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风俗史 外一种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风俗史 外一种
  • (清)张亮采,尚秉和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0521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586页
  • 文件大小:264MB
  • 文件页数:636页
  • 主题词:风俗习惯史-中国-古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风俗史 外一种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 中国风俗史3

序例3

第一编 浑朴时代7

第一章 黄帝以前7

第一节 太古人民之饮食衣服居处7

第二节 畜牧8

第三节 农耕8

第四节 贸易9

第五节 金属器物之使用9

第六节 婚姻10

第七节 丧葬祭祀11

第八节 歌舞11

附太古帝王表12

第二章 黄帝至夏商13

第一节 饮食衣服13

第二节 宫室13

第三节 文字14

第四节 漆器陶器之使用14

第五节 人民之程度15

第六节 婚姻19

第七节 丧葬19

第八节 祭祀20

第九节 养老21

第十节 谚语21

第三章 周初至周之中叶22

第一节 概论22

第二节 饮食23

第三节 衣服24

第四节 阶级制度24

第五节 家族主义25

第六节 名姓氏族之辨25

第七节 冠婚26

第八节 乡饮酒、养老27

第九节 丧葬27

第十节 祭祀28

第十一节 蛊毒29

第十二节 言语30

第二编 驳杂时代35

第一章 春秋战国35

第一节 概论35

第二节 阶级制度之破坏36

第三节 义侠36

第四节 游说37

第五节 周末之学风38

第六节 周末人民之程度39

第七节 婚姻废礼及春秋时变礼之始42

第八节 淫祀渐兴44

第九节 谚语见道44

第十节 隐语之起源45

第二章 两汉46

第一节 概论46

第二节 饮食49

第三节 衣服50

第四节 仕宦之一斑52

第五节 任侠刺客52

第六节 家法54

第七节 分居55

第八节 居乡56

第九节 乡评58

第十节 婚娶59

第十一节 丧葬60

第十二节 淫祀62

第十三节 佛道62

第十四节 奴婢63

第十五节 诗歌64

第十六节 言语65

第十七节 汉末风俗之复古77

第三编 浮靡时代(浊乱时代)78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隋78

第一节 清议78

第二节 流品78

第三节 门第79

第四节 氏族及名字80

第五节 仕宦81

第六节 名节82

第七节 清谈83

第八节 佛老84

第九节 鲜卑语84

第十节 美术85

第十一节 婚娶86

第十二节 丧葬87

第十三节 言语89

第二章 唐97

第一节 概论97

第二节 饮食97

第三节 衣服99

第四节 科举之观念及仕宦之现影100

第五节 忠义之缺乏101

第六节 人民之规避税役102

第七节 朋党103

第八节 清议103

第九节 氏族104

第十节 家法104

第十一节 婚娶105

第十二节 赌博106

第十三节 斗鸡走马养鹰107

第十四节 游宴107

第十五节 任侠刺客108

第十六节 械斗109

第十七节 巫觋109

第十八节 言语110

第三章 五代119

第一节 概论119

第二节 氏族及名字120

第三节 言语120

第四编 由浮摩而趋敦朴时代121

第一章 宋121

第一节 概论121

第二节 饮食121

第三节 衣服122

第四节 忠义122

第五节 廉耻125

第六节 学风125

第七节 婚娶127

第八节 丧葬128

第九节 巫觋129

第十节 言语130

第二章 辽金元136

第一节 概论136

第二节 崇重忠义137

第三节 好尚儒雅137

第四节 人民之性质138

第五节 方言138

第三章 明142

第一节 概论142

第二节 仕宦骄横142

第三节 才士傲诞143

第四节 势豪虐民144

第五节 官民交通145

第六节 奸豪胥役与词讼146

第七节 结社148

第八节 风节149

第九节 朋党149

第十节 忠义151

第十一节 衣服152

第十二节 丧葬153

第十三节 淫祀与巫觋154

第十四节 奴婢156

第十五节 赌博157

第十六节 拳搏158

下编 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163

《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叙163

例言165

卷一 有巢燧人时社会状况167

上古无父时代167

上古穴居,有巢氏始架屋167

燧人氏始造火,始炮食168

卷二 伏羲神农黄帝时社会状况170

伏羲 有父时代之始170

始制嫁娶,有夫妇170

自开辟至伏羲,人始知有父170

始创网罟,以佃以渔171

始创陶器171

始名事物171

更创八卦,以代结绳172

始创为音乐172

神农173

始艺五谷不专肉食,始作耒耜173

时织布已大盛174

始教民凿井174

始有医药以救人174

时市政益发达175

时已有城175

黄帝时代175

