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针灸学通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针灸学通史
  • 马继兴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5770053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872页
  • 文件大小:234MB
  • 文件页数:931页
  • 主题词:针灸学-医学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针灸学通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 中国针灸学史3

第一篇 针灸疗法的起源3

第一章 砭石疗法3

一、砭石疗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起源3

(一)旧石器时代的砭石疗法3

(二)新石器时代的砭石疗法5

二、砭石疗法发展的主要过程6

(一)由砭石到针的应用6

(二)砭石和针的并用7

三、砭石的名称8

四、砭石的用途11

(一)打击11

(二)出血11

(三)溃脓12

(四)泻水12

(五)熨法12

(六)按摩及其他14

五、砭石的形态14

(一)砭石形态的主要特征14

(二)发掘出土的砭石实物15

(三)民间流传的砭石实物17

六、砭石的产地和加工17

七、砭石的适应证和禁忌证18

(一)适应证18

(二)禁忌证和禁忌事宜19

八、有关砭石治疗的理论20

九、考古发掘中所见砭石考21

(一)用于熨法的砭石22

(二)用于按摩的砭石23

(三)用于切割痈脓、刺泻瘀血的砭石23

(四)用于叩击体表的砭石24

十、商墓(台西村)出土的砭镰25

第二章 灸法29

一、用火治疗29

二、最早的熨法和灸法29

(一)灸和熨的名称29

(二)灸和热熨的应用30

三、灸的方法和材料31

(一)各种取火法31

(二)艾叶32

四、灸疗理论的建立33

第三章 九针和针法34

一、金属针的起源34

(一)铜针34

(二)铁针35

二、九针的名称和形态36

(一)九针的名称36

(二)九针的形态36

三、九针的用法和主治37

(一)九针的用法37

(二)九针的主治38

四、针法的进一步发展40

(一)毫针的应用40

(二)针法、灸法的统一化41

第四章 殷商以前的针灸学史迹41

一、传说中的针灸学家41

二、甲骨文字中所反映的针灸疗法42

第二篇 周秦时期的针灸学44

第五章 概述44

一、历史特点44

二、医事制度和教育45

三、著名的医家45

1.医缓和医和45

2.秦越人46

3.伯乐47

4.扁鹊弟子47

四、《黄帝内经》以前的医书48

(一)仅有存目或佚文的古医书48

(二)出土古医书49

五、帛书《脉法》(甲、乙本)50

六、《足臂十一脉灸经》51

七、《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丙本)51

八、《五十二病方》53

九、《黄帝内经》的撰写和形成53

十、《灵枢》中的针灸疗法56

十一、《素问》中的针灸疗法58

十二、《黄帝内经太素》中的针灸疗法60

十三、《黄帝八十一难经》61

〔附〕托名上古医家的针灸书63

第六章 脏腑及经络学说64

一、脏腑学说的形态学及功能学基础64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65

(一)脉的早期概念及不同脉的名称65

(二)由足臂十一脉系统到阴阳十一脉系统65

(三)“经脉”一称的出现及十二经脉系统66

(四)奇经八脉67

(五)络脉及其支别68

第七章 针灸“气穴”69

一、“气穴”的名称、分类和取法69

(一)“气穴”的名称和数目69

(二)“气穴”的分类方法70

(三)“气穴”形成的历史阶段73

(四)取穴体位和骨度法74

二、常用要穴的整理74

(一)脏俞和腑俞74

(二)背俞和募穴76

(三)“八会”穴76

(四)热俞和水俞77

(五)其他常用要穴79

第八章 针灸方法80

一、刺针的工具和方式80

(一)刺针的工具、深度和留针时间80

(二)各种刺针方式83

二、用针的一般手法86

(一)进针和拔针86

(二)各种手法87

三、针的补泻88

(一)补泻的意义88

(二)开合补泻88

(三)迎随补泻89

(四)呼吸补泻90

(五)其他补泻法90

四、禁针事项91

五、灸法93

第九章 针灸理论94

一、应用针灸的原则94

二、补泻学说和取穴规律96

三、针灸的适应范围和有关机制问题97

第十章 针灸治疗和预防98

一、内科适应证98

(一)脏腑、经络病候98

(二)其他内科类的病候103

二、内科以外的适应证107

(一)外科适应证107

(二)妇科和儿科适应证107

(三)五官科适应证108

三、针灸禁忌109

四、针灸预防110

第十一章 马王堆出土医书中的针灸疗法110

一、砭法的应用110

二、灸法的应用111

(一)《天下至道谈》中的灸法111

(二)《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的灸法111

(三)《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的灸法111

(四)《脉法》中的灸法111

(五)《五十二病方》中的灸法112

第十二章 汉墓出土的木质针灸人113

一、针灸木人出土后的情况113

二、针灸木人经脉系统的时代及地点背景114

三、针灸木人经脉系统的构成115

(一)针灸木人经脉的名称和数目115

(二)针灸木人经脉系统的本脉和支脉116

四、针灸木人经脉流注的方向118

(一)先秦医籍中有关经脉流注方向的各种意见118

(二)确定针灸木人经脉流注方向的依据120

五、针灸木人手三阴脉的循行路径121

(一)手太阴脉122

(二)手厥阴脉122

(三)手少阴脉122

六、针灸木人手三阳脉的循行路径123

(一)手阳明脉123

(二)手少阳脉124

(三)手太阳脉124

七、针灸木人足三阳脉的循行路径124

(一)足阳明脉125

(二)足少阳脉125

(三)足太阳脉126

八、针灸木人督脉的循行路径127

九、针灸木人和先秦医籍中经脉学说的比较129

(一)针灸木人和先秦医籍的共同点130

(二)针灸木人和先秦医籍的异点130

十、针灸木人经脉学说渊源的考察134

(一)从针灸木人的支(络)脉追溯先秦时期经络名称的论述134

(二)《黄帝明堂经》的三阳络穴和针灸木人手三阳脉交会处相符137

(三)针灸木人的督脉在《庄子》书中已记有其名137

(四)经脉学说的主要演化过程138

十一、小结139

第三篇 两汉三国时期的针灸学144

第十三章 概述144

一、历史特点144

二、医学和针灸疗法概况145

(一)医学界概况145

(二)针灸疗法概况145

(三)医事制度、教育和流派146

(四)汉代画像石上的行医针砭图147

(五)我国针灸学向亚洲地区的传播148

第十四章 著名的医家149

一、前汉医家149

1.淳于意师徒149

2.高期和王禹151

3.封君达和修氏151

4.涪翁和程高151

二、后汉医家152

1.郭玉152

