谱仪989
一、气路系统990
1.载气及其净化990
2.载气流速的控制991
3.载气流速的测量993
二、进样系统993
1.进样方法993
2.气化室996
三、分离系统998
1.色谱柱998
2.柱温控制999
四、检测系统——检测器与记录仪999
五、数据处理系统1000
1.积分仪1000
2.数据处理仪1001
3.色谱工作站1001
六、常见气相色谱仪的性能1002
第三节 气相色谱固定相1010
一、固体固定相1011
二、液体固定相——固定液1011
1.对固定液的要求1011
2.选择固定液的原则1012
三、常用固定液的分类1012
1.按极性分类1012
2.按特征常数(麦克雷诺兹常数)分类1017
3.耐高温固定液1024
四、合成固定相1025
1.高分子小球固定相1025
2.键合固定相1028
五、载体1028
1.对载体的要求1028
2.载体的处理方法1028
3.固定液的涂渍1029
4.分离柱的装填1029
5.分离柱的老化1029
六、毛细管柱1033
1.分类1033
2.毛细管柱常用固定液及其性能1034
第四节 气相色谱常用的检测器1035
一、对检测器的要求1035
二、检测器的性能指标1035
1.检测器的灵敏度1035
2.敏感度(M)1035
3.线性范围1036
4.稳定性1036
三、热导池检测器(TCD)1037
1.检测原理及结构1037
2.影响灵敏度的因素1038
3.操作注意事项1038
四、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1038
1.检测原理及结构1038
2.影响灵敏度的因素1039
3.喷嘴和收集极的清洗1039
五、电子捕获检测器(ECD)1039
1.检测原理与结构1039
2.操作注意事项1039
六、火焰光度检测器(FPD)1040
七、热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