始造舟车,始役使牛175

始修官道176

始造年历、起甲子176

时男女始有别176

时宫室已有栋宇176

始服垂衣冠履177

时字已大备177

时八音已大备178

始以黍粒创度量衡178

时陶器木器已大备179

卷三 五帝时社会状况180

五帝时代180

始以斗杓指寅为正月180

时男女之别益严,女遇男须避行,不避则辱之180

时始有祭祀181

尧时以华表今牌楼标识都城衢路181

时父母丧三年181

始有流刑、鞭刑、扑刑、赎刑181

时商贾已发达182

时已有绘画182

时已有刺绣183

时葬用瓦棺,始不用薪183

时学校已大备183

时五礼咸备183

始以详历授民,以日月星辰鸟兽为识时标准184

然其时历法实略,远方日月不免错误,故中央常为订正184

卷四 三代以来首服186

三代社会状况186

三代首服状况186

——大礼冠状况186

冕之表里颜色及其高低187

——常礼冠状况187

弁之物质及其形状之颜色187

——燕居冠服状况187

春秋时视冠极重,去冠则失礼,以为大耻188

古制冠有模,至求之于外国,以为冠法188

春秋吊用白冠188

冠若非法,可至杀身189

春秋战国时冠样可随意制,有獬豸冠189

有鸡冠189

有鹖冠189

其固冠之法,则有纽武,贯之以笄,而以纵约其发189

然服冠亦有不同笄贯者,但必围以组190

而系冠之法,缨尤为重190

缨上有饰190

周庶人首服状况191

周庶人亦露髻,髻在项后不在顶191

汉冠服状况,冕仍周制191

有爵弁爵同雀191

时仍有獬豸冠191

有刘氏竹皮冠192

有高山冠192

时学者皆服进贤冠192

汉仍重视冠192

汉冠卷192

汉帻状况192

汉卷帻及帻梁状况193

汉头巾贵贱前后不同193

汉官吏谢罪则免冠,士庶则脱巾194

汉以前士庶尽白巾,不忌白色194

魏晋六朝冠服状况194

魏晋时帽帢大行194

魏帢有歧,六朝尚白帽194

晋时以帻为礼服,帽为便服195

晋帻质劲、帽质软195

晋帽无缨195

六朝至隋帽有裙195

唐尚乌纱帽196

唐宋头巾形尖为美196

宋头巾带垂前196

周以来笠之状况196

笠无贵贱皆服之196

古笠有柄197

古簦笠即今之伞197

晋时有曲柄笠197

唐以笠御雪197

清时草帽197

周时沐发义意198

周沐发状况198

周沐发洗面盥手去垢之法,惟恃米汁,至汉犹然198

古栉发盥沐?面次数198

晋时澡豆199

唐宋人用澡豆者仍少199

古沐后晞发状况199

晋、唐晞发状况199

周栉发器199

汉、唐理发用梳199

若周时越人则剪发不冠200

周以来重须状况200

周时以无须为耻200

汉仍以须多为美200

六朝人之保护须法201

六朝时面脂201

汉以来口脂201

汉初男子傅粉201

周以来妇女首饰状况 周妇人不冠201

周妇笄衡头上饰以玉201

周时以发黑为美202

古又以敛发为庄重202

然周初贵妇人已有假发202

至春秋妇人假发盛行202

古以油沐发使光泽202

春秋贵妇人时髻样202

古妇人理发器203

周时妾不得笄203

汉妇首上步摇203

汉步摇状况203

汉假髻203

汉妇人画眉203

周妇人以粉黛为饰204

汉美人傅粉状况204

晋妇人仍重假发204

后齐时妇人至贵假发,贱真发,髻状如飞鸟204

春秋时美人项领眉目口齿姿态204

战国美人眉目朱唇姿态205

东汉时美人首部时妆姿态205

唐时美人粉黛之重致印眉痕205

自周以来妇女穿耳206

卷五 身服207

三代以来衣服状况 殷尚白衣207

周时单衣207

周时夹衣207

周时绵衣207

周时裘服之杂、等级之分208

周时裘服毛外向208

惟裘毛外向,故服有裼袭之分208

周时暑衣状况209

周时大礼服状况 国君礼服209

卿大夫礼服209

大礼服形状如帷209

周深衣状况210

深衣去地高度210

深衣袖口尺寸210

深衣腰深尺寸210

深衣下摆尺寸211

深衣袖长尺寸211

深衣抬肩宽窄尺寸211

古袖下馀衣尺寸211

深衣前后幅交接处皆在旁211

周时衣方领,其高二寸212

周蔽膝状况 蔽膝尺寸212

蔽膝异名212

蔽膝颜色以贵贱而分212

古衣不定身长尺寸之故213

周时束带高下之度213

周带之颜色等级及缘饰等级213

周带结束真相213

周垂绅尺寸213

绅下垂过裳213

周时观衣裳缘饰即知父母存否214

古庶人布衣214

春秋时紫色衣服最贵,僭服则杀身214

春秋六国时惟儒服宽大守周制214

周以灰水洗衣214

周时虽不忌白衣,然事若可哀,则白衣而不彩衣215

周时内衣215

周下体无衣,故防露下体215

古振衣致敬状况216

汉单衣、纱衣、夹衣216

汉絮衣216

汉衣青紫最贵216

汉白衣贱217

汉士大夫仍宽博217

汉官吏衣长拖地217

汉学者犹方领,余则圆领交而下垂217

汉官吏不吏服则罚218

汉仍有蔽膝218

西汉朝服尚单衣218

东汉朝服状况218

汉时里衣 单襦218

汉裤开裆如今日小儿219

汉时之裈219

犊鼻裈219

贯脚裈与袴不连,非若今日之为一219

汉时袍大行220

汉禁贾人衣锦220

魏晋时之裙220

魏晋时袴褶220

晋时单衣、夹衣221

晋时之复裈、复襦221

六朝时衣服宽博221

六朝时尚自衣冠221

唐官服颜色222

隋唐士庶白衣222

唐皂袍短后222

唐宋以袍为朝服222

汉庶人以索韦为带223

唐宋有犀带、玉带、金带223

宋时犹以不束带为不敬223