2.张机152

3.华佗153

4.樊阿154

三、三国医家154

1.吕广154

2.曹翕155

3.王熙156

4.《针灸甲乙经》的撰者皇甫谧156

第十五章 针灸学著作160

一、《黄帝明堂经》160

(一)《黄帝明堂经》的历史价值160

(二)《黄帝明堂经》的各种传本和佚文162

二、早期针灸学著作164

1.《黄帝中诰孔穴图经》164

2.《扁鹊针灸经》165

3.《黄帝针灸虾蟆忌》166

4.《仓公(灸)法》和《涪翁针经》168

三、两汉三国时期的针灸学著作168

1.《枕中灸刺经》168

2.《曹氏灸经》和《黄帝明堂偃侧人图》169

3.《玉匮针经》和《募腧经》170

四、《针灸甲乙经》171

(一)《针灸甲乙经》的编辑蓝本和流传过程171

(二)《针灸甲乙经》的内容及其学术价值173

五、针灸图的产生175

六、其他医学著作176

1.《仓公诊籍》176

2.《中藏经》176

3.《内视》177

4.《伤寒论》178

5.《金匮要略》179

6.《金匮玉函经》180

7.《张仲景方》180

8.《治百病方》180

9.《脉经》180

10.《黄帝众难经》182

〔附〕张仲景医著中的针灸疗法原文182

第十六章 经络和孔穴187

一、经络学说的发展187

二、孔穴的名称、数目和取法189

(一)孔穴的名称和数目189

(二)《黄帝明堂经》以外的新孔穴190

(三)《黄帝针灸虾蟆忌》中针灸的穴名和部位191

(四)《针灸甲乙经》一书中的孔穴分类法191

(五)取穴尺度的多种学说192

(六)其他194

〔附〕汉代前后医学文献中取背部俞穴的不同学说对照194

第十七章 针灸方法196

一、针法196

(一)针的质地和名称196

(二)刺针技术196

(三)刺针方式197

二、灸法197

三、针灸禁忌199

第十八章 针灸治疗202

一、内科适应证202

(一)外感热病202

(二)内脏疾患203

(三)神经、肌肉和关节疾患204

(四)内科杂病205

二、其他各科适应证206

(一)外科适应证206

(二)妇产科适应证206

(三)儿科适应证207

(四)五官科适应证207

三、针灸禁忌和针灸预防207

第四篇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针灸学209

第十九章 概述209

一、历史特点209

二、医学和针灸疗法概况210

(一)医学界概况210

(二)针灸疗法概况211

(三)我国针灸学在亚洲的影响211

第二十章 著名的医家213

一、晋代医家213

1.葛洪213

2.鲍靓214

3.范汪214

4.支法存214

5.于法开215

6.陈延之215

7.陶弘景215

8.徐熙215

9.徐秋夫216

二、南北朝医家216

1.徐道度和徐叔向216

2.徐文伯217

3.徐成伯217

4.徐嗣伯217

5.徐之才217

6.秦承祖217

7.王纂218

8.李亮、李元孙、李修和李天授218

9.崔彧、崔景哲、崔率豪、赵约和郝文海219

10.周澹、阴贞、李潭、周驴和周驹219

11.程天祚219

12.李密219

13.马嗣明220

14.脚肿医220

15.释道丰、释道兴、僧匡和僧深220

16.德贞常、苏孝澄、宋侠、姚僧垣和谢士泰220

17.徐悦、殷元、谢氏和张子存221

18.慧龙221

第二十一章 针灸学著作和针灸图221

一、现存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针灸书目222

(一)针灸学专书存目222

(二)各科医书中的针灸学著作存目224

1.医方类著作224

2.兽医类著作224

二、针灸学专书和针灸图225

1.古代针灸学著作的整理注释225

2.《偃侧杂针灸经》225

3.《(秦承祖)明堂图》226

4.《治诸横邪癫狂针灸图诀》227

5.《针灸黄疸法并三人图》227

6.《岐伯灸经》227

7.《龙衔素针经并孔穴虾蟆图》228

8.《灸经图》228

9.《(亡名氏)灸经》228

10.《僧匡针灸经》228

11.《背输度量法》229

12.《扁鹊针灸经》229

13.《德贞常方》230

14.《(程天祚)针经》和《(程天祚)灸经》230

15.《针灸要抄》230

16.《明堂针灸图》230

17.《产经·妊娠十月经脉图》230

18.《马经孔穴图》231

三、医学方书中的针灸学内容231

1.《玉函方》231

2.《肘后备急方》232

3.“(葛仙翁)灸诸发”刻石233

4.《范汪方》234

5.《申苏方》234

6.《徐文伯药方》、《徐嗣伯药方》和《落年方》234

7.《秦承祖药书》234

8.《僧深药方》235

9.《效验方》235

10.《小品方》236

11.《集验方》236

12.《龙门药方》237

13.《救急单验方》238

14.《删繁方》238

15.《新录方》238

16.《德贞常方》239

17.《经心录》239

18.师道兴《治疾方》碑文239

19.《苏孝澄疗白虎病方》240

四、妇产科医书中的针灸学内容240

1.《素女经》240

2.《产经》240

五、儿科医书中的针灸学内容241

1.《刘氏小儿方》241

2.《颅囟经》242

六、外科医书中的针灸学内容242

《刘涓子鬼遗方》242

七、眼科医书中的针灸学内容242

1.《龙树菩萨眼论》242

2.《天竺经论眼》243

八、兽医学书中的针灸学内容243

1.《伯乐针经》243

2.其他非兽医著作中的兽医针灸243

第二十二章 经络和孔穴244

一、经络学说244

二、孔穴学的发展244

(一)取穴标准244

(二)新孔穴245

1.已定有穴名的新穴245

2.尚未定名的新穴246

3.以经脉名称作为穴名的新穴248

(三)不同学派的取穴方法248

1.各背腧穴位置相当脊椎高度的异说248

2.各背腧穴去脊部正中线的距离250

3.佚名《金腾灸经》一书中的折量取背部脏腑腧穴法250

(四)取穴原则250

第二十三章 针灸方法251

一、针法251

二、灸法252

(一)灸法的应用252

(二)灸法的新种类254

(三)灸法理论254

三、针灸禁忌255

第二十四章 针灸治疗256

一、内科适应证256

(一)外感热病类256

(二)内脏疾患256

(三)精神、神经病257

(四)内科杂病260

二、其他各科适应证260

(一)外科适应证260

(二)妇产科和儿科适应证261

(三)五官科适应证261

三、兽医针灸262

第五篇 隋唐五代时期的针灸学263

第二十五章 概述263

一、历史特点263

二、医学和针灸疗法概况264

(一)医学界概况264

(二)医学制度和教育264

(三)针灸疗法概况266

第二十六章 著名的医家267

一、隋代医家267

1.巢元方267

2.全元起267

3.北山黄公267

4.梅文枚267

5.殷元267

二、唐代医家267

1.杨上善267

2.杨玄操268

3.魏孝澄268

4.甄权268

5.甄立言268

6.孙思邈268

7.崔知悌269

8.苏敬269

9.吴升269

10.王勃269

11.张文仲269

12.孟诜270

13.苏游270

14.李洞元270

15.秦鸣鹤270

16.狄仁杰270

17.神素师270

18.王焘271

19.王冰271

20.陈藏器271

21.刘禹锡271

