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钢的热处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胡光立,谢希文编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208472
- 出版时间:1985
- 标注页数:312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324页
- 主题词:钢-热处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钢的热处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金属固态相变概论1
§1-1 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类型1
一、平衡转变1
目录1
二、不平衡转变2
§1-2 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特点3
一、相界面3
二、两相间的晶体学关系(取向关系与惯习面)4
五、形成过渡相5
三、应变能5
四、晶体缺陷的作用5
§1-3 固态相变时的形核6
一、均匀形核6
二、非均匀形核7
§1-4 固态相变时的晶核长大7
一、新相长大机理7
二、新相长大速度9
第五章 贝氏体转变11
§1-5 固态相变动力学11
复习思考题12
参考文献12
第二章 钢的加热转变13
§2-1 奥氏体的形成13
一、奥氏体的性能13
二、奥氏体形成的条件14
§2-2 奥氏体形成的机理15
一、珠光体类组织向奥氏体的转变15
二、马氏体向奥氏体的转变20
§2-3 奥氏体形成的动力学21
一、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21
二、连续加热时奥氏体形成动力学23
三、奥氏体形成动力学的理论处理24
四、影响奥氏体形成速度的因素26
§2-4 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及其控制28
一、研究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必要性28
二、晶粒度的概念28
三、奥氏体晶粒长大的特点30
四、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因素30
五、奥氏体晶粒大小的控制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36
六、粗大奥氏体晶粒的遗传及其阻断37
复习思考题38
参考文献39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与钢的退火和正火40
§3-1 钢的冷却转变概述40
一、IT图40
一、珠光体的组织形态和晶体学42
§3-2 珠光体的组织和性能42
二、CT图42
二、珠光体的机械性能46
§3-3 珠光体转变机理47
一、一般概述47
二、珠光体转变的领先相48
三、珠光体的长大方式49
§3-4 珠光体转变的动力学51
一、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的特点51
二、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研究51
三、影响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的其它因素55
§3-5 先共析转变58
一、发生先共析转变的条件58
二、先共析相的形态59
二、纤维状碳化物与铁素体的聚合体61
§3-6 合金钢中其它类型的奥氏体高温分解转变61
一、特殊碳化物珠光体61
三、相间沉淀组织62
四、合金元素对特殊碳化物形态的影响64
五、高温区直接转变产物的机械性能66
§3-7 钢的退火和正火66
一、钢的退火66
二、钢的正火70
三、小结71
复习思考题72
参考文献73
第四章 马氏体转变75
§4-1 马氏体的晶体结构和转变特点75
一、马氏体的晶体结构75
二、马氏体转变的特点77
一、Bain模型82
§4-2 马氏体转变的切变模型82
三、G-T模型83
二、K-S模型83
四、K(kelly)-N(Nutting)-V(Venables)模型86
§4-3 马氏体的组织形态86
一、马氏体的形态86
二、影响马氏体形态和内部亚结构的因素92
§4-4 马氏体转变的热力学分析93
一、马氏体转变的驱动力93
二、M?点的物理意义93
三、影响M?点的因素94
§4-5 马氏体转变的动力学97
一、马氏体转变的形核97
二、马氏体转变动力学的类型98
§4-6 马氏体的机械性能101
一、马氏体的硬度和强度101
二、马氏体的塑性和韧性103
三、马氏体的相变诱发塑性105
§4-7 奥氏体的稳定化106
一、奥氏体的稳定化现象106
二、臭氏体的热稳定化106
三、臭氏体的机械稳定化108
四、奥氏体稳定化规律在生产中的应用109
§4-8 热弹性马氏体与形状记忆效应110
一、热弹性马氏体110
