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车辆冷却系统设计手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车辆冷却系统设计手册](https://www.shukui.net/cover/63/34292800.jpg)
- 美国泰莱达因·大陆发动机公司通用产品部编写;章锦,李仁业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 ISBN:15034·2665
- 出版时间:1984
- 标注页数:425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3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车辆冷却系统设计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军用车辆冷却系统总论1
1-1 内容范围1
目录1
1-1.1 往复式内燃机的常规冷却系统3
表1-1 军用车辆冷却性能简介(尤马试验场)(在最高温度下进行全负荷冷却试验的记录值)4
1-1.2 旋转式发动机的常规冷却系统6
1-2 冷却要求7
表1-2 温度、阳光辐射、相对湿度昼夜极限一览表8
1-3.1 普通卡车9
1-3.1.1 水冷系统9
1-3 典型的冷却系统9
1-3.1.2 风冷系统12
1-3.2 特种用途车辆12
1-3.2.1 水冷系统12
1-3.2.2 风冷系统16
1-3.2.3 军用工程建筑设备系列(FAMECE)17
1-3.3 战斗车辆18
1-3.3.1 坦克18
1-3.3.2 采用水冷发动机的战车24
表1-3 冲击与振动数据30
1-4 军用条件的特殊性30
1-4.1 军用条件的困难性30
1-4.1.1 越野使用31
表1-4 M114装甲人员输送、指挥、侦察车在尤马试验场的机动性试验数据32
1-4.1.2 在世界范围使用的环境极限条件32
表1-5 温度与海拔高度的对应关系35
1-4.1.6 空降与空中运输能力36
1-4.1.3 重武器射击的冲击载荷36
1-4.1.5 军事人员的操作36
1-4.1.4 缺少维修保养36
1-4.1.7 考虑冲击和振动的设计37
1-4.2.1 防弹的必要性38
1-4.2 防弹性38
1-4.2.2 防弹格栅及其对冷却气流的影响38
1-4.2.3 防弹要求对冷却系设计的影响39
1-4.3.1 坦克-步兵分队41
1-4.3.2 用顶甲板载运人员41
1-4.4 靠性和耐久性41
1-4.4.1 可靠性和耐久性在军事使用中的重要性41
1-4.4.2 冷却系统在总体可靠性中的重要性41
1-4.3 战斗车辆战术使用方式的影响41
1-4.4.3 获得冷却系统可靠性的方法42
表1-6 履带车辆的里程循环42
表1-7 轮式车辆的里程循环43
1-4.5 维修要求44
1-4.5.2 积木式组合件的更换44
1-4.5.1 可接近性44
1-4.5.4 冷却水、燃料与润滑剂45
1-4.5.3 简单性45
1-4.5.5 整个动力传动组件的更换46
表1-8 军用机动设备中使用的润滑油、液压油、润滑油脂46
1-4.6.2 减弱战车的红外特征47
1-4.6 红外特征47
1-4.6.1 什么是红外现象47
1-4.6.3 红外辐射问题47
1-4.6.4 红外辐射最小化的技术措施48
1-4.6.5 满足未来要求的减弱方法51
1-4.6.6 防红外伪装51
1-4.6.7 减弱红外辐射试验的数据实例51
1-4.8 专用附件52
1-4.8.1 严寒地区专用的辅助设备52
1-4.7 仓库储存52
1-4.8.2 涉水装置55
1-4.8.3 涉水要求对冷却系统设计的影响55
1-4.8.4 附件对车辆冷却系统的影响56
参考文献58
第二章 军用车辆的动力装置——热源60
相关文献60
2-0 符号说明61
2-1 发动机热量传递的基本过程61
2-1.1 军用车辆的动力装置62
2-1.2 基本的标准空气循环62