22.薛弘庆271

23.王超271

24.朱遂272

25.姚和272

26.梁革272

27.马哈也那272

28.王方庆272

29.元希声272

30.徒都子272

31.刘氏272

32.姜生272

三、五代医家273

义宗273

第二十七章 学术著作273

一、隋唐前后的针灸学书目273

(一)《七录》中的针灸书目273

(二)《隋书·经籍志》中的针灸书目274

(三)《旧唐书·经籍志》中的针灸书目275

(四)《新唐书·艺文志》中的针灸书目275

(五)其他唐宋时期文献中的针灸书目276

1.后汉三国文献276

2.唐代文献276

3.宋代文献276

4.日本古文献276

二、古医籍的隋唐注本277

(一)《素问》注本277

(二)《灵枢》注本277

(三)《黄帝内经太素》注本277

(四)《黄帝八十一难经》注本278

(五)《黄帝明堂经》注本278

(六)《针灸甲乙经》注本279

三、针灸专书和针灸图著作279

(一)传世古医书中有佚文或佚目者279

1.《针经十二人形图》279

2.《明堂灸经》279

3.《小儿明堂灸经》280

4.《灸经四十五人形图》280

5.《黄帝明堂(上、下)经》280

6.所谓《铜人针灸经》281

7.《针灸经脉图》281

8.《骨蒸病灸法》281

9.《点烙三十六黄经》283

10.江宁府紫极观石碑284

11.《十二经筋图》284

12.《针经抄》284

13.《新撰明堂图》285

14.《明堂人形图》285

15.《明堂三人图》285

16.《杨玄操灸经》286

17.《雷氏灸经》286

18.《朱遂明堂经》286

19.《百病针灸》286

20.《小儿惊痫灸法并图》286

21.《针灸黄疸法并图》286

22.《灸背部五穴图》287

23.《明堂十二经脉人图》287

24.《山眺针灸经》287

25.公孙克《针灸经》288

(二)出土古医书中有残文或图者288

1.《灸法图》及其残卷复原图288

〔附〕S.6168和S.6262(《灸法图》)的原文289

2.《新集备急灸经》甲本292

3.《新集备急灸经》乙本293

〔附〕P.6275(《新集备急灸经》)正面(甲本)和背面(乙本)的原文293

4.《灸经明堂》296

5.《人神流注》296

〔附〕P.3274《人神流注》的原文297

6.《黄帝明堂经》297

〔附〕ⅡⅩ-286(《黄帝明堂经》)的原文297

7.《亡名氏灸法》298

8.《针灸节抄》298

〔附〕65TAM42:48《针灸节抄》的原文298

四、医方书中的针灸学内容299

1.《千金要方》299

2.《千金翼方》301

3.《外台秘要方》302

五、已佚医方书中的针灸学内容306

1.《新录单要方》306

2.《梅师方》306

3.《古今录验方》307

4.《崔氏纂要方》307

5.《随身备急方》307

6.《救急方》308

7.《救急单验方》308

8.《必效方》308

9.《近效方》308

10.《开元广济方》308

11.《贞元集要广利方》309

12.《传信方》309

13.《兵部手集方》309

14.《医门方》309

15.《极要方》309

16.《玄感方》309

六、出土医方书中的针灸学内容310

1.《明堂五脏论》310

2.《亡名氏脉经第二种》310

3.《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311

4.《杂疗病药方》311

5.《唐人选方第一种&乙卷》312

6.《黑帝要略方》312

7.《单药方》312

8.《不知名医方第三种》312

9.《不知名医方第四种》313

10.《不知名医方第五种》313

11.《不知名医方第八种》313

12.《不知名医方第九种》313

13.《不知名医方第十种》314

14.《不知名医方第十三种》315

15.《不知名医方第十六种》315

七、其他医方书中的针灸学内容316

1.《诸病源候论》316

2.《延年秘录》318

3.《三家脚气论》319

4.《膜外气方》319

5.《子母秘录》319

6.《刘氏小儿方》319

7.《众童延龄至宝方》319

8.《疗齿方》320

9.《本草拾遗》320

10.《千金月令》320

第二十八章 经络和孔穴320

一、经络学说320

(一)经脉的分类320

(二)孔穴的作用、穴名的含义和取穴法321

(三)取穴时的寸法标准322

二、新孔穴322

(一)有穴名的新穴323

1.头颈部323

2.胸部323

3.腹阴部323

4.背部324

5.上肢部325

6.下肢部325

7.仅记穴名未记部位的新穴326

(二)只记有部位的新穴326

1.头部326

2.胸部328

3.腹部328

4.背部329

5.上肢部331

6.下肢部332

(三)折量法所取的经穴333

1.头部333

2.胸腹部334

3.背部334

4.四肢部335

5.崔氏四花穴335

6.道士灸骨蒸穴336

(四)《点烙三十六黄经》所记的新穴338

三、经脉名穴、组穴和无定位穴339

(一)经脉名穴339

1.以三阴、三阳脉命名的穴339

2.以手三阳脉命名的穴339

3.以手三阴脉命名的穴339

4.以足三阳脉命名的穴339

5.以足三阴脉命名的穴340

6.以奇经脉命名的穴340

(二)组穴340

1.治疗风寒病的组穴340

2.治疗神志病的组穴341

3.治疗其他疾病的组穴341

(三)无定位穴342

四、《灸经图》和《新集备急灸经》中穴名和穴位的考证342

(一)头部腧穴342

(二)前躯干部腧穴345

(三)后躯干部腧穴346

(四)上肢部腧穴348

(五)下肢部腧穴350

(六)出土残卷与传世针灸古籍的腧穴比较352

1.属于敦煌针灸图与传世针灸古籍穴位全同的腧穴352

2.属于敦煌针灸图与传世针灸古籍穴位不同的腧穴353

3.属于有疑待考的腧穴353

(七)出土针灸残卷中特有腧穴的价值353

1.具有早期穴名特征的腧穴353

2.属于不同流派的腧穴354

第二十九章 针灸方法357

一、针法357

(一)刺针工具357

(二)刺针方式357

(三)刺针的要求和一般手法358

(四)针法补泻359

(五)锋针的应用360

(六)火针的应用360

(七)针灸法的作用360

二、灸法的效果、原料和方法361

(一)灸法的效果361

(二)艾的选用及其代用品361

(三)灸法操作361

三、灸法的种类363

(一)直接灸法363

(二)间接灸法363

1.单方药饼的间接灸法363

2.复方药饼的间接灸法364

3.药片成药块的间接灸法364

4.药碗的间接灸法365

(三)药物艾卷灸法365

(四)药物冷灸法365

四、针灸禁忌365

(一)禁忌部位和主治365

(二)人神禁忌366

第三十章 针灸治疗366

一、内科适应证366

(一)外感热病366

(二)脏腑病367

(三)循环系统疾病367

(四)呼吸系统疾病367

(五)消化系统疾病368

(六)泌尿生殖系统疾病368

(七)神经系统疾病369

(八)内科杂病369

二、其他各科适应证370

(一)外科疾病370

(二)妇科疾病370

(三)儿科疾病371

(四)五官科疾病371

三、针灸预防371

第六篇 宋金元时期的针灸学373

第三十一章 概述373

一、历史特点373

二、医学和针灸疗法概况373

(一)医学界概况373

(二)医事制度和教育374

