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道德社会学 中西方哲学之先验道德论,西方社会之后验道德论,我们的后验道德论与台湾文化断层理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道德社会学 中西方哲学之先验道德论,西方社会之后验道德论,我们的后验道德论与台湾文化断层理论
  • 陈秉璋,陈信木合著 著
  • 出版社: 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 ISBN: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479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9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道德社会学 中西方哲学之先验道德论,西方社会之后验道德论,我们的后验道德论与台湾文化断层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中国与西方有关先验道德论之简介13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先验道德论17

第一节 天道主义之道德观18

第二节 老庄哲学之自然主义道德论21

第三节 中国传统固有道德——以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所发展的道德体系26

第二章 西方哲学的先验道德论之追踪35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泛灵道德主义37

第二节 希腊摇篮社会的道德论38

第三节 欧洲封建社会的圣化道德主义44

第四节 欧洲社会改革运动下的多元道德主义46

第三章 道德价值的主观与客观论:从传统哲学的先验道德价值到现代社会学的后验道德观51

第一节 涂尔干式的跨越51

第二节 西方传统哲学中的道德价值论点53

第三节 一般社会学家对于道德价值的看法55

第二篇 西方后验道德论的社会学分析:抽象层次的理论建构57

第四章 社会冲突学派的道德或规范论61

第一节 道德或规范是社会阶级冲突的产物61

第二节 道德或规范的社会功能62

第三节 道德家乃是统治阶级的帮凶63

第四节 历史相对主义的道德发展64

第五节 无产阶级的道德与共产世界之无道德论65

第六节 社会冲突学派的死对头:弱者自卫论66

第五章 社会整合学派的道德论——涂尔干的新康德主义道德论69

第一节 涂尔干眼中的道德——社会连带的果实70

第二节 道德的渊源72

第三节 道德事实的性质73

第四节 道德的内化75

第五节 道德的外显型态78

第六节 道德的自主过程78

第七节 综合短评79

第六章 社会自动变迁说的道德观——孔末楠(Sumner)的道德理论81

第一节 民俗或民德的形成过程82

第二节 民俗的权威及特征85

第三节 民俗转化为民德的社会过程87

第四节 民德的实质内涵88

第七章 功利主义(Utilitarisme)的道德理论91

第一节 边沁(H.Bentham)的功利思想92

第二节 功利主义道德论的内涵95

第三节 我们对功利主义道德论的几点批判100

第八章 威斯特马克的感性主义道德论103

第一节 知识根源103

第二节 道德观念的产生105

第三节 道德观念的发展107

第四节 道德观念的普同性与道德规范的差异性108

第三篇 社会心理学之道德理论:道德社会化与人格发展113

第九章 道德社会化之情绪动机理论——佛洛依德的性心理发展说117

第一节 性心理发展117

第二节 道德社会化119

第三节 佛洛依德的道德社会化理论摘要122

第十章 艾雷克逊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心理社会发展论的道德观123

第一节 佛洛依德性心理发展论的修正:心理社会发展论124

第二节 人格发展的心理社会阶段125

第三节 艾雷克逊的社会心理发展说之道德理论129

第十一章 道德社会化的认知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131

第一节 道德社会化的认知与学习理论之先驱理想131

第二节 道德社会化的认知理论132

第三节 道德社会化的学习理论136

第四篇 道德事实或道德生活之社会学分析:经验事实之分析(一)141

第十二章 有关研究道德事实或道德生活之历史回溯149

第一节 重要著作之介绍150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上的误解取向与扭曲现象之疏忽151