2-1.3 标准热力循环的变化66
表2-1 热力循环的特性66
2-1.4 普通往复式发动机的排热率67
2-1.5 估计发动机排热率的方法67
表2-2 军用车辆安装的冷却系统一览表72
2-1.6 冷却剂73
2-1.6.1 润滑油73
2-1.6.3 液体74
2-1.6.2 空气74
2-1.8 排气岐管75
2-1.7 气缸冷却肋片75
2-1.9.2 排气系统76
2-1.10.1 斯特林发动机76
2-1.10 其他型式的车辆发动机76
2-1.9.1 润滑油76
2-1.9 燃气轮机的排热率76
表2-3 15马力的GPU-3型斯特林发动机的热量平衡78
2-1.10.2 转子发动机(汪克尔发动机)79
2-1.11.3 原子能82
2-1.11.1 燃料电池82
2-1.11 其他型式的动力源82
2-1.10.3 兰金循环发动机82
2-1.11.4 组合式动力装置82
2-1.11.2 蓄电能82
2-2 传动装置和驱动部件82
2-2.1 多传动比齿轮传动装置82
表2-4 传动系通用术语表(美国陆军坦克机动车局)83
2-2.1.1 离合器84
2-2.1.2 功率损失和效率84
表2-5 车辆性能公式86
2-2.2 横向驱动传动装置87
表2-7 传动系组合(美国陆军坦克机动车局)87
表2-6 最大油门工况下车辆传动系效率一览表87
2-2.2.1 内制动器89
2-2.2.2 转向离合器89
2-2.3 液力传动90
2-2.3.1 静液式90
2-2.3.2 动液式91
2-2.3.3 静液机械式93
2-2.4 电力传动96
2-2.4.1 冷却要求96
2-2.4.2 功率损失和效率97
2-3.1 液压系统98
2-3 其他热源98
2-2.6 液力减速器98
2-2.5 分动箱与最终驱动装置98
2-3.1.1 马达98
2-3.3 喷油泵99
2-3.2 电动机和发电机99
2-3.1.2 泵99
2-3.5 环境控制装置100
2-3.4 空气压缩机100
表2-8 典型的动力室温度(尤马试验场)101
2-3.6 阳光与地面的辐射热101
2-3.7 辅助发动机102
2-3.8 动力室通风装置的热负荷102
参考文献104
相关文献106
第三章 传热装置107
3-0 符号说明107
3-2 传热方式108
3-1 概述108
3-2.1 辐射109
3-2.2 传导109
3-2.3 对流109
3-3 传热肋片110
3-4 热交换器111
3-4.1 热交换器的类型112
3-4.1.1 稳流式热交换器112
3-4.2 按流体流动相对位置分类的热交换器112
3-4.1.2 瞬流式热交换器112
3-4.2.3 十字交叉流113
3-4.2.1 平行流113
3-4.2.2 反向流113
3-4.2.4 十字交叉-反向流113
3-4.2.5 十字交叉-平行流113
3-4.2.6 按流动相对位置分类的热交换器的比较113
3-4.3 根据传热表面几何形状分类的热交换器115
3-4.3.1 板-翅式散热片表面115
3-4.3.2 管状散热表面115
3-4.3.3 散热片与管子的配置117
3-4.4 根据流体种类分类的热交换器117
3-5 热交换器的设计和选择117
3-5.1 双流体型热交换器芯的热设计原理119
3-5.1.1 热计算的基本公式119
3-5.2 热交换器内的流体压力降124
3-6 车辆的冷却125
3-6.1 直接冷却125
3-6.2 间接冷却125
3-6.2.1 散热器125
表3-1 散热器尺寸与车辆应用(美国陆军坦克机动车局)133
表3-2 散热器使用与车辆、发动机(美国陆军坦克机动车局)134
表3-3 各种车辆的冷却温度极限(美国陆军坦克机动车局)135
表3-4 散热器与压力盖的使用136
3-6.3.1 散热器水箱型油冷器139
3-6.3 发动机油冷器139
3-6.4 传动装置油冷器141
3-6.3.3 套-管形(管-束形)油冷器141
3-6.3.2 水冷板形油冷器141
3-6.5 油冷器的选择与优化实例142
3-6.6 油冷器的优化144
表3-5 接近最小芯体容积的油冷器设计参数146
3-6.7 后冷器147
