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不平衡性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不平衡性研究
  • 黄婧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461211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86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01页
  • 主题词:经济增长-关系-就业问题-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不平衡性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导论1

1.1 研究的缘起1

1.2 研究的意义2

1.2.1 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2

1.2.2 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4

1.3 若干概念界定6

1.3.1 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含义6

1.3.2 失业和失业率的含义7

1.3.3 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组合9

1.3.4 经济增长与就业平衡性的阶段、领域和形态11

1.3.5 经济增长与就业不平衡性的阶段、领域和形态13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13

1.4.1 本书的研究方法13

1.4.2 本书的研究思路15

1.4.3 本书的研究框架17

1.5 可能的创新点19

2 经济增长与就业不平衡性的理论渊源21

2.1 马克思关于经济增长与就业不平衡性的基本理论21

2.1.1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对剩余价值的狂热追求21

2.1.2 资本主义社会失业产生的原因——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22

2.1.3 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力需求规律——相对过剩人口产生23

2.1.4 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的表现形式——三类相对过剩人口24

2.1.5 资本主义社会机器排挤工人与否的论争——辩证眼光看问题25

2.1.6 资本主义社会持久繁荣的动力——创造性破坏25

2.2 凯恩斯关于经济增长与就业不平衡性的基本理论28

2.2.1 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的特征——非自愿失业28

2.2.2 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的成因——有效需求不足30

2.2.3 资本主义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三大心理规律31

2.2.4 资本主义社会医治失业问题的办法——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32

2.2.5 公共选择学派对赤字财政的批判33

2.3 科尔奈关于经济增长与就业不平衡性的基本理论35

2.3.1 经典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投资模式——投资饥渴与扩张冲动35

2.3.2 经典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增长模式——粗放增长与强制增长36

2.3.3 经典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就业模式——全面就业与在职失业37

2.3.4 偏离经典社会主义体制后的就业模式——充分就业与劳动力短缺38

2.3.5 偏离经典社会主义体制后的增长模式——投资过热及新的预算软约束39

2.3.6 对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下经济增长与就业理论的简要评论41

2.4 国内学者关于经济增长与就业不平衡性的观点和论争42

2.4.1 技术进步排挤论42

2.4.2 经济结构调整论43

2.4.3 要素价格扭曲论44

2.4.4 隐性失业消化论45

3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不平衡性的表现47

3.1 中国失业率的测算47

3.1.1 三种不同的失业率估测方法和数据简介47

3.1.2 本书失业率的估算方法和数据51

3.2 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之间的不平衡性53

3.2.1 高增长与低就业并存53

3.2.2 就业弹性不断下降57

3.2.3 奥肯定律面临失灵61

3.2.4 奥肯定律失效的原因63

3.3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不平衡性65

3.3.1 国内学者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现状65

3.3.2 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失效的表现66

3.3.3 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失效的原因68

3.4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不平衡性71

3.4.1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概况71

3.4.2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的表现78

3.5 经济周期波动与就业数量波动之间的不平衡性81

3.5.1 经济衰退速度与就业减少速度的不平衡性81

3.5.2 经济复苏速度与就业增长速度的不平衡性83

4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不平衡性的形成机理:基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双重二元分割的视角86

4.1 产业结构的二元分割86

4.1.1 产业结构二元分割的涵义86

4.1.2 产业结构二元分割的表现89

4.1.3 产业结构二元分割的政策意图91

4.1.4 产业结构二元分割的实现手段93

4.2 就业结构的二元分割95

4.2.1 就业结构二元分割的涵义95

4.2.2 就业结构二元分割的表现97

4.2.3 就业结构二元分割的形成原因99

4.2.4 就业结构二元分割的社会后果101

4.3 双重二元分割视角下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不平衡性的形成机理104

4.3.1 现代产业部门对一级市场上的劳动力吸纳能力有限,导致一级市场上的就业竞争激烈106

4.3.2 现代产业部门对二级市场上的劳动力存在进入歧视,导致二级市场上的劳动力向上发展型就业流动困难121

4.3.3 传统产业部门是吸纳二级市场上劳动力的主要部门,但廉价劳动力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128