(三)针灸疗法概况375

第三十二章 著名的医家377

一、北宋医家377

1.王怀隐377

2.王惟一377

3.嘉祐某医377

4.李明甫377

5.曹居白377

6.屠光远378

7.许希378

8.史堪378

9.刘元宾378

10.钱乙378

11.庞安时378

12.王贶379

13.某太医379

14.章迪379

15.章济379

16.孙用和379

17.孙兆和孙奇379

18.张存379

19.申甫379

20.石藏用380

21.叶余庆、潘琪和僧仲闻380

22.席延赏380

23.王处明380

24.吴复圭380

25.吴简380

26.杨介381

27.朱肱381

28.王通381

29.范子默381

30.赵道人381

31.某道士382

32.张某382

33.壶仙翁382

34.徐德占382

35.王纂383

36.曾若虚383

37.丁德用383

38.虞庶383

39.杨康侯383

40.许叔微383

二、辽代医家383

三、南宋医家384

1.沈好问384

2.刘防384

3.洪遵384

4.王执中384

5.宋彦举384

6.丘经历384

7.范九思385

8.程约385

9.王克明385

10.张济385

11.闻人耆年385

12.庄绰385

13.陈自明386

14.严用和386

15.东轩居士386

16.郭雍386

17.吴彦虁386

18.郭坦386

19.刘党386

20.徐梦符386

21.窦材387

22.某草泽医387

23.俞山人387

24.某老媪387

25.黄士直387

26.徐文中387

27.祝定387

28.张总管388

29.公孙克388

30.颜齐388

31.钱梦符388

32.黄汉忠388

四、金朝医家388

1.马钰388

2.何若愚388

3.窦默389

4.李庆嗣389

5.王开389

6.阎明广389

7.李浩389

8.李元389

9.张从正390

10.张元素390

11.刘完素390

12.李杲390

13.朱震亨391

五、元代医家391

1.沈好问391

2.罗天益391

3.黄子厚392

4.徐文中392

5.窦桂芳392

6.滑寿392

7.西方子392

8.忽公泰392

9.鲍同仁392

10.张璧393

11.姚良393

12.葛乾孙393

13.吴宣393

14.黄士直393

15.祝定393

16.王国瑞393

17.胡元庆393

18.杜思敬394

19.郁德之和郁继善394

20.王宗泽394

21.郭忠394

第三十三章 针灸铜人394

一、天圣铜人的创制394

二、国内流传的天圣铜人的变迁395

(一)南宋时期395

(二)元代时期395

(三)明代时期396

三、传入日本的天圣铜人的变迁397

四、天圣铜人的形象构造特点397

(一)铜人的造型特征397

(二)铜人的骨度法和经穴、经脉399

(三)铜人的脏腑和骨骼400

(四)用铜人进行试针400

(五)历史文献的考察401

五、两具天圣铜人的流传略表401

(一)流传于国内的一具铜人的演变401

(二)流传于日本的一具铜人的演变401

第三十四章 人体解剖图和经脉经穴图402

一、人体解剖图402

1.《欧希范五脏图》402

2.《玄(元)门脉诀内照图》403

3.《存真图》404

4.《内外二景图》405

二、经脉经穴图405

(一)宋代时期405

1.王惟一《针灸图》405

2.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中的经脉图405

3.《明堂针灸图》406

4.《针灸资生经》插图406

5.《备急灸法》插图406

6.《膏育俞穴灸法》插图407

7.《黄帝明堂灸经》插图407

8.《手足井荥俞经合原图》407

9.《任督二脉十二经流注图》407

(二)金朝时期407

1.《子午流注针经》407

2.《流注经络井荥图歌诀》407

(三)元代时期407

1.《金兰循经取穴图解》407

2.《十四经发挥》中的插图407

3.《考古针灸图经》407

第三十五章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天圣)铜人图》408

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产生408

(一)成书年代及其内容408

(二)在医学上的贡献409

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版本409

(一)宋代镂版原刻本409

(二)宋代石刻410

(三)宋刻残石拓片之一410

(四)宋刻残石拓片之二412

(五)宋刻残石拓片之三414

(六)宋代其他版本414

(七)所谓“元代石刻”414

(八)明代中期以前的三卷本414

(九)明代石刻415

(十)关于正统石刻的原形问题417

(十一)明代正统刻本及其最早的重雕本418

(十二)明代其他刻本和抄本419

1.万历壬寅(1602年)刊本419

2.书林宗文堂刊本419

3.无名氏刊本419

4.郑继华刊本419

5.三多斋刊本419

6.明抄本420

7.明代未详本420

(十三)清代刻本420

1.清初刊本420

2.康熙刊本420

3.雍正刊本420

4.书业成刊本420

5.振贤堂刊本420

6.三多斋刊本之复刻本421

7.清代的未详本421

(十四)日本刊本及影印本421

1.日承应刊本421

2.日本影印本之一421

3.日本影印本之二421

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补注本421

(一)补注本改编的过程及其内容421

(二)《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版本考证423

1.金刊本423

2.元刊本之一423

3.元刊本之二423

4.明刊本423

5.清刊本之一423

6.清刊本之二423

7.民国刊本423

8.新中国成立后影印本和重订本423

9.朝鲜刊本424

10.日本刊本及抄本424

11.未详本424

四、《(天圣)铜人图》426

(一)针灸铜人图的产生426

(二)《(天圣)铜人图》的流传426

五、所谓“《铜人针灸经》”的考证428

第三十六章 学术著作430

一、针灸学书目430

(一)《崇文总目辑释》的针灸书目430

(二)《中兴馆阁书目辑志》的针灸书目430

(三)《秘书省续编到四库缺书目》的针灸书目430

(四)《通志·艺文略》的针灸书目430

(五)《郡斋读书志》的针灸书目431

(六)《郡斋读书后志》的针灸书目431

(七)《文献通考》的针灸书目431

(八)《(钦定)续文献通考经籍考(元代部分)》的针灸书目431

(九)《宋史·艺文志》的针灸书目431

(十)《辽艺文志》的针灸书目432

(十一)《补辽史艺文志》的针灸书目432

(十二)《补辽金元艺文志》(元代部分)的针灸书目432

(十三)《金史艺文略》的针灸书目433

(十四)《宋国史艺文志辑本》的针灸书目433

(十五)《补三史艺文志》(辽代部分)的针灸书目433

(十六)《补元史艺文志》的针灸书目433

(十七)《千顷堂书目》的针灸书目434

二、针灸学著作434