第三节 古典作品的内涵解释153

第四节 现代道德社会学家的思想转折156

第五节 历史追踪所发现的问题与质疑158

第十三章 我们的预设与两大进路161

第一节 我们的预设162

第二节 我们的两大进路162

第十四章 道德事实或道德生活之社会学分析:静态研究165

第一节 操作性定义及其说明165

第二节 道德事实或道德生活之种类168

第三节 道德事实或道德生活之形式190

第十五章 道德事实或道德生活之社会学析:动态研究201

第一节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之社会结构及其道德生活之功能相关性202

第二节 当代国际社会及具道德生活之功能相关性218

第五篇 台湾转型期社会的道德生活之社会学分析:经验事实分析(二)229

第十六章 台湾转型期社会的各种社会生活面相之转化233

第一节 政治生活方面233

第二节 宗教生活方面235

第三节 狭义社会生活方面236

第十七章 传统道德权威之失灵原因241

第一节 特殊历史与社会背景242

第二节 传统道德权威之失灵原因243

第十八章 新道德体系无法形成的原因247

第一节 稳定的社会结构248

第二节 自由舆论的存在248

第三节 知识份子的中立角色249

第四节 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250

第十九章 社会脱序或社会迷乱下的实际道德生活253

第一节 政治道德生活253

第二节 商业道德生活257

第三节 狭义社会道德生活260

第二十章 台湾社会结构之转型及道德生活之相关性263

第一节 传统社会结构之特征及其道德生活方式或形式263

第二节 现代社会结构之特征及其道德生活方式或形式266

第三节 台湾转型期社会结构之特征及其道德生活之可能转化268

第四节 台向工业化过程中有关道德生活的抽样性社会学统计报告272

第五节 台湾转型期社会的道德事实之分类及其等级化292

第六篇 道德发展的终极形式:法律——法(Droit)之社会学分析297

第二十一章 什么是法律或司法事实?303

第二十二章 「法」(Droit)此一概念或观念之渊源追踪307

第二十三章 古代法律的特征311

第二十四章 法律主体的个人化与人性化315

第二十五章 古代法律的精神化与普同化319

第二十六章 法律的类型研究321

第一节 衍生分类法321

第二节 衍生分类法的批判与修正324

第三节 抽象法律的类型325

第二十七章 法律体系中之义务、责任与惩罚327

第一节 义务327

第二节 责任328

第三节 Paul Fauconnent的责任理论331

第四节 惩罚333

第五节 惩罚的社会功能335

第六节 刑罚发展的三大律则336

第二十八章 「法」之观念变迁与现代法律之形式339

绪论篇 我们的预设与假设345

第二十九章 道德是什么?——操作性定义之提出347

第三十章 道德概念或观念之渊源353

第一节 产生或促成道德概念的先决条件353

第二节 产生或促成道德概念的必要条件355

第三节 产生或促成道德概念的充分条件356

第三十一章 道德思想与道德体系之形成及其时代性转化359

第一节 道德思想与道德体系的形成过程:社会学的分析359

第二节 道德思想与道德体系的时代性转化364

第三十二章 社会学分析下的道德特质与道德判准371

第一节 道德的特质及其独特判准371

第二节 灵性道德思想与神圣化道德体系及其道德特质与道德判准373

第三节 感性道德思想与伦理道德体系及其道德特质与道德判准375

第四节 知性道德思想与理性化道德体系及其道德特质与道德判准378

第三十三章 道德社会化及其实践性381

第一节 从动物体或生物人转为社会人格或道德人格的道德社会化过程382

第二节 从「德思」到「德行」的实践过程383

第三节 道德的外显型态:个人的道德判断、道德态度与道德行为385

第四节 道德的内存疏离现象387

第三十四章 道德社会的出现:道德的双线式发展过程——模模式393

第一节 道德社会化的发展过程及其规范性功能395

第二节 道德制度化的发展过程及其整合性功能399

第三节 道德社会的出现402

第三十五章 道德秩序的解组:道德体系的双路挑战与道德危机意识的对立取向——台湾模式403

第一节 旧道德秩序与挑战者403

第二节 道德观念、思想与价值的迷惑、矛盾与冲突408

第三节 道德风气的败坏与道德权威的失灵408

第四节 民族道德情操的衰退410

第五节 结构性道德功能的动摇与失调414

第六节 制度化道德功能的失均衡与社会制度的解组415

第七节 道德秩序的解组与道德意识的新取向416

第三十六章 衰退型道德事实或道德生活之社会学诠释(上)——台湾文化断层理论之提出419

第一节 常态道德秩序420

第二节 涂尔干的脱序理论420

第三节 墨顿的新脱序422

第三十七章 衰退型道德事实或道德生活之社会学诠释(下)——台湾文化断层理论之结构模式及内涵425

第一节 操作性定义之提出426

第二节 基本假设的设定430

第三节 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之描述与说明430

第四节 建构台湾文化断层理论的经验指涉及其社会学分析432

第五节 台湾文化断层理论的结构模式及其内容439

第六节 台湾文化断层理论的应用或通用442

总结论455

参考书目469

名词索引47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