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逻辑学研究 1949-2009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中国逻辑学研究 1949-2009
  • 鞠实儿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16982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557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573页
  • 主题词:逻辑学-研究-中国-1949~2009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逻辑学研究 1949-2009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传统逻辑与非形式逻辑1

第一节 概述1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传统逻辑1

一 传统形式逻辑东渐1

二 以辩证法的名义:形式逻辑曾被取消科学地位3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逻辑的一次大普及与大传播5

一 苏联逻辑学教材对我国普及传统逻辑的影响5

二 毛泽东对逻辑学的关注7

第四节 50—60年代逻辑问题大讨论7

一 政治和哲学背景7

二 焦点问题8

三 毛泽东的观点12

四 实质和意义13

第五节 现代化大潮中的传统逻辑14

一 传统逻辑的第二次大传播、大普及14

二 逻辑现代化:背景和含义15

三 逻辑现代化:一个战略口号的提出17

四 逻辑现代化:激烈的争论19

第六节 逻辑通识教育的发展与改革20

一 普通逻辑:一种“吸收论”的改革模式20

二 逻辑导论:逻辑通识课的主流模式22

三 关于若干传统逻辑问题的讨论24

第七节 非形式逻辑的兴起及其对我国逻辑教学的影响26

一 非形式逻辑的兴起及其背景26

二 非形式逻辑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28

第八节 法律逻辑32

一 法律逻辑在我国的兴起32

二 传统逻辑研究方法阶段33

三 现代逻辑研究方法阶段34

四 法理学研究方法阶段35

五 “百花齐放”的非形式逻辑研究方法阶段36

第二章 数理逻辑(含:理论计算机)50

第一节 导论50

一 数理逻辑传入中国50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数理逻辑(1949—1966)51