宋时裹肚今云兜兜223

宋时背心224

周以来服剑状况224

古佩剑在左224

春秋时佩剑为必需之礼饰224

汉人仍带剑成俗224

晋佩木剑225

周以来搢笏状况225

周时子事父母亦搢笏225

周笏等级以质为差225

周笏尺寸225

汉晋名手版,谒长官用之225

汉时谒长官持版,不许垂臂入门226

晋时笏头有笔226

三国及晋时又名笏曰簿226

晋时参谒长官仍以执笏为公仪226

唐时在家庭仍搢笏226

五代时执笏有笔无笔之分227

宋外官亦执笏227

明笏之等差227

周以来之重长爪228

汉末仍重长爪228

周以来妇女衣服状况228

周女衣表里之色228

周士人妻服色228

古妇人尚长袖228

古袿衣以肩瘦为美229

西汉时贵妇衣曳地229

汉妇衣尚缘饰230

唐宋妇人著裙之风盛于古230

周以来妇人下体之里衣230

唐女裤仍开裆如今日小儿231

卷六 足服232

周时足衣种类232

周时登堂即脱履户外232

不脱履则可得大祸232

周时处室内皆跣足233

周无袜之证233

古户外解履、着履状况234

古履有綦束缚取固今谓鞋带234

古人饰履之侈234

秦时脱履状况234

西汉时仍脱履户外235

西汉时仍无袜,脱履后即赤足235

西汉多以革为履235

西汉履仍有系235

西汉有罪则徒跣不履235

西汉有织履,如今之毛绳鞋235

东汉末有鞋236

东汉末男女皆着木屐236

魏晋仍入室脱履赤足236

晋时屐大行236

刘宋时尚着赤舄237

自南北齐始有长靿靴,古履制一变237

隋唐鞋始大行,然非官服,且有带237

唐时仍登堂脱履237

唐以长靿靴为官服238

唐靴皆黑色238

唐时制靴状况238

唐时避雨湿,不用舄用钉鞋238

唐木屐仍大行238

五代及宋以靴为朝服,鞋为便服,鞋仍有带238

周以前足无里衣,有之自汉始239

至后汉而有袜,仍之至今239

周以来妇女足服240

古妇女仍上堂脱履跣足240

秦汉时妇女履始有锐形240

六朝时男女靴可换著240

六朝时之女皮履240

唐时女著木屐、皮屐240

宋时妇人鞋底已成尖形,与清无异241

卷七 饮食242

周时制造食物之法炮豚242

周制杂肉糜法名捣珍242

周食生牛肉法古名曰渍243

周制干肉糜法古名熬243

周煎肉饼法名糁243

周制炙肝法名肝膋243

周制薄粥法243

周人拌饭之香料名淳熬、淳母244

周配置食味之法244

周食物所忌244

周人制酸菜、泡菜之法名菹244

周时肉酱种类之多今只遗虾酱一法245

周时纯以豆米所为之饼饵245

周专置调和食味之官,名曰食医245

周时制造糖果之法245

周时置食次序246

古弟子尚食、侍食、彻食礼节246

周宾主食时礼节246

若君赐食则礼节益谨247

侍食于尊长礼节247

古将食罢最重飧礼247

若食于敌体者,主人失礼,客可不食而飧247

古食罢以酒漱口礼节248

古食罢彻馔情景248

古极重礼食不能食248

古燕食共器,以手取饭249

古食时所忌,犯则不恭249

古食须释剑249

古礼食不共器,器之多少以爵秩而分249

古贵人燕食,每食奏乐249

春秋时贵人尽肉食250

食时祭先礼节250

古食器类别:载食器、造食器、取食器;箸尚不重250

周时以鱼、稻、黍为美食251

周穷民至食蒺藜实251

周时已普食百菜252

古食盐种类之多,而以虎形为尤奇252

周时男女及小儿食盐量数252

古食盐防身肿253

周食狗之剧,且以祭神253

汉时食麦饭,以葱为菜253

汉时仍贵黍,常炊黍饷客253

汉时烧饼贩子253

汉时食品繁于古254

汉时食器箸最要254

汉食时忌后饱254

汉时炊饭已用箄蒸255

汉魏晋之豆粥、粟粥255

晋时仍不共器食255

六朝时食饭多用漆器255

晋时贵人以五盘碗为俭食256

晋人已食韭菜花256

唐贵人犹以鼎食256

唐人鬻饼状况256

唐时已不食狗256

宋时食品之种类256

周以来饮酒状况,造酒之法257

古酿酒未熟既熟之识别257

周时酒名257

周时无烧酒257

周时饮料之多258

周以冰保持食味状况258

周时卖浆者独多258

周时以酒为刑,至晋犹然258

古君臣有过,皆可罚以酒258

周时卖酒即悬旗帜,而量酒则以升概259

古礼酒必和以水259

古饮时安放尊壶规矩260

古酒尊多以角制260

古盛酒多用皮壶260

汉人之赛酒多少须平均260

汉时贵人恃势不肯多饮260

汉人行酒时礼节261

古饮酒一饮须一桮,不尽则有罚261

古少者与长者饮,亦一饮一桮,但有后先261

唐时仍一饮一杯,故有酒巡261

汉魏人之闹酒与今同262

唐凡宴饮皆设酒纠掌罚筹262

汉行酒不用侍从263

古至尊亦行酒263

汉时禁三人以上饮酒263

宋时主人劝酒必冠带263

古皇帝临幸臣家,必为君具酒食,至唐犹然263

晋时迁官,往贺者皆款以酒食264

古食时不饮酒,食后饮酒,唐宋犹然264

历代饮食时席地、用床、用桌之状况265

卷八 周时车马266

车马部(一)266

周马车箱及轮广衡长尺寸266

周车式高矮宽广尺寸266

周马车一辕尺寸及形状与马驾车之法267

周车盖状况267

古车盖可解下,至汉犹然268

周车轮状况 泽行轮如刃269

周车辋用火弯之,无锯故也269

周轮不敷铁,轮末以木为齿269

周牛车两辕状况270

牛车箱纵长横狭,与马车相反270

牛车之辕长于马车271

牛车辕前端亦曲271

周时立乘执绥272

惟立乘,故须有骖乘272

周国君登车时状况272

古为妇人御礼节273

古乘车尚左273

