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体育测量与评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邢文华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 ISBN:70451·5
- 出版时间:1985
- 标注页数:372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66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体育测量与评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篇 体育测量与评价的理论基础1
第一章 概论1
第一节 《体育测量与评价》的研究对象1
第二节 测量与评价的目的和作用3
一、体育测量与评价的目的3
二、测量与评价的作用4
第三节 体育测量的发展历史7
一、体育测量发展的阶段7
二、体育测量发展的特点15
第二章 测量的计量学基础16
第一节 测量的基本概念16
一、测量16
二、测验17
四、测定18
三、测试18
第二节 测量量表19
一、名称量表19
二、有序量表19
三、区间量表20
四、比例量表21
第三节 测量的计量单位23
一、基本误差和补偿误差25
第四节 测量的精度25
二、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26
三、系统误差27
四、随机测量误差29
五、过失误差29
六、抽样误差29
第三章 测量的科学性31
第一节 测量的可靠性31
一、可靠性的概念和可靠性理论31
二、影响可靠性的因素33
三、估计可靠性的方法35
四、提高可靠性的方法45
第二节 测量的有效性(信息价值)46
一、有效性的基本概念46
二、影响有效性的因素46
三、估计有效性的方法50
第三节 测量的客观性58
第四节 测量的经济性和标准化原则59
一、测量的经济性59
二、测量的标准化原则60
第四章 评价的基本理论61
第一节 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形式61
一、评价的基本概念61
二、评价的基本形式62
第二节 评价量表65
一、标准化量表66
二、百分位数量表67
三、回归量表68
四、累进量表69
第三节 评价标准70
一、确立合理的评价思想70
二、制定评价标准的基本要求72
三、评价标准的类型72
四、制定和使用评价标准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75
第五章 评价方法81
第一节 定量指标的定量评价方法81
一、形态和机能发育水平的评价81
二、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评分评价105
第二节 定性指标的定量评价方法115
一、质量学对质量的定量评分方法115
二、专家评价法117
三、调查研究法127
一、形态测量中常用的定位术语129
第一节 人体形态测量的解剖学基础129
第六章 人体形态测量129
第二篇 体育测量的内容和方法129
二、形态测量的主要测量点131
第二节 体格测量133
第三节 身体成分的测量197
一、身体成分的概念和测量的意义197
二、测量方法198
第四节 体型的测量211
三、指数211
一、体型的概念和测量的意义212
二、测量方法214
三、评价方法215
第五节 姿势的测量221
一、姿势的概念和测量的意义221
二、测量方法222
第六节 骨龄的测量232
二、测量方法233
一、骨龄测量的原理233
第七章 心血管机能的测定235
第一节 脉搏的测量235
一、测量方法236
二、影响脉搏测量的因素239
三、脉搏的正常值范围240
第二节 血压的测量242
一、测量方法243
二、影响血压的因素245
三、血压的正常值范围246
第三节 心电图249
一、记录心电图的导联方式250
二、人体心电图描记252
三、心电图的测量与分析253
第四节 血液测量255
一、测量方法256
二、影响因素266
三、正常值范围267
第五节 运动负荷机能试验269
一、30秒钟30次蹲起270
二、哈佛台阶试验271
三、联合机能试验277
四、PWC170机能试验280
第八章 呼吸机能的测定283
第一节 肺通气功能的测定284
一、肺活量的测定284
二、肺活量和肺通气量的测定296
三、时间肺活量的测定304
第二节 最大摄氧量的测定307
一、最大摄氧量的直接测定308
二、最大摄氧量的间接测定311
三、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334
第一节 皮肤感觉的测量337
一、测量方法337
第九章 感觉机能的测定337
二、影响皮肤感觉的因素338
第二节 视觉机能的测量340
一、视力的检查340
二、视野的测量342
三、闪光融合的测量345
第三节 深部感觉机能的测量346
一、位置感觉机能的测量346
二、重量感觉机能的测量348
三、平衡机能的测量351
第十章 代谢机能的测定354
第一节 基础代谢率的测量354
一、间接推测方法354
二、影响基础代谢率的因素356
第二节 运动后能量代谢的测量357
一、热量代谢率(EMR)的计算方法357
二、运动指数358
第一节 肌力测验359
第十一章 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测定359
一、静力性(等长)肌力测验361
二、动力性(等张)肌力测验366
