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象牙塔之谜 校园文化学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象牙塔之谜 校园文化学概论
  • 杨怀中,龚贻洲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 ISBN:7114016867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277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9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象牙塔之谜 校园文化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关于本书的基本思路1

一、本书的着眼点和出发点1

目录1

二、本书关于校园文化学的学科界定2

三、本书的内容体系4

第一章校园文化学释义6

一、文化与校园文化6

(一)文化的概念及特性6

(二)校园文化的界定9

(三)校园文化热的缘起11

二、校园文化学的兴起13

(一)校园文化学兴起的条件13

(二)校园文化学的研究对象14

三、校园文化学的研究方法15

(二)问卷调查法16

(一)个案研究法16

(三)档案分析法17

(四)结构一功能分析法17

四、校园文化学研究的现实意义18

第二章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20

一、校园文化形成的条件20

(一)校园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20

(二)校园文化形成的理论前提23

二、校园文化形成的途径27

(一)课堂教学27

(二)理论沙龙28

(三)社团活动29

三、校园文化的?美的30

(一)校园文化发展的基础30

(二)校园文化发展的特征32

(三)校园文化发展的趋势33

一、校园文化的教育特征34

(一)教育性34

第三章校园文化的特征34

(二)示范性37

(三)可塑性38

二、校园文化的时代特征39

(一)批判性40

(二)突变性42

(三)超越性43

三、校园文化的校园特征44

(一)独立性44

(二)多元性46

(一)校园精神47

(三)校园价值取向47

(二)校园思维方式47

一、校园文化的基本要素47

第四章校园文化的结构47

(三)弥散性47

(四)校园情感模式50

二、校园文化的内容分类50

(一)校园政治文化50

(二)校园道德文化50

(三)校园法律文化60

(四)校园科技文化60

三、校园文化的形式分析64

(一)系科文化64

(二)班级文化65

(三)寝室文化67

(四)食堂文化68

(一)目标选择功能70

第五章校园文化的功能70

一、社会化功能70

(二)环境适应功能71

(三)行为规范功能72

(四)角色培养功能73

二、教育的协调发展功能74

(一)学术研究功能74

(二)思想修养功能76

(三)艺术美育功能77

(四)服务功能77

三、社会控制功能78

(一)价值导向功能78

(二)社会沟通功能79

(三)社会管理功能79

(一)校园文化模式81

第六章校园文化的模式81

一、校园文化模式概述81

(二)校园文化模式的一般特性83

二、北大模式85

(一)北大模式的形成86

(二)北大模式的主要内容88

三、复旦模式90

(一)载体健全、形式多样90

(二)大力倡导学术活动92

(三)时代特征突出93

四、北航模式94

(一)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94

(二)课堂教学与教书育人95

(三)开设艺术、文史选修课95

(五)社团活动96

(四)“请来艺术学院”96

(六)其他文化活动97

五、浙大模式98

(一)百年创业肇求是,奋发图强励精神98

(二)求是校风发扬光大,开拓进取再创新篇102

六、华工模式106

(一)秩序井然的校园106

(二)“管理也是教育”108

(三)“学在华工”109

(四)严谨进取110

第七章校园文化的整合111

一、校园文化整合概述111

(一)何谓校园文化整合111

(二)校园文化整合的性质112

(三)校园文化整合的层次117

二、校园文化整合的过程121

(一)校园文化整合动力的产生122

(二)校园文化元素的交互作用及合成123

(三)校园文化层面的交互作用及合成127

(四)校园文化整合的调控自稳及进化129

三、校园文化整合的机制132

(一)校园文化整合的主导因素132

(二)校园文化整合的一般原理133

(三)校园文化整合的有效控制133

第八章校园文化的传播136

一、校园文化传播概述136

(一)校园文化传播136

(二)校园文化传播的功能137

(三)校园文化传播的手段139

二、校园文化传播的媒介140

(一)大众传播140

(二)人际互动142

(三)舆论导向145

(四)校园标识146

三、校园文化传播的过程147

(一)冲突与调适148

(二)选择与规范149

(三)涵化与潜移149

第九章校园文化的控制151

一、校园文化控制概述151

(一)何谓校园文化控制151

(二)校园文化控制的性质152

(三)校园文化控制的意义153

二、校园文化控制的机制154

(一)形成阶段控制分析154

(二)整合阶段控制分析155

三、校园文化控制的力矩系统157

(一)正式控制力矩分析157

(二)非正式控制力矩分析158

(三)传播阶段控制分析158

(三)定势控制力矩分析159

四、校园文化控制的手段161

(一)法律控制161

(二)纪律控制161

(三)规范控制162

(四)经济控制163

(五)舆论控制163

(六)信息控制164