3-6.8 龙骨(Kee1)型冷却器150
3-6.9 冷却系统部件的布置157
3-7 绝热158
3-7.1 目的与应用158
3-7.2 热物理特性对传热的影响159
参考文献163
表3-6 乙二醇水溶液的特性(容积比50/50%)163
相关文献164
第四章 风扇及风扇驱动装置165
4-0 符号说明165
4-1 引言165
4-2 风扇165
4-2.1 离心式风扇166
4-2.1.1 前弯叶片风扇167
4-2.1.2 后弯叶片风扇167
4-2.1.3 径向(直)叶片风扇167
4-2.1.4 非设计点特性167
4-2.2.1 螺旋桨式风扇168
4-2.2 轴流式风扇168
4-2.2.3 轴向叶片式风扇169
4-2.2.2 轴向管式风扇169
4-2.3 离心式风扇与轴流式风扇的比较170
4-3 军用车辆的冷却风扇171
表4-1 军用车辆的冷却风扇171
4-2.5 挠性叶片风扇171
表4-2 底特律柴油机的冷却风扇172
4-4 风扇产生的总压力差172
4-6 风扇效率174
4-5 风扇空气马力174
4-8.1 性能的变量175
4-8 风扇定律175
4-7.3 标准的风扇部件175
4-7.2 出口速度175
4-7.1 风扇叶片顶端速度175
4-7 风扇性能175
4-2.4 混流式风扇176
4-8.2 风扇噪音176
表4-3 风扇定律177
4-8.4 风扇定律的使用实例180
4-8.3 风扇定律的限制180
4-9 比速度181
4-10 系统阻力对风扇性能的影响182
4-10.1 系统阻力183
4-10.2 风扇与系统的匹配184
4-11.1 平行工作184
4-11 多级风扇系统184
4-12.1 标准设计185
4-12 风扇选择185
4-11.2 串联工作185
4-12.2 风扇选择程序186
表4-4 海平面上不同温度的空气密度值与不同海拔高度的大气压(干燥空气)187
4-12.3 风扇选择实例188
4-12.4 超规格风扇189
4-13 风扇的安装189
4-14 风扇导风圈192
表4-5 皮带驱动的风扇特性(皮带驱动与液压驱动的比较)193
4-15 风扇驱动与速度控制193
4-15.1 机械驱动193
4-15.1.1 皮带驱动机构193
表4-6 电驱动冷却风扇的特性194
4-15.1.2 轴驱动194
4-15.1.3 齿轮箱驱动194
4-15.2 电力驱动194
4-15.3 液力驱动195
表4-7 冷却风扇液力驱动特性(液力驱动与机械驱动比较)196
4-15.4 粘性风扇驱动196
4-16 风扇驱动噪音197
4-17 废气引射器197
4-15.5 变节距叶片风扇197
参考文献199
第五章 冷却系统的控制与仪器使用199
相关文献199
5-1 冷却系统的功用200
5-2 加压水冷系统200
5-2.1 冷却水工作温度的影响200
5-2.2 冷却水泵的气穴现象200
5-2.3 后沸腾201
5-2.4 海拔高度的影响201
5-3 冷却控制的方法201
5-3.1 节流冷却空气202
5-3.1.1 散热器百叶窗202
5-3.1.2 防寒百叶窗203
5-3.3 加热润滑油与冷却水205
5-3.2 加热冷却空气205
5-3.5 控制冷却水流量206
5-3.6 控制进入油冷器的机油流量206
5-3.4 调节冷却风扇的速度206
5-4 控制件与仪表设备207
5-4.1 散热器盖207
5-4.1.1 概述207
5-4.1.2 散热器盖的类型207
5-4.2 稳压箱210
5-4.2.1 用途210
54.2.2 应用与工作210
5-4.2.3 稳压箱的安装211
5-4.3 恒温器212
5-4.3.1 用途212
5-4.3.2 工作212
5-4.3.3 一般结构213
5-4.3.4 分类213
5-4.3.5 促动元件的类型215
5-4.3.5.1 皱纹膜式215
5-4.3.5.2 软蜡式215
5-4.3.6 恒温控制方式216
5-4.3.7 恒温器冷却水循环系统218
5-5 温度信号传送装置218
5-6 报警装置219
5-7 冷却水面指示器219
5-8 冷却水面和冷却水进气报警装置220
