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冲突与治理 中国群体性事件考察分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冲突与治理 中国群体性事件考察分析](https://www.shukui.net/cover/3/30323959.jpg)
- 王赐江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1514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21页
- 文件大小:55MB
- 文件页数:230页
- 主题词:治安管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冲突与治理 中国群体性事件考察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一、中国处于群体性事件多发期1
二、群体性事件研究现状评述3
(一)群体性事件界定及分类3
(二)集体行动研究概述9
第二章 “瓮安事件”演变过程22
一、谣言扩散23
(一)传言滋长23
(二)政府辟谣26
(三)谣言如何传播28
二、官方应对30
(一)调解失败30
(二)官员缺位36
三、冲突爆发43
(一)谁先动手44
(二)有无死者家属参与46
(三)是否系黑恶分子组织策划48
四、强力善后50
(一)安抚家属50
(二)问责官员、惩处嫌犯53
(三)化解矛盾57
五、小结61
(一)警方处置方式不当引起死者家属和民众不满61
(二)死者之叔被打激起更大怨忿62
(三)限期安葬点燃已升级的民愤63
第三章 “瓮安事件”深层原因64
一、经济增长难改基本县情65
(一)优先发展工业战略的实施65
(二)产业结构和财源结构发生巨变66
(三)瓮安主要经济指标与州、省及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68
二、群众利益相对受损70
(一)陷入困顿的矿区居民70
(二)心愿难遂的电站移民73
(三)激忿不已的被拆迁户76
三、治安状况混乱无序79
(一)刑事案件高发难破79
(二)滥用警力现象突出84
(三)“帮派文化”盛行校园87
四、社会矛盾日积月累90
(一)问题由来已久90
(二)积案引发中突93
五、小结94
(一)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带来社会稳定94
(二)群众利益受损滋生“发展型相对剥夺感”96
第四章 典型案例比较分析98
一、四川“汉源事件”:一起具有标本意义的“大规模聚集事件”98
(一)基本情况99
(二)主要特征102
(三)与贵州“瓮安事件”的比较103
二、重庆“万州事件”和安徽“池州事件”:日常摩擦迅速变成主要针对党政机关的群体性事件103
(一)重庆“万州事件”104
(二)安徽“池州事件”106
(三)主要特征108
(四)与贵州“瓮安事件”的比较110
三、云南“孟连事件”和甘肃“陇南事件”:利益诉求无果酿成直接针对党政机关的群体性事件111
(一)云南“孟连事件”111
(二)甘肃“陇南事件”113
(三)主要特征116
(四)与贵州“瓮安事件”的比较117
四、四川“大竹事件”和湖北“石首事件”:非正常死亡纠纷引发主要以事发场所为攻击目标的群体性事件117
(一)四川“大竹事件”118
(二)湖北“石首事件”120
(三)主要特征122
(四)与贵州“瓮安事件”的比较123
五、湖南“吉首事件”与河南“安阳事件”:非法集资造成人员大规模聚集的群体性事件124
(一)湖南“吉首事件”124
(二)河南“安阳事件”126
(三)主要特征128
(四)与贵州“瓮安事件”的比较129
六、广东“乌坎事件”:又一起具有标本意义的群体性事件130
(一)演变过程130
(二)主要特征132
(三)处置过程134
(四)与贵州“瓮安事件”的比较135
七、具有标本意义的群体性事件136
(一)事件规模:人数众多,情节严重136
(二)处置方式:既有教训,也有经验137
(三)核心诉求:利益表达、不满宣泄与价值追求139
八、小结140
(一)从事件本身的演变过程看,由偶发因素或日常纠纷发展成为群体性事件140
(二)从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看,长期积累的问题和矛盾为事态恶化提供了土壤142
第五章 一种新的解释框架145
一、群体性事件的界定145
二、群体性事件的类型化146
(一)基于利益表达的群体性事件147
(二)基于不满宣泄的群体性事件150
(三)基于价值追求的群体性事件153
三、关于“集体行动”的再认识155
(一)概念梳理155
(二)国内学者对“集体行动”的类型化156
(三)笔者关于“集体行动”的界定158
四、关于“瓮安事件”的解读159
(一)已有的解读159
(二)“瓮安事件”的几个关键词162
(三)“瓮安事件”的发生机制:不满一刺激—攻击167
(四)“瓮安事件”的学理归类:基于不满宣泄的集群行为168
第六章 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向172
一、在发生地域上,从“村落乡镇”到“县城社区”172
二、在核心诉求上,从“利益表达”到“不满宣泄”173
三、在动力机制上,从“压迫—反应”到“不满—刺激—攻击”175
四、在策略技术上,从“依法抗争”到“暴力抗争”176
第七章 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思维和策略178
一、在处置思维层面:顺应新形势树立新理念178
(一)理性看待“稳定压倒一切”178
(二)坚决摒弃“敌对思维”181
(三)牢固树立“规则意识”182
(四)积极维护“合法权益”183
二、在制度设计层面:调整政策削弱冲突爆发的社会基础185
(一)加快推进政府转型185
(二)着力调整社会结构187
(三)尽早改革信访体制189
(四)切实保障司法公正191
三、在操作技术层面:准确把握介入的时机和方式194
(一)认清事件性质区别对待分类处置194
(二)审慎介入民事纠纷避免过度干预196
(三)主动公布事实真相谨防谣言扩散198
(四)发现民众聚集及时采取疏散措施200
四、治本之策:依宪治国201
(一)对中国社会稳定形势的基本判断202
(二)着眼长远寻求国家治理方式变革205
主要参考资料209
后记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