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陈敬朴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5102967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58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78页
- 主题词:农村-义务教育-教育质量-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1
(一)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质量及其保障机制研究的理论意义1
(二)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质量及其保障机制研究的实践意义2
二、本课题涉及的主要基本概念3
(一)教育发展3
(二)教育发展水平4
(三)教育发展水平的质量4
(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质量6
(五)质量保障机制6
(六)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质量保障机制:研究、要件与界定7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10
(一)国内研究现状10
(二)优质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研究成果12
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质量及其保障机制课题的研究设计16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设计16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16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17
第二章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质量调查研究18
第一节 学生发展水平质量调查研究的方法论18
一、如何认识学生发展水平的质量18
(一)学生发展水平的质量的含义18
(二)学生发展水平的质量与“贫困”19
二、如何研究学生发展水平的质量19
(一)书面测试学生发展水平的质量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9
(二)书面测试学生发展水平的质量的方法论原则21
(三)书面测试学生发展水平的质量应处理的矛盾关系22
三、书面测试学生发展水平的质量的操作过程24
(一)设计出与现行课程教材无直接关联的“书面访谈”24
(二)吸收在籍教育硕士参加课题组24
(三)正式调查之前的“预调查”25
(四)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25
(五)调查研究流程27
四、调查问卷(书面测试学生发展水平的质量)设计27
第二节 小学四年级学生发展水平测试统计分析——学生发展水平质量调查研究结果之一28
一、小学四年级学生发展水平测试结果统计分析28
(一)总体平均数与标准差28
(二)不同地区小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分析31
(三)同一地区内部小学生发展水平比较32
(四)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性分析34
二、小学生发展水平不平衡调查研究的总结36
(一)小学生发展水平总体比较36
(二)小学生发展水平分类比较36
(三)小学生发展水平城乡比较36
(四)江苏省不同地区小学生发展水平比较37
(五)东、中、西部地区小学生发展水平比较37
(六)河南、安徽小学生发展水平比较38
(七)重庆、贵州小学生发展水平比较38
(八)不同学校之间小学生发展水平比较38
第三节 初中二年级学生发展水平测试统计分析——学生发展水平的质量调查研究结果之二40
一、初中二年级学生发展水平测试结果统计分析40
(一)平均数、标准差比较40
(二)不同地区初中学生各题得分比较41
(三)东、中、西部地区初中生样本比较43
(四)同一地区内部初中生比较44
(五)农村、城市初中生发展水平差异性分析45
(六)不同学校之间初中生发展水平差异性比较46
二、初中生发展水平不平衡调查研究的总结47
(一)初中生发展水平总体比较48
(二)初中生发展水平总体的城乡比较48
(三)不同地区内部初中生发展水平城乡比较49
(四)东、中部城市初中生发展水平比较分析结论49
(五)东、中、西部农村初中生发展水平比较分析结论49
第四节 初中生价值观选择的统计分析——学生发展水平的质量调查研究结果之三50
一、初中生价值观选择结果描述性统计中的频数分析50
二、初中生价值观选择情况51
三、初中生价值观选择的城乡比较52
四、初中生价值观选择的地区比较55
五、初中生价值观选择的“地区×城乡”差异59
六、初中生价值观选择“城乡×地区”差异64
七、初中生价值观选择的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差异分析70
八、初中学生价值观测试结果72
学生发展水平的质量调查研究总结78
第三章 农村人口“义务教育后”发展水平的质量调查研究81
第一节 农村人口“义务教育后”发展水平质量调查研究的方法论81
一、农村人口“义务教育后”发展水平质量调查的意义与对象81
(一)意义81
(二)研究对象82
二、农村人口“义务教育后”发展水平质量调查研究的方法82
(一)方法论原则82
(二)农村人口“义务教育后”发展水平质量调查研究的任务与要求83
(三)农村人口“义务教育后”发展水平质量调查研究设计84
(四)农村人口“义务教育后”发展水平质量调查研究个案的撰写与点评85
第二节 农村人口“义务教育后”发展水平质量调查研究的白马镇个案85
一、为什么选择溧水县白马镇进行调研85
二、白马镇农村成人样本访谈调查的案例86
(一)白马镇农村成人六个案例的访谈及点评86
(二)白马镇农村成人访谈研究小结99
第三节 农村人口“义务教育后”发展水平质量调查研究的榕江县计划乡个案100
一、为什么选择贵州省榕江县计划乡进行调研100
(一)榕江县“黄质夫教育思想研讨会”的机遇100
(二)榕江县及其计划乡的典型性101
二、计划乡考察102
(一)自然环境与历史背景102
(二)乡党委书记说教育102
(三)教师座谈104
(四)苗家走访105
三、对榕江县农村成人“义务教育后”发展水平质量调查的实施108
(一)组织108
(二)培训108
(三)实施调查108
四、计划乡(榕江县)农村成人样本的访谈调查109
(一)计划乡(榕江县)农村成人六个案例的访谈及点评109
(二)计划乡(榕江县)农村成人访谈调查小结126
第四节 农村人口“义务教育后”发展质量的“进城务工者”群体访谈127
(一)“进城务工者”的三个类型127
(二)“进城务工者”五个案例的访谈及点评128
(三)“进城务工者”访谈研究小结146
“义务教育后”农村人口发展质量的调查研究总结147
第四章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质量评价148
第一节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质量评价的理论架构148
一、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质量评价的方法论148
二、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质量评价的目的、宗旨与原则148
(一)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质量评价的目的148
(二)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质量评价的宗旨149
(三)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质量评价的原则149
三、评价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质量的基本要求及其方法特征150
