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面向零时间运作的单元组织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面向零时间运作的单元组织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65/33895062.jpg)
- 刘群慧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09229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88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97页
- 主题词:企业管理-组织管理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面向零时间运作的单元组织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绪论7
第一节 问题的起源10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15
一 基于时间的竞争15
二 零时间企业24
三 单元及单元组织26
四 合拢理论及合拢组织29
五 组织协调机制35
六 对研究现状的评价42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44
一 研究思路44
二 主要内容46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48
一 研究方法48
二 技术路线50
第二章 零时间企业的组织结构特征51
第一节 组织结构与竞争环境的关系54
第二节 零时间企业的结构模式与特征57
一 零时间企业的内涵及实施法则57
二 零时间企业的结构模式62
三 零时间企业的结构特征64
第三节 组织结构与市场响应性关系的实证研究71
一 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71
二 组织结构的特征维度72
三 市场响应能力的主要内容76
四 研究假设78
五 研究设计与方法84
六 数据分析与研究结果85
七 实证研究结论与启示95
第四节 本章小结97
第三章 单元组织的零时间能力机理及控制结构99
第一节 单元组织的涵义及合拢特征101
一 合拢系统理论101
二 单元组织的涵义105
三 工作单元与传统组织子单元的比较109
四 单元组织的主要合拢特征111
第二节 单元组织的零时间能力机理115
一 即时学习机理116
二 流程即时实施机理118
三 员工管理即时适应机理119
四 组织外部边界弱化122
第三节 单元组织的控制结构124
一 单元组织的组织层次124
二 单元组织的组织过程125
三 单元组织的管理控制机制127
四 法国施乐公司的控制结构130
第四节 单元组织与事业部制的比较:以宏基集团为例132
第五节 本章小结139
第四章 单元组织的构建原则及STS评价模型141
第一节 单元组织的STS和类生物构建原则144
一 社会一技术系统原则144
二 单元组织的类生物原则147
第二节 单元组织的STS评价模型152
一 评价方法的选择154
二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155
三 评价模型的构建160
第三节STS评价模型的运用实例162
第四节 本章小结167
第五章 单元组织的协调问题与协调机制169
第一节 不同组织结构的主要依存关系172
第二节 单元组织的协调问题175
第三节 单元组织协调问题的因子分析178
一 单元组织的主要协调内容178
二 研究设计180
三 数据分析181
四 单元组织的协调层次184
第四节 单元组织的四层次协调机制190
一 不同组织结构的主要协调机制190
二 单元组织各层次的协调机制193
第五节 单元组织的类生物协调模型200
一 人类生命体的调节原理200
二 单元组织的类生物调节机理204
三 单元组织的类生物协调模型210
第六节 通用电气公司的协调机制212
第七节 本章小结214
第六章 面向知识共享的单元组织激励机制217
第一节 单元组织的价值链层次分析219
一 实物价值链和虚拟价值链219
二 单元组织的价值链三层次221
第二节 单元组织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224
一 单元组织知识共享的重要性224
二 单元组织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225
第三节 单元组织知识共享的协调与激励机制228
一 知识共享的协调机制228
二 知识共享的激励方式230
第四节 基于契约理论的单元组织知识共享激励机制描述232
一 单元组织知识共享的激励问题描述233
二 单元组织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236
第五节 单元组织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设计239
一 激励机制设计的步骤239
二 激励机制设计应注意的问题240
第六节 本章小结241
第七章 结语243
第一节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245
一 主要研究工作245
二 主要结论249
三 研究意义251
第二节 研究展望252
参考文献254
附录 调查问卷276
后记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