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资源科学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封志明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18847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51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470页
- 主题词:资源科学-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资源科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序2
前言2
上篇 总论2
第1章 绪论:资源科学2
§1.1 资源科学的研究领域与主要任务2
目录2
§1.2 资源科学研究的源起与发展4
1.2.1 资源科学知识积累时期4
1.2.2 资源科学孕育时期5
1.2.3 资源科学逐步建立时期6
1.3.1 资源科学研究的学科体系与研究内容7
§1.3 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特点7
1.3.2 资源科学的研究特点10
§1.4 现代资源科学研究的五大趋势12
第2章 资源科学思想与资源科学史观15
§2.1 古代朴素资源史观16
2.1.1 自然资源的原始利用与自然崇拜时期16
2.1.2 古代朴素的资源意识与尊重自然观17
2.1.3 中世纪欧洲的宗教禁锢与中国古代农业的因地制宜思想18
§2.2 近代资源无限史观20
2.2.1 文艺复兴与地理大发现20
2.2.2 对自然资源的记载与描述时期21
2.2.3 近代资源无限史观与资源合理利用思想23
2.3.1 产业革命与现代人本位资源史观25
§2.3 现代人本位资源史观25
2.3.2 资源综合科学考察的思想与方法28
2.3.3 资源科学相关学科的发展与综合性学科的形成30
§2.4 当代资源可持续利用史观32
2.4.1 “资源有限论”及其论战32
2.4.2 20世纪末期的资源可持续利用史观34
2.4.3 资源科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35
§3.1 元概念:资源与自然资源39
3.1.1 关于资源39
第3章 资源科学研究的概念框架39
3.1.2 关于自然资源41
§3.2 属性与意义:对自然资源的进一步分析48
3.2.1 质、量、时、空是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48
3.2.2 自然资源的相对有限性与绝对无限性49
3.2.3 自然资源的层次性及整体性50
3.2.4 自然资源的可塑性及多宜性51
§3.3 分类与特征:对自然资源的进一步讨论52
3.3.1 两类概念资源:存量资源与流量资源53
3.3.2 自然资源的综合特征分类54
§3.4 地位与作用:对自然资源的进一步认识55
4.1.1 固体运动的地质循环59
§4.1 物质循环规律59
第4章 资源科学研究的相关学科理论59
4.1.2 液体运动的水分循环60
4.1.3 气体运动的大气循环61
4.1.4 有机界的生物循环62
§4.2 能量流动规律64
4.2.1 能量守恒原理64
4.2.2 能质蜕变原理65
4.2.3 林德曼定律66
§4.3 自然节律规律67
4.3.1 天文因素引起的节律性68
4.3.2 地球运动特性所引起的节律性69
4.3.3 生物自身特性所形成的节律性70
§4.4 地域分异规律70
4.4.1 大尺度地域分异规律70
4.4.2 中尺度地域分异规律71
4.4.3 小尺度地域分异规律72
§4.5 生态资源优化定律73
§4.6 若干资源经济学原理75
4.6.1 资源最优耗竭理论76
4.6.2 共享资源与外部性理论76
4.6.3 高斯定律与资源产权制度理论77
§5.1 资源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79
第5章 资源科学研究的方法论79
§5.2 资源科学研究程序中的具体操作方法80
§5.3 资源科学研究中的定量方法与信息系统方法82
5.3.1 资源科学研究中的定量化方法82
5.3.2 资源信息系统方法83
§5.4 自然资源评价方法85
5.4.1 单项自然资源评价86
5.4.2 自然资源综合评价86
5.4.3 自然资源质量评价87
5.4.4 自然资源经济评价89
5.4.5 区域资源综合评价92
5.5.1 资源科学研究的跨学科性94
§5.5 资源科学研究的跨学科性与跨学科研究94
5.5.2 如何组织跨学科的资源科学研究96
参考文献98
中篇 分论102
第6章 气候资源:气候资源评价与气候生产力102
§6.1 气候与气候资源102
6.1.1 气候资源及其分类102
6.1.2 气候资源的特征及其物理意义105
§6.2 光能资源利用与光合生产潜力107
6.2.1 太阳总辐射与光合有效辐射108
6.2.2 光能利用率与光合生产潜力110
§6.3 热量资源利用与光温生产潜力112
6.3.1 基本温度指标113
6.3.2 热量累积指标114
6.3.3 光温生产潜力116
§6.4 水分资源评价与气候生产潜力116
6.4.1 降水资源及其评价117
6.4.2 蒸发及其评价118
6.4.3 干湿程度及其评价120
6.4.4 气候生产潜力121
§6.5 气候资源综合评价的指标与方法121
6.5.1 统计评价法122
6.5.2 指数评价法123
6.5.3 模式评价法124
6.5.4 综合评价法124
