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制胜 航天与华为创新管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制胜 航天与华为创新管理
  • 冷力强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ISBN:9787509621080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89页
  • 文件大小:83MB
  • 文件页数:308页
  • 主题词:企业管理-创新管理-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制胜 航天与华为创新管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竞争性企业发展的演进过程3

第一节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经历的两次发展“瓶颈”3

第二节 华为公司与IBM公司合作,成功引入集成产品开发IPD管理体系7

第三节 竞争性企业发展的演进过程10

第四节 业界竞争性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系统管理方法——集成产品开发(IPD)14

第二章 产品与技术梳理及业务规划19

第一节 产品货架建立19

一、产品货架层次定义19

二、产品成熟度定义20

三、货架产品的定义22

四、产品树分解22

五、产品货架的建立23

第二节 技术货架建立25

一、技术货架层次定义25

二、技术树分解26

三、技术分类定义与管理策略26

四、技术货架的建立28

五、产品货架与技术货架的关联29

六、传统木桶原理与现代木桶原理的区别29

第三节 产品与技术系列型谱梳理31

一、产品的定义31

二、产品客户需求定义32

三、产品系列型谱的建立34

四、产品体系与技术体系细腰形架构建立35

五、平台的建立步骤37

六、研发项目、CBB、货架和平台的形成关系37

第四节 产品规划制订40

一、建立规划论证激励机制40

二、产品规划论证组织41

三、市场环境分析论证42

四、行业客户与供应商分析论证43

五、竞争分析论证43

六、商业模式分析论证45

七、产出线策略分析论证45

八、产品路标规划制订48

九、客户关系规划制订49

十、规划配套保障条件制订49

十一、综合各产品领域规划论证50

第五节 技术规划制订51

一、建立激励机制,组建技术规划论证专家组51

二、技术规划的内容52

三、技术发展需求与趋势分析52

四、技术路标规划制订的关键步骤53

五、如何对核心技术进行评估53

六、技术战略定位和发展策略54

七、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发展规划55

八、规划配套保障条件制订56

第三章 组织与职位设计59

第一节 企业组织设计59

一、组织设计的基本原理59

二、组织设计的演进过程60

三、执行层组织设计的三种典型模式61

四、产品线与资源线建设64

第二节 部门组织职位与工作机制建立68

一、部门组织与职位设置68

二、专家组成员工作机制70

三、项目组成员工作机制70

四、专业组成员工作机制72

五、员工职业发展通道73

第三节 员工职位说明书76

一、职位分类与等级76

二、职位说明书——职位目的77

三、职位说明书——汇报关系78

四、职位说明书——信息流向78

五、职位说明书——主要职责及活动79

六、职位说明书——关键绩效考核指标KPI80

七、职位说明书——工作权限81

八、职位说明书——职位活动库81

九、职位说明书——任职资格82

第四章 部门绩效管理87

第一节 业务部门绩效管理87

一、业务部门年度绩效目标的来源87

二、财务预算核算的制订原则88

三、建立开放的财务预算核算原则,鼓励团队主动承担挑战性任务91

四、部门关键绩效考核指标(KPI)编制92

五、部门关键职位KPI分解95

六、经营分析与预警96

七、业务部门绩效考核97

第二节 管理职能部门绩效管理99

一、管理职能部门的关键绩效考核指标(KPI)设置99

二、绩效考核操作方法100

第五章 业务流程与计划管理105

第一节 业务流程架构与编制优化方法105

一、什么是流程(Process)?为什么要用流程105

二、流程的编制与优化方法110

三、复杂业务的结构化流程表述方式115

四、业务流程的管理工作120

五、企业主要业务流程之间的关系121

六、四类研发业务流程之间的转换关系123

第二节 需求管理流程126

一、企业的客户是谁?部门及员工的直接客户是谁126

