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时期文艺学前沿扫描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杜书瀛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14261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83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94页
- 主题词:文艺学-研究-中国-当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时期文艺学前沿扫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之下1
第一节 市场经济:艰难的历史选择1
第二节 市场经济:功耶?过耶?5
第三节 市场经济对陈旧观念的冲击7
第四节 市场经济对精神世界的正面效应10
第五节 市场经济与“利”和“欲”15
第六节 市场经济对精神世界的负面效应18
第二章 市场语境下的文学与道德24
第一节 重新面对文学和道德的问题24
第二节 文学道德风貌的现状分析29
第三节 原因探究31
第四节 作家的人格建设37
第三章 消费社会及其对文学理论的新挑战43
第一节 如何界定当今的时代特点43
第二节 评点波德里亚47
第三节 面对冲击,如何应对50
附:就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问题与金惠敏的通信52
第四章 消闲与审美54
第一节 检讨一种观念54
第二节 “忙”与“闲”57
第三节 消闲文化59
第四节 文化消闲61
第五节 消闲与审美63
第五章 媒介对审美—艺术的意义67
第一节 媒介是什么67
第二节 媒介即是讯息69
第三节 媒介不仅是“讯息”,它直接就是生产力72
第四节 媒介通过改变主体而改变审美—艺术75
第五节 媒介通过改变对象而改变审美—艺术79
第六节 媒介通过改变工具和形式而改变审美—艺术82
第七节 艺术媒介与审美价值本体不能分离85
第八节 特定的审美价值只能由特定的艺术媒介来实现86
第九节 审美信息须由特定媒介单渠道传输89
第十节 一种新媒介,可能意味着一种新的审美价值形态的诞生93
第六章 稷下再说文学消亡问题——2011年4月1日在“稷下大讲堂”的讲演95
第一节 从“网民”和“股民”说起95
第二节 文学“终结”论者的根据103
第三节 文学不死108
第七章 文学“边界”论争114
第一节 “守界”与“扩容”115
第二节 在表面现象背后119
第三节 学术正道是沧桑122
第四节 正处于大变革的当口125
第五节 少做些划界,多研究问题129
第八章 面对全球化浪潮133
第一节 李光耀转向和活佛拍电影133
第二节 人类文化的基本趋向135
第三节 重读《共产党宣言》140
第四节 歌德的启示143
附 从《面条之路》说到文化的全球化148
第九章 内转外突——新时期文论轨迹152
第一节 鸟瞰“向内转”152
第二节 “内部”与“外部”153
第三节 “内转”启动155
第四节 美学热157
第五节 本体论研究159
第六节 关注文体160
第七节 文学叙事学161
第八节 文学语言学164
第九节 “内”与“外”的反思166
第十节 吃“里”扒“外”167
第十一节 外突表现:“文化批评”之类168
第十二节 “文学是人学”:一个老命题170
第十三节 曾经扭曲的历史171
第十四节 钱谷融的功绩173
第十五节 一幕悲喜剧175
第十章 文化舶来品的汉化和合法化——以“美学”为例178
第一节 对外来学名的质疑与释解178
第二节 无法否认其合法性180
第三节 人类文化自产生之日起就不断交流182
第四节 文化“杂交”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契机和动力184
第十一章 世界共产党人美学发展史的重新认识188
第一节 世界共产党人的美学格局:列宁是转折点,也是新起点189
第二节 列宁的政党政治美学(文艺思想)的嫡传子弟兵193
第三节 毛泽东怎样发展列宁196
第四节 90年文海涛涛,谁人弄潮?沉浮几何?203
第十二章 价值美学构想209
第一节 我为什么迟疑209
第二节 从美学说到哲学211
第三节 有学者提请注意哲学上的新动向:价值论转向219
第四节 美学学科多样化,而价值美学走红223
第五节 价值美学虽非显学,然鼓吹者不乏其人224
第十三章 说“史”谈“今”论“转换”——从“诗文评”到“文艺学”227
第一节 历史:资源和镜子227
第二节 关键在于抓住学术范型的转换234
第三节 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术范型转换的必然性239
第四节 研究文艺学学术史的方法240
第五节 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的运行轨迹242
第六节 中国文艺学一百年的发展所带来的启示与反思250
附录一 文学:呼唤与社会变革相适应的新道德——首都部分专家学者座谈纪要253
附录二 新时期文艺学20年——首都部分专家学者座谈纪要264
后记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