4.3.4 传统产业部门对一级市场上的劳动力存在进入的“逆歧视”,导致向下开拓型就业流动受阻139

5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不平衡性的直接成因:二元分割导向下的产业结构调整145

5.1 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145

5.1.1 产业结构的涵义146

5.1.2 配第—克拉克定理147

5.1.3 库兹涅茨法则148

5.1.4 钱纳里的发展模型149

5.2 二元分割导向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及其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150

5.2.1 二元分割导向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优先序150

5.2.2 二元分割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160

5.3 二元分割导向下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以重工业化趋势为例174

5.3.1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重工业化趋势的形成174

5.3.2 重工业化趋势对劳动力就业所造成的影响之一:就业带动能力不断下降177

5.3.3 重工业化趋势对劳动力就业所造成的影响之二:人力资源优势难以发挥186

5.3.4 重工业化趋势对劳动力就业所造成的影响之三:就业问题脆弱性日益凸现188

6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不平衡性的间接成因:二元分割导向下的要素配置扭曲190

6.1 要素配置扭曲的涵义190

6.2 二元分割导向下的要素配置扭曲政策及其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192

6.2.1 二元分割导向下我国要素配置扭曲政策的表现192

6.2.2 二元分割导向下我国要素配置扭曲的政策意图210

6.2.3 二元分割的要素配置扭曲政策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212

6.3 二元分割导向下要素配置扭曲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以要素价格扭曲为例220

6.3.1 要素价格扭曲对劳动力就业的宏观经济效应:要素禀赋优势不断弱化220

6.3.2 要素价格扭曲对劳动力就业的中观经济效应:非国有经济部门受到歧视221

6.3.3 要素价格扭曲对劳动力就业的微观经济效应:劳动者工资难以提高227

7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不平衡性的间接成因:二元分割导向下的技术进步偏误231

7.1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双重效应232

7.1.1 技术进步的涵义和类型232

7.1.2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创造性破坏效应233

7.1.3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资本化效应234

7.1.4 创造性破坏效应和资本化效应的比较分析235

7.2 二元分割导向下的技术进步偏误政策及其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237

7.2.1 二元分割导向下中国技术进步偏误政策的表现237

7.2.2 二元分割的技术进步偏误政策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251

7.3 二元分割导向下技术进步偏误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双重效应为例256

7.3.1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破坏效应逐渐显现257

7.3.2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补偿效应尤为不足262

8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267

8.1 主要结论267

8.1.1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存在着不平衡性267

8.1.2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不平衡性以不同形态表现出来268

8.1.3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不平衡性有着特殊的形成机理269

8.1.4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不平衡性拥有复杂的成因体系270

8.1.5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不平衡性蕴含深刻的制度根源271

8.2 政策建议272

8.2.1 打破行业垄断,提升现代产业部门对一级市场上的劳动力吸纳能力272

8.2.2 畅通流动渠道,消除现代产业部门对二级市场上劳动力的进入歧视272

8.2.3 加强劳工保护,避免传统产业部门对二级市场上劳动力的粗放使用273

8.2.4 转变就业观念,清除传统产业部门对一级市场上劳动力进入的“逆歧视”274

8.2.5 发挥比较优势,改变二元分割导向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先序274

8.2.6 珍惜资源环境,改变二元分割导向下我国的要素配置扭曲政策275

8.2.7 注重自主创新,改变二元分割导向下我国的技术进步偏误政策276

8.2 相关的配套措施276

8.3.1 转变失衡的经济增长模式276

8.3.2 建立激励相容的政府考核体系277

8.3.3 完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278

参考文献279

后记286

热门推荐