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 李大光,何薇撰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 ISBN:711005280X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212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3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公众基本科学素养分析报告1

摘要1

一、我国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状况3

(一)公众对基本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3

1. 公众对基本科学术语的了解程度4

2. 公众对基本科学观点的了解程度6

(二)公众对基本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9

(三)公众对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了解程度11

(四)分析与小结12

二、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公众的分类特征13

(一)性别特征13

(二)年龄结构13

(三)文化程度分布14

(四)职业分布14

(五)城乡结构15

(六)地区比较15

(七)城市特征16

三、我国不同群体公众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对比分析16

(一)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的性别差异分析17

1. 对基本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17

2. 对基本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22

3.对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了解程度22

4.分析与小结23

(二)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的年龄差异分析24

1. 对基本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24

2. 对基本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28

3.对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了解程度29

4.分析与小结31

(三)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的地区差异分析32

1. 对基本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32

2. 对基本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36

3.对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了解程度37

4.分析与小结39

(四)公众科学素养的职业差异分析40

1. 对基本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41

2. 对基本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46

3.对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了解程度48

4.分析与小结51

(五)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的文化程度差异分析52

1. 对基本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52

2. 对基本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56

3.对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了解程度57

4.分析与小结59

(六)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的城乡差异分析60

1. 对基本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60

2. 对基本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63

3.对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了解程度64

4.分析与小结66

四、我国与发达国家公众科学素养的比较66

(一)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的比较67

(二)不同性别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差异的比较68

(三)具备科学素养公众的年龄结构差异的比较68

(四)具备科学素养公众的受教育程度差异的比较69

(五)分析与小结69

第二部分 我国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和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的程度71

