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禅学思想史2 中国部1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禅学思想史2 中国部1](https://www.shukui.net/cover/46/33873999.jpg)
- 忽滑谷快天著;郭敏俊译 著
- 出版社: 大千出版社
- ISBN:9574470423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87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28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禅学思想史2 中国部1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部221
第一编 准备时代221
概说221
第一章 安世高与禅数223
第一节 安世高之习禅与其译经223
第二节 安世高入洛年代及其译出禅经224
第二章 支娄迦谶与禅教227
第一节 支谶入洛年代227
第二节 竺佛朔之道行经228
第三节 支谶之译经229
第三章 支谦与禅经231
第一节 支谦渡来年代231
第二节 支谦之译经232
第四章 康僧会与习禅235
第一节 康僧会之禅观235
第二节 康僧会之说明具特色237
第五章 朱士行与汉人沙门239
第一节 昙摩迦罗与朱士行239
第六章 竺法护及其译述241
第一节 竺法护之译经241
第二节 般若经之地位242
第三节 法华经之译出243
第四节 华严经及维摩经245
第七章 佛图澄及道安之伟业247
第一节 竺叔兰译经与支敏度之合本247
第二节 佛图澄之化导248
第三节 道安之达识及其入灭年代249
第四节 道安之鸿业250
第五节 道安之著述与禅门之关系251
第六节 道安注十二门经之内容253
第八章 习禅之实修255
第一节 汉人之习禅255
第二节 当时之禅风256
第九章 庐山慧远与念佛禅257
第一节 慧远之风格257
第二节 老庄之学为佛教之渐阶258
第三节 道安门下与老庄之学259
第四节 白莲社之创立260
第五节 慧远入灭年代与其参禅念佛261
第六节 般若之流通263
第十章 鸠摩罗什与佛陀跋陀罗265
第一节 罗什小传265
第二节 罗什入寂年代267
第三节 罗什之译经与禅法267
第四节 译经年代之讹谬269
第五节 大藏经中之罗什译经270
第六节 译经之内容271
第七节 佛陀跋陀罗273
第八节 佛陀跋陀罗译禅经之内容274
第九节 达摩多罗禅经之翻译年代与其编著275
第十节 佛陀斯那之传承276
第十一节 禅经题号之讹谬277
第十二节 佛陀跋陀罗之译经278
第十三节 禅经广略二本279
第十四节 《达摩多罗经》非达摩之说279
第十五节 富若罗与般若多罗不同人280
第十六节 达摩多罗与菩提达摩非同一人282
第十七节 《六十华严》之初禅284
第十一章 僧肇与道生287
第一节 道生小传287
第二节 道生之涅盘经289
第三节 顿悟成佛说290
第四节 僧肇292
第五节 涅盘无名论之卓见292
第六节 物不迁论肇论疏与禅语294
第七节 宝藏论之禅味295
第八节 注维摩经之禅教观念299
第九节 僧叡之参禅303
第十二章 玄高之修禅及其神异306
第一节 宝云与慧观306
第二节 玄高小传307
第三节 惠览之道行308
第四节 罽宾禅师昙摩密多与其禅经308
第五节 罽宾诸禅师309
第六节 求那跋陀罗之楞伽经及其年代311
第十三章 宝志出世与佛陀渡来314
第一节 司徒竟陵王弘通大乘314
第二节 顿悟成佛论之继承堵法瑗315
第三节 顿悟成佛论之赞同者刘虬315
第四节 宝志之灵迹316
第五节 宝志之隐语317
第六节 宝志为祖师禅之祖耶318
第七节 宝志偈颂之大旨319
第八节 佛陀禅师之风格319
第二编 纯禅时代323
概说323
第一章 西域禅观之流行与菩提达摩325
第一节 自释迦佛至达摩之传承325
第二节 传灯录所载七佛之偈326
第三节 道原之谬误328
第四节 契嵩之谬论329
第五节 二十八祖付法偈330
第六节 支彊梁楼是为何人331
第七节 就那连耶舍译论契嵩之误332
第八节 念常之妄论334
第九节 念常其论议之破绽336
第十节 道原之西来年表后记336
第十一节 七佛偈之作者337
第十二节 契嵩就付法藏传之极论338
第十三节 契嵩之论议不当339
第十四节 二十八祖之异说341
第十五节 有部之传承344
