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技创新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科技创新论
  • 周绍森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05489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535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5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科技创新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知识创新篇37

第一章 科学发现37

一、现代科学的重大革命38

(一)相对论——现代科学发现史上的奇迹38

(二)量子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石47

(三)基因论——揭示生命遗传奥秘的里程碑56

(四)信息论——开启信息时代大门的钥匙60

二、科学世界的新图景70

(一)物质微观结构的图景——夸克模型71

(二)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图景——大爆炸模型75

(三)地壳运动和地球变迁图景——板块结构模型77

(四)生命遗传信息传递图景——DNA双螺旋结构模型79

(五)机器的人工智能图景——图灵计算模型85

第二章 技术发明88

一、现代技术的重大突破88

(一)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开创了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的新时代96

(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开启了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大门102

(三)激光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的发明加速了国际互联网的建立107

(五)新材料的发明奠定了现代化大厦的物质基础115

(四)以核能技术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为人类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115

(六)航空航天技术实现人类在空中飞翔和探索宇宙的梦想130

(七)海洋技术的突飞猛进掀起了波澜壮阔的“蓝色革命”134

(八)“多莉”绵羊的诞生卷起了震动人类社会的“克隆风暴”138

(九)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将开创生命科学的新世纪138

二、科学技术的未来148

(一)未来科学技术的宏观趋势148

(十)生物工程技术开辟了现代医药和现代工农业发展的新道路148

(二)未来科学技术的总体特点155

第三章 科学创新162

一、科学观念创新162

(一)科学问题——科学创新的战略起点163

(二)科学假说——引发科学革命的有力杠杆167

二、科学手段创新173

(一)科学观察——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的重要手段174

(二)科学实验——探索自然奥妙和创造发明的必由180

三、科学理论创新191

之路191

(一)科学抽象——哲学启迪与数学推演的理性联姻192

(二)科学理论——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203

四、科学体系创新207

(一)理论深化——推动科学创新向纵深发展207

一、技术创新概述221

(一)技术创新的界定221

第四章 技术创新221

(二)学科交叉——开拓科学的“处女地”技术创新篇221

(二)技术创新的运行模式232

(三)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236

(四)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239

二、工艺创新243

(一)工艺创新及其经济意义243

(二)现代工艺创新的主要潮流246

(三)工艺创新的具体实施249

三、产品创新251

(一)产品创新及其经济意义251

(二)世界产品创新的发展趋势255

(三)产品创新的黄金法则:“奥斯本6M法则”259

四、制度创新262

(一)制度创新及其微观经济意义262

(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266

(三)组织形态创新276

(四)激励机制创新280

五、市场创新287

(一)市场创新及其经济意义287

(二)电子商务成为市场营销的新的有力武器291

(三)市场细分成为占领目标市场的主要策略293

(四)品牌创新成为提高市场形象的核心战略296

第五章 创新体系300

一、新的产业革命与知识经济300

(一)现代科技革命带来新的产业革命300

(二)科技创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302

(三)知识经济的来临306

二、国家创新体系317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出317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内涵与特征323

(三)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构成和功能326

(四)国家创新体系的“五环模型”329

三、世界科技创新竞争态势341

(一)世界科技创新竞争总趋势341

(二)美国:要做世界最强的科技大国和教育大国343

(三)欧盟:强化科研和推动技术创新346

(四)日本:调整战略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349

(五)韩国:提出要建设头脑强国350

(六)新加坡:以科技创新保持竞争力352

(七)中国:已经启动自己的国家创新体系创新人才篇363

第六章 创新思维363

一、思维的基本类型及其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364

(一)抽象思维(逻辑思维)364

(二)形象思维(直感思维)367

(三)灵感思维(顿悟思维)372

(四)社会思维(群体思维)378

二、创新思维的内涵381

(一)创新思维的含义381

(二)创新思维的本质383

(三)创新思维的特征387

(四)创新思维的活动过程390

(五)创新思维的生理与心理基础392

三、创新思维方法396

(一)创新思维的基本规律396

(二)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399

(三)创新技法424

(一)从爱因斯坦的大脑谈起436

一、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436

第七章 创新人才436

(二)创新人才的性格特征437

(三)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444

二、创新力及其开发446

(一)创新力的内涵446

(二)创新力的构成447

(三)创新力的特征451

(四)创新力的开发452

(一)百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启迪457

三、创新人才的成长457

(二)迎难而上:在逆境中成才471

(三)百舸争流:在竞争中成才474

(四)集思广益:在集体中成才476

第八章 创新教育482

一、21世纪呼唤创新教育482

(一)科技创新呼唤创新教育482

(二)创新人才呼唤创新教育484

(三)社会进步呼唤创新教育488

(四)教育创新呼唤创新教育490

二、创新教育的内涵493

(一)新的教育关系:教育的被动性与主动性的关系493

(二)新的教育视野:教育的稳定性与超越性的关系495

(三)新的教育内容:教育的目的与社会需求的关系497

(四)新的教育方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关系498

三、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500

(一)突出教育过程的综合性和开放性500

(二)注重课程教学中的参与性和实践性502

(三)尊重和激活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504

(四)珍惜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个性506

四、创新教育的灵魂509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内涵509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野511

(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通融513

五、教育创新的高地516

(一)体制创新:高等教育的多元化517

(二)内容创新:高等教育的综合化518

(三)手段创新:高等教育的信息化520

(四)空间创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521

(五)时间创新:高等教育的终身化522

(六)功能创新: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经齐与社会发展一体化526

六、开发人力资源是21世纪的必然抉择526

(一)人力资源是科技创新的决定性力量526

(二)创新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527

结束语:开发人力资源,加强科技创新,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532

参考文献53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