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
  • 汪行福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49970X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76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92页
  • 主题词:收入分配-研究;社会保障-福利制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1.引论1

2.分配正义及其制度含义5

2.1 经济正义的概念5

2.2 交换正义与分配正义7

2.3 经济学与分配正义12

3.社会保障制度及其规范意义15

3.1 社会保障:多目标的复合体15

3.2 社会保障的制度分析19

3.2.1 斯密德的公共选择模型19

3.2.2 布罗姆利的交易制度理论24

4.本书的基本观点、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29

4.1 市场经济与分配正义29

4.2 本书的基本内容33

第一章 从市场分配到社会分配37

1.1 引论37

1.2 古典学派的分配理论38

1.2.1 制度背景38

1.2.2 工资与利润40

1.2.3 分配与正义42

1.3 新古典学派的分配理论46

1.3.1 新古典学派分配理论的特征46

1.3.2 边际生产力分配与正义48

1.3.3 福利经济学与分配正义51

1.4 后凯恩斯主义的分配理论54

1.4.1 后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立场54

1.4.2 权力斗争与分配56

1.4.3 后凯恩斯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意义57

1.5 从交换正义到分配正义59

第二章 民主自由主义的分配正义论63

2.1 引论63

2.2 罗尔斯的分配正义论65

2.2.1 寻找社会制度的阿基米德点65

2.2.2 公平正义的原则70

2.2.3 罗尔斯福利函数75

2.2.4 社会基本品的平等78

2.2.5 罗尔斯理论的意义80

2.3 德沃金的资源平等理论85

2.3.1 资源平等与无嫉妒标准85

2.3.2 资源拍卖与外在资源的平等87

2.3.3 残疾保险与能力保险90

2.3.4 资源平等理论的意义101

第三章 市场自由主义的分配正义论106

3.1 引论106

3.2 诺齐克的权利正义论108

3.2.1 最低限度的国家108

3.2.2 权利分配正义论111

3.2.3 对罗尔斯差别原则的批判116

3.3 哈耶克的自由主义120

3.4 弗里德曼的自由主义123

3.5 几个重要问题的评论127

3.5.1 分配正义的道德基础127

3.5.2 市场经济与公共决策130

3.5.3 平等与效率并不是完全对立的132

第四章 社会认同与分配正义135

4.1 引论135

4.2 超越工具主义经济学137

4.3 能力平等理论143

4.4 贫困和基本需求148

4.5 权利与社会保障154

4.6 共同体主义的分配正义论162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论的重建169

5.1 引论169

5.2 马克思否定了分配正义?172

5.3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论179

5.4 重建社会主义的分配正义论186

5.5 社会主义分配正义原则初探190

5.6 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201

第六章 从济贫法到福利国家203

6.1 引论203

6.2 社会保障的起源和发展205

6.2.1 济贫法阶段205

6.2.2 从社会救济到社会保险208

6.2.3 从社会保险到社会福利216

6.3 市场经济与福利国家:从冲突到融合220

6.3.1 从对立到融合220

6.3.2 工业主义理论221

6.3.3 马歇尔的公民权理论224

6.3.4 社会民主主义理论227

第七章 福利国家模式231

7.1 引论231

7.2 福利国家模式理论232

7.2.1 蒂特马斯的三种社会政策模式232

7.2.2 瑟尔鲍姆的福利国家分类234

7.2.3 艾斯平·安德森对三类福利国家的分析236

7.3 福利国家理论的整合239

7.3.1 补救型与制度型239

7.3.2 劳动保险型与普遍福利型245

7.3.3 收入转移型与社会服务型248

7.4 西方主要福利国家的制度分析251

7.4.1 美国251

7.4.2 英国254

7.4.3 德国257

7.4.4 瑞典259

第八章 福利国家危机及经验教训262

8.1 引论262

8.2 福利国家危机理论263

8.2.1 新右派的福利国家危机理论263

8.2.2 新马克思主义的福利国家危机论271

8.3 对福利国家危机的看法278

8.4 福利国家的得失285

8.4.1 成就与贡献285

8.4.2 风险与代价293

8.4.3 边际改革和激进改革296

8.5 福利国家的经验与启示302

第九章 中国社会保障的规范与制度选择312

9.1 引论312

9.2 改革的成就及其问题314

9.3 “社会契约”的重构和社会保障的规范选择322

9.4 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选择328

9.4.1 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329

9.4.2 失业社会保险340

9.4.3 医疗保险342

9.4.4 最低收入保障制度344

9.5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48

结束语:超越不平等的发展356

1.平等与经济增长356

2.超越不平等的经济和社会政策362

参考文献369

后记37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