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黄河文化丛书 艺术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黄河文化丛书 艺术卷
  • 薛麦喜主编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03038335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679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719页
  • 主题词:黄河流域(学科: 文化史) 黄河流域(学科: 艺术史) 黄河流域 文化史 艺术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黄河文化丛书 艺术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一 季羡林1

序二 钟敬文1

序三 柴泽民1

绪论1

第一章 黄河艺术的发生3

第一节 黄河原始歌舞的行为自律4

第二节 黄河原始造型的创造实践6

第三节 黄河原始想象的宗教本质9

第四节 黄河原始艺术的群体意识12

第二章 黄河艺术的成长16

第一节 奠基时期的礼乐滥觞17

第二节 鼎盛时期的形式张扬22

第三节 危难时期的艺术自觉27

第四节 衰落时期的世俗趋向33

第三章 黄河艺术的特征39

第一节 天生的刚烈性格40

第二节 优越的混血气质42

第三节 顽强的教化功能44

第一章 黄河戏曲的形成49

第一篇 黄河戏曲艺术49

第一节 黄河戏曲的先声——《东海黄公》50

第二节 黄河戏曲的两条血脉——参军戏与歌舞戏53

第三节 “一代之绝作”——元杂剧58

第四节 花雅之争62

第二章 黄河地方戏曲68

第一节 遍及西北大地的秦腔68

第二节 历史悠久的山西四大梆子74

第三节 悠扬豪壮的河南豫剧82

第四节 泥土芳香的山东吕剧86

第五节 辐射晋、陕、甘、宁四省的眉户剧89

第六节 土生土长的河南越调和曲剧92

第三章 黄河民间小戏95

第一节 源于民间乡野的落子戏96

第二节 流布秦晋大地的碗碗腔98

第三节 流派纷呈的山东梆子戏102

第四节 元曲遗响——晋北耍孩戏104

第五节 风格各异的秧歌戏106

第四章 少数民族戏曲110

第一节 历史悠久的高原藏戏111

第二节 茁壮成长的蒙汉剧114

第二篇 黄河音乐艺术119

第一章 黄河古代歌舞音乐119

第一节 先秦歌舞音乐119

第二节 汉代相和大曲121

第三节 唐代歌舞大曲124

第二章 黄河民间小调128

第一节 甘青宁地区的花儿129

第二节 陕北的信天游136

第三节 内蒙古鄂尔多斯民歌144

第四节 山西河曲民歌151

第五节 山东小调156

第三章 黄河民间鼓乐166

第一节 民间锣鼓167

一、 驰名中外的威风锣鼓167

二、花敲干打著称的绛州鼓乐170

三、气壮河山的开封盘鼓171

四、雄浑刚健的兰州太平鼓172

第二节 民间吹打乐174

五、古风犹存的陕西蹩鼓174

一、山东鼓乐175

二、西安鼓乐177

三、山西鼓乐178

第三篇 黄河舞蹈艺术185

第一章 黄河古代舞蹈185

第一节 青海大通彩陶盆186

第二节 内蒙古阴山崖刻188

第三节 甘肃敦煌壁画189

第四节 山东曲阜的孔府祭祀舞蹈190

第五节 河南淮阳祭祖舞192

第二章 盛唐黄河宫廷舞蹈195

第一节 盛唐舞蹈高峰的形成195

第二节 盛唐著名宫廷舞蹈198

一、太平乐舞198

二、破阵乐舞200

三、剑器舞201

四、胡旋舞203

五、胡腾舞204

六、柘枝舞206

七、绿腰舞208

八、春莺啭209

九、霓裳羽衣舞210

十、何满子212

十一、踏摇娘舞214

第三章 黄河汉族民间舞蹈216

第一节 豪迈粗犷的山东三大秧歌216

一、气势磅礴的鼓子秧歌217

二、古朴粗犷的海阳秧歌219

三、舞戏结合的胶州秧歌221

第二节 诙谐雄伟的秦晋鼓舞222

一、火爆热烈的万荣、翼城花鼓222

二、各具一格的夏梁、令伯转身鼓222

三、英武恢弘的陕北安塞腰鼓223

第三节 祭神娱人的河南故事舞225

一、幽默风趣的信阳“火绫子”225

二、古老淳朴的支村“跑帷子”228

第一节 古朴纷繁的内蒙古“查玛”233