二、热弹性马氏体的伪弹性行为111
三、形状记忆效应111
复习思考题114
参考文献114
§5-1 贝氏体的组织形态和亚结构116
一、上贝氏体116
二、下贝氏体118
三、其它各类贝氏体120
§5-2 贝氏体转变的特点和晶体学123
一、贝氏体转变的特点123
二、贝氏体转变的晶体学123
§5-3 贝氏体转变过程及其热力学分析124
一、贝氏体转变过程124
二、贝氏体转变的热力学分析126
§5-4 贝氏体转变机理概述127
一、切变机理127
二、台阶机理130
§5-5 贝氏体转变的动力学131
一、贝氏体转变动力学的特点131
二、贝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图132
三、影响贝氏体转变动力学的因素134
一、贝氏体的强度137
§5-6 贝氏体的机械性能137
二、贝氏体的韧性139
§5-7 魏氏组织142
一、魏氏组织的形态和基本特征142
二、魏氏铁素体的形成条件和转变机理143
三、魏氏铁素体对钢机械性能的影响144
复习思考题145
参考文献145
第六章 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图148
§6-1 IT图148
一、IT图的建立148
二、影响IT图的因素149
三、IT图的基本类型153
§6-2 CT图154
一、CT图的建立155
三、CT图的基本类型157
二、CT图的分析157
§6-3 IT图与CT图的比较和应用159
一、IT图与CT图的比较159
二、IT图和CT图的应用160
复习思考题163
参考文献164
第七章 钢的淬火165
§7-1 淬火方法及工艺参数的确定165
一、各种淬火方法165
二、淬火工艺参数的确定167
三、等温淬火工艺169
四、冷处理170
§7-2 淬火介质171
一、淬火介质的分类171
二、有物态变化的淬火介质172
三、无物态变化的淬火介质175
四、其它新型淬火介质简介176
§7-3 钢的淬透性177
一、淬透性的意义177
二、淬透性的确定方法179
三、淬透性曲线的应用181
§7-4 淬火缺陷及其防止185
一、淬火内应力185
二、淬火变形187
三、淬火开裂191
四、减少淬火变形和防止淬火开裂的措施193
五、其它淬火缺陷及其防止194
§7-5 淬火工艺的新发展195
一、奥氏体晶粒的超细化处理195
三、控制马氏体、贝氏体组织形态及其组成的淬火197
二、碳化物的超细化处理197
四、使钢中保留适当数量塑性第二相的淬火198
复习思考题200
参考文献200
第八章 回火转变与钢的回火202
§8-1 淬火钢在回火时的组织变化202
一、碳原子的重新分布——时效阶段(100℃以下)202
二、过渡碳化物(ε/η或ε′)的析出——回火第一阶段(100~200℃)206
三、残余奥氏体的分解——回火第二阶段(200~300℃)207
四、过渡碳化物(ε/η或ε′)转变为Fe3C——回火第三阶段(200~350C)210
五、Fe3C的粗化和球化,以及等轴铁素体晶粒的形成——回火第四阶段211
(350℃以上)211
§8-2 淬火钢回火后机械性能的变化213
§8-3 合金元素对回火的影响214
一、提高钢的回火抗力214
二、引起二次硬化217
§8-4 回火脆化现象219
一、回火马氏体脆性(TME)220
二、回火脆性(TE)222
§8-5 回火工艺227
一、回火温度的确定228
二、回火时间的确定229
复习思考题231
参考文献232
第九章 钢的化学热处理235
§9-1 化学热处理概述235
§9-2 钢的渗碳235
一、渗碳原理(以气体渗碳为例)236
二、气体渗碳工艺241
三、固体和液体渗碳简介242
四、渗碳后的热处理243
六、渗碳热处理的常见缺陷245
五、渗碳层深度的测量245
七、渗碳后钢的机械性能246
§9-3 钢的氮化249
一、氮化的特点和分类249
二、铁-氮相图和纯铁氮化层的组织249
三、气体氮化原理250
四、氮化前的热处理254
五、气体氮化工艺255
六、氮化零件的检验和常见缺陷257
七、离子氮化259
八、软氮化262
§9-4 钢的碳氮共渗264
一、概述264
二、高温碳氮共渗原理和工艺264
§9-5 钢的渗硼266
三、渗层的组织和性能266
一、渗铝后钢的性能特点及应用270
§9-6 钢的渗铝270
二、渗铝工艺原理271
三、渗层组织和性能271
复习思考题273
参考文献273
第十章 特种热处理275
§10-1 表面热处理275
一、感应加热表面热处理275
二、激光热处理282
§10-2 真空热处理284
一、关于真空的基本知识284
二、真空热处理的特异效果和伴生现象285
三、真空热处理的应用288
一、形变热处理的分类和应用292
§10-3 形变热处理292
二、形变热处理强韧化的机理297
三、影响形变热处理强韧化效果的工艺因素298
§10-4 钢的时效300
一、时效过程的一般原理300
二、影响时效的因素301
三、低碳钢的形变时效302
四、马氏体时效钢的时效303
复习思考题304
参考文献304
附录306
附录一 常用钢临界点、淬火加热温度及M?点306
附录二 钢的硬度与强度换算表310
附录三 常用物理单位换算系数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