第十章校园文化与社会主导文化165

一、校园文化与社会主导文化的同一165

(一)文化基本内容的同一166

(二)文化基本功能的同一167

(三)文化变迁规律的同一168

二、校园文化与社会主导文化的差异171

(一)非基本文化内容的差异171

(二)特定功能的差异172

(三)文化影响幅度和跨度的差异176

(四)文化影响途径和方式的差异177

三、校园文化的变迁与社会主导文化的发展178

(一)校园文化受社会主导文化影响分析178

(二)社会主导文化受校园文化影响分析182

(三)由互动决定的文化坐标点183

第十一章校园文化与学校教育185

一、学校教育界说185

(一)教育185

(二)高等教育的一般特性186

(三)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187

二、校园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和促进189

(一)校园文化的发展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190

(二)校园文化的发展促进学校科学制度体系的健全192

(三)校园文化的发展促进学校育人环境的优化193

(四)校园文化的发展促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的建构194

三、学校教育对校园文化的控制和引导196

(一)学校教育对校园文化控制和引导的必要性196

(二)学校教育对校园文化控制和引导的现实意义197

四、学校教育改革的文化学意义199

(一)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现代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全面超越200

(二)深化学校教育改革,促进教育现代化202

(三)现代化教育条件下校园文化的未来走向204

第十二章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206

一、校园文明界说206

(一)何谓文明206

(二)校园文明的价值取向208

(三)校园文明的基本内容209

二、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的关系211

(一)校园文化和校园文明都是校园人创造的成果212

(二)校园文化和校园文明都是一种社会现象212

(三)校园文化是通向校园文明的手段213

(四)校园文明是校园文化的显现214

三、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的区别215

(一)产生的时间不同215

(二)反映创造成果的程度不同216

(三)性质不同217

四、校园文明建设的文化学意义218

(一)有利于促进校园物质文化的发展218

(二)有利于促进校园精神文明的发展218

(三)有利于促进校园智能文化的发展219

(四)有利于抑制校园文化的负向效应220

(一)生活方式222

第十三章校园文化与校园生活方式222

一、校园生活方式界说222

(二)校园生活方式的一般特点225

(三)校园生活方式的基本构成226

(四)校园生活方式的内容分类230

二、校园文化对校园生活方式的影响231

三、校园生活方式对校园文化的制约235

四、校园生活方式建构的文化学意义238

(一)现代校园生活方式是现代校园文化的需要238

(二)中国特色的校园生活方式体现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239

(三)社会主义校园生活方式表征着社会主义校园文化240

第十四章中西校园文化比较242

一、西方校园文化的特点242

(一)历史较长,发展较快242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243

(三)价值多元,主流突出245

(四)关注个体,讲求实用246

(五)观念开放,反文化强248

二、中西校园文化的本质差异250

(一)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250

(二)时代精神的差异251

(三)价值特质的差异252

(四)理论基础的差异253

(五)前途和归宿的差异253

三、中国大陆与港台校园文化的差异254

(一)价值取向不同254

(二)主流内容不同255

(三)表现形式不同256

(四)发展趋势不同257

(一)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259

一、校园文化的中国特色259

第十五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259

(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扬弃261

(三)外来文化的批判和吸收261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综合作用262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构想263

(一)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264

(二)校园文化的软件建设266

(三)校园文化的系统建设269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优化270

(一)目标优化270

(二)主题优化271

(三)时机优化272

(四)途径和方法优化273

(五)环境优化274

后记27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