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史记文献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史记文献研究
  • 郑之洪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巴蜀书社
  • ISBN:7805238340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456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7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史记文献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论1

一、二十世纪《史记》研究概说2

1.二十世纪《史记》研究总成果与发展阶段2

2.二十世纪《史记》研究的特点7

3.当代《史记》研究特点及发展趋势11

二、二十世纪《史记》的文献研究15

1.司马迁行年研究15

2.《史记》疑案研究25

3.马班异同考论32

4.司马迁与公羊学34

5.对《史记》三家注的研究35

三、二十世纪《史记》研究的文献价值36

1.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36

2.《史记全本新注》38

3.《全注全译史记》40

4.《史记考索》40

5.《史记书录》41

6.《司马迁所见书考》42

7.《史记新证》43

8.《历代名家评史记》44

9.《史记辞典》45

10.《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45

11.《司马迁评传》46

12.《司马迁经济思想研究》47

13.《史记的学术成就》48

14.《史记艺术美研究》49

15.《史记人物传记论稿》50

17.《史记文学成就论稿》51

16.《司马迁传记文学论稿》51

19.《史记研究》52

20.《史记论稿》52

18.《史记管窥》52

第一章 《史记》产生的环境与条件54

第一节 中国全境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54

(一)汉初休养生息 社会经济空前繁荣54

(二)铲除割据力量 改定王国制度54

(三)打击强宗豪族 抑制富商大贾55

(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6

(五)封禅改历 加强皇权56

(六)击胡攘越开拓疆土58

第二节 汉武帝过度使用民力 阶级矛盾日益尖锐59

(一)秦焚诗书史记 汉除挟书律 绝学复兴60

第三节 西汉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修史条件60

(二)天下遗文古事 毕集太史公61

第四节 家学渊源及壮游养育了司马迁的才干和识见61

(一)司马氏先世为史官 司马谈遗命司马迁61

(二)司马迁壮游全国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63

第五节 司马迁受李陵之祸诬罔罪加而发愤著书66

(一)天汉二年李陵兵败降匈奴66

(二)迁救陵获罪 下狱被腐刑68

(三)诬罔罪加发愤著书69

第六节 《史记》成为不朽著作之动因71

第二章 司马迁传略74

第一节 司马迁的家世74

(一)司马氏世系74

(二)司马迁之字与生地77

②司马迁之生地78

①司马迁之字78

第二节 司马迁年谱80

(一)耕牧龙门 少诵古文80

(二)南游江淮奉使滇蜀82

(三)受父遗命出为太史84

(四)制定太初历 修定《史记》断限87

(五)《报任安书》 述著作旨88

(六)《史记》完成 绝唱千古90

(七)终始武帝 卒年存疑90

(八)魂返故土墓葬夏阳91

(九)史迁亲属 彪炳方志92

第三节 司马迁交游95

(一)史记原为共名99

第三章 《史记》名称与断限99

第一节 《史记》书名与考释99

(二)太史公名称考100

①太史公为司马迁尊称其父说100

②太史公为他人尊称司马迁说100

③太史公为官名说101

④太史公为太史令之尊称说102

⑤太史公为官府之通称说102

⑥太史公乃太史官之假借说103

⑦太史公为司马迁自题说103

⑧太史公为司马迁尊称其父亦是自题说103

⑨司马迁为太史公,追书其父亦为太史公说103

①《太史公书》104

(三)两汉之际《史记》通名《太史公》104

⑩太史公为书名说104

②《太史公》105

③《太史公传》106

④《太史公记》106

⑤《太史记》106

(四)《史记》专名始于东汉桓灵之际106

(五)东汉末《史记》专名已成通称108

第二节《史记》断限111

(一)研究《史记》断限的标准111

(二)上起黄帝111

(三)《史记》记事的五种下限说112

①讫于麟止说112

②讫于太初说113

⑤讫于武帝之末说114

③讫于征和二年说114

④讫于天汉说114

(四)《史记》断限太初而大事尽武帝之末115

①太初改历象征西汉极盛115

②按历史发展的自然断限“咸表始终”116