古车盖朱色,可倾仄用之273

古登车时有乘石274

古在车上行式礼状况274

古乘车遇人多亦式274

周妇人车有衣,又不立乘,故不外露275

古为国君及妇人御仪式275

古御者鞭策之端有针275

古以脂油膏车275

古栈车饰车宽狭之不同276

周时已有雇车276

周时车箱内铺席,马身上被衣276

周时非命民不得乘饰车骈马276

古惊车状况277

周末贵人车从之多,因是证明数事277

战国时赏赉恒以车277

古兵车状况277

古兵车尊者居中278

古兵车有楼车278

兵车上建旗状况278

旗之长度有等差279

古国君旅行以车为宫、辕为门279

卷九 汉以来车马280

车马部(二)280

西汉时车马状况280

西汉仍立乘280

西汉初已乘辎軿车280

汉时乘车两辕渐改周制281

汉时坐乘之安车,开周所未有281

汉安车上有蓐有凭282

汉时贵人皆朱轮282

汉时较轼益华美282

汉时驷马须一色282

西汉时仍有骖乘283

汉时对尊者登车为不敬283

西汉士夫因贫始乘牛车283

西汉时官吏法驾皆马284

汉官吏不法驾则免官284

汉初随从车乘仍多284

汉贾人不得乘马车、骑马284

汉车盖颜色、物质285

后汉时车上羽盖285

后汉时男子皆乘帷车而贱轺车285

汉辎軿车以平顶圆顶分贵贱285

汉末犊车风行,自是贵人无乘露车者285

汉末车有后户旁户,为西汉所未有286

魏晋已无骖乘之名,车特大,可客四五人286

晋时同车并坐之证286

汉魏六朝上下车仍在车后286

晋世因尚牛车,故贵人赛牛287

牛车之贵至隋男子仍乘之287

晋非法驾礼车不立乘288

晋时车有耳288

晋士大夫偶游戏骑马288

南北朝时,南朝多乘车不能骑,北朝多骑马少乘车288

唐京官上朝骑马289

唐外官亦骑马289

唐京官贫者无马,至骑驴上朝289

唐京官暇日出门必骑290

唐人远行亦骑马290

唐女子亦乘马291

唐时惟妇女专秉牛车,车上有帘292

唐时妇女下车以帏拥入,不使人见292

唐车有门有锁292

宋时妇女仍乘犊车292

宋时士夫仍骑马,与唐同293

宋妇女仍骑马293

宋时轿子293

轿之历史293

骑之历史294

驴之历史295

骡之历史295

车轮敷铁之历史296

卷十 屋室 取暖附、灶附297

夏官室修广丈尺297

夏堂阶室窗及涂墙之色298

夏门堂广修之度298

殷王宫高度修度298

周明堂修广崇度298

周王宫门高五丈,官角楼高七丈,城角楼高九丈299

古宫室墙皆土筑299

古屋脊坡度之率299

古庙堂亦以茅覆顶300

周庭中甬路高度300

古筑墙时状况300

古筑墙以版计功300

春秋时有东西厢300

周屋上加涂,敷瓦者少300

战国时瓦屋渐多301

周时已有平房301

古贫民门户状况301

周时屋内取暖之法301

古灶突形状302

古户枢涂油302

古庶人皆白屋302

汉唐谓里间屋为箱302

后汉始以墼砌墙,不纯用版筑303

自三代迄两汉皆以蜃灰涂墙,至汉末蜃竭,始代以石灰303

唐以麻和石灰泥壁,贩卖者益多304

唐住宅临街有窗牖304

晋唐时屋梁皆可不梯而登305

卷十一 灯烛306

周时以薪为烛306

故古亦谓烛为火306

古学校弟子执烛之详情306

古宴客必至饮时始燃烛307

古夜宴时主人执烛礼节307

古执烛者必在屋隅308

古人夜书须人执烛,至宋犹然308

古庭烛状况308

古大烛以苇制308

其手烛制法308

至战国始有油灯308

汉时中国尚无蜡烛309

晋初有蜡烛309

六朝已燃植物油310

宋之省油灯盏310

古灯台之高度310

古蜡烛皆蜜烛,与今蜡烛异,今蜡宋尚无311

古妇人会烛夜绩状况311

卷十二 城廓313

周王城高广313

王城十二门313

周列国城高广313

周城墙上女墙与今同314

周城有县门314

古保护城垣之法314

周都城内布置概况314

周朝面积及位次315

周正月国民至阙下观象读法315

卷十三 都城街衢316

周都城街衢316

周诸侯都城路广亦九轨316

周时夜禁316

周街衢行人秩序316

殷周时道路厉行清洁316

汉长安之街衢概况317

秦仍刑弃灰317

唐城门出入规程317

汉唐以来都会盗劫则鸣桴鼓317

汉禁夜行317

晋时禁夜行318

唐夜鼓一动即禁夜行318

古长途官道路政,专官掌之318

古修长涂官道319

古重视行旅死者319

古禁蒙布巾、持兵仗行官道319

自周以来列树表道319

秦以松表道,晋以槐表道319

唐仍以槐表道319

清官道多柳而杂以槐320

卷十四 都市市肆321

周市在王宫后,面积百亩321

周时市朝之布置321

周管理市政制度321

一、市官之严厉321

二、市货以类陈列,不许杂乱322

三、严禁靡物与诈欺322

四、物有定价,悬高处使人知322

五、严防盗贼与市民秩序322

六、遗物招领322

七、设专官掌契券323

八、贷民钱国息五厘323

古市一日三合323

古以人民与牛马同上市323

周时卖兽肉者悬兽首于门,以为识323

汉都城市场323

汉酒市324

周时商货皆以玺节出入,否则没官324

古商贾之诈伪324

汉时已有在街上叫卖食物者325

汉已有书肆325

汉晋时酒垆325

唐时鬻胡饼状况326

唐都市卖蒸饼状况326

汉已有牛牙人326

唐马牙人326

唐各行有首326

唐衣肆、质肆当铺、书肆326

古契券,周名质剂,汉名下手书,唐名画指券327

古收债以合券为凭327

卷十五 闾里328

周民居闾里概况328