1.《铜人腧穴针灸图经》434

2.《膏育俞穴灸法》435

3.《扁鹊心书》435

4.《子午流注针经》435

5.《(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435

6.《针灸资生经》436

7.《备急灸法》437

8.《铜人针灸经》437

9.《子午经》437

10.《流注指要赋》437

11.《针经指南》437

12.《琼瑶发明神书》437

13.《骑竹马灸法》437

14.《黄帝明堂灸经》438

15.《西方子明堂灸经》438

16.《子午流注针经》438

17.《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438

18.《针灸杂说》438

19.《针灸四书》438

20.《针经节要》438

21.《针经摘英集》439

22.《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439

23.《十四经发挥》439

24.《十四经穴歌》439

25.《痈疽神秘灸经》439

26.《流注指微赋》439

27.《明堂图》439

三、已佚的针灸学著作440

1.《普济针灸经》440

2.《岐伯灸经》440

3.《毛彬灸法》440

4.《庄氏腧穴》440

5.《明堂玄真经诀》440

6.《路氏明堂经》440

7.《明堂针灸图》440

8.《黄帝明堂经》441

9.《针灸脉诀书》441

10.《小儿明堂针灸经》441

11.《刺法》441

12.《玄秘会要针经》441

13.《黄帝针经音义》441

14.《洞天针灸经》441

15.《元悟四神针法》441

16.《(神应)针经要诀》441

17.《(商元)针经》441

18.《(颜齐)灸经》442

19.《外科灸法论粹新书》442

20.《灸经背面相》442

21.《流注指微论》442

22.《(李庆嗣)针经》442

23.《六十六穴流注秘诀》442

24.《铜人针经密语》442

25.《指迷赋》442

26.《(重注)标幽赋》442

27.《(王镜潭)针灸全书》442

28.《增注针经密语》443

29.《(公孙克)针灸经》443

30.《经络十二论》443

31.《杨氏玉龙歌》443

32.《金兰循经取穴图解》443

33.《流注指南》443

34.《通玄指要赋注》443

35.《经验针法》443

36.《黄君针灸图》443

37.《子午流注通论》443

38.《樱宁生五脏补泻正要》443

39.《琼瑶真人八法神针》444

40.《窦太师标幽赋注》444

四、医方书中的针灸学内容444

1.《太平圣惠方》444

2.《史载之方》445

3.《寿亲养老书》和《寿亲养老新书》445

4.《脚气治法总要》445

5.《伤寒总病论》446

6.《伤寒类证活人书》446

7.《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46

8.《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指南总论》446

9.《圣济总录》447

10.《全生指迷方》448

11.《鸡峰普济方》449

12.《普济本事方》449

13.《普济本事方后集》449

14.《小儿卫生总微论方》449

15.《洪氏集验方》450

16.《卫济宝书》450

17.《三因极一病证方论》450

18.《杨氏家藏方》450

19.《传信适用方》450

20.《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450

21.《叶氏录验方》451

22.《备全古今十便良方》451

23.《卫生家宝》451

24.《太医局诸科程文格》451

25.《医说》452

26.《儒门事亲》452

27.《阴证略例》453

28.《妇人大全良方》453

29.《洗冤集录》453

30.《脾胃论》453

31.《严氏济生方》453

32.《婴儿病症幼幼方论》454

33.《全婴方论》454

34.《外科精要》454

35.《仁斋直指附遗方论》454

36.《新大成医方》455

37.《急救仙方》455

38.《岭南卫生方》455

39.《澹寮集验方》455

40.《伊尹汤液仲景广为大法》456

41.《风科集验名方》456

42.《苏沈良方》456

43.《银海精微》457

44.《经验秘方》457

45.《此事难知》457

46.《济生拔萃》457

47.《医方大成论》457

48.《瑞竹堂经验方》458

49.《永类钤方》458

50.《外科精义》458

51.《兰室秘藏》458

52.《世医得效方》459

53.《云岐子保命集论类要》459

54.《卫生宝鉴》459

55.《十药神书》460

56.《丹溪心法》460

57.《金匮钩玄》460

58.《原机启微》461

59.《续易简方脉论》461

60.《伤寒百问经络图》461

五、已佚医方书中的针灸学内容461

1.《秘要指迷(方)》461

2.《王氏方》461

3.《庄氏家传方》461

4.《汉东王先生(方)》462

5.《内外二景图》462

6.《左右手足井荥俞经合原》462

7.《任督二脉十二经流注》462

8.《孔氏家传方》462

9.《婴孺方》462

10.《神巧万全方》463

11.《婴童宝鉴》463

12.《黄帝经》464

六、出土医方书中的针灸学内容464

1.《不知名医方第四种》464

2.《不知名医方第七种》464

七、其他非医学文献464

1.《太平广记》464

2.《琐碎录》465

3.《揽辔录》465

4.《水鉴》465

5.《清异录》465

6.《修月鲁班经》465

7.《夷坚志》465

8.《东坡诗集注》465

第三十七章 有较大影响的针灸学术流派466

一、子午流注针法466

(一)子午流注针法的出现及其理论依据466

(二)贾氏井荥六十首学说467

(三)子午流注针法的提出467

(四)关于何若愚的时代467

(五)子午流注针法的继承者467

二、灵龟飞腾八法468

(一)灵龟飞腾八法的提出468

(二)灵龟飞腾八法的主要内容469

三、灸膏肓穴法469

四、小儿天钓病灸法474

五、发背灸法475

六、骑竹马灸法475

(一)骑竹马灸法的产生475

(二)骑竹马灸法的取穴方法476

七、“太乙神针”法476

八、骨蒸病灸法476

第三十八章 新孔穴和针灸方法477

一、新孔穴477

(一)庄绰的“奇偶三十九穴”477

(二)胡元庆的经外奇穴478

(三)《普济针灸经》的经外奇穴478

(四)《癸辛杂识》所记的新穴478

(五)《秘要指迷方》所记的新穴478

(六)其他新穴479

(七)取穴法479

二、针法479

(一)打针法480

(二)指针法480

(三)松针法480

(四)透刺法480

(五)火针法480

(六)出血法481

三、各种药灸法481

(一)巴豆灸481

(二)葶苈子饼灸481

(三)商陆饼子灸481

(四)莨菪根灸481

(五)独头蒜灸482

(六)葱灸482

(七)硫黄灸482

(八)黄连巴豆灸482

(九)蒜豉乳香灸482

四、其他灸法和灸疗工具483

(一)替灸膏483

(二)外灸膏483

(三)代灸膏483

(四)“遇仙”灸483

(五)硫黄熨法484

(六)摩擦穴位法484

(七)灸板484