第十六节 各派相承差异之缘由349
第十七节 拈华微笑之本据如何350
第十八节 人天眼目之杜撰352
第十九节 浅川鼎之说352
第二十节 浅川鼎之评论354
第二十一节 宋濂与《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356
第二章 菩提达摩之东来359
第一节 续高僧传达摩渡来之年代359
第二节 暗示达摩东来年代四传说360
第三节 四传说之一致点362
第四节 达摩入灭年代与佛大先364
第五节 达摩渡来地点365
第六节 达摩与梁武之问答366
第七节 问答之来由与姚兴僧肇之思想367
第八节 达摩渡江说与归天说369
第九节 达摩毒害说与只履说之讹传370
第十节 梁武建碑与祖琇之意先身说372
第十一节 意生身说为妄论373
第三章 达摩之教旨375
第一节 达摩之特色与禅门宗风375
第二节 皮肉骨髓之说376
第三节 二入四行说为达摩正统思想377
第四节 少室六门集与传灯录所示达摩思想380
第五节 少室六门集之内容与错误之达摩思想382
第六节 人天眼目之达摩真性偈383
第七节 楞伽经付嘱说384
第八节 楞伽经与达摩之思想385
第九节 楞伽、金刚二经与诸祖386
第十节 集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387
第十一节 楞伽经之特色389
第十二节 达摩之中心思想390
第十三节 达摩理入之说391
第十四节 直指之一特色及解脱说392
第十五节 起源楞伽之佛心宗名义393
第十六节 四十九年一字不说394
第十七节 五无问业之善用394
第十八节 三界唯心说395
第十九节 禅家之心要及心之说395
第二十节 宗通说通之说与涅盘396
第二十一节 禅家自称之禅397
第二十二节 不起一念之说398
第二十三节 达摩之一心戒399
第四章 僧副之禅观傅翕之超悟403
第一节 僧副与道副不同人403
第二节 傅翕小传404
第三节 傅翕传与挥案一下公案及祖琇之妄言405
第四节 傅翕之信仰与思想根柢407
第五节 傅翕与老庄思想408
第六节 傅翕之思想形式409
第七节 傅翕之禅偈410
第八节 〈心王铭〉411
第九节 即心即佛为梁代一思想413
第十节 鼓山元贤之说413
第五章 二祖慧可之教旨415
第一节 慧可小传415
第二节 正宗记及血脉谱之断臂说417
第三节 断臂说非传灯录撰者之臆说418
第四节 断臂说与法琳碑文之价值419
第五节 断臂实例与法难之说419
第六节 慧可之教旨421
第六章 三祖僧璨与信心铭423
第一节 僧璨小传423
第二节 编年通论之僧璨行实424
第三节 僧璨诸传及谥号425
第四节 旧唐书与血脉谱之说426
第五节 续高僧传与传灯录之说426
第六节 僧璨与南岳慧思之思想428
第七节 梁代思想之先驱429
第八节 见性成佛之语与慧可僧璨之思想431
第九节 慧可参徒慧师之见地431
第七章 僧稠之禅数与亡名之息心铭433
第一节 僧稠之风格433
第二节 僧实与僧达434
第三节 亡名之为人与其息心铭435
第八章 四祖道信及其教旨437
第一节 后周法难与文帝护法437
第二节 文帝与禅门并炀帝之行业438
第三节 四祖道信439
第四节 道信之教旨439
第五节 道信法融之相见与使用般若经之发端440
第九章 牛头禅之祖法融443
第一节 诸传所载法融之行实443
第二节 法融之心铭445
第三节 传灯录之说与牛头之禅风448
第十章 五祖弘忍及其时代449
第一节 唐初诸师活跃449
第二节 《五灯会元》之〈弘忍传〉450
第三节 〈弘忍传〉之讹传451
第四节 最上乘论452
第五节 最上乘论非弘忍真说之诸证并金刚经453
第十一章 六祖慧能及其宗风457
第一节 六祖坛经为慧能语录457
第二节 三本不同坛经459
第三节 曹溪大师别传及其脱稿年代460
第四节 四书校对之慧能传461
第五节 有关慧能年代诸说465
第六节 法宝坛经之慧能思想467
第七节 自心自性之说467
第八节 见性成佛暨即心即佛之说469
第九节 本来面目与王三昧470
第十节 自性能具万德唯心净土472
第十一节 慧能之坐禅观474
第十二节 慧能对死及死后之见地476
第十三节 金刚经口诀为疑问之作478
第十二章 神秀及其禅481
第一节 神秀与慧安481
第二节 慧安之风格482
第三节 神秀之禅风482
第四节 慧能神秀禅风之差异及两者之亲密484
第五节 神秀之心要与楞伽六代相传485
第六节 神秀门下义福普寂485
第七节 普寂门人一行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