(一)评价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质量的基本要求150
(二)评价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质量的方法特征150
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教育质量评价研究及其借鉴151
(一)国际社会全民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的成果介绍151
(二)国际社会全民教育质量评价研究成果的借鉴意义156
第二节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水平质量评价的外国专家个案158
一、邀请尤塔穆博士研究农村教育发展水平质量评价的由来158
二、研究农村教育发展水平质量评价的思路与过程159
(一)研究的思路159
(二)研究的样本160
(三)研究的过程161
三、研究农村教育发展水平质量评价的方法要点162
四、尤塔穆博士农村教育发展水平质量评价调查研究的工具163
五、农村教育发展水平质量评价调查研究原始信息的解读165
六、尤塔穆博士农村教育发展水平质量评价调查研究的结果170
七、尤塔穆博士的农村教育发展水平质量评价调查对本课题的价值172
第三节 中国不同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质量评价的抽样比较研究173
一、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册”抽样比较174
(一)贵州省、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册”样本分析174
(二)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册”参照系贵阳市样本分析180
(三)西部地区“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册”抽样的城乡比较结论188
二、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册”抽样比较188
(一)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册”样本分析188
(二)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册”参照系黄石市样本分析194
(三)中部地区“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册”抽样的城乡比较结论202
三、东部地区农民工子女与市民子女“学生素质发展记录册”抽样比较202
(一)上海市内农民工子女所读学校“学生素质发展记录册”分析202
(二)农民工子女学校“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册”参照系上海市样本分析206
(三)东部地区“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册”抽样的城乡比较结论213
第四节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质量评价指标研究215
一、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质量评价的目的、宗旨、方法215
(一)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质量评价的目的215
(二)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质量评价的宗旨215
(三)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质量评价的方法216
二、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质量评价的现状与问题217
(一)对“农村学生发展水平的质量评价”现状的评估217
(二)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218
三、暂不把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纳入教育发展水平质量评价对象的策略219
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质量评价框架222
(一)考核目的:学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223
(二)考核内容:学生素质发展指标228
(三)考核依据:学生学习活动228
五、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质量评价指标设计230
(一)质量评价指标应该是有形的,可观察、可描绘、可评价的230
(二)农村学生发展水平的质量评价指标的三个方面231
(三)学生自我状态“自诉”材料搜集工具的设计231
(四)农村学生发展水平质量评价的阶段成果与最终结果234
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水平的质量评价指标234
(一)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的质量评价框架234
(二)考核内容:学校培养学生能力的发展指标236
(三)考核依据:学校教育活动及其反馈237
(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水平的质量评价指标237
(五)农村学校办学水平质量评价的阶段成果与最终结果239
七、农村地区(县与乡镇社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质量评价指标239
(一)县与乡镇社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质量评价指标框架239
(二)县与乡镇社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质量评价指标设计242
(三)县与乡镇社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质量评价的阶段成果与最终结果244
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质量评价需要“基准指标”244
(一)制定“中国公民基础素质指标”作为所有教育评价的基准指标244
(二)选择“中国公民基础素质指标”作为教育评价基准指标245
(三)美国制定基础素质能力标准作为“教育评价基准指标”的借鉴247
第五章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质量保障机制254
第一节 什么是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质量保障机制254
一、“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质量”目标重在质的提高与目标的优化254
二、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质量与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联系与区别255
第二节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质量的目标导向机制256
一、什么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质量的目标导向机制256
(一)从逻辑顺序看,先有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后有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质量目标256
(二)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质量的目标导向机制的内涵与外延259
二、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质量的目标定性、定向、定位259