第7章 水资源:水资源评价与水资源承载力126
§7.1 水与水资源126
7.1.1 水资源的概念及其内涵126
7.1.2 水资源的属性与意义127
7.1.3 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128
§7.2 水资源数量评价与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130
7.2.1 地表水资源量评价130
7.2.2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133
7.2.3 区域水资源总量评价135
7.2.4 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136
§7.3 水质评价与水环境质量评价137
7.3.1 水质与水质评价因子138
7.3.2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139
7.3.3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141
§7.4 水环境容量与水资源承载力143
7.4.1 水环境容量模型及其意义143
7.4.2 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与计量146
第8章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地资源承载力149
§8.1 土地与土地资源149
8.1.1 土地资源的特征与意义150
8.1.2 土地资源研究领域151
§8.2 土地资源分类与土地资源调查152
8.2.1 土地资源分类152
8.2.2 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155
§8.3 土地潜力评价与土地适宜性评价156
8.3.1 土地潜力评价157
8.3.2 土地适宜性评价161
§8.4 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土地资源承载能力164
8.4.1 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承载能力164
8.4.2 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研究与FAO的农业生态区域法165
8.4.3 中国的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研究170
9.1.1 生物圈及其意义172
§9.1 生物圈与生物资源172
第9章 生物资源:生物资源评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172
9.1.2 生物资源的概念与属性174
§9.2 生物资源量与生物生产力175
9.2.1 生物资源量及其测度175
9.2.2 生物生产力及其资源意义177
§9.3 生物资源类型评价——森林资源与草地资源180
9.3.1 森林资源及其评价180
9.3.2 草地资源及其评价182
§9.4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185
9.4.1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其测度185
9.4.2 生物多样性价值及其评估187
9.4.3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189
第10章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度量与矿产资源评价191
§10.1 矿床与矿产资源191
10.1.1 岩石与矿床191
10.1.2 矿产资源的概念与特点192
10.1.3 矿产资源的分类195
§10.2 矿产资源可得性度量与储量分级196
10.2.1 矿产资源的可得性度量197
10.2.2 矿产资源的储量分级200
§10.3 矿产资源评价203
10.3.1 矿产资源地质评价204
10.3.2 矿产资源的经济评价209
10.3.3 区域矿产资源评价方法210
§10.4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211
10.4.1 降低临界品位与增加储量212
10.4.2 寻找代用品与资源持续利用213
10.4.3 回收废旧金属与资源重复利用214
10.4.4 向海洋要矿与能源消耗215
第11章 能源资源:能源资源评价与能源环境效应217
§11.1 能量与能源217
11.1.1 能源的分类及其意义218
11.1.2 能源资源的特征219
11.2.1 能源生产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222
§11.2 能源资源的宏观分析与综合评价222
11.2.2 能源弹性系数224
11.2.3 能源平衡表的建立与应用225
§11.3 常规能源的地质评价227
11.3.1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评价228
11.3.2 石油资源开发利用评价231
11.3.3 水能资源开发与评价232
§11.4 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评价234
11.4.1 太阳能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评价234