二、产品需求如何表述127

三、谁来负责需求管理128

四、需求管理各阶段关键活动129

第三节 预研流程134

一、预研的作用与定位134

二、预研的组织与职责135

三、预研流程137

第四节 产品开发流程140

一、IPD的产品开发是产品包的开发140

二、IPD的产品开发流程与组织141

三、技术评审与决策评审分离160

第五节 定制项目流程163

一、定制项目流程概述163

二、提高项目投标成功率165

三、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确保验收交付168

第六节 平台开发流程173

一、平台开发管理173

二、平台开发流程178

第七节 项目计划管理181

一、项目组织与流程和计划的关系181

二、单项目计划管理183

三、多项目计划管理191

第六章 技术评审与质量管理199

第一节 质量管理体系通过IPD落地199

一、质量管理体系与IPD的关系200

二、谁来负责产品质量——质量管理的三个关键职位202

三、在产品开发流程中质量管理的关键活动206

四、质量管理的五种手段208

五、质量管理绩效考核211

六、供方质量管理213

第二节 质量目标与计划214

一、定义产品开发所用流程与标准流程之间的偏差214

二、制定质量目标,进行量化评价215

三、重点质量保证活动,纳入计划监控218

四、重点质量监控活动,纳入计划监控219

五、对复杂的系统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220

六、编制质量监控活动计划,纳入监控与绩效考核221

第三节 文档管理223

一、文档管理与业务流程的关系223

二、文档管理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224

三、文档管理的基本原则225

四、文档管理实施步骤226

第四节 技术评审管理228

一、避免技术评审走过场228

二、技术评审点设置229

三、技术评审指标确定230

四、技术评审的组织角色与职责230

五、技术评审流程与操作指导232

第七章 预算与成本管理237

第一节 项目预算制定237

一、项目全成本管理237

二、项目成本分析与立项决策239

三、项目计划下达与预算授权的责权利统一241

第二节 项目成本控制243

一、通过控制需求,降低成本243

二、多方案优选,采用货架产品,低附加值产品外包,降低成本244

三、销售预测,培育战略合作供应商,降低外协外购成本245

四、合理的质量标准,降低过设计成本与质量损失成本246

五、通过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降低过设计成本247

六、优化流程,加强多项目资源配置,降低实施成本248

七、中间产品寻求新的应用,扩大规模,降低成本249

八、建立激励机制,人岗匹配,降低人工成本249

第八章 员工培养与绩效薪酬激励253

第一节 绩效薪酬管理三大要素253

一、建立管理长效机制253

二、绩效薪酬管理三大要素254

第二节 任职资格培养与基本工资257

一、任职资格分类与等级划分257

二、任职资格标准体系259

三、员工任职资格培养、认证及薪酬260

第三节 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263

一、行为规范考核与岗位工资263

二、项目关键节点绩效考核KCP264

三、部门管理者与关键职位员工绩效考核KPI及绩效工资265

四、员工绩效考核PBC与绩效工资265

五、超额奖励与特殊奖励266

第九章 重塑企业文化,构建创新管理体系271

第一节 企业文化的八大观念转变271

一、以客户为导向的转变271

二、将每一项业务都作为投资的转变271

三、寻求独具竞争力的商业模式的转变272

四、将产品技术货架化的转变272

五、将业务流程化、标准化的转变273

六、在继承基础之上再创新的转变273

七、对标竞争对手,永不服输精神的转变274

八、以人为本,建立长效激励机制的转变274

第二节 业界IPD推行落地的演进阶段275

第三节 企业业务部门IPD管理实施落地方法277

一、管理改进始终要遵循的原则277

二、如何识别管理改进的关键环节,找准切入点277

三、如何实施部门管理改进,建立长效机制279

第四节 建立管理体系的制度文件280

一、规划层文件280

二、管理层制度文件280

三、各角色协同操作层文件280

四、各角色绩效管理文件281

技术术语解释283

参考文献285

后记暨鸣谢与展望28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