第七篇 明清时期的针灸学485

第三十九章 概述485

一、历史特点485

二、医事制度486

(一)明代时期486

(二)清代时期486

三、针灸疗法概况487

(一)重铸针灸铜人和针灸著作487

(二)针灸教育487

第四十章 著名的针灸学家488

一、明代有针灸著作的针灸学家488

1.韦编488

2.王肯堂488

3.王宗诰488

4.过龙488

5.叶庭芝489

6.全循义和金义孙489

7.孙出声489

8.刘继芳489

9.吕虁489

10.庄某489

11.邵弁489

12.吴文炳489

13.吴崐490

14.吴嘉言490

15.吴延龄490

16.李时珍490

17.李瞻490

18.李梴490

19.杨济时490

20.杨珣491

21.杨齐颜491

22.沈子禄491

23.沈宗学491

24.张三锡491

25.张炳良491

26.张明491

27.张介宾491

28.汪机492

29.陈会492

30.刘瑾492

31.陈言492

32.邱浚492

33.何大英492

34.郑晖493

35.金孔贤493

36.岳含珍493

37.祝定493

38.赵文炳493

39.赵献可493

40.姚宏493

41.姚良493

42.施沛494

43.夏英494

44.诸祚晋494

45.顾天锡494

46.高武494

47.凌云495

48.凌贞候495

49.凌千一495

50.徐凤495

51.徐自新495

52.徐廷蛤496

53.徐春甫496

54.徐师曾496

55.徐师鲁496

56.黄宰496

57.黄渊496

58.彭子岁497

59.彭用光497

60.葛乾孙497

61.蒋示吉497

62.解延年497

63.翟良497

64.薛己498

二、明代未见有针灸著作的针灸学家498

1.丁毅498

2.殳珪498

3.钱萼498

4.宁守道498

5.瞿奉498

6.丘珏及其子孙498

7.安如智桑499

8.孙卓三499

9.吉兆来父子499

10.朱之光499

11.朱澄499

12.江德泮子孙499

13.祁嗣箓499

14.吴通499

15.吴士龙500

16.李玉500

17.李守道500

18.李原父子500

19.李德俊500

20.张祉500

21.张思500

22.张存501

23.张世贤501

24.宋子京501

25.陈光远501

26.陈景魁501

27.余绍宁501

28.坦然501

29.孟熊502

30.周汉卿502

31.周文铨502

32.茅震502

33.郁继善父子502

34.郑郊兄弟502

35.胡田503

36.洪魁八503

37.项嗣宗503

38.姚井503

39.郝志才503

40.俞用古503

41.贺岳503

42.药三德503

43.徐迪医家504

44.徐锦504

45.徐孟会兄弟504

46.徐仲宇504

47.聂莹504

48.殷榘504

49.倪守泰504

50.陶钦臣504

51.高道者505

52.凌凤仪505

53.钱用时祖孙505

54.黄良佑505

55.焦蕴稳505

56.湛池505

57.蔡正言505

58.潘韫辉505

59.潘仁仲506

三、清代有针灸著作的针灸学家506

1.卫侣瑗506

2.卫朝栋506

3.孔广培506

4.孔继溶506

5.孔蔼如506

6.王鋆506

7.王锡鑫507

8.王广运507

9.王树愿507

10.王瀛洲507

11.王乾507

12.王爱507

13.王馨远507

14.王崇一508

15.尤乘508

16.方慎盦508

17.毋自欺斋主人508

18.尹丕508

19.叶广祚508

20.叶茶山508

21.冯应麟509

22.冯文轩509

23.代释子本园509

24.卢梅509

25.本圆509

26.石顽509

27.冉广鲤509

28.江上外史510

29.仲山510

30.竹贤510

31.刘仲衡510

32.刘钟俊510

33.刘润堂510

34.孙鼎宜510

35.孙绍闻511

36.任启淑511

37.任辛岩511

38.朱雝模511

39.朱珩511

40.邹绍观511

41.邹于隽511

42.张希纯511

43.张镜512

44.张甘僧512

45.张希曾512

46.张永荫512

47.张麟图祖孙512

48.张志聪512

49.张衍思513

50.张荩臣513

51.张宿513

52.杨钟浚513

53.杨体仁513

54.杨浚513

55.李盛卿513

56.李守先513

57.李成举514

58.李昌仁514

59.李学川514

60.李万轴514

61.李潆514

62.李行芳514

63.吴亦鼎515

64.吴之英515

65.吴谦515

66.吴超士515

67.吴砚丞515

68.苏元箴515

69.肖福庵515

70.邹绍观516

71.何梦瑶516

72.何第松516

73.何仲皋516

74.何惺516

75.陈廷铨516

76.陈亦保父子516

77.陈其殷517

78.陈景泮517

79.陈丕显517

80.陈能澍517

81.陈瀚琇517

82.陈金岐517

83.陈惠畴517

84.陈埙517

85.陈秉钧518

86.沈绂518

87.沈彤518

88.沈嘉贞518

89.邵化南518

90.连宝善祖孙518

91.应其南518

92.应侣笙518

93.汪昂519

94.汪椿519

95.金冶田519

96.金镕519

97.范培贤519

98.范毓?519

99.郑葆仁519

100.郑国器520

101.岳含珍520

102.岳尊520

103.单振泗520

104.郁汉京520

105.林鼎槐520

106.易艮山520

107.周培茂父子520

108.周丙荣521

109.周孔四521

110.周镜521

111.周士暹521

112.赵文栋521

113.荩臣521

114.徐宝谦521

115.钟魁伦521

116.胡杰人522

117.胡鼎522

118.胡天铭522

119.俞明鉴522

120.俞正燮522

121.郭景亮522

122.项耐庵522

123.姚襄523

124.栗山痴叟523

125.钱嘉钟523

126.夏云523

127.徐视三523

128.徐大椿523

129.高思敬523

130.高齐岱523

131.秦守诚524

132.虚白子524

133.袁实煌524

134.翁藻524

135.盘溪子杭524

136.黄宗赞524

137.黄石屏524

138.章汝鼎524

139.梅占春525

140.葛天民525

141.程兴阳525

142.程人坊525

143.韩士良525

144.韩贻丰525

145.鄢孝先525

146.缪云亭526

147.廖润鸿526

148.薛夜来526

四、清代未见有针灸著作的针灸学家526

1.马三纲526

2.马寿齐526

3.马纯融526

4.王利仁526

5.王丹荣526

6.王有忠527

7.王廷杰527

8.王荫陵527

9.王宸527

10.王恩溥527

11.王桓荣527

12.王祖仁527

13.王柄528

14.王稽典528

15.王东葊528

