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
  • 陈军,邬伦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10714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66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280页
  • 主题词: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概念体系与发展方向3

第一章 构建多维动态地理空间框架数据3

§1.1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的发展过程4

§1.2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的三维问题6

§1.3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的时态问题7

§1.4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的多尺度问题8

§1.5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的动态性问题9

§1.6今后的发展方向9

§2.1建设“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背景11

第二章 “十五”期间“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及应用的规划设想11

§2.2“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总体构架12

§2.3“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和应用的进展情况13

§2.4“十五”期间“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主要任务14

§2.5积极开展“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应用服务16

§2.6建立健全保障“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顺利实施的运行机制16

第三章 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18

§3.1城市空间基础数据的作用与需求18

§3.2现状调查与分析19

§3.3城市空间数据生产的技术框架20

§3.4城市空间基础数据标准化22

§3.5城市空间基础数据采集、更新、管理新技术、新工艺23

第四章 融入IT主流的地理信息技术24

§4.1GIS融入IT的技术背景24

§4.2融入IT主流的GIS应用25

§4.3后PC时代的GIS26

§4.4蓝牙与地理信息技术(Bluetooth GIS)27

第一部分 参考文献29

第五章 多维动态地理空间信息机理与框架33

§5.1国家信息化对多维、动态地理信息资源的迫切需求33

第二部分 理论问题与学术前沿33

§5.2拟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34

§5.3主要科学目标35

第六章 空间信息的语言学模型37

§6.1空间信息的概念模型37

§6.2地图的语言学模型38

§6.3空间信息的语言学模型38

§6.4语音结构39

§6.5语义结构42

§6.6语法结构45

§6.7空间信息语言学模型的意义53

第七章 地理空间信息集成和更新中的尺度问题56

§7.1地学中的尺度理论57

§7.2空间数据集成中的尺度问题61

§7.3空间数据更新中的尺度问题63

第八章 重新认识三维地理信息系统67

§8.13DGIS建立的实际意义68

§8.2三维数据建模分类69

§8.33DGIS空间数据建模71

§8.4空间拓扑关系问题72

§8.53DGIS数据建模方案72

§8.6与GIS的一体化问题73

§8.73DGIS的发展方向74

第九章 数字城市中三维对象及其拓扑关系的理论模型75

§9.1数字城市数据模型的表述对象75

§9.2空间信息系统的二维参考模型在三维空间的延伸77

§9.3数字城市的“真三维”参考模型79

第十章 三维GIS拓扑关系中的“一面三层”概念及应用82

§10.1背景82

§10.2空间对象的边界与余边界83

§10.3三维GIS的六组拓扑关系84

§10.4子面分裂的困惑85

§10.5“一面三层”的概念86

§10.6“一面三层”的数据结构87

§10.7“一面三层”的应用方向89

§10.8“一面三层”思想在二维中的推广89

第十一章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模型与功能91

§11.1空间分析问题及理论体系91

§11.2GIS数据分析已有功能94

§11.3空间分析软件包已有功能94

§11.4GIS数据分析新增能力设计95

§12.1平面移动对象的OPH模型97

第十二章 平面移动对象的时态问题与时空数据模型97

§12.2平面移动对象拓扑关系保持一致的时空拓扑模型101

§12.3基于OPH模型的操作方法和查询103

第十三章 动态GIS空间数据模型的研究——Voronoi方法105

§13.1Voronoi图的基本特性105

§13.2Voronoi空间数据模型的基本特点108

§13.3基于Voronoi的空间关系描述110

§13.4基于Voronoi的空间数据建模110

§13.5生成算法111

§13.6展望与问题112

§14.1数字地球构造体系114

第十四章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理论体系问题114

§14.2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基本组成118

§14.3数字地球与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关系121

第二部分 参考文献123

第三部分 关键技术与系统133

第十五章 数字化地理空间基准的体系问题133

§15.1经典大地测量中的空间基准133

§15.2城市测量基准与工程测量基准135

§15.3现代GPS卫星定位的时空基准135

§15.4数字化地理空间基准的体系问题136

第十六章 国家空间数据基准框架工程:新一代大地测量基础设施建设137

§16.1建立我国空间数据基准框架的必要性137

§16.2建设国家空间数据基准框架的目标141

§16.3空间数据基准框架成果应用需求144

§16.4国家大地坐标参考基准几点说明146

第十七章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1:5万数字高程模型(DEM)建库148

§17.11:5万DEM数据获取技术设计148

§17.2数据质量控制设计153

§17.31:5万DEM数据库管理系统156

§18.11:5万数据库简介162

第十八章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1:5万数据库建库与集成162

§18.2系统设计的原则163

§18.3数据库建库和集成的技术路线163

§18.4数据库系统功能模块设计166

第十九章 分布式多空间数据库系统的基础研究169

§19.1分布式多空间数据库系统169

§19.2空间数据的分布172

§19.3分布式多空间数据库的集成175

第二十章 空间数据仓库和空间Cube计算方法179

§20.1空间数据仓库模型180

§20.2空间Cube的定义和实现181

第二十一章 空间信息的网络化存贮与处理技术187

§21.1网络化存取和处理188

§21.2空间信息分布式处理189

§21.3空间信息并行计算190

§21.4分布式并行算法的评价因素192

第二十二章 面向数字地球的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94

§22.1多比例尺、多数据源空间数据库模型194

§22.2基于多比例尺多数据源数据模型的GIS软件系统的实现技术196

第三部分 参考文献200

§23.1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回顾205

第二十三章 公众地理信息共享移动服务平台研究205

第四部分 应用方向与模式205

§23.2公众GIS的概念206

§23.3公众GIS的技术特点与关键技术206

§23.4公众地理信息平台结构组成207

§23.5公众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主要实现方案208

§23.6移动GIS平台应用展望211

第二十四章 基于WebGIS的空间信息服务——以环境分析为例213

§24.1“没有围墙的GIS实验室”的概念213

§24.2“没有围墙的GIS实验室”的基础为基于服务的WebGIS213

§24.3“没有围墙的GIS实验室”的应用217

§24.4建设“没有围墙”的GIS实验室中的一些问题219

第二十五章 水资源-环境-灾害管理决策支持系统221

§25.1水资源-环境-灾害系统组分的遥感调查与监测222

§25.2水资源-环境-灾害分析模型222

§25.3水资源-环境-灾害管理决策支持系统224

第二十六章 “数字铁路”系统总体框架研究227

§26.1“数字铁路”设计目标228

§26.2“数字铁路”的总体构架229

§26.3建设“数字铁路”的机遇和挑战232

§27.1中国矿山信息化状况分析233

第二十七章 数字矿山的基本特征与总体架构233

§27.2数字矿山的基本特征234

§27.3数字矿山的总体框架236

§27.4数字矿山建设范例——“数字开滦”238

第二十八章 建设“数字黄河”工程240

§28.1“数字黄河”工程的基本概念240

§28.2“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应用内容241

§28.3“数字黄河”工程的基础平台244

§28.4“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保障措施245

第四部分 参考文献247

“数字城市”框架模型研究250

道路网络数据的空间建模250

论坛其他论文摘要250

数字流域的水资源环境空间数据集成与更新分析250

数字地理空间的检索与安全问题251

地学空间数据库的数据浏览器251

地表覆盖参数的测量252

我国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概念框架252

论坛会议纪要253

主题活动的背景和基本情况253

论坛讨论的主要问题与建议253

作者简介25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