三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数理逻辑(1978—1996)53

四 跨世纪的中国数理逻辑(1996—2009)58

第二节 模型论60

一 一阶模型论60

二 其他逻辑的模型论62

三 格值模型论63

四 模型论在数学中的应用64

第三节 可计算性与计算复杂性理论66

一 递归论66

二 计算复杂性理论74

三 可计算分析78

第四节 公理集合论80

一 集合论系统及其分层80

二 大基数、无穷组合性质、基数不变性81

三 描述集合论85

四 布尔值模型87

第五节 形式化方法87

第六节 自动推理93

一 经典逻辑的自动推理93

二 非经典逻辑的自动推理97

第三章 哲学逻辑123

第一节 概述123

第二节 模态逻辑124

一 模态逻辑概述124

二 狭义模态逻辑124

三 认知逻辑126

第三节 博弈逻辑131

一 将博弈论方法应用于逻辑理论研究131

二 运用逻辑理论为工具研究博奕论132

第四节 多值逻辑134

一 概述134

二 函数完全性研究135

三 中介逻辑136

四 模糊逻辑138

五 其他学者的多值逻辑研究141

第五节 基于格蕴涵代数的格值逻辑142

一 关于格蕴涵代数的研究142

二 基于格蕴涵代数的格值逻辑系统研究144

三 依据基于格蕴涵代数的格值逻辑系统的不确定性推理研究146

四 依据基于格蕴涵代数的格值逻辑系统的归结自动推理研究147

第六节 泛逻辑149

一 泛逻辑产生的理论背景149

二 泛逻辑学研究纲要和主要成果150

第七节 其他哲学逻辑153

一 弗协调逻辑153

二 辩证逻辑157

三 信念偏好逻辑158

四 人工智能逻辑162

五 条件句逻辑等164

第四章 归纳逻辑(含决策论)190

第一节 概述190

一 中国归纳逻辑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特点190

二 归纳逻辑发展分期198

三 归纳逻辑的发展脉络和主要问题200

第二节 归纳合理性研究:归纳逻辑的主要哲学问题204

一 休谟问题:归纳合理性问题研究204

二 新的归纳之谜:古德曼悖论研究以及解决方案214

三 概率解释的研究216

四 非巴斯卡概率逻辑的哲学问题219

第三节 经典概率逻辑研究221

一 从传统归纳到现代归纳221

二 主观贝叶斯主义理论的探讨222

三 概率归纳逻辑形式化研究:“无限全称命题概率为0”问题的解决方案223

四 概率逻辑形式化的问题与出路226

第四节 非经典概率逻辑研究229

一 引进和评价:柯恩非经典概率逻辑在中国的传播229

二 批判与反思:对柯恩系统的改造232

三 非经典逻辑与决策:对沙克尔非经典逻辑的关注236

四 非经典概率逻辑的问题和出路239

第五节 归纳与决策、博弈研究240

一 归纳、决策与博弈:沿着主观贝叶斯主义的道路前进240

二 决策与合理选择:归纳逻辑的应用241

三 归纳逻辑在计算机、人工智能中的应用243

四 归纳逻辑与认知模式推理246

五 不确定推理与认知悖论研究250

第五章 语言逻辑(含符号学)258

第一节 概述258

第二节 形式语义学259

一 蒙太格语法及相关问题259

二 情境语义学、话语表现理论与动态语义263

三 面向知识表示与推理的自然语言逻辑267

第三节 语用的逻辑269

一 言语交际的逻辑269

二 蕴涵与预设270

三 语用逻辑的形式北276

四 隐喻理解的相关研究277

第四节 汉语的逻辑研究279

一 描述性研究279

二 形式化研究283

第五节 作为语言逻辑元科学的符号学研究289

一 符号学与语言逻辑289

二 中国符号学思想研究295

三 语言符号学和一般符号学研究302

第六章 逻辑哲学313

第一节 概述313

第二节 逻辑观研究316

一 形式逻辑与数理逻辑的关系研究316

二 狭义逻辑观与广义逻辑观之辩320

三 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研究325

第三节 真理理论研究329

一 真理与真理论329

二 逻辑真理及其性质331

三 逻辑是可修正的吗?334

第四节 专名与通名理论研究336

一 专名理论研究337

二 通名理论研究341

三 综合性研究342

第五节 逻辑悖论研究344

一 逻辑悖论的矛盾归属问题研究344

二 悖论的定义与分类问题研究346

三 狭义逻辑悖论研究348

四 关于悖论的一般方法论研究353

第六节 蕴涵研究355

一 蕴涵的类型355

二 实质蕴涵及其“怪论”359

第七节 模态逻辑的哲学问题研究362

一 可能世界的含义与本体论地位362

二 本质主义364

三 模态逻辑的合法性及其与哲学的关系366

第八节 辩证逻辑研究367

一 辩证逻辑研究的历史背景367

二 “文化大革命”前辩证逻辑研究概况371

三 新时期辩证逻辑研究的主要进路375

第七章 逻辑史396

第一节 概述396

第二节 中国逻辑史397

一 总论397

二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国逻辑史研究399

三 中国逻辑史学科建设(1978—1989)404

四 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深化与反思时期(1990—2009)411

第三节 西方逻辑史419

一 总论419

二 西方形式逻辑史研究420

三 西方逻辑史专题研究举要428

第四节 汉传因明441

一 当代因明(佛教逻辑)研究概况441

二 因明与逻辑比较研究述要446

第五节 藏传量论463

一 总论463

二 新的起点 不幸夭折(1949—1979)467

三 走出低谷 臻于辉煌(1979—1999)471

四 深入拓展 继往开来(1999—2009)483

附录 台湾地区60年(1949—2009)逻辑学研究503

第一节 概述503

第二节 60年来台湾学者所出版与逻辑学相关的专著504

第三节 60年来台湾学者所出版与逻辑学相关的期刊论文512

第四节 60年来台湾学者所出版与逻辑学相关的博硕士论文524

第五节 60年来台湾学者所出版与逻辑学相关的翻译作品527

第六节 60年来在台湾成立的与逻辑学相关的学术组织和学术会议、工作坊531

第七节 结语534

索引53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