至春秋以社为里之代名329

汉闾里必有门,门有监329

汉长安里名329

汉仍有乡名329

秦汉亭制329

晋唐仍有亭330

秦汉乡吏、亭长以外之乡官330

乡官之等级331

六朝时乡官331

古乡官之于风俗关系332

周因乡制善,盗贼奸宄逃亡无所容332

卷十六 祠祭334

郊天用牛须卜,牛口伤即不用334

牛角伤亦不敢郊334

祭宗庙亦以牛为重,至衣以文绣334

牛入庙时为牛歌舞335

牺牛之尊贵335

凡祭牲皆衣以文绣335

古以牛为质祷病335

古以牛祭燕子335

古以犬为祭牲,或伏瘗或磔335

古祭时以香草达馨香335

古祭先必以尸,尸服亡者之服336

尸之坐位336

为尸之光荣336

古以石函藏主336

古祭必以祝史致祷词336

古祭先齐戒之诚337

古庶人不得立宗庙,不能用牛羊豕,祭服则尚黄337

周年终大蜡之盛况338

秦仍年终大蜡338

社祭338

古二十五家必有社339

古以丛木为社,外围以垣,中有门339

社树必涂绘彩画,其实为狐鼠之宅339

周时祭社之盛况340

祭社亦有尸340

古春秋两季祭社340

社鸟不可犯341

若亡国之社则上覆以屋,不使见天阳341

凡盟必于社341

又听阴不正讼则在亡国旧社341

汉社日分肉341

汉仍春社秋社342

汉亦为人立社342

六朝唐宋社日仍盛342

周以甲日社,后代社日用戊巳日343

卷十七 学校344

周时乡校校规344

授课规程及诵读仪式344

言行坐作应对宾客及请业仪式344

弟子馈食陈列食品仪式345

弟子侍食仪式及礼节345

弟子会食礼节346

洒扫仪式及规矩346

弟子在塾,夜间执烛状况346

夜寝时弟子侍枕席礼节347

古学校之等级学子按等递升与今同347

周学校年年招考,年年考试347

三代大学小学之位置347

古学校亦为乡老饮酒游息习礼之地348

战国时学宫仍以习礼为重348

汉师教授必居帐中348

汉时学校弟子赁人作食348

古入学必与师以资349

古弟子礼师须北面349

卷十八 农田351

三代井田状况351

井与井间之水道沟洫351

井与井间之道路352

古按都邑室数授田,田下者可多授352

古农民夏日出而就田状况352

古农毕归都邑状况353

牛耕考353

古农妇饷耕状况354

古灌园以桔槔355

古锄苗去留规矩355

古农家种苗不地、不时、不行之防备355

古穷民在田拾穗状况356

周时农民之概况356

卷十九 嫁娶 出妻礼节,再嫁妻妾当夕次叙附358

周时有官媒358

春秋仍有官媒358

婚期多于春日举行359

周议婚时礼节359

古亲迎必以夜,衣服皆尚黑359

亲迎时礼节及新妇登舆时状况359

古亲迎时奠雁、御车及新妇入门共牢、合卺状况360

古入洞房将寝时男御女媵交换铺陈卧席状况361

天明新妇谒见舅姑仪式361

第三日舅姑享新妇仪式361

古嫁女后三夜不息烛,娶亦不贺362

古新妇入门之眼波视态羞媚况362

汉初女过期不嫁则有罚362

汉时贺婚成俗362

汉时新婚夜听房状况363

春秋时已有回门礼363

汉时婚用青庐364

看新妇364

六朝时男家催妆及回门时女家打婿之恶习364

隋唐时娶妇之详礼364

唐婚时用晓364

六朝时南北重娶不重娶之异364

宋时婚礼令婿坐马鞍为乐365

汉时嫁女之早为前后所未有365

古人之轻于出妻年五十无子必被出365

古箕踞出妻,生子不类亦出妻,因口舌或一枣栗而出妻366

惟常被出,故必预先蓄积以备养老366

古出妻礼节366

自周迄宋,妇女皆不讳再嫁367

圣人家妇改嫁367

春秋人视异姓同母兄弟如亲兄弟367

春秋士人妻中道改适他姓及再归,本夫仍可再受368

春秋时女守寡,其家即亟为择配368

汉时仍重视同母兄弟,仍寡则再嫁368

如不再嫁而私奔,则以为耻369

魏晋时名族女再嫁369

唐宋名族女再嫁370

古出妇改嫁后再见前夫,前后夫皆不避370

古妻妾当夕次序 诸侯每夜御二人,五日而遍370

天子十五日而遍371

王后当夕次叙,望前与望后不同371

卿大夫三日妻妾遍当夕,士二日而遍371

月辰避夕371

卷二十 丧事372

古人将死时,以生绵覆口上以候绝气372

古人初死必登屋招魂,大呼死者名字使归,至唐犹然372

殓前先浴尸沐头372

古殓衣左衽,结绞不纽死结难解373

古殓时口须含饭373

古未殓前以冒覆尸373

古必三日始殓373

三代入殓时晨暮不同373

古殓以衾裹尸,以布束尸373

初遭丧即袒括发374

丧服袖特宽,至三尺三寸374

服斩缞麻带草履杖行374

古孝子之居处饮食374

古处丧之瘠弱饥寒状况375

古孝子处倚庐,非谒母不入内,寡言语375

倚庐架木为屋,垒墼音激为墙375

古哭必辟踊,若伛者跛者则否375

古哭君亦踊376

丧拜之不同376

周时遭丧,父斩衰,母齐衰,男免女髽376

女髽以榛为笄376

古以白布缠髻,故秃者不免377

古乡里助丧详情邻里代为糜粥377

古丧事必有主丧者代主人负责治事377

居丧期限,殷周皆三年,至战国已不行377

前汉仍短丧377

有服丧三年者则名誉特起378

然亲死不奔丧则有罚378

至后汉遭丧无不去官守制,且有以弟丧、师丧去官者378

汉时丧服皆缟素378

古赙丧成俗至今不改378

汉时官吏死,可因赙致富379

历代吊丧者之礼节379

晋时吊丧须执孝子手379

晋时吊丧必主人先哭客乃哭380

唐人吊丧须服白衫,须哭泣380

六明时哭有词380

六朝时不吊则怨380

南北朝年节时对丧家之异381

六朝时年节见孤子则泣381