第四章 黄河少数民族舞蹈233

一、殿堂舞235

二、米拉佛传舞235

三、寺院查玛235

四、大场查玛235

第二节 刚劲强悍的宁夏“踏脚”236

第三节 名目繁多的青海藏族舞238

一、“卓”舞238

三、“热巴”舞239

二、“依”舞239

四、宗教舞蹈240

五、“则柔”舞240

第四节 各呈异彩的甘肃回族舞240

一、晏席曲(舞)241

二、花儿241

三、座舞241

四、“念”舞242

第五章 当代黄河舞蹈243

第一节 古典舞243

第二节 民族舞247

第三节 风情舞250

第四篇 黄河曲艺艺术255

第一章 黄河曲艺的形成255

第一节 黄河曲艺音乐形成的标志——唐代“俗讲”与“转变”256

一、唐代说唱文本的发现256

二、唐代说唱的形式257

三、唐代说唱的渊源261

第二节 中华大型说唱的巨擘——宋代“诸宫调”264

一、“诸宫调”产生的背景264

二、“诸宫调”的体制及其作品266

第三节 北方大鼓的肇端——明末清初“木皮鼓词”270

第二章 黄河曲艺的形式275

第一节 明快风趣的山东快书276

第二节 优美动听的山东琴书280

第三节 活泼清新的河南坠子284

第四节 腔韵古朴的兰州鼓子288

第五节 质朴淳厚的陕北说书292

第六节 明朗隽永的潞安大鼓294

第七节 粗犷豪爽的内蒙古“好来宝”298

第一章 木偶艺术的起源与发展303

第五篇 黄河傀儡戏(上)——木偶303

第一节 古籍记载中的黄河木偶304

第二节 盛行时期的黄河木偶307

第三节 普及期的黄河木偶310

第四节 发展中的黄河木偶312

第二章 黄河木偶的表演艺术316

第一节 有地无天的杖头木偶316

第二节 有天无地的提线木偶318

第三节 坦诚豪宕的木偶声腔321

第四节 风格独特的木偶造型323

第五节 方便灵活的木偶舞台324

第六节 群星灿烂的木偶名伶325

第七节 种类繁多的木偶剧目326

第六篇 黄河傀儡戏(下)——皮影331

第一章 皮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331

第一节 传说中的黄河皮影戏332

第二节 形成期的黄河皮影戏333

第三节 兴盛期的黄河皮影戏334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黄河皮影戏337

第一节 视觉透视的表现方法340

第二章 黄河皮影的制作工艺340

第二节 黄河皮影的雕镂制作342

第三节 黄河皮影的泡制和着色工艺344

第三章 黄河皮影的艺术特色347

第一节 戏中有画、画中有戏的舞台效果348

第二节 曲从口出、动自其身的舞台表演350

第三节 唱腔各异的地域特色352

第七篇 黄河杂技艺术358

第一章 黄河杂技艺术的形成358

第一节 从“黄帝战蚩尤”的传说谈起359

第二节 杂技雏形——角抵戏360

第三节 黄河杂技艺术的演变360

第四节 民间杂技活动及其影响367

第二章 黄河杂技艺术的繁荣和发展370

第一节 黄河杂技艺术的繁荣370

第二节 黄河杂技的艺术风格374

一、结构风格375

二、表现风格375

三、表演风格376

第三节 名震海外的吴桥国际杂技节377

第八篇 黄河绘画艺术383

第一章 古代黄河绘画383

第一节 画石山——黄河岩画383

一、黄河岩画的起源与分布384

二、高度发达的石器和狩猎产生了黄河岩画385

三、黄河岩画反映的偶像崇拜385

四、黄河岩画的艺术风格与历史价值386

第二节 原始彩陶纹饰387

第三节 甘肃大地湾原始地画391

第四节 黄河古代寺观及墓室壁画392

第五节 山西古代寺观壁画及戏曲壁画403

第六节 黄河绘画大师及其作品410

一、东晋顾恺之与北魏司马金龙墓漆画410

二、北齐“画圣”杨子华与娄睿墓壁画412

三、隋代画家展子虔与《游春图》414

四、初唐杰出画家阎立本与《步辇图》415

五、画工“祖师”吴道子及《天王送子图》416

六、农村风俗画家韩滉与《五牛图》418

七、五代荆浩山水与关仝《山溪待渡图》419

八、宋代白描画大师李公麟及其《免胄图》420

九、宋代风俗画家张择端及《清明上河图》422

十、“一门五代皆画手”的马远及《水图》423

十一、明代山水画家王履及《华山图》425

十二、清代指头画家高其佩及《钟馗图》426

第七节 黄河绘画史论及著作427

一、春秋至两汉画论428

二、魏晋南北朝画论433