16.王锡鑫528

17.邓生528

18.方震528

19.方声炯528

20.心禅529

21.艾宏529

22.冯一梅529

23.叶茶山529

24.史节音529

25.史凤集529

26.左见龙529

27.叶志诜529

28.曲彦贞530

29.孙毓昆530

30.孙仁化530

31.孙珴530

32.孙贞530

33.孙月鹏530

34.过铸530

35.任仲英530

36.许叶熊530

37.刘广荫531

38.刘丕显531

39.刘耀先531

40.刘成玑531

41.江上外史531

42.朱世续531

43.吕肇勋531

44.连得春531

45.张廷枢532

46.张岊善532

47.张本元532

48.张林春532

49.张麟图祖孙532

50.张楷532

51.张临丰532

52.张九文533

53.张士璧533

54.张尘生533

55.杨正纪533

56.杨玉乾和杨光庭533

57.杨九牧533

58.李长忠533

59.李碧534

60.李德元534

61.李玄真534

62.李爱元534

63.陈稔春534

64.余绍宁534

65.邹廷瑞534

66.邵家兰534

67.肖廷龙535

68.成统枚535

69.连文冲535

70.余濂伊535

71.金云翔535

72.金兆麟535

73.岳坤宗535

74.岳含珍536

75.杭朝栋536

76.尚承模536

77.罗俊彦536

78.武诩536

79.郑承瀚536

80.孟复旦536

81.俞仁化537

82.俞明鉴537

83.俞肇庆537

84.赵盛池537

85.姚井537

86.陶春田537

87.郭仁宸537

88.夏巨宽537

89.夏合贵537

90.凌一凤538

91.凌耀538

92.唐履祥538

93.贾光明538

94.贾芳芝538

95.黄海源538

96.曹俊538

97.曹浚来538

98.梅子元539

99.蒋树荣539

100.顾北熊539

101.顾诜539

102.蔡体仁539

103.赖攀桂539

104.鲍邦伦539

105.蔡增熔539

106.熊庆笏540

107.臧明德540

108.魏国钦540

109.魏开540

第四十一章 针灸铜人540

一、明代的针灸铜人541

(一)正统铜人541

(二)嘉靖铜人543

(三)明代的其他针灸铜人544

1.元、明间铜人544

2.明初铜人544

3.高武所铸铜人545

4.蜀府铜人545

5.半跪式铜人545

二、清代的针灸铜人545

(一)乾隆铜人545

(二)所谓“雍正”铜人547

(三)光绪铜人(复制正统铜人)549

(四)锡制“铜人”551

(五)乐家药铺所铸铜人552

1.北京同仁堂铜人522

2.上海达仁堂铜人553

3.济南宏仁堂铜人554

4.北京颐龄堂铜人555

5.天津达仁堂铜人555

6.汉口达仁堂铜人555

(六)北京同济堂铜人555

第四十二章 铜人图和针灸经穴图556

一、正统铜人图556

(一)正统铜人图的版本系统556

(二)北京版的《铜人明堂图》557

(三)南京版的《铜人明堂图》558

(四)明末第三次复刊的《铜人明堂图》558

(五)清初第四次复刊的《铜人明堂图》559

(六)清代续刻的各种《铜人明堂图》559

(七)《铜人明堂图》的内容特点559

(八)《铜人明堂图》版本系统560

二、《正伏侧人及脏腑明堂图》561

(一)《正伏侧人及脏腑明堂图》的产生561

(二)日本宽文间重刻系统561

(三)武英殿重刻图系统561

(四)魏玉麟重刻图系统563

(五)《医学集成》重刻图系统563

(六)紫文阁重刻图系统564

(七)乐泽石刻图系统564

(八)《正伏侧人及脏腑明堂图》版本系统564

三、明清时期的其他铜人图565

(一)《针方六集》中的铜人图565

(二)《摘星楼治痘全书》中的铜人图566

(三)《经穴指掌图》中的铜人图566

(四)《铜人穴道图》和《铜人真形图》566

(五)《铜人明堂之图》566

(六)《铜人新图》566

(七)余氏兄弟《铜人图》566

(八)清代佚名氏《铜人图》567

(九)蕴真子《铜人图》567

(十)包氏《铜人图》和张氏缩刻《铜人图》567

(十一)《理瀹骈文》附刊铜人图567

(十二)《(童氏重校)医宗必读》中的铜人图567

(十三)《明堂经络图》、《重刻明堂经络前图》和《重刻明堂经络后图》567

(十四)宁波府刊《明堂之图》568

第四十三章 学术著作571

一、明代针灸学著作571

(一)按成书年代排列571

1.《注窦太师标幽赋》571

2.《全身百穴歌》571

3.《神应经》571

4.《常山敬斋杨先生针灸全书》571

5.《针灸大全》571

6.《针灸择日编集》571

7.《灵枢经脉翼》571

8.《铜人穴经》572

9.《玉龙歌》572

10.《针灸捷法》572

11.《循经考穴编》572

12.《针灸捷径》572

13.《(新刊)活人妙法针经》572

14.《针灸集书》572

15.《针灸聚英》573

16.《针灸问对》573

17.《发明证论》573

18.《针灸节要》573

19.《神农皇帝真传针灸经》573

20.《神农皇帝真传针灸图》574

21.《经穴发明》574

22.《针灸直指》574

23.《经络全书》574

24.《治病针法》574

25.《奇经八脉考》574

26.《(吴氏)针灸大成》575

27.《铜人针灸全书》575

28.《徐氏针灸全书》575

29.《(新刊)徐氏家传针灸捷法大全》575

30.《经络考》576

31.《校补痈疽神秘灸经》576

32.《卫生玄机秘要》576

33.《(杨氏)针灸大成》576

34.《针灸准绳》576

35.《针方六集》578

36.《类经·针刺类》578

37.《经络汇编》578

38.《经络图说》578

39.《经穴指掌图》578

40.《十四经合参》578

41.《针灸六赋》579

42.《经穴会宗》579

43.《经络相法》579

44.《按部分经络》579

45.《重辑经络全书》579

46.《砭炳考》579

47.《铜人图经徐氏针灸合刻》579

48.《流注辨惑》579

49.《凌门传授铜人指穴》580

50.《绘图经络图说》580

(二)按未记具体年代的书名笔画排列580

51.《十二经发挥》580

52.《十二经络治疗溯源》580

53.《十二经络脏腑病情药性》580

54.《十四经发挥》580

55.《十四经络发挥》580

56.《大明琢周针法》580

57.《大明琢周针法抄》580

58.《广爱书》581

59.《飞腾八法》581

60.《子午流注图说》581

61.《发挥十二经动脉图解》581

62.《针灸渊源》581

63.《针灸集要》581

64.《针灸至道》581

65.《针灸六赋》581

66.《针灸大全》581

67.《针法要览》582

68.《针灸要览》582

69.《针法指南》582

70.《针法辨》582

71.《时代金针》582

72.《足经图》582

73.《灸经》582

74.《针灸问答》582

75.《针灸原枢》582

76.《针灸图记》583

77.《针灸会元》583

78.《针灸详说》583

79.《针灸详据》583

80.《针经指南》583

81.《针经订验》583

82.《针灸仅存录》583

83.《针灸秘要》583