(一)教育发展战略对义务教育发展质量目标的宏观定性259
(二)教育发展战略对义务教育发展质量目标的中观定向262
(三)地区、学校对义务教育发展质量目标的微观定位262
三、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质量的目标导向功能264
(一)政治导向功能与“法的意识”的教化功能264
(二)社会主义民主意识的孕育功能与社会环境的净化功能264
(三)创新与高科技文化的导向功能264
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质量目标的主动调节265
第三节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质量的动力激励机制266
一、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质量的动力激励机制的两个特点266
二、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质量的三种动力体系267
(一)物质动力267
(二)精神动力269
(三)信息动力270
三、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质量的动力激励功能275
(一)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的主体切实承担责任275
(二)让农村中小学教师成为社会敬慕、育人向善的教育力量277
(三)让农村教育的“弱中之强”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内驱力278
(四)城乡一体化中的能量转换促进农村义务教育280
(五)农村中小学与大学互动之中能量转换、优势互补281
(六)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质量的动力载体选择:教师人品与人格形象282
第四节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质量的规范与创新机制283
一、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质量的法律规范、制度规范、道德规范284
(一)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质量的法律规范284
(二)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质量的制度规范286
(三)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质量的道德规范288
二、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质量的课程规范与创新290
(一)遵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是农村学校提高育人质量之本290
(二)从新课程改革的战略管理看新课程规范需改进的几个关键点291
(三)置身几千年华夏农业文明优秀传统是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创新之根294
三、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质量的管理规范与创新295
(一)农村学校成为“适合儿童并以儿童为中心的学校”295
(二)“所有负责提高教育质量的人实行相互问责制”成为管理规范296
(三)学校管理如何规范297
四、保障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学生规范与创新:鼓励创意,奖励创造299
(一)农村中小学生的学科学习规范与创新299
(二)农村中小学生实践活动规范与创新301
第五节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质量的环境保障机制304
一、环境条件是义务教育的特殊资源条件304
(一)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质量需要环境保障机制的原因304
(二)“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质量的环境保障机制”的大环境305
二、环境条件为儿童少年成长发挥导向的机制306
(一)环境条件对儿童少年的成长发展具有导向性306
(二)不同层次环境对学生具有不同水平的导向性307
(三)不同类型环境对学生具有不同强度、不同范围的导向性308
(四)环境与教育活动相互影响的机制309
三、社会环境的条件控制与学校改革发展311
(一)社会环境复杂化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新课题311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农村教育办学理念办学环境的要求312
(三)社会环境的条件控制对学校改革发展具有导向性312
四、学校环境的条件控制与农村弱势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313
(一)保证受教育权,让农村弱势学生群体公平地受教育314
(二)教育求真向善,让农村弱势学生群体有尊严地受教育315
(三)提供优质教育,让农村弱势学生群体获得最有价值的发展316
五、家庭环境的条件控制与农村学生身心发展317
(一)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性及儿童社会化的反思317
(二)农村家庭教育的弱中之强318
第六节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质量预警机制320
一、为什么农村义务教育需要“质量预警机制”320
(一)什么是教育发展的质量“预警机制”320
(二)农村义务教育对象与特点决定了对质量预警机制的需要321
二、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预警机制的目的、宗旨与结构321
(一)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预警机制的目的321
(二)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预警机制的宗旨与结构324
三、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预警机制的对象与目标325
(一)学生发展状况的“预警”及其监控指标326
(二)学生发展质量的“预警”及其监控目标330
(三)学校教育不良因素的“预警”及其监控目标331
(四)当地社区环境不良因素的“预警”及其监控目标333
(五)社会突发事件时的“预警”及其监控目标333
四、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预警机制的组织与运行333
(一)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预警机制的组织333
(二)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预警机制的准备334
(三)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预警机制的运行334
五、报警:中小学陷入素质教育困境,农村义务教育急需优质教育保障机制334
(一)素质教育未能与时俱进而推进困难.阻碍了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334
(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质教育观是建立义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重要依据338
附件一:义务教育年龄段“学生发展水平的质量调查问卷”及参考答案342
附件二:学生发展水平的质量调查问卷阅卷分析报告346
附件三:农村成人发展水平的调查研究工具设计352
后记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