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https://www.shukui.net/cover/5/34248756.jpg)
- 杨春贵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7503516119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344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5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
一 什么是哲学1
二 哲学的基本总理4
三 哲学的党性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和生命力9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9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14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17
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17
二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29
第一章 物质和意识33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33
一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33
二 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35
三 世界统一于物质39
第二节 意识的能动性43
一 意识的本质43
二 意识择物质的反作用47
第三节 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实践基础49
一 实践的唯物主义50
三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52
二 实践的基本特点52
第二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55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55
一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55
二 普遍联系和系统59
三 普遍联系和条件66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68
一 运动、变化、发展68
二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74
第三节 反映联系与发展相统一的辩证决定论77
一 辩证决定论的产生77
二 辩证决定论是科学的决定论80
第三章 对立统一规律82
第一节 矛盾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82
一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82
二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84
三 事物发展的内部根据和外部条件87
第二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89
一 矛盾的普遍性89
二 矛盾的特殊性92
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00
第三节 把握辩证思维的实质 克服形而上学片面性105
一 矛盾规律在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105
二 辩证思维的实质108
三 防止和克服形而上学片面性109
第四章 质量互变规律115
第一节 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115
一 质115
二 量117
三 度118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119
一 质量互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19
二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122
第三节 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124
一 量变的复杂性124
二 质变的复杂性126
第五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129
第一节 辩证的否定129
一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129
二 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130
三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131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133
一 否定之否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33
二 否定之否定的实质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36
三 曲折前进的特殊性138
第三节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39
第一节 本质和现象142
第六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42
第二节 内容和形式147
第三节 原因和结果151
第四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155
第五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159
第七章 认识和实践163
第一节 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163
一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163
二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可知论164
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166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67
第二节 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制约167
二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169
三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172
第三节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173
一 客观真理及其检验标准173
二 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属性179
三 坚持真理和为人民谋利益181
第八章 认识的辩证过程和主体认识能力183
第一节 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183
一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83
二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186
三 认识发展的曲折性、反复性和前进性188
第二节 真理发展的辩证性质190
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91
二 真理和谬误193
三 正确对等探索真理过程中的失误197
第三节 提高主体认识能力198
一 政治立场200
二 思维方式201
三 文化素质202
四 经验储备203
第一节 社会历史过程的特殊性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05
一 社会历史过程的特殊性205
第九章 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205
二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07
三 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解决及其意义209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213
一 社会发展是合乎规律历史过程213
二 社会规律实现的条件216
三 社会条件对主体活动的制约性217
第三节 主体活动的自觉能动性219
一 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的规律219
二 人的活动的能动性质及其表现221
三 历史过程中的自发性和自觉性224
一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227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27
第十章 社会基本矛盾227
二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230
三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231
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232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34
一 经济基础是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234
二 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及与此相应的制度、设施的总和235
三 经济的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236
四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239
一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241
二 两对基本矛盾的关系241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241
三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242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45
一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245
二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党的基本路线246
第十一章 阶级和国家250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251
一 阶级的产生和阶级的实质251
二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54
三 阶级分析方法257
四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258
一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261
第二节 国家261
二 国家的职能263
三 国家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265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267
一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267
二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270
三 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类型273
第十二章 意识形态277
第一节 意识形态及其本质277
一 社会意识和意识形态277
二 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映280
三 意识形态是阶级意识的理论表现284
一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286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286
二 意识形态的反作用288
第三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291
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291
二 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294
三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296
第十三章 科学与社会302
第一节 科学的概念和性质302
一 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302
二 科学活动是重要的社会劳动304
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06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306
二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309
三 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精神文明进步311
第三节 科技进步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313
一 科技进步的社会条件314
二 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巩固、发展317
三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321
第十四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24
第一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324
一 两种社会历史观在人民群众历史作用问题上的根本对立324
二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26
三 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发挥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329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30
一 普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30
二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331
三 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历史作用333
四 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334
第三节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335
一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335
二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336
三 执政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340
后记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