六朝时初释服见君必泣,否则见薄于人381

历代忌日之重381

六朝时忌日仍与周同381

唐忌日状况382

卷二十一 葬383

周时以独木板棺为最贵383

周制棺以槚木为最贵383

周人饰棺之丽383

周出殡运柩之法及护丧者之众384

周引柩索用麻384

周葬时先以椁布冢内,再以鹿卢系棺入冢384

古贫贱者之出殡及下葬状况385

古窆内保护棺之法,以蜃炭为最贵385

周时从葬之物品 明器386

又以实物从葬386

甚至以生人从葬386

未葬前方相氏以戈击圹387

周时即有挽歌387

汉魏时以白布缠棺387

汉时仍以绋引柩,以墙翣饰棺387

汉冢内以炭苇保护棺椁388

汉仍以偶车马及诸明器送葬而加以铜钱388

汉送葬者人多至数千,虽车马亦白,兼奏乐388

唐运灵柩仍以车,仍挽而不舁及杠房形状389

古柩前有铭旌,书官爵于上389

汉坟之特高389

卷二十二 坟墓390

自殷以前不封无坟不树390

周贵人有公葬地,不家自为墓390

周庶民有公葬地,有墓官掌之,不许异地390

周始为坟,坟高有制,若庶人则不得起坟391

周墓树之等差391

周墓形状种种之不同391

周已祭墓392

周以来之重墓哭墓392

古侯王墓内陈设精美及其宽广状况392

秦始皇墓内状况393

汉士夫坟上起祠堂394

晋人已迷信坟墓风水394

汉时墓上已有石马395

古盗墓状况395

西汉始有墓志埋铭,后则墓上亦有碑395

卷二十三 坐席 床榻椅子附396

周坐席状况396

一席容四人396

若有丧则可专席396

坐席规矩396

登席礼节397

跪坐客态之同异397

若两脚向前则为箕踞,不恭397

故古之跪礼并不重,略示敬于人397

古因下衣不全,屈身之事皆跪行之,以防露体398

周宾主席向398

汉仍坐席,仍一席坐数人398

汉坐席以东向为尊398

汉宴饮食时坐席之礼节399

古有忧则不正席坐以见意399

古席甚薄,一人可坐五十重399

后汉兼坐床,然仍跪坐399

东汉坐床者虽多,然床上尚无茵席399

魏晋时皆坐床榻不席地,而有独榻坐、连榻坐之分400

晋时不席地之证400

魏晋床上始铺簟褥及草400

若今日之坐,古人皆曰据401

若今日之着鞋垂脚坐,始见于梁侯景401

然至唐坐床仍跪坐,不垂脚401

榻登401

胡床考401

桌子考402

椅子考402

杌子考402

桌、椅、杌至南宋遂大兴403

几案考403

卷二十四 拜跪404

古拜屈膝,头与腰平404

拜后稽首、顿首礼节轻重之区分404

稽首之真相405

顿首之真相405

空首之真相405

吉拜之真相405

凶拜之真相406

奇拜、褒拜之真相406

肃拜即揖之真相406

古男女拜之异406

古小官见大官必拜407

古拜谒须称名407

南北朝送迎宾客捧手与揖之状况408

古朋友幼者见长者必拜408

唐朋友仍见面则拜408

唐时虽男女相乱,初见亦拜408

至宋虽后辈见前辈不尽拜矣409

唐宋见天子既拜而舞409

卷二十五 讼狱410

古欲讼先以财物为抵,然民事与刑事不同410

古讼两造皆坐而无席410

古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410

古立肺石以达民隐410

讼不决则使两造盟于社,而使其乡党供酒牲以惧之411

古狱为圜形411

古徒刑必赭衣411

凡犯徒刑罪,先坐嘉石以示众412

古防范囚犯之刑具412

古递解罪人胶目鞟手412

周极轻之刑曰觵罚酒挞、曰髡413

周时五刑之惨酷413

周处分残废人之法413

古盗贼妻子入官为奴414

又罪人亡逸,其妻子亦为奴414

汉唐犯重罪,妻子皆没为官奴婢414

古杀人状况414

古杀人后必暴其尸三日415

古有焚尸刑,有车裂刑415

古以金帛赎罪415

汉女刑有顾山416

汉死罪可改宫刑416

卷二十六 笔墨纸砚之沿革417

文具417

成周以前皆以刀代笔417

春秋战国以竹木为笔而不废刀417

秦汉以兽毛为笔418

至汉仍刀笔并用418

至晋只用笔不用刀418

春秋战国时以漆为墨418

至西汉始制墨成块419

晋始废漆墨、用烟墨419

古以竹帛为纸419

故夫今日可以纸为者,古无不以竹木420

一、契券420

二、名刺420

三、书疏须盛以囊421

四、书籍421

东汉时以竹简制书之法,简长二尺四寸421

若法令之书则简长三尺421

后汉始有纸422

古贫者得书难,常写于门墙、衣服及股上422

至东晋纸大行,始不用竹,书而以卷计422

唐时书籍仍为卷,至宋装为册,而仍以卷计423

汉人作书已用砚423

古佣书致富423

古人作书不凭几424

古竹书易亡之故424

隋唐已有木板书424

五代始刻九经及其他经籍424

至宋刻板书始大备424

书籍变迁之历史425

卷二十七 迷信 禁忌426

古救日食状况426

古忌迎太岁动作426

周时忌子卯日427

古忌晦日427

汉忌癸亥日427

古忌五月五日生427

汉及六朝人忌辰日哭丧428

春秋时忌见科雉及两头蛇428

古以女为不祥428

古忌东益宅429

周及汉皆恶枭鸣,唐以枭为报喜429

古人迷信蛇妖429

古以狗矢浴不祥430

古以刍狗祷病430

古以桃木避不祥430

周以来梦之迷信431

古梦棺者必得官431

古诅祝所恶之人使神加殃432

古盟誓歃血状况432

若天子之合盟及列国会盟,则执牛耳,不以豭433

古重视卜筮433

周设卜筮专官434

至战国遂有卖卜为业者,以迄于今434

古相术434

至战国秦汉相术能以纹理知休咎435

古有巫官435