③太初以后只书特大事件118

(五)《史记》中的内证118

①《史记》下限讫太初非麟止之证(表一)118

②《史记》记太初以后事篇目内容(表二)123

第四章 《史记》体制130

第一节 《史记》五体编次130

(一)《史记》目次130

(二)司马贞对《史记》序目之批评135

(一)十二本纪138

(二)十表138

第二节 《史记》五体渊源义例138

(三)八书140

(四)三十世家140

(五)七十列传142

(六)总评五体143

第三节 《史记》序赞145

第五章 《史记》取材149

第一节 司马迁用多种途径搜求史料149

(一)阅读皇室所藏图书档案149

(二)文物及图像150

(三)游历访问,实地调查151

(四)接触当事人或他人口述材料151

①乐府歌谣文人诗赋152

(五)采集歌谣诗赋、俚语俗谚152

②民歌童谣154

③俚语俗谚155

第二节 载于《史记》中的司马迁所见书157

(一)六经及其训解书(23种)157

(二)诸子百家书(50种)161

(三)古今历史书及汉室档案(24种)167

(四)文学书(7种)169

第六章 《史记》残缺与补窜171

第一节 《史记》残缺篇目考171

(一)《史记》在西汉传布未广171

(二)东汉班固云:十篇缺,有录无书173

(三)汉魏人对《史记》残缺原因及其篇目的论述173

①申论张晏十篇全亡说174

(四)前贤讨论“十篇缺”的五种说法174

②十篇草创未成说175

③十篇佚而复出仅亡武纪说176

④亡书七篇说178

⑤十篇未亡说179

(五)兵书非律书辨182

(六)今本《史记》实际残缺篇目186

第二节 《史记》补窜189

(一)区分续史补亡与增窜的界限189

(二)褚少孙续史篇目内容(表一)191

(三)好事者补亡《史记》篇目内容(表二)194

(四)读《史记》者增窜《史记》篇目内容(表三)196

(五)本章小结199

(一)《史记》体制为等级序列例202

①作《秦本纪》202

第一节 《史记》义例202

第七章 《史记》义例和司马迁的历史观202

②作《六国年表》204

③作《项羽本纪》、《陈涉世家》204

④作《吕太后本纪》不立《惠帝纪》207

(二)附记例208

(三)互见例208

①互见法详此略彼,便于史事叙述线条分明208

②互见法正名实,而于回护之中不失历史之真209

③互见法写人物,是塑造人物形象的特写方法210

④运用互见法两存传疑212

(四)对比见义例213

①司马迁书明对比者213

②未明书对比而实对比者214

(五)微词讽谕例215

②引用他人之语以寓讽216

①状摹本人自矜声色动态以寓讽216

③言古事以讽今217

④用以褒为贬的反写法寓讽217

⑤用无声的沉默以寓讽218

(六)夹议夹叙或于叙事中寓论断例218

(七)阙文传疑例220

(八)引文不拘原文例220

①博征旁引考求实事,不录荒诞之说221

②剪裁熔铸历史材料,重新评价历史人物221

③引用经典以语译文字代之222

(九)抒愤自解例222

(十)文中自注例223

(一)大一统的历史观224

第二节 司马迁的历史观224

(二)详近略远的变革历史观229

①详近略远,取法后王229

②详变革历史,以终始为鉴230

(三)司马迁的二元论历史观232

①司马迁究天人之际,却又对占星术的荒诞迷信表示怀疑232

②司马迁认为“天”能支配人事,但又对“天道无亲”提出了质疑232

③司马迁认为历史是英雄创造的,但又承认人心背向起最后的决定作用234

④司马迁认为历史是循环的,却又认为求“利”的欲望是历史发展的动力236

第八章 《史记》流传240

第一节 《史记》的研读及注疏240

(一)《史记》在汉唐时期的传播240

(二)《史记》三家注244

①宋裴骃《史记集解》八十卷245

②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三十卷246

③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三十卷248

④三家注的相互关系及其得失249

(三)《史记会注考证》一百三十卷251

①《考证》的优点和缺点251

②《考证》中的《正义佚存》253

(四)《考证》遗略的近现代《史记》注家255

第二节 《史记》的版本257

(一)《史记》善本257

①集解本257

②索隐本258

③两家注合刻本(《集解》《索隐》合刻本)259

④三家注合刻本260

(二)《史记》百衲本261

(三)《史记》评林本262

(四)《史记》的通行版本264

(五)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一百三十卷266

附录一 《史记》精言妙语二百一十四条267

附录二 《史记》研究论著索引309

1.古代《史记》研究论著索引309

2.近代《史记》研究论著索引313

3.现当代《史记》研究论著索引314

4.台湾学者《史记》研究论著索引319

5.日本等国海外学者《史记》研究论著索引320

附录三 《史记》研究论文索引324

1.历代文集中的《史记》散论324

2.近代《史记》研究论文索引369

3.现当代《史记》研究论文索引376

4.台湾《史记》研究论文索引44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