参考文献221
相关文献222
第六章 格栅223
6-1 不防弹的格栅和挡网223
6-0 符号说明223
6-2.3.1 文氏管式226
6-2.2 格栅的设计226
6-2.1 用途226
6-2 防弹格栅226
6-2.3 型式和结构226
6-2.3.2 杆式227
6-2.3.3 鱼钩式228
6-2.3.4 桌面式228
6-2.3.5 人字式229
6-3 气流阻力特性230
表6-1 现代军用车辆使用的防弹格栅230
6-4 防弹特性231
6-5 噪音231
6-6 试验和鉴定232
6-7 格栅安装的设计因素233
参考文献234
相关文献234
第七章 系统的流动阻力的分析235
7-0 符号说明235
7-1 流体的流动条件235
7-2 流动阻力236
7-2.1 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阻力236
7-2.2 压力降的类别237
7-2.2.1 摩擦压力降237
7-2.2.2 动压力降240
表7-1 公式(7-8)中所用的面积变化损失系数243
7-2.2.3 挡网和格栅246
7-2.2.4 经过通道内的零部件后的空气压力损失246
7-2.2.5 经过一传热基体的空气压力降247
7-2.2.6 格栅摩擦损失247
7-2.3.1 格栅面积248
7-2.3.2 均等或渐变式格栅面积248
7-2.3.3 风道设计248
7-2.3 减小流体压力损失的有效方法248
7-2.3.4 减小弯道压力损失的措施249
7-2.4 冷却系的总空气阻力实例——XM803实验坦克249
7-2.3.5 M551“谢里登”坦克的冷却气流试验249
7-2.4.1 系统阻力特性250
7-2.4.2 XM803实验坦克发动机冷却气流系统空气阻力的求解举例251
7-3.1 发动机冷却水泵258
7-3 冷却系的液体流动分析258
7-3.2 油泵260
7-3.3 流体的流动阻力261
7-3.3.1 机油的流动阻力261
7-3.3.2 发动机冷却水流动阻力262
表7-2 标准管接头对液体流动的阻力263
7-3.3.3 流体在管道系统中的流动阻力263
参考文献264
相关文献265
第八章 系统的综合和安装设计266
8-0 符号说明266
8-1 设计标准267
8-1.1 冷却系统分析269
8-1.1.4 发动机油冷器270
8-1.1.3 发动机附件和辅助设备270
8-1.1.2 发动机的排热率270
8-1.1.1 动力室分析270
8-1.1.11 气流271
8-1.1.9 燃料箱271
8-1.1.8 液力减速器271
8-1.1.7 离合器271
8-1.1.6 传动装置271
8-1.1.5 发动机排气271
8-1.1.10 动力传动系的热传导271
8-1.1.12 防冻措施272
8-1.1.13 冷却系统的变量273
8-3 冷却系统的优化274
8-1.2 车辆性能规格274
8-2 冷却系统的综合设计274
8-4 冷却分系统的比较分析法274
8-5 冷却系统设计举例276
8-5.1 冷却系统的初步设计276
8-5.1.1 发动机的冷却276
8-5.1.2 传动装置的冷却279
表8-2 为最高速度是36英里/小时的车辆所预计的传动装置的冷却要求280
表8-1 为最高速度是44英里/小时的车辆所预计的传动装置的冷却要求280
8-5.1.3 M114产品改进型车辆装用的试验性动力装置冷却系统的安装设计281
表8-3 M114车的试验性动力装置的安装和冷却系统的设计292
8-5.2 装有风冷柴油机的XM803实验坦克293
8-5.2.1 发动机的冷却294
表8-4 冷却数据一览表(在AVCR-1100-3型发动机气缸盖上测量的温度)295
表8-5 AVCR-1100-3B发动机气缸的冷却特性297
表8-6 AVCR-1100-3B后冷器的冷却特性303
表8-7 在XM803实验坦克中安装的AVCR-1100-3B型发动机的冷却系统性能表304
8-5.2.2 传动装置的排热率305
8-5.3 水冷发动机的安装307
表8-8 冷却系统参数的研究308