古巫有事时之盛况435

古巫能下神、视神鬼436

唐宰相堂饭常人食之即死436

以纸钱为冥资之历史436

墓俑之历史437

卷二十八 厕溷 便旋438

古厕溷制度 周制与洋茅厕同438

周路上有官厕438

周厕有池坎438

古不共厕439

古厕有垣墙为蔽,又有马桶439

古便器状况439

古遗时先以枣塞鼻440

古大遗时先脱衣,至宋犹如此440

更衣说440

自六朝至宋,大遗后以筹子拭秽,并以水涤净441

至元始以纸拭秽441

古不厕遗则有罚441

汉魏时侍中为皇帝执虎子442

卷二十九 取水 取火 取材木443

古取火法443

钻木取火法443

钻燧取火之巧法444

至周时兼用金燧取火444

汉末仍用金燧取火444

金燧取火之详情445

魏晋后敲石取火445

以石敲火之法445

发烛之历史445

古钻燧时代,家家皆藏火种446

古汲水用瓶,公共置之,瓶常在井旁供众用,至唐有木桶446

古村聚会汲状况446

古桔槔汲水状况447

宋时之水车447

民取材木及燃料状况447

守护山林之法448

古今燃料之概况448

春秋时燃料足,常烧泽以裕租税449

又常烧泽猎兽449

周已有木炭,盖皆富贵人用之449

作炭须在山中449

六朝已发见石炭,至隋渐有用者449

至宋烧石炭者渐多450

晋唐以来贵人用木炭之侈450

至清末,石炭为民生不可离之物450

卷三十 官吏休沐 今曰放假 佩印 受杖 多虱451

汉官吏五日一休沐451

病则以沐偿,郎官富者可买沐451

然宰相亦休沐452

宦官、武士、郡吏亦休沐452

自六朝至唐宋官吏皆有休沐452

汉冬夏至放假452

宋节假多至七日453

魏郎官受杖须脱袴缠裈束缚453

晋官吏受杖不脱袴453

北齐时仍杖参佐453

唐宋参军、簿尉、判官仍受杖454

古官吏佩印状况454

古拜某拜官即与某官印以为信,不似后世受代始有印455

古官吏多虱455

卷三十一 古贵贱之观察456

古官吏暴民之习惯456

汉百姓逢官吏不下车即罪之457

唐时百姓逢官吏不避则予杖457

古官史之威风457

古官吏卤簿即今日出殡时道旁行列之仪仗457

如失官仪则有罚458

汉至六朝时以骑马为失官仪被劾458

唐宋官吏禁马上食物,禁入酒肆458

古重视贵人之丑态459

贵则亲畏459

汉虽家庭亦亲不敌贵460

古以官视为荣460

唐贵贱不平等之丑态460

豪贵见郡王则骇散460

士人不能与官人同宴461

闻婿及第即与女同席461

唐宋时请贵人到宅饮宴后须往谢461

卷三十二 历代物价463

周时粮每石值黄金二两,每两金值钱不足百文463

汉金价贵银价五倍463

汉时银价463

元明清金银钱之值464

两汉之谷价、米价464

唐时寻常米价每斗四十文465

汉时地价及一金之值465

汉中人产值十金465

周时兰草之贵465

战国时之锥价、狸价465

汉胡饼价466

汉唐酒价466

汉时一饭之价466

六朝时木柴屋椽及木制魁、碗价467

历代奴婢之价467

晋时羊价467

汉唐马价467

唐时牛价468

唐驴价468

唐时鸡子价、鸡价、竹笋、竹竿价468

唐鸭卵价469

唐时槥价469

晋时赁牛车价469

唐镰刀价469

六朝布价469

晋练价一匹一金469

五代时之靴价470

宋时造船价470

唐牡丹花价及绢价、筮价470

唐马医价470

唐竹笼价470

宋缣价每匹千钱470

唐宋时平民每年生活费471

明时米价及清乾隆时米价471

卷三十三 历代称呼472

历代之称呼天子472

晋时仆称主人曰官472

唐仆媪称男主人曰郎、女曰娘子473

历代父母之异称473

称人父母474

若对子字父则为失礼474

古伯父叔父之称呼475

兄弟子至晋始称为侄475

妇称夫族今古之不同476

甥与母族之称呼476

婿与妾族之称呼477

婿称妻兄弟及婿与婿称478

唐谓及第进士为先辈478

卷三十四 奴婢佣赁479

周盗贼妻子没为奴婢,可上市买卖479

亦有因饥寒而鬻为奴婢者,故多可赎479

汉奴婢状况479

汉奴婢之多空前绝后480

汉时卖奴婢衣以绣衣,置市上阑中480

惟买卖奴婢者多,故价有定准480

汉为奴婢开一线生机481

唐仍有官奴婢481

唐脱奴婢籍名从良482

唐时仍贫则卖童仆482

历代奴婢价482

古奴仆之服装482

古奴仆之忠主482

佣与客作483

古待遇佣耕者状况484

卷三十五 治病 傩疫485

古以口吮疽485

古以舌舐痔485

古为小儿剔首、?痤485

至汉时吮痈已嫌其秽486

古皆官医486

至春秋末始有以医为业者486

中医退化之故,因自古贱医487

周时防疫之法487

以蜃炭攻貍虫487

萩室防疫487

至春则淘井易水488

傩疫488

汉傩年只一次,以十二月腊祭前一日为傩期489

唐傩疫之盛况489

宋傩疫489

古防疫已用隔离法490

卷三十六 赋税 力役 户籍491

周赋税过后世491

周即有人口税492

周税居宅492

周已敛布帛492

汉田税轻于周492

汉人税百二十钱493

至武帝复税小儿,年二十三钱493

武帝复税人家藏钱及六畜493

魏晋复兼税布缕以迄于明493

民役494

周赴役、免役期限及自然免役之人494

周役民年只三日而弗与食495

汉赴役期、免役期495

汉兵役一月,戍边役三日,然可雇人代役495

汉役平等496

六朝时从军自买鞍马496

古从军戍边之惨状496

户籍497

周有户籍专官497

周户籍上亲属必详498

汉唐造户口册时,无论男女老少皆入城查看498