84.《针灸秘奥》583

85.《经络穴法》583

86.《经穴指掌》584

87.《经穴图解》584

88.《经络笺注》584

89.《经络详据》584

90.《经络俞穴》584

91.《经络发明》584

92.《经络考正》584

93.《(张炳良)医案》584

94.《神针补论》和《医案》584

95.《神针简要赋》584

96.《灵枢经脉翼》584

97.《析骨分经》585

二、清代针灸学著作585

(一)按年代顺序排列585

1.《采艾编》585

2.《经穴解》585

3.《改正内景五脏六腑经络图说》585

4.《经络穴道歌》585

5.《采艾编翼》585

6.以“太乙神针”作为书名的著作585

7.《太乙神针》一书的内容586

8.《身经通考》586

9.《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586

10.《针灸要略》586

11.《灸点图解》587

12.《罗遗编》587

13.《经络视诊图》587

14.《考定经穴》587

15.《灸关元谱》587

16.《日熨灸法》587

17.《太乙神针灸法》587

18.《周身经络总诀》587

19.《凌门传授铜人指穴》587

20.《周氏经络大全》588

21.《针灸易学》588

22.《明堂经络图册》588

23.《身经通考》588

24.《经络穴道歌》588

25.《经络全书》588

26.《针灸秘传》588

27.《针灸图》588

28.《经络歌诀》588

29.《针灸歌括》589

30.《针灸阐奇》589

31.《针灸类证》589

32.《经络解》589

33.《俞穴》589

34.《十二经奇经循行图》589

35.《明堂分类图解》589

36.《经脉图曜》589

37.《经络传》590

38.《针灸捷径》590

39.《四花灸法》590

40.《医会元要》590

41.《脏腑正伏侧人明堂图》590

42.《针灸内篇》590

43.《经络图歌》590

44.《针灸逢源》590

45.《针灸全生》590

46.《经穴图考》591

47.《奇经八脉》591

48.《脏腑经络指掌》591

49.《仙传神针》591

50.《针灸秘授全书》591

51.《脏腑经络图注》591

52.《针灸便览》591

53.《神灸经伦》591

54.《针灸要略》592

55.《十二经脉络》592

56.《针灸便用图考》592

57.《十二经脉歌》592

58.《证治针经广证》592

59.《传悟灵济录》592

60.《太乙神针集解》592

61.《济世神针》592

62.《勉学堂针灸集成》592

63.《扁鹊针灸纂要》593

64.《考证周身穴法歌》593

65.《针灸穴法》593

66.《刺疗捷法》593

67.《太乙神针》593

68.《经脉图考》593

69.《经络穴位》593

70.《针家要旨》593

71.《灸法秘传》593

72.《灸法心传》594

73.《(秘传)太乙神针》594

74.《脉度运行考》594

75.《太乙离火神针》594

76.《针法经穴编》594

77.《秘传经验灸法》594

78.《太乙神方》594

79.《经络图说》594

80.《中西汇参铜人图说》595

81.《针灸真诠》595

82.《考正穴法》595

83.《奇经琐言》595

84.《厥阴经发明》595

85.《订天星十二穴》595

86.《中西医学大小铜人图经合册》595

87.《针要诀》595

88.《针灸发明》595

89.《疗病选穴》596

90.《蓄艾录》和《附录》596

91.《内外针灸图经》596

92.《内外针灸秘传》596

93.《(务本堂)针灸摘要》596

94.《邹氏针灸》596

95.《霍乱审证举要》596

96.《铜人图绘注》596

97.《针灸聚萃》596

98.《奇经八脉考》597

99.《金针撮要》597

100.《十二经脉篇》597

101.《针灸灵法》597

102.《经脉分图》597

103.《金针梅花诗抄》597

104.《灸法集验》597

105.《经穴考正》597

106.《十二经络图典义》597

107.《杨氏家传针经图像》597

108.《脏腑总论经穴起止》598

109.《十二经图并见证用药法》598

110.《针法图说》598

111.《针法穴道记》598

112.《痧惊合璧》598

113.《经脉一览》598

114.《十二经经图并见证用法》598

115.《延寿针治病穴道图》598

116.《安化弥圆祖遗针灸秘考》598

(二)按未记具体年代的书名笔画排列598

117.《十二时辰血脉歌》598

118.《十二经脉》599

119.《十二经脉碎金》599

120.《十二经脉篇》599

121.《十二经络分解》599

122.《十二经络针灸秘法》599

123.《十二经络针灸秘录》599

124.《十四经通考》599

125.《人身经脉图》599

126.《三才解》599

127.《小儿扣拿点穴医方》600

128.《五世针灸摘要》600

129.《气穴考略》600

130.《太乙神针方》600

131.《邓子针灸经验》600

132.《历代针灸医案选按》600

133.《伤寒针灸》600

134.《考定周身穴全篇》600

135.《国医点穴秘诀》和《国医伤穴治法》600

136.《针法偶抄》601

137.《针砭指掌》601

138.《针砭证源》601

139.《针灸心法》601

140.《针灸六法秘诀》601

141.《针家正眼》601

142.《针灸诀歌》601

143.《针灸会要》601

144.《针灸全科秘诀》601

145.《针灸合编》601

146.《针灸机要》602

147.《针灸全书》602

148.《针灸医案》602

149.《针灸吹云集》602

150.《针灸述古》602

151.《针灸治法》602

152.《针灸易简》602

153.《针灸摘萃》602

154.《针灸知要》602

155.《针灸要略》603

156.《针灸要法》603

157.《针灸拾录》603

158.《针灸图记》603

159.《针灸便用》603

160.《针灸指元》603

161.《针灸症治诀要》603

162.《针灸秘本》603

163.《针灸秘诀辨证》603

164.《针灸揭要》603

165.《针灸法剩语》604

166.《针灸摘要图考》604

167.《针灸摘要》604

168.《针灸摘要六十二证》604

169.《针盘释义》604

170.《经穴摘要》604

171.《经穴辑要》604

172.《经脉指南》604

173.《经络》604

174.《经络说》605

175.《经络全图》605

176.《经络图说》605

177.《经俞图说》605

178.《经络提纲》605

179.《经络总括附方》605

180.《金针医学法门》605

181.《奇传针灸》605

182.《奇经灵龟飞腾八法》605

183.《男妇小儿针灸》606

184.《神应经百穴法歌》606

185.《络脉真经》606

186.《脏象经络原委图考》606

187.《脏腑经络辑要》606

188.《雷火神针》606

189.《铜人图》606

190.《铜人经图考》606

191.《铜人图考正穴法》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