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孙中山与中国社会的变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孙中山与中国社会的变迁
  • 郭学旺著(山西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 ISBN:780128335X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16页
  • 文件大小:6MB
  • 文件页数:17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孙中山与中国社会的变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推翻清帝建立共和——伟大的社会革命与世纪伟人2

第一节 从革命中走来的世纪伟人2

一、孕育革命的中国社会2

二、时代造就的“大革命家”6

三、叫响“振兴中华”口号的第一人10

第二节 推动社会革命的政党与政纲14

一、同盟会:近代形态的革命政党14

二、三民主义:时代思潮的旗积19

三、改良?革命?论战与决择23

第三节 结束中国封建帝制的革命26

一、辛亥年:中国社会大革命26

二、孙中山:众望所归的大总统32

三、驱走皇帝,留下“约法”,孙中山毅然让位37

一、资产阶级立法组织在中国的出现44

第一节 国会:新型的议政载体与扭曲的历程44

第二章 国会宪法总统内阁——中国资产阶级政治体制的出现与嬗变44

二、“两院制”的诞生及其厄运48

三、国会的曲折历程与最后纷争54

第二节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及其命运59

一、《临时约法》:民主共和的象征59

二、历史的回旋与孙中山的争斗65

三、孙中山坚持护法的不懈努力70

第三节 总统与内阁: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新事物78

一、开国总统孙中山及其内阁78

二、奸雄总统袁世凯及其对责任内阁的破坏84

三、军阀割据中的总统更迭与内阁变迁92

第一节革命潮流推动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00

一、产业革命兴起与实业团体的创立100

二、鼓励民族资本发展的新政策104

三、民族资本发展的可喜成就111

一、民族资本发展的“黄金时期”及其局限性114

第二节 大发展年代和软弱性特征114

二、战后民族资本发展的坎坷经历119

三、孪生效应:无产阶级的成长与壮大123

第三节 农业经济在动荡中演化128

一、中国农业缓慢告别自然经济128

二、手工业的发展良机131

三、军阀统治时期农村经济的破坏136

一、在惊醒中发端140

第一节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艰难起步140

第四章 求强求富振兴中华——中国社会现代化历程的世纪性转折140

二、步履艰难的历程144

三、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性147

第二节 孙中山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宏伟构想149

一、政治上五权分立,权能分治149

二、经济上倡导“振兴实业”,追求社会工业化154

三、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160

一、政治体制民主化的努力164

第三节 辛亥革命与现代化进程的飞跃164

二、物质文明建设的全面推动167

三、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性飞跃175

第五章 思想启蒙观念更新——文化教育的变迁与社会意识的演化181

第一节 文化结构的转换与创造181

一、新文化思潮狂飙突进181

二、妇女观念的渐变与更新185

三、社会文化的除旧与布新191

四、文化事业的发展与进步197

第二节 传统教育的变型与新教育思潮的激荡205

一、“兴学养才”的教育思想205

二、开展教育活动,实施教育改革209

三、各种教育思潮的兴起216

第三节 新的社会意识的出现222

一、强烈的公民意识与参政心理222

二、求知与竞争:新体制带来的新意识228

三、人权思想的张扬与买办意识的凸现231

第六章 新兴旧灭移风易俗——社会习俗变迁与家庭伦理革命236

第一节 衣食住行新习俗236

一、服装革命与服饰习俗的变迁236

二、追求饮食西化的时髦风尚240

三、建筑风格变化与住的习俗242

四、近代交通工具的使用与行的变迁244

第二节 礼俗新貌与妇女解放新潮247

一、婚丧礼俗的变迁248

二、移风易俗的历史场景254

三、妇女解放新潮265

第三节 家庭伦理革命270

一、家庭结构及功能的变迁270

二、反对婢妾制,改革旧婚制274

三、家庭旧制的变革,贞节观念的更新281

第一节 地主、军阀、官僚和买办287

一、地主阶级仍居显赫地位287

二、军阀与官僚的特殊权势292

三、买办阶层的不光彩角色296

第二节 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与知识分子阶层301

一、工人阶级的壮大与阶级觉悟的提高301

二、农民阶级反抗斗争的增强305

三、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307

四、知识分子群体的壮大及爱国斗争310

第三节 居民生活状况313

一、物质生活与消费水平313

二、居民家庭收支状况318

三、饮食结构的变迁321

第八章 致力民族平等心系祖国富强——反列强斗争与谋求国家统一的努力328

第一节 反帝爱国思想及其谋求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努力328

一、反帝救国的愿望及历史局限328

二、强烈的爱国思想与民族意识333

三、民族平等与团结的积极主张335

一、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340

第二节 维护祖国统一的实践与理论340

二、追求祖国统一的思想343

三、完成祖国统一的方法345

第三节 情系台、港、澳349

一、孙中山与台湾349

二、孙中山与香港353

三、孙中山与澳门355

第九章 联俄联共缔创伟业——国民党改组与三民主义再生359

第一节 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英明举措359

一、“适乎世界之潮流”359

二、对国民党的成功改组362

第二节 三民主义在革命中再生366

一、新三民主义的提出366

二、深入人心的革命理论370

第三节 推行三大政策促进革命高涨372

一、工农运动蓬勃发展372

二、社会革命走向新的高涨375

第十章 历史的启迪永恒的纪念——精神遗产与时代意义381

第一节 真知灼见的精神遗产381

一、人文思想的精义与历史影响381

二、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探索及局限性386

三、意义深远的对外开放思想390

第二节 推动社会变迁的宏伟蓝图394

一、深邃的经济建设战略思想394

二、明确的社会发展战略目标398

三、突出的战略重点和得力的战略对策400

第三节 实现中的孙中山遗愿405

一、凯歌行进中的现代化事业405

二、实践中的长江流域开发计划407

三、实施中的西部开发战略410

参考书目415

后记41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