参考文献312
相关文献312
9-2.1 热交换器313
9-2 对部件试验的要求313
9-2.1.1 散热器313
9-1 车辆试验的重要性313
第九章 试验与鉴定313
9-2.1.2 发动机/传动装置的油冷器314
9-2.1.3 其他冷却器314
9-2.2 风扇314
9-2.3 冷却水泵315
9-2.4 格栅315
9-3 冷却系统315
9-3.1 冷却系统的车辆模拟试验316
9-3.1.1 冷模型试验316
9-3.1.2 热模型试验317
9-3.1.3 冷却系统的除气要求320
9-3.1.4 活动试验车架320
9-3.2 车辆总试验320
9-4 车辆冷却计划试验实例320
9-4.1 试验设备、方法和程序320
9-4.2 M113/M113A1冷却鉴定和产品改进计划试验324
9-4.2.1 一般情况324
9-4.2.2 冷却试验的目的324
9-4.2.3 已定型投产车辆的冷却试验结果324
表9-1 M113A1车的修改对冷却水温和传动装置油温的影响325
9-4.2.4 修改的车辆冷却试验325
9-4.3 M110车的冷却鉴定和产品改进计划试验325
9-4.3.1 一般情况325
9-4.3.2 冷却试验的目的325
9-4.3.3 已定型投产车辆的冷却试验结果325
9-4.3.4 修改的车辆冷却试验326
表9-2 M110车的修改对于冷却水温和发动机油温的影响326
9-4.4.2 冷却试验的任务327
9-4.4.3 已定型投产车辆的冷却试验结果(发动机额定功率300马力)327
9-4.4 M551车的冷却鉴定和产品改进计划327
9-4.3.5 稳压箱试验327
9-4.4.1 一般情况327
表9-3 M551车的修改对发动机冷却水和传动装置油底壳温度的影响328
9-4.4.4 修改的车辆冷却试验328
9-4.5.1 一般情况330
9-4.5.3 已定型投产车辆的冷却试验结果330
9-4.5.2 冷却试验的目的330
9-4.5.4 修改的车辆冷却试验330
9-4.5 M561车的冷却鉴定及其产品改进计划330
9-4.5.5 观测与结论331
9-4.5.6 车辆冷却液的鉴定331
表9-4 M561车辆修改对发动机冷却水温和油底壳温度(外推到120°F)的影响331
9-5 美国陆军坦克机动车局在冷却系发展中的职责332
9-5.1 第二与第三阶段的研制试验(简称:研制试验Ⅱ和Ⅲ)332
表9-5 美国陆军试验与鉴定局的试验类别333
9-5.2 环境试验334
表9-6 用于器材寿命循环试验的 “陆军规则”337
9-6 军用系统研制说明337
9-6.1 研制试验(DT)和使用试验(OT)的实施338
9-6.2 研制试验339
9-6.3 使用试验340
9-7试验机构341
参考文献342
附录344
附录A344
A-1 油冷器性能344
A-2 典型的散热器芯的性能——散热片与管芯361
附录B367
B-1 冷却风扇的具体结构和工作特性367
B-2 混流式风扇377
B-2.1 军用车辆发动机冷却问题的最优系统设计途径377
B-2.2 发动机冷却系统用的混流式风扇377
B-2.3 混流式冷却风扇在军用车辆中的安装379
B-2.4 系统设计380
B-2.5 冷却系统的优化381
B-2.6 明确计量单位382
B-3 底特律柴油机公司的冷却风扇387
附录C394
C-1 防弹格栅性能数据394
D-1 散热器的试验和鉴定方法401
附录D401
表D-1 试验台的振幅403
D-2.1 油-气式冷却器404
D-2 发动机/传动装置油冷器的试验规格和程序404
D-2.2 油-水式冷却器406
D-3 风扇性能的试验方法407
表D-2 各种气压条件下的饱和空气与部分饱和空气的密度411
D-4 冷却水泵试验412
D-5 XM803实验坦克热模型的仪器清单和安装简图413
D-6 冷却系统的除气试验418
表D-3 稳压箱热熄火能力420
D-7 美国陆军坦克机动车局推进系统实验室M110产品改进试验计划的№699号试验大纲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