唐户口册登记之标识种种498

卷三十七 行旅499

周会盟时旅野状况499

一、古无鬻食者,凡旅行须自行担粮499

二、旅行须携釜鬲,自行炊饭499

三、旅行无节传则即时入狱500

春秋战国客店之情状501

周贵人旅行时祖道犯軷之盛况501

周送行必饮饯502

汉魏时旅行502

汉客店仍不卖食,客仍自炊502

汉初旅行仍须持传,但只过关用503

至汉末凡官民旅行皆用传,否则厨传不留503

后汉过关符传须向官家买504

东汉时旅行,有符传则到处护送504

五代时旅行仍用传504

汉魏送别时之祖饯504

六朝时客店始卖食505

六朝时送别须啼泣,否则谓为寡情505

唐宋时旅行已大便,唯唐仍以帛为路费506

卷三十八 兵事507

周时以鼓进兵、以金退兵507

汉战时仍用金、鼓507

古战时主将可面对语507

砲(炮)之沿革507

烽燧报寇警508

至唐则焚狼粪为烽烟509

历代驿传之状况509

卷三十九 岁时伏腊511

其在周时,则假祭神为娱乐期511

至战国仍以社腊为惟一令节511

社腊外,周重上巳节512

两汉时所行之节令512

汉末之寒食513

魏晋六朝之佳节514

六朝时至冬至即拜节514

唐宋之令节 上元灯火之大观515

唐宋之清明节517

唐宋之社日520

妇女停针线归宁520

社日箫鼓饮燕之盛况520

唐宋之端午、中秋520

唐宋之重阳522

唐谓冬至前一夜为除夜,宋谓冬住522

唐宋之七夕与中元522

宋时节令轻重之等差523

明清时之端阳、中秋523

卷四十 各种游戏525

打球古戏失传之一525

打球之时节及其规矩525

至宋打球仍赌物526

汉时打球窟室中526

古球制造之法526

至隋唐有球场,与汉异526

唐大臣皆善于马上击球526

至宋有球门527

唐宋有球杖527

弹棋古戏失传之二528

棋数及棋局形状528

弹棋规则胜负及其巧妙528

弹棋至宋已失传529

斗草古戏失传之三529

藏钩古戏失传之四530

射钩之巧法530

格五古戏失传之五531

博古戏失传之六531

博之定名531

博具考 箸棋、五木531

箸之形象,后又名箭、矢、策、子532

棋之形象533

五木形状533

博关533

彩名考534

对局人数535

古得枭则倍赢食子535

然既胜则杀枭536

东晋贵卢雉,唐以枭为最贱536

卢雉牛白四王彩等级考536

各项规则考537

古谓博有神,尝以此卜富贵538

双陆古戏失传之七538

弈棋古戏仅存之一539

古棋局状况及攻守之法539

古今棋局道数及棋子数目考540

古以两眼为活、一眼为死之证541

打劫541

受子541

古围棋皆赌物541

弈棋为诸戏之王541

象戏古戏仅存之二542

北周时象戏为日月星辰542

唐象戏略与今同542

宋有七国象戏543

色子戏古戏仅存之三543

牙牌古戏仅存之四544

斗鸡544

古捕蝉戏545

卷四十一 家庭状况546

食饭次数546

古人早起547

晨起为父母进盥洗状况548

古浴身详状548

古沐浴、?面、洗足次数548

古今沐浴去垢法之变迁548

古家庭妇女嬉戏日期549

古以牵牛娱小儿550

汉以来妇女皆学乐550

古育婴方法550

古贺生儿551

小儿束发状况551

试儿552

古屋内冬日取暖之法552

家庭捕鼠之历史 周猫为野畜553

周以狗捕鼠553

以狸捕鼠553

最后用猫554

古妇人见男子则以帐自蔽554

古家庭对于各项禽虫之征验555

谓嚏喷为人道之历史555

卷四十二 社会杂事杂物556

古以头戴物历史556

发辫之历史557

古敬老状况557

汉魏时劫质今俗曰“绑票”558

古租宅状况559

暖房559

历代贷钱利息 周息五厘559

汉普通息二分,急则十分559

中保人为债权者奔走状况560

汉贫民租地种每年租率560

斫莝560

古以磨面为业560

古有以磨镜生光为专业者561

历代养蜂考561

明刘基养蜂之详法562

糖之历史563

汉冬日艺蔬之法564

汉织锦法564

古杀猪后以火燎毛565

自古狐为祟565

古吹火用排566

饮茶之历史567

古扫地苕帚即用黍穰568

古帚之长短与今同568

魏晋宫殿榜额皆墨书568

古待遇乳母之重569

古缣帛之幅广幅长569

六朝时布帛匹长四十尺,幅广二尺二寸570

唐帛匹长仍四十尺,广尺八寸,布幅广亦八寸,长五丈为一端570

卷四十三 平民仕进571

周时选举以三物571

汉平民仕进之法 有以富得官者571

有由郡县吏为大官者572

有以文学入仕者572

有以品行得举者573

魏晋六朝尚门第,平民进取难573

以尚门阀之故,策士时出种种丑态573

隋唐以来进士科之荣贵574

进士科荣贵之由574

唐新进士曲江大宴之盛况574

唐举人考试规矩及入棘闱情况575

唐社会待遇新进士之丑态575

惟唐考试之法尚疏,不尽公允576

至宋考试之法始密,不能徇私577

卷四十四 妓579

唐时妓女聚居之地及妓院布置之清雅579

假母今之养家之状况与今同580

唐妓之来历及受虐情形580

唐妓捐钱始能出游580

妓从良仍不悛580

黠妓自高声价以敛钱581

唐时妓院之危险581

唐京妓与外妓谨肆不同,然遇贵人皆须行参谒礼582

唐宋时官妓583

凡官吏宴饮则召官妓侑酒583

官妓皆由私妓选拔583

有能脱籍者同辈皆羡之584

唐宋名人与官妓之眷恋584

唐宋时妓界之文采58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