三、唐代画论及张彦远《历代名画记》437

四、集古代民间画家经验的《画论》439

第二章 当代黄河绘画441

第一节 自强不息 博大精深441

一、艺术大师徐悲鸿及其作品442

二、美术巨匠吴作人的《黄河三门峡》443

三、画家王森然及其艺术创作444

第二节 长安画派 艺贯古今446

第三节 中西融合 东方神韵449

一、擅长描绘名人、伟人的李琦450

二、画坛愚公贾又福的山水画451

三、现代重彩画派的创始人453

四、周韶华的艺术世界455

五、版画年画的新发展456

六、黄河胜景入画图457

第四节 黄河巨变 丹青日新459

第五节 为革命披荆斩棘的新兴版画460

第九篇 黄河雕塑艺术467

第一章 中国古代雕塑的宝库467

第一节 黄河文化的繁衍与雕塑艺术的崛起467

第二节 青铜时代的雕塑艺术470

第三节 秦汉雄风与黄河雕塑艺术474

第四节 宗教文化的兴起与黄河雕塑艺术的繁荣478

第五节 精美壮观的陵墓雕刻艺术484

第六节 黄河雕塑艺术特色488

第二章 黄河雕塑览胜491

第一节 气势雄伟的四大石窟造像艺术491

第二节 质朴雄劲、生动优美的汉代黄河画像石495

第三节 仪态万方的黄河寺庙彩塑498

第四节 简洁淳厚的秦汉黄河瓦当500

第一章 中国书法的摇篮507

第十篇 黄河书法艺术507

第一节 黄河与汉字508

第二节 黄河的政治与书法的历史510

第二章 黄河书法的历程——古文字阶段515

第一节 以“神”附体的甲骨文516

第二节 “礼乐”兴衰中的周金文519

第三节 周秦更迭看石鼓521

第四节 随意书写的公开挑战——从《侯马盟书》到秦汉简帛523

第三章 黄河书法的历程——今文字阶段526

第一节 走出古文字的界碑——汉代隶书527

第二节 蒙尘的宝藏——北朝楷书529

第三节 就书论“法”说唐楷530

第四节 文人意趣弄黄昏——宋、元及明前期书史综述534

第五节 柳暗花明的明、清书法复兴538

第六节 争强斗胜看今朝——近现代书坛大势542

第四章 黄河书法名家546

第一节 正草双归颂张、钟547

第二节 集正草南北大成的书圣——王羲之551

第三节 黄河极盛期的人格典范——颜真卿554

第四节 乱世心疾杨风子557

第五节 “书如其人”话子昂559

第六节 殊途同归的王铎与傅山562

第七节 为民众给草书立法的于右任566

第五章 黄河书法览胜570

第一节 政都文庙两碑林571

第二节 邙山伊阙掩风流575

第三节 名岳苍山叹摩崖578

第四节 只鳞片羽亦珍奇582

第一章 中国北方工艺的中心589

第十一篇 黄河工艺美术589

第一节 黄河工艺的源流与繁衍590

第二节 黄河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与工艺的繁荣591

第二章 历代黄河工艺览胜596

第一节 敦厚典雅的黄河陶瓷工艺596

一、自然质朴的远古陶瓷597

二、中国北方陶瓷的高峰600

第二节 精美凝重的金属工艺604

一、博大精深的古代青铜工艺604

二、秦汉以来的金属工艺607

第三节 精致典雅的漆器艺术613

一、推光漆615

二、云雕616

三、雕填616

四、螺钿617

五、镶嵌618

第四节 传统的北方中国名砚618

二、澄泥砚620

一、洮砚620

三、贺兰石砚622

四、台砚622

五、鲁砚623

第五节 植根群众的雕刻工艺625

一、石雕工艺品625

二、玉雕工艺品627

三、木雕工艺品628

四、临夏砖雕629

六、蒙古族角雕630

五、潍坊核雕630

七、兰州葫芦雕刻631

第六节 典丽华贵的地毯工艺632

第七节 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634

第八节 举世闻名的潍坊风筝637

第九节 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美术639

一、剪纸641

二、皮影642

三、木版年画642

四、蓝印花布646

五、彩印花布647

六、民间刺绣648

七、编织工艺品650

主要参考书目650

八、面塑651

九、酥油花653

十、玩具653

本卷民间采风指导组成员名单662

本卷民间采风资料提供者名单665

后记67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