11.4.2 风能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评价236
11.5.1 矿物能源开采和储运过程中的环境影响238
11.4.3 潮汐能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评价238
§11.5 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238
11.5.2 矿物能源加工转化及消费过程中的环境影响240
11.5.3 其他能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241
第12章 海洋资源:海洋资源利用与海洋环境保护243
§12.1 海洋与海洋资源243
12.1.1 新的海洋国土观243
12.1.2 海洋资源的概念与特点246
12.1.3 海洋资源的分类247
§12.2 海洋生物生产力与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249
12.2.1 海洋生物生产力250
12.2.2 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251
§12.3 海洋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252
12.3.1 海滨砂矿资源252
12.3.2 海底矿产资源253
12.3.3 大洋矿产资源253
§12.4 海水化学资源与海洋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255
12.4.1 海水化学资源及其开发利用255
12.4.2 海洋动力资源及其开发利用257
§12.5 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259
12.5.1 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259
12.5.2 海洋污染防治与海洋环境保护261
§13.1 旅游与旅游资源264
第13章 旅游资源: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潜力分析264
13.1.1 旅游资源的特点265
13.1.2 旅游资源分类266
13.1.3 旅游景观与旅游景点267
§13.2 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268
13.2.1 旅游资源调查268
13.2.2 旅游资源评价269
§13.3 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方法273
13.3.1 气候资源的适宜性评价273
13.3.2 资源要素组合的技术性评价274
13.3.3 旅游资源的综合性评价276
§13.4 旅游资源潜力评价——以森林为例278
13.4.1 森林资源的地表结构吸引力指数279
13.4.2 森林资源的生物因子吸引力指数281
13.4.3 森林资源空间分布的吸引力指数282
第14章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评价与人力资本开发286
§14.1 人口资源、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286
14.1.1 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源286
14.1.2 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287
14.1.3 人力资源的基本特点288
14.2.1 早期的人力资本理论290
14.2.2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290
§14.2 人力资源理论的源起与发展290
14.2.3 人力资源理论发展292
§14.3 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开发293
14.3.1 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293
14.3.2 人力资本投资294
14.3.3 人力资源开发295
§14.4 人力资源评价296
14.4.1 人力资源数量及其评价296
14.4.2 人力资源质量及其评价298
14.4.3 人力资源结构及其评价299
14.5.1 中国的人力资源态势300
§14.5 积极开发与充分利用中国的人力资源300
14.5.2 人力资源开发应是中国长期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301
参考文献303
下篇 专论308
第15章 资源物理:自然资源熵与资源能值分析308
§15.1 自然资源与熵308
15.1.1 熵概念与自然资源利用308
15.1.2 资源熵:热力学场与资源场311
§15.2 以熵概念为中心的资源物理学313
15.2.1 扩散能力与低熵资源313
15.2.2 熵的排放与物质循环314
§15.3 能量原理与资源能值分析315
15.3.1 能量原理与能值理论316
15.3.2 能值评价的主要指标319
15.3.3 能值分析的方法与案例322
第16章 资源地理:资源分布与资源配置328
§16.1 资源地理观328