摘要71

一、我国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72

(一)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72

1. 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72

2. 不同性别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73

3. 不同文化程度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74

4. 不同职业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74

5. 城乡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75

6. 不同地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76

(二)公众参加科普活动的频率分析76

1. 电视科学节目的收看情况76

2. 参与获取科技信息活动的频率分析77

3. 参加科普活动的频率分析80

二、我国公众对科技信息的感兴趣程度82

(一)公众对科技信息的感兴趣程度82

1. 对新闻话题的感兴趣程度82

2. 对各类新闻话题的感兴趣程度84

3. 对各类科技新闻感兴趣的程度85

(二)公众对各类科技新闻的了解程度分析88

1. 公众比较了解的科技新闻88

2. 不同性别公众对各类科技新闻的了解程度89

3. 不同文化程度公众对各类科技新闻的了解程度90

(三)公众对各类科技新闻的阅读态度分析90

1. 公众对各类科技新闻的肯定阅读比例90

2. 不同性别公众阅读科技新闻的态度91

3. 不同文化程度公众阅读科技新闻的态度91

第三部分 我国公众使用信息技术的状况93

摘要93

一、我国公众使用电脑的情况94

(一)公众拥有电脑的情况94

1. 工作单位拥有电脑情况94

2. 家庭拥有电脑的情况95

(二)公众使用电脑的情况96

1. 公众工作中使用电脑的情况96

2. 家庭使用电脑的情况100

二、我国公众上网的情况102

(一)公众工作单位联网的状况102

1. 公众对联网的认知程度102

2. 城乡公众对联网的认知程度102

3. 不同地区公众对联网的认知程度103

(二)家庭电脑的联网情况103

(三)公众每周上网的时间104

1. 每周平均上网的时间104

2. 不同职业公众每周上网的时间104

3. 不同年龄公众每周上网的时间105

4. 不同文化程度公众每周上网的时间105

5. 上网条件越好,上网时间越多106

6. 公众电子邮箱的拥有情况106

第四部分 我国公众对科学研究人员的看法107

摘要107

一、我国公众对科学研究人员的看法108

(一)科学研究人员的职业声望最高108

(二)不同性别的公众对科学研究人员的看法109

(二)不同年龄段的公众对科学研究人员的看法110

(四)不同文化程度的公众对科学研究人员的看法111

(五)不同职业的公众对科学研究人员的看法112

(六)城乡公众对科学研究人员的看法113

二、我国公众最希望子女从事的职业113

(一)医生最受青睐,其次是科学研究人员114

(二)在职业选择上,公众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115

(三)不同性别的公众最希望子女从事的职业116

(四)不同年龄段的公众最希望子女从事的职业117

(五)不同文化程度的公众最希望子女从事的职业117

(六)不同职业的公众最希望子女从事的职业118

(七)城乡公众最希望子女从事的职业119

第五部分 我国公众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看法121

摘要121

一、我国公众对于科学技术利弊的看法122

(一)公众对于科学技术利弊的看法122

(二)公众对于科学技术利弊看法的性别对比122

(三)公众对于科学技术利弊看法的地区对比123

(四)不同文化程度的公众对于科学技术利弊看法的对比123

(五)公众对于不同科学技术问题的态度分析125

二、我国公众对于科学技术影响的评价126

(一)公众认为科学技术对于不同方面的影响程度的分析126

(二)高文化程度的公众对于科学技术影响的多维偏好分析127

(三)公众对于科学技术影响生活的性别对比和城乡对比分析129

(四)公众从具体的科学技术项目上的得益分析130

三、我国公众对于科学技术的期望131

(一)公众对于科学技术的整体期望131

(二)公众对于科学技术期望的性别、城乡和地区对比131

(三)低文化程度的公众对于科学技术不同期望的原因分析133

(四)公众对于不同科学技术项目期望的性别、城乡和地区对比134

四、我国公众对科学技术弊端的看法136

(一)公众对于科学技术弊端看法的总体分析136

(二)公众对于科学技术弊端看法的性别和城乡差异分析136

(三)公众认为科学技术存在弊端的理性分析137

(四)公众对于科学技术的各种弊端的看法139

五、我国公众对于科学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139

(一)公众对于科学技术解决问题能力评价的性别对比139

(二)公众对于科学技术解决问题能力评价的城乡对比140

(三)公众认为未来25年内科学技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140

(四)高文化程度的公众对于不同科学技术项目发生可能性的多维偏好分析141

第六部分 我国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评价和态度143

摘要143

一、我国公众对科技新产品或新技术的看法145

(一)公众对科技新产品的看法总体上日趋成熟145

(二)公众对科技新产品的看法对比145

1. 城乡公众对科技新产品的看法145

2. 不同地区的公众对科技新产品的看法146

3. 不同性别的公众对科技新产品的看法147

4. 不同年龄段的公众对科技新产品的看法147

5. 不同文化程度的公众对科技新产品的看法148

6. 不同职业的公众对科技新产品的看法149

7. 不同城市的公众对科技新产品的看法150

二、我国公众对风险科技投资的态度150

(一)公众对风险科技投资的态度150

1. 公众对风险科技投资大力支持150

2. 对风险科技投资的支持程度与对有关新闻感兴趣的程度密切相关152

3. 对风险科技投资支持程度与对相关新闻的了解程度密切相关154

(二)公众对风险科技投资的态度对比156

1. 城乡公众对风险科技投资的态度156

2. 不同地区的公众对风险科技投资的态度157

3. 不同性别的公众对风险科技投资的态度158

4. 不同年龄段的公众对风险科技投资的态度158

5. 不同文化程度的公众对风险科技投资的态度159

6. 不同城市的公众对风险科技投资的态度161

三、我国公众对重大科学研究领域的支持程度162

(一)公众对重大科研领域的支持程度162

(二)公众对重大科研领域的支持程度对比163

1. 城乡公众对重大科研领域的支持程度163

2. 不同地区的公众对重大科研领域的支持程度164

3. 不同文化程度的公众对重大科研领域的支持程度164

4. 不同年龄段的公众对重大科研领域的支持程度165

5. 不同城市的公众对重大科研领域的支持程度166

四、我国公众对重要环境问题的关心程度166

(一)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心程度166

(二)公众对酸雨问题的关心程度167

1. 对酸雨的了解程度167

2. 越了解酸雨所造成的危害就越关心酸雨问题167

3. 城乡公众对酸雨问题的关心程度168

4. 不同地区的公众对酸雨问题的关心程度168

5. 不同文化程度的公众对酸雨问题的关心程度169

6. 不同性别的公众对酸雨问题的关心程度170

7. 不同年龄段的公众对酸雨问题的关心程度170

8. 不同城市的公众对酸雨问题的关心程度170

(三)公众对臭氧层空洞的了解情况171

(四)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了解程度分析172

1. 对环境污染问题了解程度的性别差异172

2. 对环境污染问题了解程度的年龄差异173

3. 对环境污染问题了解程度的文化程度差异173

4. 对环境污染问题了解程度的城乡差异174

五、我国公众对目前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评价174

(一)公众对科学技术水平的总体评价174

1. 公众对科学技术水平的评价174

2. 对科技报道越感兴趣就越能客观评价科技水平175

(二)公众对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评价对比176

1. 城乡公众对科学技术水平的评价176

2. 不同地区公众对科学技术水平的评价176

3. 不同文化程度的公众对科学技术水平的评价176

4. 不同性别的公众对科学技术水平的评价178

5. 不同年龄段的公众对科学技术水平的评价178

6. 不同城市的公众对科学技术水平的评价179

(三)公众对科学技术落后的根本原因的看法179

(四)公众对应该优先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的看法180

附件181

附件一 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技术报告183

附件二 1997年中国各省市人类发展指数(HDI)191

附件三 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数据表192

附件四 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阶抽样单位名单及调查实施基本概况208

参考文献208

后记20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