三、爆发力测验371
四、影响力量的因素376
第二节 速度测验378
一、反应时测验378
二、身体位移速度的测验382
三、影响速度的因素386
第三节 耐力测验387
一、定距离计时跑387
二、定时计距离跑388
三、影响耐力的因素391
第四节 灵敏性测验396
一、立卧撑测验396
二、反复横跨测验397
四、40米迷路跑测验398
三、十字辨向折回跑测验398
五、十字跳测验400
六、影响灵敏性的因素401
第五节 柔韧性测验402
一、踝关节柔韧性测验403
二、髋关节柔韧性测验405
三、髋关节和腰椎关节柔韧性测验406
四、肩关节柔韧性测验408
第六节 基础运动能力测验410
第三篇 学生体质的测量与评价413
第十二章 学生体质的综合测量与评价413
第一节 体质的基本概念413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和范畴413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416
第二节 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的可能性419
一、指标的定性和分类421
第三节 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指标的筛选421
二、选择指标的基本要求422
三、选择指标的方法422
第四节 学生体质的综合评价方法431
一、确定体质水平综合参数的方法431
二、确定各类、各项指标权重的方法433
三、制定体质综合评价标准的方法与步骤434
四、体质的综合评价方法442
第十三章 学生体质测定的制度443
第一节 国外有关学生体质测量与评价的制度443
一、美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测验标准443
二、日本的体力测定445
三、苏联的《劳卫制》464
第二节 我国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472
第三节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制度475
二、观测对象和年龄分组476
一、建立学生体质、健康观测点476
三、检测项目和检测时间477
四、检测结果的汇总统计477
五、制定学生体质综合评价标准(待定)494
第四篇 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测量与评价496
第十四章 身体训练水平的测量与评价496
第一节 测定身体训练水平的一般要求496
第二节 速度素质的测定498
一、反应时的测定499
二、运动速度的测定504
第三节 力量素质的测定510
一、力量素质指标的的种类和测量方法510
二、最大力量的测定513
三、肌肉爆发力的测定515
四、冲量的测定516
五、不使用测力装置的测力方法517
第四节 耐力素质的测定519
一、耐力素质发展水平测量的一般要求519
二、耐力素质的测量方法521
第五节 柔韧性测定529
第六节 灵敏素质的测量532
第十五章 运动技术和战术训练水平的测量与评价533
第一节 技术训练水平的测量533
一、技术训练水平的测量方法533
二、测量技术水平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536
第二节 技术量的测量538
第三节 技术全面性的测量539
第四节 技术效果的测量541
一、技术绝对效果的测量541
二、技术比较效果的测量542
三、技术发挥效果的测量545
第五节 技术效果的评价547
一、整体性评价547
二、分解性评价548
三、综合性评价548
第六节 技术掌握程度的测量549
第七节 运动战术的测量552
一、基本概念553
二、战术水平的定量化指标554
三、合理战术的探索559
四、使用仪器仪表测量战术水平的方法561
第十六章 训练与比赛负荷的测量与评价562
第一节 训练负荷的分类562
第二节 负荷专门性的测量564
第三节 负荷目的性的测量567
第四节 负荷协调性难度的测量568
第五节 运动负荷的测量569
一、负荷数量的测量570
二、负荷强度的测量572
三、负荷总量的计算方法575
第六节 比赛负荷的测量579
一、比赛负荷及其测量方法579
二、比赛活动负荷及其测量方法580
第十七章 运动员的状态及其测量与评价581
第一节 运动员的状态及其测量581
一、阶段状态581
二、当前状态582
三、即刻状态582
第二节 阶段检查的内容与组织584
第三节 平时检查的内容与组织587
第四节 即刻检查的内容与组织591
第十八章 选材与预测的测量学原理595
第一节 模型特征596
一、模型特征的类型596
二、确定模型特征的途径597
第二节 竞技运动中的预测599
一、未来世界纪录的预测599
二、运动才能的预测600
第三节 选材的测量学原理605
一、测量的组织形式609
第一节 测量组织形式和设计的一般原则609
第五篇 测量的组织与实施609
第十九章 测量方法的设计609
二、设计的一般原则611
第二节 测量方法的设计612
一、确定测量的目标613
二、设计测量方法614
三、设计确定有效性的鉴标测验615
四、预试验615
第二十章 测量的组织与实施617
第一节 制定实施方案618
第二节 编写实施细则622
第三节 组建和培训测试人员628
第四节 测量前的准备630
第五节 测量的组织进行633
第六节 数据统计运算前的卡片整理与检验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