16.1.1 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328
16.1.2 人地关系与自然资源分类329
16.1.3 时空尺度与资源地理研究329
16.1.4 地域差异与资源短缺问题330
§16.2 资源地理研究与资源地理学331
16.3.1 地下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334
§16.3 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334
16.3.2 地表生态资源的分布规律337
16.3.3 资源分布的一般规律与统计规律338
§16.4 资源的时间配置339
16.4.1 不可更新资源的最优时间配置340
16.4.2 可更新资源的最优管理341
§16.5 区域资源配置343
16.5.1 资源空间配置与区位效应345
16.5.2 区域间的资源配置345
第17章 资源生态:生态价值评估与空间占用分析347
§17.1 资源生态观347
17.1.1 生态资源与资源生态价值347
17.1.2 资源持续利用与资源承载力348
17.1.3 环境吸收能力与环境容量349
§17.2 自然资源评价的基本生态因子350
17.2.1 物质因子351
17.2.2 能量因子352
17.2.3 空间因子352
17.2.4 时间因子353
17.2.5 多样性因子353
§17.3 资源生态价值评估355
17.3.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与内涵355
17.3.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356
17.3.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的原因358
§17.4 生态空间占用分析360
17.4.1 生态空间占用分析的概念框架360
17.4.2 生态空间占用的计算方法361
17.4.3 生态空间占用研究的若干实例362
17.4.4 问题讨论364
第18章 资源经济:自然资源价值与核算366
§18.1 资源经济观366
18.1.1 自然资源稀缺与价格366
18.1.2 自然资源供给与需求368
§18.2 资源经济过程分析与评价371
18.2.3 生产弹性系数372
18.2.1 平均生产力372
18.2.2 边际生产力372
18.2.4 资源最佳投入373
18.2.5 边际平衡原理374
§18.3 自然资源价值与价格计量375
18.3.1 资源价值论基础375
18.3.2 自然资源的价值380
18.3.3 自然资源的价格计量383
§18.4 自然资源核算386
18.4.1 资源核算论基础387
18.4.2 自然资源核算的基本思路与方法389
19.1.1 资源管理对象396
第19章 资源管理:资源管理模式与资源法律制度396
§19.1 资源管理论396
19.1.2 资源管理内容397
19.1.3 资源管理目标398
§19.2 资源管理体制与资源管理模式399
19.2.1 资源管理体制与职能模式399
19.2.2 中国的资源管理体制与管理职能401
19.2.3 自然资源管理的一般性政策措施403
§19.3 资源管理的主要法律制度404
19.3.1 资源产权制度405
19.3.2 资源勘查与调查制度406
19.3.3 资源登记制度407
19.3.4 资源许可制度408
19.3.5 资源有偿使用制度408
19.3.6 资源保护制度409
§19.4 中国的自然资源立法与管理410
19.4.1 中国的自然资源立法410
19.4.2 中国的自然资源管理411
第20章 资源安全:资源安全评价与国家资源安全414
§20.1 资源安全与资源安全观414
20.1.1 资源安全的概念与含义414
20.1.3 资源安全观415
20.1.2 资源安全的分类415
§20.2 资源安全研究的由来与发展416
20.2.1 资源安全研究的缘起与发展416
20.2.2 资源安全研究的现状与内容417
§20.3 资源安全的影响因素与评价方法419
20.3.1 资源安全的影响因素419
20.3.2 资源安全的评价指标420
§20.4 主要战略性资源安全422
20.4.1 水资源安全422
20.4.2 耕地与食物安全423
20.4.3 能源安全425
20.5.1 中国的资源安全态势426
20.4.4 矿产资源安全426
§20.5 中国的资源安全态势与安全战略426
20.5.2 中国主要战略性资源的安全态势428
20.5.3 中国的资源安全战略432
第21章 生存空间: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434
§21.1 生存空间研究的源起与发展434
21.1.1 生存空间概念的源起与发展434
21.1.2 生存空间及其相关研究的进展436
§21.2 生存空间概念及其框架模型438
§21.3 生存空间的基本属性与空间位移440
21.3.1 生存空间的基本属性441
21.3.2 生存空间的位移442
§21.4 生存空间的相对性度量443
21.4.1 狭义生存空间及其有限性444
21.4.2 广义生存空间和它的扩展性445
21.4.3 生存空间的基本类型445
21.4.4 生存空间的位移与交换446
§21.5 生存空间的拓展途径447
21.5.1 生存空间拓展的基本途径447
21.5.2 科学技术进步是趋近极限生存空间的根本动力448
21.5.3 由封闭走向开放:生存空间革命448
参考文献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