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https://www.shukui.net/cover/6/34204435.jpg)
- 李一著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 ISBN:7531806231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428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42页
- 主题词:美术理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一、批评与批评史3
1.“美术批评史”释义3
2.美术批评史研究对象与范围6
3.研究方法的运用10
二、中国美术批评发展的五个阶段15
第一章 孕育和产生(先秦两汉)23
第一节 绘画理论体系的孕育23
一、先秦诸子对绘画的认识24
二、两汉哲人论画29
第二节 工艺、建筑、雕塑理论的孕育33
一、工艺造物原则的提出33
二、建筑理论的萌芽39
三、最初的雕刻理论42
第三节 书法批评的率先自觉44
一、由字学到书法45
二、崔瑗对草书的褒扬48
三、赵壹对草书的非难51
四、蔡邕与书论55
第二章 范式的建构(魏晋南北朝)61
第一节 范式建构的文化契机62
一、时代动荡与艺术观念的自觉62
二、玄学对艺理的敦促64
三、人物品藻之影响67
四、创作对理论的推动70
第二节 书法批评框架的初步形成73
一、由书势到书意75
二、由书评到书品84
第三节 绘画理论体系的建构98
一、传神论的确立99
二、山水画论的形成105
三、六法体系的确立113
四、谢赫与姚最的分歧119
第三章 走向成熟(隋唐五代)126
第一节 成熟的标志127
一、理论形态的多样化127
二、批评视野的拓展132
三、史学批评意识的强化136
四、法则的深人探索140
第二节 书法楷模的建立145
一、发展的四个阶段145
二、历史建树156
第三节 绘画理论的成熟166
一、初、盛唐对“顾、陆、张”的再评价168
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论的提出170
三、品评标准:从“六法”到“四品”173
四、张彦远的理论贡献178
五、《笔法记》——系统山水画论的出现188
第四章 发展中的转折(宋代)197
第一节 批评观念的转捩198
一、观念转捩的文化背景198
二、观念转捩的理论表征204
一、“逸格”的定位216
第二节 绘画批评的转捩216
二、“六要”、“六长”及观画方法220
三、“气韵非师”说的提出223
四、山水画论的成熟227
五、文人画理论的形成234
第三节 尚意思潮下的书法批评243
第五章 文人批评的发展(元代)252
第一节 文人画理论的发展254
一、从“君子画”说到“士气”说254
二、赵孟頫的“古意”说和以书入画主张257
三、倪瓒的“逸气”与“逸笔”261
四、汤?论“写意”及“精鉴”264
五、黄公望、饶自然、李衎的技法理论267
第二节 书法理论的发展272
一、从郝经到赵孟頫272
二、从韩性到虞集276
三、郑杓的《衍极》280
四、陈绎曾的“变法”论285
第三节 篆刻理论专著的出现287
第六章 步入繁荣(明代)291
第一节 繁荣的标志291
一、美术著述数量的骤然剧增294
二、涉及问题的广泛性295
三、网络流派的论争297
第二节 明代画论的发展300
一、明初期的画论301
二、明中期的画论306
三、明后期的画论314
第三节 明代书论的发展329
一、明初期的书论330
二、明中期的书论332
三、明后期的书论337
第四节 篆刻理论的自觉340
第五节 造园和工艺理论的繁兴349
一、《园冶》与造园理论350
二、《天工开物》与工艺理论357
第七章 集大成和多样化(清代)361
第一节 清代美术批评的特点361
一、美术著述的空前繁多362
二、批评形式的更加多样化363
三、各门类理论的全面发展364
四、各种观点的集大成366
第二节 清代绘画批评的发展脉络367
一、清初期369
二、清中期380
三、清晚期383
第三节 由帧学到碑学的书论走向384
一、清初的帖学发展和碑学理论的发韧385
二、清中期帖学与碑学的双向发展392
三、晚清碑学理论的兴盛402
第四节 篆刻理论的活跃409
结语417
后记422
主要参考书目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